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因:七年战争前夕,欧洲各大国之间矛盾错综复杂,其中对全局起决定作用的是英法矛盾,英国先后打败了西班牙和荷兰,同剩下的唯一强大对手法国的矛盾迅速上升,两强决战势所难免;其次是普奥矛盾,自从神圣罗马帝国分裂为一系列独立的诸侯国后,普鲁士和奥地利逐渐发展为最为强大的国家,它们都想成为德意志诸侯国中的霸主,加上两次“西里西亚战争”普鲁士占领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皇室领地西里西亚,两国的斗争日益尖锐化;再次是俄普矛盾,沙皇俄国在打败瑞典成为欧洲强国后,继续推行西进和南下扩张政策,并把目标指向东普鲁士,却遭到了强大且同样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的普鲁士的阻击,两国关系急剧恶化。
在这种背景下,各国都积极争取盟国,孤立对手,展开尖锐而复杂的外交斗争。1756年1月16日,英普首先缔结《白厅条约》,规定双方负责在德意志境内维持和平,并以武力“对付侵犯德意志领土完整的任何国家”,矛头直指奥、俄、法三国。1756年3月25日,俄国同奥地利结成攻守同盟。5月1日,法王路易十五政府毅然与宿敌奥地利签订第一次《凡尔赛条约》,双方保证及时提供军队,援助另一方反击任何敌人。至此,两大军事集团初步形成,双方都进一步争取同盟者。后来,汉诺威、黑森—卡塞尔、葡萄牙以及不伦瑞克等德意志诸侯国先后参加英普同盟,瑞典、萨克森、西班牙以及神圣罗马帝国的大多数德意志诸侯国则先后参加法奥俄同盟。
主要参战国的战略企图各不相同,英国试图打击和削弱法国,扩大殖民地,建立海上霸权;法国力图吞并英王的世袭领地汉诺威,遏制普鲁士的崛起,保护海外殖民地;普鲁士企图吞并萨克森,并将波兰变为其附属国;奥地利企图削弱竞争对手普鲁士,夺回西里西亚;俄国企图夺取东普鲁士和波兰,向西部扩张领土;瑞典则要夺取普属波美拉尼亚。
欧洲是七年战争的主战场,主要是反普同盟各国同普鲁士交战,在北美、印度和海上,主要是英、法之间作战。战争爆发时,普鲁士军队约20万人,战斗力强,但四面受敌,战线太长,兵力不足,其主要盟国英国仅能对其提供财政援助;法奥俄同盟战争潜力雄厚,总兵力约63万人,但彼此战略目标各异,步调不一,行动迟缓。
在这种情况下,普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判断战争已不可避免,从普鲁士所处战略地位考虑,与其等待敌人进攻,不如趁敌人尚未完全准备就绪之机先发制人。1756年8月底,弗里德里希二世亲率9.5万人的军队对萨克森发动突然袭击,七年战争由此爆发。
经过:1756年8月28日,预有准备的普军主力突然侵入萨克森,萨克森军很快陷入包围。奥地利派出一支军队火速增援,与普军在埃格尔河和易北河会合处的洛沃西采遭遇。奥军未能突破普军防御,萨克森被迫投降,首府德累斯顿随即被普军占领。
1757年初,弗里德里希二世决定趁萨克森战胜之余威,进军波希米亚。5月6日,普军向布拉格发起进攻,奥军被迫退守城内。为解除布拉格之围,6月,奥军一部在道恩伯爵的带领下向布拉格开进。两军在科林附近遭遇激战,普军失利,被迫放弃布拉格,撤回萨克森。
与此同时,法军10万人分两路在西线展开了军事行动,法奥联军一部6.4万余人从西面逼近普鲁士。同年5月俄军7万人开始进攻东普鲁士,先后占领梅梅尔和蒂尔西特,9月,瑞典军队1.6万人在波美拉尼亚登陆。弗里德里希二世从布拉格撤军后,审时度势,频频调动军队抗击各路敌军。11月5日,弗里德里希二世并亲率普军2.1万人在罗斯巴赫之战中击败法奥联军,以损失550人的微小代价取得歼敌8000人的战果。12月5日,弗里德里希二世在洛伊滕之战中采取斜向冲击法,再败奥军,歼敌2.2万人。
此时俄军又重新西进,占领东普鲁士首府柯尼斯堡,并向普鲁士腹地推进,弗里德里希二世率主力迎击。8月25日,俄普两军在奥得河畔的措恩多夫村展开血战,打成平手。俄军伤亡约2.3万人,普军伤亡1.4万人。10月间,在休整的普军遭到奥军突袭,伤亡惨重,实力明显下降。年底,俄军撤回本土过冬。
1759年7月,俄奥两军联合行动。由于俄军已占领东普鲁士,因而在战略上做出调整,准备同奥军会合,攻克柏林。8月12日,弗里德里希二世率普军5万人在法兰克福附近库讷斯多夫与俄奥联军9万人会战,遭惨败,损失2万余人。8月,俄奥两军在法兰克福会师。为防俄奥联军进攻柏林,普军集结兵力再次前往阻截,双方展开了著名的库纳斯多夫会战,结果普军失败。这场会战成了七年战争的转折年,使弗里德里希二世对战争前途产生了悲观情绪。由于奥、法与俄国存有分歧和矛盾,因而未能乘胜扩张战果,使普鲁士获得喘息之机。
1760年6月,普军在兰茨胡特被奥军击败,但8月在利格尼茨附近取胜。此间,俄奥联军在战略上又产生分歧,俄军主张攻打柏林,而奥军则急欲夺取西里西亚,于是两军又各自为战。10月间,俄军乘奥军与普军周旋之机,曾一度偷袭柏林得手,但对战局影响不大。普军在解除柏林危急后,调头迎战奥军。11月3日,双方在萨克森境内举行托尔高会战,普军勉强取胜,从而渡过了艰难的1760年,使战局出现转机。
1761年,普军依然三面受敌:法军威胁汉诺威,俄军伺机攻取科尔贝格,而奥军则占领了西里西亚。下半年,俄军主力南下同奥军会合,帮助奥军在西里西亚取得一系列胜利,使普军在全战线的防御岌岌可危,几乎陷入绝境。
但这时发生的一个偶然事件,对战争全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俄国女皇叶丽萨维塔病死,其外甥彼得三世继位。彼得三世是俄国统治集团中亲普势力的总代表,有一半普鲁士血统,从小在普鲁士长大。他继位后立即退出反普同盟,归还俄军占领的普鲁士领土,并转同普鲁士结盟,普鲁士由此免于彻底覆灭的厄运。因此,有的历史学家称此次事件为“勃兰登堡王室的奇迹”。
在海上和海外战场,英、法两国为争夺殖民地和海上霸权展开了激战。战争初期,英国在战略上侧重于以海军同法国海军在海上交战,从而导致了在梅诺卡岛战役中的失败。此后,英国提出了以争夺海外殖民地为主的新战略,从而逐渐扭转了战略上的被动局面,先后夺取了原属法国的加拿大和加勒比海大部地区。1758年后,法国因深陷欧洲战场,在海上和各殖民地的争夺中连遭失败。1760年,英国占领法属加拿大、路易斯安那部分地区和西班牙殖民地佛罗里达。英国还以殖民军队为主力,在海军的支援下同法国殖民军在印度和菲律宾等地展开角逐,最终完全控制了这些地区。
俄国退出战争,七年战争进入了尾声。由于英国在海外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普鲁士又重新夺回了西里西亚,加之各国已被战争拖得筋疲力尽,七年战争的结局基本已经形成。1763年2月10日,英、法两国签订《巴黎条约》,法国将其在北美、西印度群岛、非洲和印度的大片属地割归英国,但获得英国归还的贝尔岛、瓜德罗普、马提尼克、圣路西亚、加利以及北大西洋的密克隆和圣皮埃尔岛。西班牙在付出沉重代价后,重新获得古巴和菲律宾。2月15日,普鲁士与奥地利、萨克森签订了结束七年战争的《胡贝图斯堡和约》,规定西里西亚仍归普鲁士所有。
结果与影响:七年战争中,英国由于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并处于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的世界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经济、军事实力获得长足发展,同时由于以老威廉·皮特为核心的统治集团的战略指导发挥了积极作用,因而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普鲁士由于在军事上做出了充分准备,加之弗里德里希二世的统帅才能,以有限的人力物力在欧洲大陆上同当时几乎所有的大陆强国相对抗,取得多次会战的光辉胜利。法国、奥地利、俄国等国结成联盟,在总兵力上并不弱,但其战略目标各异,无法团结起来,授敌以可乘之隙,最终没有取得胜利。七年战争后,英国成为海上霸主,法国进一步受到削弱,俄国加强了欧洲强国的地位,普鲁士在德意志的特殊地位得到巩固。
七年战争对军事学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暴露了以平分兵力和切断敌方交通线为主要特征的警戒线战略和呆板的线式战术的弱点,显示了野战歼敌的优越性。随着各国经济承受能力的提高,军队人数增大,火力加强,后勤补给制度也不单靠补给线,这些新的历史条件呼唤着集中兵力、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的决战战略,以及利用地形地物发挥火力的比较灵活的战斗队形和战术。从七年战争的某些会战中,可以看出几十年后法国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中臻于完善的战略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