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五十年红旗不倒——史来贺
【模范档案】
史来贺,男,汉族,1930年出生,河南省新乡市七里营镇刘庄村人,中共党员。生前系刘庄村党支部书记。
【无上荣誉】
1959、1978、1979、1989、1995年先后5次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或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2009年9月14日,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高尚人生】
响彻华夏半个世纪
他的名字在20世纪50年代就响遍全国;建国后至21世纪初,在历次全国劳模评选中,他都榜上有名;他曾受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多次接见,仅毛泽东主席就先后9次接见过他;他16次进京参加国庆观礼,4次当选中共全国代表大会代表,7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并4次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他的名字与**、焦裕禄、王进喜、钱学森并列,被中组部誉为“建国以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
他就是河南省新乡市七里营镇刘庄村原党委书记史来贺。是他将一个当初穷得叮当响的小村庄,建设成了“红色亿元村”。2009年4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刘庄调研。视察刘庄后,他向村民由衷地赞叹:“你们的生活比蜜甜啊!”习近平副主席紧紧地握着史来贺儿子史世领的手说:“你父亲的名字,我早就很熟悉,他的事迹我也很熟悉,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的贡献。”
2004年1月20日,温家宝总理视察刘庄时曾对史来贺妻子刘树珍说:“我们大家对来贺同志的评价有三句话: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农民的优秀代表,农村基层干部的一面旗帜。”“他一生不忘群众,一生也没离开过群众。50多年,带领群众使一个穷村子变了样子。全国的农村干部都要向他学习。”
带民走上致富路
1952年12月,年仅21岁的史来贺当选刘庄村党支部书记,挑起了带领全村人治穷致富的重担。从任村支书的那天起,他就立下誓言:“跟党走,拔掉穷根,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从1953年开始,史来贺带领刘庄人车推、肩挑、人抬,起岗填沟,拉沙盖碱,用了整整20年,把刘庄周围750多块凹凸不平的“盐碱洼”、“蛤蟆窝”荒地改造成了现代化农业园区。他潜心研究棉花种植经验,使皮棉平均亩产量达到当时全国平均产量的3倍,刘庄也因此一跃成为全国的先进典型。
随后,史来贺带领刘庄人兴办起畜牧场,成为刘庄发展商品经济的突破口。为了让刘庄群众富起来,史来贺又向工业挺进,兴办起机械厂。接着,史来贺带领刘庄人又陆续建起了食品厂、造纸厂、淀粉厂等。刘庄村办企业的发展,既有效地解决了剩余劳动力问题,也为集体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财富。运用新掌握的领导科学和管理知识,史来贺带领刘庄形成了以农促工、以工建农、农工商并举的商品经济的新格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史来贺带领群众向高科技进军,建起全国最大的生产肌苷的华星药厂。华星药厂于1986年正式投产,1988年产值就超过3000万元,肌苷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
2003年史来贺去世以后,在刘庄,村民已经全部搬进了史来贺生前设计的每户472平方米的新型农民别墅;新建了现代化教育园区,村民子女从幼儿园到高中全部实行免费教育;健全了社会保障体系,退休人员除享受49项公共福利外,每人每月发放退休金,未成年人每月发放生活补助;全村群众由集体出资全部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除享受国家各项优惠政策外,医疗费用全部报销,真正实现了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一心为民的好干部
史来贺凡事总是先为群众着想,宁肯自己吃亏也不让群众吃亏,成了他多年的习惯。史来贺一直按群众的平均水平拿工分,上级规定给干部的补贴,他一个也不要。1965年,他任县委副书记,县里开始给他发工资。这时候刘庄的分配水平还不高,史来贺把县里发的工资交到村里,和村民一样拿工分。刘庄的分配水平大幅度提高以后,史来贺又放弃了拿村里的分配,开始拿起了县里的工资。
1976年,史来贺带领村民自筹资金,要给每家每户盖成独门独户的二层小楼。在历尽千辛万苦之后,第一批新房建成了。村民们要建房出力最大、操心最多的史来贺先搬进去住。史来贺召开大会说:“搬新房先群众,后干部。群众中谁住房困难谁先搬。”就这样,盖好一批,搬迁一批。直到6年以后,史来贺才和最后5户一起搬进新居。
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群众的利益高于自己的利益。“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为民所想,必然受民爱戴。史来贺在群众中有威信、有号召力,大伙服他、爱他、知他、敬他。群众相信他,因为他爱民。
【精神传递】
五十年,他的身体从未离开过农村,心灵也未离开过群众;五十年,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五十年,他撑起来做一把伞,为民遮风挡雨;蹲下去做一头牛,为民鞠躬尽瘁,他铸就了一座巍峨高耸的爱民丰碑。他不仅在刘庄老百姓中有口皆碑,他的名字在广大农民中、在全社会家喻户晓,他以他的务实与奉献赢得了全社会的敬仰。他不仅是所有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更是一生为民服务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