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19500000022

第22章 改造信仰

以西结鼓吹重建大卫和所罗门的王国。在他所设想的新国家中,国家生活和活动的中心是圣殿而不是宫廷。

犹太人的新统治者巴比伦人是一个优秀的民族。从汉谟拉比王朝起,巴比伦人就被认为是西亚最杰出的人民。汉谟拉比的《法典》比摩西的《十诫》要早一千年。

庞大的巴比伦帝国的首都是一座强大的城堡,它的双层城墙围绕着将近一百平方英里的花园、神庙、房屋、街道和市场。城市的布局很有规则,街道又宽又直,砖砌的房屋非常宽大,有的高达两三层。

幼发拉底河横穿城市中部,直通波斯湾与印度。

在城市中心,一座人造的小山丘下,矗立着著名的尼布甲尼撒宫殿。这座宫殿有很多阶梯,像是吊在半空中的很大的花园,故有“神秘的空中花园”之称。

巴比伦商人是优秀的商人。他们同埃及和远方的中国进行贸易。巴比伦人发明了一种书写体系,腓尼基人后来把它发展为现在我们所使用的字母。巴比伦人擅长数学,创造了把一年分为几个月、一月分为几个星期的天文科学。他们设计了现代商业中的基础——重量和容量制度。他们制定了道德法典,以后被摩西采用引入《十诫》中,形成现代教会的基石。

他们是非常能干的领导者,一直在有意识地扩张领土。不过,他们征服犹大之地,却属顺带的行动,与扩张政策没有关系。

他们的统治者要去征服亚兰和埃及,而犹大这个小小的独立国家却正好位于南北大道和东西大道之间,占领犹大是从军事上考虑的,如此而已。

我们很怀疑尼布甲尼撒时代的巴比伦人是不是已经意识到犹太人的存在。因为在巴比伦人的心中,无论是分裂前的犹太王国还是分裂后的以色列国和犹大国的版图都的确是太小了。

世界史的早期作者都没有提到过犹太人。拿希罗多德来说,他欲给洪水时代以来所发生的每一件事都进行可信的记录;不过他所说的洪水时代是指古希腊的洪水,不是挪亚的洪水。挪亚洪水是古巴比伦神话的一部分。

希罗多德与很多雅典人一样,既宽容又好奇,他对邻居的事情,凡属重要的都想知道,以便写进他的书里。他没有什么种族偏见,他到处旅行以寻求第一手资料。他写过有关埃及人、巴比伦人以及地中海沿岸很多其他人民的重要事件,但是他从来没有听说过犹太人。他非常含糊地把巴勒斯坦平原上的人称作有奇怪的卫生习惯的不知名的部落。

这样一来就使我们只能依据《旧约》作为了解犹太历史的主要来源。

本书开头已经讲过,《旧约》的编著者并不是受过训练的历史学家。他们漠视外国人的名字的念法,对自己的地理状况也很不熟悉,他们所讲的地名没有人能肯定地指出在哪里。而且他们经常有意不讲出真正的含义,他们使用奇怪的语言和文字。

当他们想说巨大的巴比伦帝国怎样征服小小的犹大王国,然后又在半个世纪后释放犹太俘虏时,他们就讲一条鲸鱼如何吞下了沉船的水手,几天后又把他吐到陆地上。

这对二千五百年前的人当然很好懂,但对只知道巴比伦是一堆废墟的人,就很难明白了。

尽管如此,《旧约》的后二十卷虽缺乏精确性,篇幅却很大,我们如果经过整理分析和各方求证,还是有可能从中择取材料以重写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和公元前3世纪的历史。

于犹大国的人民而言,流放并不等于受奴役。反之,从生活方面看,从巴勒斯坦迁到美索不达米亚,对很多犹太人是一种改善。一百五十年前的以色列人是被分散到四五个各不相连的城乡地区,以后就在巴比伦居民中消失了。但是公元前586年流放的犹大国人民却是聚集在一起,他们在同一地点定居,形成了货真价实的犹太移民区。

实际上他们是一群不情愿的移民,从耶路撒冷拥挤不堪的贫民窟移到开阔的迦巴鲁。他们离开了迦南的田地,在巴比伦中部的肥沃园地重建家园。他们并不像一千年以前在埃及那样忍受外国监工的无端暴力。他们被允许有自己的领袖和自己的祭司。他们的宗教习惯和宗教仪式不受干扰。他们可以和留在巴勒斯坦的亲友通信。他们可以照样从事在耶路撒冷搞惯了的手艺。他们是自由人,有权拥有奴仆。他们可以经营任何行业,所以不久在巴比伦首都就有许多犹太富商。到后来,犹太人还可以担任高级官吏,巴比伦国王曾数次向犹太女子求婚。

从犹太人在异乡的待遇来看,巴比伦人看起来好像比埃及人要文明些。

总而言之,流放者除了不能自由迁徙之外,可以享受一切人生乐趣。

但是,他们患了一种新的病症——乡愁病。

一个世纪后,当流放者被允许回耶路撒冷时,只有少数人回去,但只要他们留在巴比伦,巴勒斯坦就是他们的“失去的天堂”,他们这样说,也这样写。

总而言之,在五十多年的流放中,犹太人的生活是千篇一律和无所作为的,流放者每天就那么等待着,生活着。

起初,他们怀着热烈的希望等待“突发”事件出现;伟大的耶利米关于灾难即将降临的预言,还在他们耳旁响着。

可是,耶利米已经死了,还没有人能顶替他的位置。

前面的章节中谈到了犹太先知的特点。先知是犹太人的精神偶像,在很多场合,他们所讲的话体现了民族的良知。

时代变了,犹太人不再依靠口头传达圣谕了;他们有了自己的文字,也有了正式的语法。

起初,这种文字很粗糙,没有母音,所指意义要费很大工夫去猜测。造句的语法也如此:完成时式与未完成时式分不清,同一个动词可指已经完成也可指将要完成,需要从上下文来判断它的真正含义。

这种表现形式适合于写诗,因此许多诗篇写得很美。但是,写具体的思想或是记述历史事实,这种文字就讲不通,它常使我们弄不清哪些是预言哪些是史实。要等到犹太人学习了亚兰文字,文字才起了很好的作用。

由此开始,先知们可以把他们的新观念传达给所有的犹大国人,不管他们是住在埃及,还是住在巴比伦,或是爱琴海。先知们还可以使旧的含糊的礼拜仪式化。《旧约》和犹太教法典中所记载的宗教戒律和民事法规也有可能形成庞大的法律体系。先知的职责也同以前不一样了,他要向新一代的孩子们讲解古代先知的著述;他从一个浪迹的旅人,变为一个钻在书堆里思考问题的圣哲,终其一生。

文字的完善使先知先前容易误传的口头预言变成实实在在的神谕文字。

从这一角度讲,文字的完善就是神的完善。因为文字可以把神的意思说得更清楚。而实际上文字也因此具有了神的效果,成为神的外化。

耶和华不再是拂过平原山川的一阵风了,他成为一整套戒条和规则。他不再在沙漠中向人们口头宣谕,人们须从图书馆的书本中去听他的声音了。

这些新发展当然不是突然而来的。流放时期出现了几位比公认的前辈宗教领袖还要优秀的人物,其中最突出的有两位,一位是以西结,另一位我们不知其名。

这位无名作者是先知中的福音传道师,他讲的话新鲜,是在以色列和犹大都没有听到过的。他的著作藏在《旧约》第二十三卷《以赛亚书》的后半部。该卷共六十六章,开始三十九章可能是先知以赛亚的作品。(以赛亚生活于犹大王约坦、亚哈斯和西底家统治时期,在亚述王西拿基立和迦勒底王尼布甲尼撒时代之前一百多年就预言了两个犹太国家的命运。)但是后面二十七章则显然是生活于以赛亚死后数百年的人写的,语言不同,文风也不同。

两个不同的部分,未经任何说明就合在一起,是不奇怪的,因为《旧约》的编纂者并非书籍编纂者,他们从某些地方发现了某些适合的卷帙,就拿来粘在一起,不显出任何“经过编辑”的痕迹。

《以赛亚书》后半部作者的真面目就这样被前半部作者消解了。这也没有多大关系,虽是“无名作者”,其声名却超过《旧约》中那些无法卒读的帝王家谱的作者了。

无名作者的作品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他对耶和华的性格有新的、独到的见解。在他看来,耶和华不再是一个小小的闪族部落的上帝,他的名字是高居于所有土地的上空的,是全人类的统治者。他是惟一的上帝,他的意志对所有人都是法律;哪怕是威严的巴比伦国王以及同样强大的波斯国王(犹太人私下把最终解放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也都不知不觉地成为这惟一上帝的仆人。

《旧约·以赛亚书》的作者之一无名氏所塑造的上帝与《旧约》中其他作者塑造的上帝形象有所翻新,这是因为犹太人从家园四散后,眼界开阔了,心胸也开阔了,有了较大气魄重塑本民族的神。他们走到那里就把神带到哪里,并希望以此来涵盖各地各民族的神。

大地即天空。大地上的神子能善及的地方就是天空中的神能照耀的地方。

这里的上帝不是一个仇恨非信徒的凶暴的上帝,与此相反,即便是对生活在黑暗中、从来不知道他的名字的人,他也给予爱和同情。他不是把自己秘不可测地藏在云雾之后而不让人看见;任何有眼光的人都可以看到他,任何有耳朵的人都可以听到他的话。他是所有人的慈父,他是要把无知的羊群引导到和平和正义的安全港的牧羊人。

这样的语言,在当时是远远走在时代前面的。一般的犹太流放者对此很不满,他们不愿意听什么上帝爱所有人这类话;因为这个小小的社会集团就像每天要吃面包一样以仇恨度日,不断地祈祷复仇的一天来到,而到了那一天,耶和华应该把可恶的巴比伦掳掠者消灭干净。

因此,他们向其他人迫切求教。这些人必须认真地信守老的教条;必须相信耶和华只能选拔亚伯拉罕和雅各的后代来传达圣谕;必须不断预言所有别的国家终有一天要匍匐在胜利的新耶路撒冷的主人脚下。

在所有的流放先知中,以西结是最强大的。

以西结在故国出生,他的父亲是祭司。他在耶路撒冷浓厚的宗教气氛中成长无疑曾听过耶利米的讲道,后来他自己也成为了先知。

在聚居区内,他似乎是一位名声很大的年轻人,因为早在犹太人开始大流放的前几年,即巴比伦人征服犹大国之时,他是属于第一批被迫离开城堡的。他搬到幼发拉底河南岸的提勒亚毕,在那里一直住到死。

他的著作的文学价值远不如《以赛亚书》的无名作者。他的文笔很生硬,人品也不如许多老一辈的犹太领袖那样有感染力,他很不谦虚。他经常故作激动地进入昏迷状态,他就是在这种状态下看到异象,听到神的声音。

但总地说来,他是一个很现实的人。

与耶利米一样,他一再批驳那些误人歧途的狂热分子;这些人认为耶路撒冷是“上帝优选的子民”之都,是攻不破的。他告诫他们说,只有信仰,没有行动,是救不了国的。

城市沦陷后,许多信心不足的人,对民族前途顿感绝望,以西结挺身而出,热情鼓吹为美好未来而斗争。他不断预言幸福的一天即将来到,圣殿将重新建立,公牛之血将再次滴于耶和华的祭坛上。

根据以西结的说法,重建起来的犹太人的国家必须进行某种改革,才能存活下去。在这里,以西结扮演了柏拉图的角色,竭尽所能地描绘了这种改革。

他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看法,描绘了一个“乌托邦”。他要加强和充实“摩西约法”中关于祭祀耶和华的仪式部分,以消除夹杂其间的异教祭祀仪式。

总而言之,他鼓吹重建大卫和所罗门的王国。

在他所设想的新国家中,国家生活和活动的中心是圣殿而不是宫廷。按照先知之言,圣殿是“耶和华之殿”,而宫廷只是君主之家,这种区别必须家喻户晓。再者,普通老百姓必须深切尊重上帝的神圣性,必须懂得上帝远在天边,凡人不能通天。所以,在以西结的理想国里,圣殿立在辽阔的庭院之中,目瞪口呆的群众只能远远望着。一切和圣殿有关之物都是神圣的,外国人不准靠近圣殿,犹太人(祭司除外)也只能在少有的场合可以进入圣殿。祭司将被组织起来参加行会,只有撒督的后代才能加入此行会。他们权力大增,最后将像摩西早就预想的,成为国家的领导者。

为加强对老百姓的控制,大大增加节日的数目,他们把重点放在有关赎罪的供奉祭日上。

在全民之中传播人终生有罪的观念。

不能设立私人祭坛。凡和“至圣所”有关的祭祀,必须以全民的名义进行。遇到这样的场合,国王即作为国家的代表主持仪式;除此以外,他只是一个作为摆设的名义领袖,没有实权。(在过去的日子,大卫和所罗门具有任命祭司之权,这种权力也被取消了。)

祭司阶级是一个永久存在、单独的实体,国王是它的仆人,而非它的主人。

最终,耶路撒冷周围所有的肥沃之地,都归祭司所有,以保证他们会有不少的收入,而无需国家通过什么法令予以救济。

这实在是一个奇怪的纲领,在复古,也在革新,但是对以西结的同代人来说,却是完全合理的;一旦圣殿恢复,流放者重归故土,他们就希望建立这样一个严格的宗教国家。

这一天,比很多流放者所预计的都来得快。

在遥远的东方山区,一位年轻的酋长正在训练士兵,他将是犹太人的救星,把他们从外国牢笼中解救出来。他就是居鲁士。

同类推荐
  • 一花一世界:跟季羡林品味生活禅

    一花一世界:跟季羡林品味生活禅

    一本集中体现季羡林先生天人和谐思想的作品。 书中的万事万物都被季羡林先生赋予了生命的内涵,老妇人、小男孩儿,一枝花,一条老狗,一场雨......季老以朴素的笔触描写对天地万物的情感,一生经历的人、事、物、景,在季老笔下是鲜活感人的,集中表达了季羡林先生对天地万物那种"民胞物与"的大爱。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不只是在诉说着他的情感,更想向世人传达一种力量,跟随季老感受生命、体悟人生,收获内心安宁平静的力量。
  • 一本书读懂星云大师

    一本书读懂星云大师

    无论你是否信佛,这本书都是让你心灵安静的一滴甘露。对于社会中的人来说,即便生命无常、一切皆空是真理,也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按这样的真理去生活。世俗红尘依然是绝大多数人不可能离开的地方。所以,星云大师提倡“人间佛教”——以出世胸怀做入世事业。星云大师乃方外之人,全无私心杂念,所以对世事看得透彻,将佛教义理生活化,本书对于大师的人生观、财富观、爱情婚姻、家庭教育、人际交往、成功励志等诸方面进行阐释。不可否认的是大师的作品很多,对于很多读者来说可能存在选择上的疑惑,本书是将星云大师对于生活中最常见问题的指点做出归纳,在一个个小故事中,让你恍然开释,一切都为了让你的心灵得到安宁和舒适。
  • 做才是得到

    做才是得到

    现在,许多人常抱怨生活太苦,想尽各种方法寻求解脱之道。实际上,就算有人告诉了你苦的真相,以及改变逆境、离苦得乐的究竟智慧和方法,但你不相信,就是不去做,最后还是只有在人生中高一脚、低一脚地跋涉,从一种苦陷到别一种苦中,对快乐只有望洋兴叹。本书开示我们:唯有敬畏因果、感恩无常,依靠佛法的殊胜加持,方能挣脱逆境,不怕苦、不怕死,享受人间各种福报利益。如此,人生不同年龄段的所谓“难关”,也只不过是通往解脱的阶梯而已。
  • 走进神秘高僧

    走进神秘高僧

    在这里,我们即将看到:秀丽的山川,古老的城镇,尘封的遗迹,神秘的陵寝;我们将接触到:奇石美玉,奇异建筑,珍贵遗产,传奇人物……它们背后的故事,深藏的历史,蕴蓄的文明,让那些渐行渐远的动人往事重新焕发生机,让那些早已离去的作古先人变得生动可感,在这里,每个人都会获得“不一样”的感觉。
  • 六祖坛经浅析

    六祖坛经浅析

    《六祖坛经浅析》相传为慧能所说,除大梵寺说法,弟子的问答机缘,都是晚年所说,由门人法海记录而成。这是一部由我国僧人六祖慧能大师的传教记录,而破例地被尊之为“经”者,这不仅是中国佛教史,亦是世界佛教史上绝无仅有的事,足见其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六祖坛经浅析》除逐段注释外,另加“提示”。所提示的内容可加深读者对《六祖坛经浅析》的认识外,更显示出从宗教实践的角度去阅读、体验《六祖坛经浅析》,是《六祖坛经浅析》的特色。
热门推荐
  • 诚实守信的故事(崇尚品德的故事)

    诚实守信的故事(崇尚品德的故事)

    美德是“1”,任何名誉、财富等都是“0”,只有写好了前面的“1”,后面才可以有无数个“0”,否则一切都只是“0”。植根于爱的土壤,吸取古今中外伟大先贤的美德智慧,致力于帮助父母、老师和儿童,为中国培育有品格的下一代而努力。
  • 有妻徒刑:妖女赖上美人夫

    有妻徒刑:妖女赖上美人夫

    一不小心惹错神,那就一次一次接着骗下去!眼前这画面,让某仙陷入了忧郁的沉思…记得当初,她是本着要收了这妖孽的雄心壮志,想刺激一下他。这性质却成了,没收了妖,倒被妖收了,这真是让仙好生无赖(奈)。
  • 豪门阔少呆萌妻

    豪门阔少呆萌妻

    一场血腥的钻坠之争,揭开了她的身世之谜,本以为,幸福就此告落,不曾想,更大的阴谋将她葬身于火海。眼泪在墓园滑落,男人望着墓碑上“爱妻米晓欢”几字,声音孱弱的低喃着。他以为,他的心,已经如死灰一片,不会再有爱。直到某年某月某日,她带着百万现钞砸在他面前,“我要买你……”“买我?”他饶趣一笑,温柔至极的看着她那张羞怒的小嘴脸。“买你全家!”某女果断暴怒,“我是要买你市郊那块地皮。”“一百万,就想买我全家?”他直接忽略掉她后面的话。“成还是不成?”某女气得冒烟。“成,只要你想要!”某人笑得邪肆迷人。后面,猫捉老鼠的游戏又开始了……
  • 痴傻夫君刁蛮妻

    痴傻夫君刁蛮妻

    堂堂21世纪彪悍商女居然穿越了,这么倒霉的有木有?一穿越就嫁人,这么可怜的有木有?嫁人就嫁人吧,还是个痴傻的被废太子,这么悲哀的有木有?痴傻就痴傻吧,本以为总是个王爷,应该可以潇洒的当米虫,可是居然处处受气,这么没天理的有木有?受气就受气吧,竟然会被傻王欺负的彻底,这么狼狈的有木有?好吧,这些顾可可全部接受了,且看她在古代如果风生水起!别人欺她三分,她还别人三倍,没人可以欺负她,她可是河东狮吼顾可可!!!
  • 沈从文和他身边的人们

    沈从文和他身边的人们

    本书以沈从文的一生为经,以与之交往的人为纬,由此编织了一幅五彩缤纷、二十世纪中国文人的历史画卷。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爱国爱民(上)

    爱国爱民(上)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疑案倒推法训练(青少年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训练集)

    疑案倒推法训练(青少年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训练集)

    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头脑竞争的时代;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一个人想要很好地生存,不仅需要付出勤奋,而且还必须具有智慧。随着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和高智能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拥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知识本身并不能告诉我们如何去运用知识,如何去解决问题,如何去创新,而这一切都要靠人的智慧,也就是大脑思维来解决。认真观察周围的人我们也会发现,那些在社会上有所成就的人无不是具有卓越思维能力的人。
  • 倾城王妃惊天下:天才结界师

    倾城王妃惊天下:天才结界师

    流行穿越?好吧,肿么她还被交换灵魂。无奈成为官二代,美其名神女,实则废柴体质。终于某天逆袭,某男杀气腾腾磨刀霍霍而来。一次杀她,不成,再次杀她,徒劳,三次杀她,无果,到了四次,她已逆袭,神兽相伴而行,两人睥睨天下。且看风云变幻,径自笑随红尘。
  • 登月传真

    登月传真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而科学知识的普及则是实现这一推动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是我们全社会的重要课题。科学教育,是提高青少年素质的重要因素,是现代教育的核心,这不仅能使青少年获得生活和未来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使青少年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科学教育,让广大青少年树立这样一个牢固的信念:科学总是在寻求、发现和了解世界的新现象,研究和掌握新规律,它是创造性的,它又是在不懈地追求真理,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