孩子的自私心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父母对孩子的娇惯溺爱,把孩子视为家庭中心,全家人围着他转,这样就会使孩子心中只有自己,只想得到别人照顾,根本想不到关心别人。因此应取消孩子在家中的“特殊”地位。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尽量不要给孩子特殊待遇,满足孩子合理的需求,让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消除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2)要教育孩子关心别人,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的品德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教育孩子主动问候别人,见到别人有困难要主动去关心。孩子如果主动帮助别人,如坐车时为老弱病残让座、帮助父母做家务等,父母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引导孩子尊重和关心长辈,让孩子学会享受好东西时应首先考虑长辈。吃饭时,好菜要先夹给长辈吃,舒服的位置让给长辈坐;同时对别人的帮助要表示感谢。让孩子懂得与人互助互利,养成助人为乐的好品格。
要教育孩子学会与同龄人友好相处,团结合作。在与其他孩子相处时,教育孩子懂得好东西要一起分享,鼓励孩子将自己的玩具、图书借给小朋友们玩和看。集体活动时培养孩子互助合作的习惯,让孩子懂得分享比独享更快乐,并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和喜欢。
(3)父母要言行一致,以自己的言行来教育孩子
不能在教育孩子学会分享、不能自私的同时,自己却和邻居为一点小事闹得不可开交。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因此父母首先自己就必须表现出宽广、无私的胸怀,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成长。
总之,对孩子的自私行为,父母不仅从孩子自身的心理和行为上着手,更应从自身做起,给孩子一个好的氛围,培养孩子与他人分享、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玩耍是一个良好的锻炼机会。
6.玩出“输得起”的心态
和迈兹说:“我们处于什么方向不要紧,要紧的是我们正向什么方向移动。”一位母亲来信说,她的儿子现在4岁多了,和小朋友玩竞赛类的游戏,如果没得到第一名,儿子就会很难过,哭得很伤心。不管她和丈夫怎样劝说都不管用,非要重来一次,可往往还是得不了第一,于是又伤心大哭一场……信的最后问:该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有的孩子虽小,但是好胜心却很强。一方面原因可能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气质和天性,喜欢争强斗勇,而另一方面原因则是因为父母总是希望孩子表现优秀,超过别人,对孩子的输赢过分关注,所以往往不是孩子先“输不起”,是做父母的首先“输不起”。
孩子受到父母的影响,事事总想当第一。可是,一个人不可能各方面都比别人强,总有不如别人的地方。因此总想当第一,只会让自己遭受更多的失败。
而且有的父母常常让着孩子,使孩子总以为自己是最好的,习惯了当第一,不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一旦输了,心理上就难以平衡。他们对失败的痛苦感受比一般孩子更为强烈。
古人云:胜败乃兵家常事。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失败和坎坷。如果对每次失败都长吁短叹,痛哭流涕,那么时间就只会在痛哭中流逝。为错过星星而流泪的人,最终也会错过月亮。只有正确面对失败,才能在失败来临时保持乐观、健康的心态,在未来取得成功。
对于孩子“输不起”的解决办法,下面几点建议供各位父母参考:
(1)不能对孩子过于迁就,总让着孩子
一些父母过于娇惯孩子,凡事都让着孩子,养成了孩子自以为是的心态,以为自己是最好的,而不知道是父母让着他才会赢的。但是别的孩子是不会让着他的,因此,和他人交往时,容易遭受失败、挫折。习惯了赢、习惯了自己超过别人,一旦成为输家,就觉得难以承受,觉得万分委屈。
例如一位家长和孩子下棋,家长明明已经要赢了,可是却想方设法让孩子先赢;玩追逐游戏时,家长故意追不到。他们以为让着孩子,不仅可使孩子高兴,而且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如果一味这样,不仅不会达到目的,可能事实恰恰相反。
有一位母亲说,她丈夫以前常陪着儿子打游戏,一次,丈夫有事让孩子自己玩,孩子玩到后面总是玩不过去,就大声喊着“爸爸,我打不过”,哭闹了一阵。丈夫过去想陪他打过关,可是孩子却赌气不玩了,而且从此再也不玩那个游戏。一天孩子和小区里的其他孩子一起比谁旱冰滑得快,结果被甩在后面一大截,他就站在原处大声嚷道:“你们都给我站住!”看到别的小朋友没理他,气得大哭起来,大人哄了好半天也停不下来,非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回来再比一次……
这就是父母总让着孩子惯出来的毛病,父母故意让着孩子主要有这样几大弊端:
①降低父母自身的威信。父母在游戏中经常扮演弱者、失败者,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认为父母无能。
②不利于孩子能力的自我提高。父母让着孩子,使孩子在游戏中很轻易地赢得胜利,孩子就会缺乏磨炼,缺乏对自己能力的正确认识。因此不会主动追求更高的目标,体会不到经过一番努力和创造取得胜利的喜悦,也就是缺乏内驱力,难以自主地提高自己的能力。
③不利于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父母让着孩子,其实是对孩子的一种娇宠,让孩子养成“以我为中心”的意识以及唯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的习气。与别的孩子玩游戏输掉,不会总结失败的原因。特别娇纵的孩子甚至不允许别的孩子赢,一旦输掉要么耍赖,要么不玩了。甚至会打击报复赢了的孩子,或者破坏游戏规则,让别人无法继续玩。
因此,父母不要总让着孩子,而应该有意地让孩子经历一些挫折,学会从失败中学习,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并且懂得胜利或者成功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就能获得的,必须经过一番努力,甚至是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这样,孩子在与其他孩子的竞争中或者在没有父母参与的游戏中输掉后,就能心平气和地面对,并更努力地付出以获得胜利。
(2)不要过于关注孩子的输赢
一些父母在孩子成功时就夸孩子聪明能干,孩子失败了就责备孩子笨。而有的父母虽然嘴上不说,可是脸上的表情却很明显地让孩子感受到不能失败,只能赢。于是孩子对结果斤斤计较,一味追求胜利,不能接受失败。这样的父母首先得端正心态,不应过于关注孩子的输赢,应该更多地关注孩子努力的过程。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时的输赢算不了什么,关键看孩子是不是尽力了,是不是用了正确的方法,发挥出了自己的最大能力。
了解孩子努力付出的每个环节,并看孩子是否采用了正确的方法,这才是父母应该关注的重点。
同时,父母应该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输赢,使孩子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即胜利时不骄傲自大、沾沾自喜,失败了不沮丧、气馁、痛哭流涕。特别是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让孩子懂得“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道理,对失败毫不畏惧,就算失败了,也要“哪里摔倒,哪里爬起来”。更应该培养孩子乐观自信的精神,即使失败了,也没有关系,要相信只要自己继续努力,一定能做得更好,在未来取得胜利。
不管是胜利还是失败,都应该引导孩子学会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分析胜利和失败的原因,只有这样才会计孩子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不断地超越自己。
(3)给孩子磨炼的机会,增加孩子的心理承受力
父母要引导并帮助孩子取得成功,但不可过分干预,要给孩子磨炼的机会。孩子一旦受挫,也不要立刻跑过去安慰,要给孩子面对失败的时间和机会。
孩子独立面对失败,会更容易调整自己的情绪。父母过于关注,反而让孩子对失败更紧张,更容易犯错。
(4)鼓励孩子参加小伙伴的游戏
在与同龄人交往时,孩子会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长处,向别的孩子模仿和学习。在与小伙伴的游戏中,孩子能更好地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增强心理承受力,并能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5)给孩子安慰、鼓励
孩子面对失败,情绪低落、心情沮丧是难免的,父母要给予安慰和鼓励,帮助孩子找到失败的原因,并鼓励孩子吸取教训,通过再次尝试来完善自己,最终取得成功。
总之,孩子在玩耍中、生活中失败时,一一方面要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一方面要树立孩子的信心,让孩子能够乐观面对失败。父母关心孩子知识技能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培养孩子能输能赢、乐观处事的健康心态更为重要。这能让孩子受益终身,让孩子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能够不屈不挠,勇往直前,正确处理输赢,最终取得成功。
7.玩出“知足者常乐”的心态
人们都说:“知足常乐。”但是真正能做到知足常乐的人又有几个,应该是少之甚少,这是人们都有欲望的,所以我们应该摆平心态,知足常乐。
孩子是最天真无邪的,他们痛哭流涕,可能仅仅因为一个微不足道的脸色,也会因一句漫不经心的夸奖而兴奋万分,这都是因为他们那种容易满足的品性在作怪,使得他们总能在人们的举手投足中寻找到快乐。
一次丈夫去朋友家做客,出来开门的是朋友二岁半的宝贝女儿小昆,她一见面就问丈夫:“叔叔,你知道毛毛发生什么事了吗?(毛毛是他们家新近抱养的一只小狗)”
“怎么啦?是不是毛毛病了,还是死了?”“不要难过小毛头,明儿叔叔再给你买一只来。”“不是的——难道您不知道,我的小毛毛长了呀!”说完她一蹦一跳地拉着丈夫到了她的狗房子前面,让我看她的毛毛。
听到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叹。是啊。为什么我们成年人遇事总是会往灰暗的方面想呢?
老王的小孩从学校回来,他兴奋地告诉老王:“爸爸,我被评为好学生啦!看,还有一朵小红花呢!”
“好儿子,真争气!”老王高兴地拍了拍儿子的脑袋,夸奖着自己的孩子。然后又习惯性地问道:“儿子,你们班上评上好学生的人不多吧?”
“大家都评上了好学生!”孩子得意地答道。老王听了儿子的回答,满脸的笑容立马不见了。
又有一次,老王的儿子参加了学校的田径赛跑,在200米比赛中,儿子得了第二名,回到家后,孩子一边拿出奖状向父亲邀功,一边上气不接下气地向父亲描绘着那场“激动人心”的比赛。父亲看了看一脸兴奋的儿子,惊讶地问:“小超,每次赛跑,你不都是第一名的吗?这次跑了第二你怎么会如此高兴?”
儿子却高兴地说:“老爸,您不知道,那个最后跑第一的让我追得有多惨,跑完比赛都快趴下啦!”
小孩子固然懂得的事不如我们大人多,但是他们却知道怎样想才是最快乐的,难道这一点还不值得我们学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