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场景四十五——话不投机时
常言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于是许多人认为,在话不投机时,只要把
闭上不吱声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试问总是闭着嘴不说话,能达到沟通的目的吗?
话不投机不等于不说话,更不等于不表达。善于在话不投机时与对方有效沟通是某些特定时
机和特定场合所必须具备的素质,生活中有很多人其实并不具备这种素质。作为跨世纪的大
学生,必须具备这种素质,因为这关切到你自身将来的发展。因为话不投机的情形经常会碰
到,一味不开口,不去考虑采用恰当的技巧去面对这种情况,你也许会错过许多机遇,有时
甚至造成一定的损失。因此,学会在话不投机时恰当地表现自己是非常必要的。下面就是在
话不投机时进行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一)避而不答?
在说话过程中,当对方有意无意地触到我们心中的隐痛、忌讳或者自己不愿回答的问题时,
果一时没有好办法应答,那么,就干脆避而不答;或者沉默不语,表示无声的抗议;或者转
移话题,使在场者的注意力从自己身上挪开。问话者见我方对其问题不予理睬,在尴尬的同
时会很快意识到自己的鲁莽和无礼,从而不再追问。?
某单位一女工结婚,在单位散发喜糖,刚巧该单位有一位尚未谈到对象的三十三岁的大龄女
青年。大家吃着糖,突然一位中年科员笑着对那位女青年说:“喂,什么时候吃你的喜糖?
”大家都望着那位女青年。那位女青年脸微微一红,把脸转向邻近的一位女同事,然后指着
那位女同事身上的一件款式新颖的上衣问:“咦?这件上衣什么时候买的?在哪个商店买的?
”两个人便兴致勃勃地谈起了那件衣服。?
在大庭广众之下问大龄女子何时结婚确实是件很不礼貌的事情。女青年碰到这个尖锐的问题
时处境十分尴尬,回答不好可能会引起大家的闲话,再说这事也没必要让大家来参与。于
是她立刻把话题转移到同事的衣服上,借以回避对方的无聊问题。问者受到毫不掩饰的冷落
,自然也认识到自己的失礼,没有理由责怪女青年对自己的置之不理。
(二)以讹化讹?
对于那些毫无根据又极具挑衅性的提问总是会激起人们的反感,但是直接的指责反而会显
得自己涵养不够。所以,我们不如采用以讹化讹的方法,即根据对方的诘问,为自己编造一
个更严重的罪责,嘲讽对方无中生有、不讲礼貌,表达我方对这种无凭无据的问题的极大愤
怒和拒绝回答的态度。?
一位记者向扎伊尔总统蒙博托说:“你很富有。据说你的财产达30亿美元之多!”显然这一
提问是针对蒙博托本人政治上是否廉洁而来的。对于蒙博托来说,这是一个极其严肃
的而易动感情的敏感问题。蒙博托听了后发出长时间的哈哈大笑,然后反问说:“一位比利
时议员说我有60亿美元!你听到了吧!”?
记者用一句没有根据的传言来质问蒙博托是否廉洁,蒙博托没有被对方刺激得暴跳如雷,反
而编出一个更大的、显然是虚构的数字来“加重”自己的“罪行”,以讽刺记者所提问题的
荒谬与别有用心,间接表明了自己的清白,维护了自己的名誉。采用这一方法一定要控制好
自己的情绪,切忌被激怒。?
(三)针锋相对?
在对方语言犀利地向你进攻时,并不回避,针对其势头,立即予以回击,毫不手软。这一招
是在必须坚持原则性的基础上或为了某种利害而不能退让半步的情况下,对方常常会因你的
直接反击而有所缓和其攻势。请看下例:?
1985年11月19日,在日内瓦湖畔的“水花别墅”,里根和戈尔巴乔夫举行首次非公开会晤。
第一天下午,双方就分歧最大的问题——“星球大战”进行了一次激烈的辩论。?
戈尔巴乔夫:“我们必须禁止生产任何空间武器,一定得禁止!一定得禁止!”?
里根:“过去当我们独家拥有核武器时,我们并没有使用。这我已经告诉过您,您为什么不
信任我?”?
戈尔巴乔夫:“如果我说苏联绝不会向美国发起攻击,你会信任我吗?”?
为了争取有利地位,往往需要与对手针锋相对、唇枪舌剑一番。以期在气势上、心理上给对
方以压力,为论辩的最后胜利提供辅助。两位超级大国首脑之间的论辩为我们展现了外交
上微笑之外的另一幕。?
(四)反守为攻?
反守为攻的战略就是在回答提问之前,针对问题本身的难度先向对方发问,把压力转移到提
问者本人身上,反被动为主动。这常使毫无心理准备的对方措手不及,我方因此而顺利地扭
转形势。我们在回避自己不愿作答的问题时可运用这一技巧。?
1987年5月,我国足球教练高丰文率中国足球队南下。在与香港队大战前夕,香港有位记
者想探听“军情”,便问高丰文:“你将怎样对待香港队惯用的打法?”高丰文反问道:“
你说香港队的惯用打法是什么呢?”这记者冷不防被问住了,只得改口退守:“大概是防守
反击吧。”高丰文立刻补上一句:“我不是郭家明(香港教练),我不知道他如何布阵。但是
不管香港队怎样变化,我们都一样准备。”?
记者想打探中国足球队如何应付香港队的惯用打法,高丰文抓住对方提问的“惯用打法”这
一不严密的说法,让记者自己作出解释,记者没想到问题反而会落在自己身上,气势立刻短
了几分,高丰文因此也能够非常从容地按着自己的意愿作答。
(五)模糊回答?
说话过程中,尤其是在一些质询性的论辩中,经常可以碰到一些不能直接回答但又不能不回
答、一时无法回答但又必须回答的问题,这时候,论辩者可以巧妙地使用模糊论辩进行答对
。?
模糊应答往往体现了说话者的机智,情急生智,应变自如,令人回味。?
阿根廷著名的足球运动员迪戈?马拉多纳在与英格兰球队相遇时踢进的第一球是“颇有
争议”的“问题球”。据说墨西哥一位记者曾拍下了“用手拍入”的镜头。?
当记者问马拉多纳,那个球是手球还是头球时,马拉多纳机敏地回答说:“手球有一半是迪
的,头球有一半是马拉多纳的。”马拉多纳的回答颇具心计,倘若他直言不讳地承认“确系
如此”,那么对裁判的有效判决无疑是“恩将仇报”。但如果不承认,又有失“世界最佳球
员”的风度。而这妙不可言的“一半”与“一半”,等于既承认了球是手臂撞入的,颇有“
明人不做暗事”的大将气概,又在规则上肯定了裁判的权威,亦具有了君子风度。?
模糊应答以收缩性大、变通性强、语义不明确的词语回答一些不能直接回答又必须回答的
问题,从而化解矛盾,摆脱被动的局面。
(六)有意曲解?
对于一些敏感性问题,提问者一般不直接就问题的本质提出质疑,而是从其他貌似平常的事
物着手,旁敲侧击地进行诱导性询问。这时,我们可以故意装作不懂对方的真正用意,而站
在非常表面的、肤浅的层次上曲解其问话,并将这种曲解强加给对方,使对方意识到我方的
有意误解实际上是在表达委婉的抗议和回避,从而识趣地放弃自己的追问。?
1974年周恩来在医院会见泰国总理克立先生,当他们道别时,克立总理说:?
“可以问最后一个问题吗?”?
“请。”?
克立含笑注视着周总理,确切地说,是注视着周总理的前胸。?
“这次访问贵国,”克立说,“我发现了一个小小的变化:人们几乎都不戴毛主席像章了。
1971年我来北京时,每个人都戴着像章。”?
“这是你的问题?”?
“不,”克立笑容有些神秘,“ 问题是关于阁下您的。文化大革命开始时,人们都戴着毛
的像章,而您只戴‘为人民服务’的纪念章,即使是1971年革命最热烈的时候,您也如此,
而在人们不戴像章的时候,你为什么还戴?您又为什么把‘为人民服务’的纪念章换成了毛
主席像章?”?
总理说:“克立先生对中国的像章很有兴趣。我知道您想要我这枚像章,送您了。”?
克立总理想要知道周恩来总理对中国政局变化的明确反应,这是一个敏感性的政治问题。他
以周胸前佩戴的像章发生变化为理由,从侧面向周诱导询问。周总理弄清了他的意图后,避
开问题的实质,故意把克立的意思理解为他想得到自己的这枚像章,并慷慨相送。在这种情
况下,哭笑不得的克立除了接受这份意外的礼物之外不能再说什么。周恩来以自己的智慧
取得了外交斡旋上的又一次胜利。?
(七)以理拒之?
对于那些有意刁难、别有用心的问题,有的时候,我们没有必要掩饰心中的反感和左右为难
,也不必绞尽脑汁地思考应对之计,而可以直接指出对方的问话不合时宜或者没有礼貌,暗
示这种不合理的提问会给别人带来难处,从而正面拒绝回答该问题。?
曾被***誉为“红色资本家”的名人王光英,在“文革”中也历尽劫波。复出后,他受命
赴香港创办光大实业公司。谁知一下飞机,香港记者就向他提出了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这
次来香港办公司您带来多少钱?”?
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肯定的或否定的答复都不妥,钱的数目说多了或说少了都会给人钻空
子。好在王光英见对方是个女记者,急中生智答道:“对女士不能问岁数,对男士不能问钱
数。小姐你说对吗?”?
记者开口探问王光英办公司用了多少钱,让他感觉很窘迫。于是,他避开了这个话锋,用一
句人们耳熟能详的俗语间接地批评记者的提问违反了常规,表明自己不会回答这种不符合“
游戏规则”的问题,从而使对方有口难辩。?
在遇到“话不投机”的情况时,还有许多方法和技巧来应付,以上七种只是常用的办法,但
能拘泥,而要灵活多变。这样,“话不投机”的局面才真正能不是仅仅通过沉默或一走了之
这样的途径来解决,才能更好地进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