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03800000013

第13章 善现启请分(2)

“二百一十亿诸佛土”可直接理解为 “一切众生心”。 现在不少讲经之人把“佛土”等同于今日自然科学的“银河系”“太阳系”,这是笑话。心不离土,土不离心,这是佛学的常识。前文我们已经讲过,在佛学中,以“帝网珠”为喻,“珠”者,明也,“知”也,也可以说是“智慧”也。“帝网珠”是说“宇宙—生命”这个系统无法分割,永是一个整体。“帝网珠”的每一个网眼又可以喻为一个生命的“知”、“明”。这个“知”是“宇宙—生命”系统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知“宇宙—生命”系统本身。每个网眼与每个网眼的“知”互相渗透, 本是“知”的同一个“宇宙—生命”系统,但由于“角度”不同,“地位”不同, 总起说便是因缘不同,每一个网眼又可以说是独立成为一个世界。 有人把它叫作“小宇宙”也未尝不可。 这就一个“佛土”。“佛土”层层无尽,佛也是层层无尽, 佛家所谓的“华严境界”,大致可以这样解释,前文我们已以当代自然科学的“全息摄影”为喻,这对于当代人似乎更好理解一些。

“二百一十亿”是言其多,言其无量。在古印度,“七”是极数。在极数之外,再说是三倍,应二十一,扩为十倍,再引入一个“亿”作量词就是无量之数了。也可以作“一切”解。但毕竟不是“一切”,因为这毕竟是只指“宇宙—生命”系统中的“知”的一个阶段运动发展的,所以用了“二百一十亿”,而不用“一切”。以有量来说,不以无量来说,实是“极多极多”之义。

请人们一定要注意,“知”、“闻”在佛学中不是只作为某一个人、生命的特殊感知说的,佛学认为“知”、“闻”是宇宙全系统的不可分割的能量运动。今日人,可以理解为一种宇宙能量的网络系统运动。

“法藏”喻“诸法之藏”“一切法之藏”。这是说,佛学的一切法皆来自于所有生命想彻底改变众生苦境的愿望与活动。从“世饶王”的美好而伟大愿望出发,出家后的一切都是为了寻找解脱众生苦的“法”,这些法又是集中了一切众生的这种愿望需求所支配的活动(法)。一切法皆来源于全体生命的实践活动,所以称之为“法藏”。“世间自在王如来”、“法藏”、“世饶王”,你理解为是一个××人也好,你理解为是隐喻××文化也可以。这便是佛学概念的特点,千万不可“着相”理解,应了解他这种拟人化比喻的真实内涵,当然也不排除实有其人。

“诸相非相是为实相”,终还是有一个“相”在,只是不要拘泥于“相”便好了。

佛经中常常出现一些超天文数字的叙述和交待,千万不可作神通解,神奇解。这是引导你超越时空具相,希望你扩大心量,最好能将你的心量与“宇宙—生命”系统的整体等同,也就是佛家的“止于至善”。以这样的心量来读佛经,你就容易理解佛经的本义了。

对于如来、菩萨这些概念的理解也应是如此。

在佛经中,如来、菩萨、众生,三者是一个交叉概念,一定要结合具体文意来分析。把三者僵化了固定了,就会产生重大的误解。

现在仅以这一品的“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菩萨”来说。

这里的“如来”首先是指“宇宙—生命”这个系统而言的,这个系统也说不上是什么系统,我们能知的只是“当下”。“当下”也不只是“当下”,因为任何“当下”都是“宇宙—生命”系统整体无量因缘的结果。我们前面反复引用了孔子的话,应是对“宇宙—生命”系统与“当下”关系的最成功的表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任何一个当下的 “知” 都具备这种矛盾性,佛家用了一个最生动的语言来表达就是“如来”。

还是以儒家的观念说,我们中国人好懂。“仁”是“如来”的本体之德,“如来”永远护念、保护、恩养、咐嘱、教育……着一切生命。

生命者非生命,因缘合了显化为“知”,就有了生命。生命能成之为生命,皆是“如来”之德,即如来之仁。因缘不合,什么也没有。所以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菩萨”。

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解释,就只是儒家、道家的观念了。正如《道德经》所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这里的“上善”,可作“如来”解,也可作“至善”解。这种以水之德喻“如来”的譬喻, 在佛经中也有, 《妙法莲花经》的“药草品”便是以雨润万物来比“如来”之德的。

可是《道德经》还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篇乎!”他最后的结论是“守中”。这里的“橐篇”就是风箱,言人在天地中完全不能自主,只好“守中”。这当然是消极的。这就是东方文化中道家思想的局限所在。知生命来自于“宇宙—生命”这个大系统,并知“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这当然是很精辟的,但又认为天地定下的东西,人完全不能改变,人永远只能是天地的“刍狗”,这便偏颇了。

佛家认为人、生命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关键在于有没有正知正见正觉,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经文在这里称“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善”字的运用是与下文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相呼应的。 若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不是“ 善男子、善女人”。佛经中,“善”字的用法,大大不同于其他文化、其他学说,非常严格。在别的学说中的“修善”,到佛学中大半是说的“修福”,而不称之为“修善”。善、恶,在世俗中,永远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其内容要随缘而变,即随历史文化背景而变。佛经中的“善”只指“至善”,是指历史的总体进步、“宇宙—生命”系统更适应生命的生存的大趋势而言的。而对“宇宙—生命”系统没有正知、正见、正觉是不可能有此“至善”的。

佛经中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所以不翻为汉语的“正知、正见、正觉”,而用音译,原因是由于“正知、正见、正觉”这三个词容易引起误解,容易让人感觉到是人的意识在起主导作用。若仅是个人意识的作用,那就是妄想,就不是正知、正见、正觉。一句话:真正的正知、正见、正觉,是法身本有的,是“宇宙—生命”系统本有的。了解这个系统整体的运动规律就是正知、正见、正觉,这不是哪一个人能不能达到的问题,应是本体本有,又因缘成熟而显说,不单指个人智慧。

前文我介绍了“阿弥陀佛”这个名号的来历,这里,“阿弥陀佛”的老师是“世间自在王如来”,也可以说,“阿弥陀佛”的老师就是一切世间“大自在”的集中表现。“自在”是世间本有的,只是缺少一个集中。这就是为什么要在“世间自在”之后加一个“王”字的原因。

“世饶王”有两重意义:第一重,法身本善、本仁、本德,就是要饶益世间。同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任何一个生命都有这个饶益世间的愿望,也只是缺少一个集中。第二重,“世饶王”的名号的意义就是要饶益一切世间,全体救度一个不剩,所以称之为“王”。

这才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说把“正知、正见、正觉”当作“宇宙—生命”系统中本有的一种“关系”来“理解”,一种矢量来理解,作为一种因缘运动过程来“理解”。“理解”也是非“理解”,因缘合了就“理解”了,表现为某人的意识的作用,只是一个假相,假相也是真相。

这样说来,“善男子、善女人”也不是什么人自己想当就能当的,而是因缘给的。因缘能让你“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本身,就是如来善护念,如来善咐嘱。因缘合于你身,使你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你就是“菩萨”。“菩萨”不单是指可以觉悟其他有情的人,同时还指一切因缘已令可令你觉悟有情,那也就是觉悟一切众生。正因为如此,释迦在第三品回答须菩提的问话时,一下子就直接提“一切众生”,而不再提“菩萨”。

介入了这个过程的一切众生就是菩萨。如果再明确一点说,当某个因缘合了,让你得到正知正见正觉时,让你觉得是菩萨,被觉的也是菩萨,觉的过程、觉的内容也可称之为菩萨。

“如来”、“菩萨”在佛学中是既有确定内容却又没确定界限的两个概念。千万不可“着相”死解。一旦死解必陷入迷信与神秘。

这是读本品极须注意的第一点。第二点是,佛学反对人不能改变因缘的观点。佛学真正的奥秘,不同于一切学说的奥秘就在于要改变因缘。不了解这一点,莫言佛学。

这才是如来对众生——诸菩萨真正的善护念、善咐嘱 。

护念、咐嘱,说到底还是一个“如是我闻。”

佛学认为人可以改变因缘。之所以说佛学是超越一切宗教的大智慧,就是由于在这一点他与一切宗教都不一样,这一点正是我们要好好思考的。他几乎把其他宗教的一切修炼方法都否定了。

好一个“善护念”

到了这一节,我们便与南老的观点不一样了。我们不能不细细辩一辩我们的观点。

不能不承认,南老毕竟是一代大德,比一般我们见到的装神弄鬼的师傅们高得太多。

南老说:“念心,我们思想是生灭的,靠不住的,一个念头起来也立刻就过去了,去追这个念头,当它是实在的心是错误的,因为这个思想每一秒钟都在变去……什么叫念?一呼一吸之间叫做一念。照佛学的解释,人的一念就有八万四千烦恼。烦恼不一定是痛苦,但是心里很烦。譬如,有人坐在这里,尽管《金刚经》拿在手上,也在护念,他护一个什么念呢?一个烦恼之念,不高兴。自己也讲不出来为什么不高兴,连自己都不知道,医生也看不出来,这就是人生的境界,经常都在烦恼中。”

接着在“寻愁觅恨”一节中,南老举了两个更生动的例子,一个贾宝玉,“饭吃饱了,看看花,郊游一番,坐在那里,没有事啊!烦,为什么烦呢?‘无故’,没有理由,又傻里呱叽的……”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没得可怨了,把东风都要怨一下……人情世故的描写妙到极点。”

南老确实是开了大悟的人,也是饱经沧桑的老人,实在是把人生看透了。人生确实是如此。所谓人生境界,千种万种,终是离不了一个“烦”字。张君瑞、崔莺莺、贾宝玉是“闲愁万种”,李清照见不到老公,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的!”我辈今日是为吃饭愁、穿衣愁,孩子上学学费太贵更愁,老娘有病无钱吃药愁上加愁。这不是“闲愁”,而是“忙愁”,我们闲不起。每日从早忙到晚,还是一个“愁烦无限”。明日洪水还会不会再涨?水涨了,物价会不会涨?抗洪第一线的人也愁,这大堤还能顶住几天?我当过两天和尚,知道和尚也愁。庙要修,修成什么样子?钱到哪里去找?找来了钱也愁,工人会不会骗我的钱?会不会偷工减料?我有个师兄,在我师傅庙里当了大当家的,私人存了五十万,钱都长霉了。我以为他也愁,一个和尚要这么多的钱干什么?吃青菜、喝白水用不了几个钱,衣服有居士供养花不了钱。听说他愁得没办法,就化了装到南昌去嫖娼,结果让公安局抓了,钱也查封了,人也坐监狱了,不是更愁吗?

好也愁,坏也愁;忙也愁,闲也愁;苦也愁,乐也愁……这便是人生。

还是南老说得好,这愁念是追不得的,“去追这个念头,当它是实在的心是错误的,因为这个思想每一秒钟都在变去。”

思想在哪里都“住”不得,这就是人生,这就是人生的念头。一住就烦,烦得要死。不住又不可能。

话又说回来了,我今年五十多了。在人间生活的五十多年的时间,留在记忆中的“烦恼”太多、太多……前面说了,我七、八岁时,为了旧币五万元差点没有丢了性命,如今我的儿子决不会有如此之事发愁,区区五元钱只够他两天的零食钱,一根冰糕就是七角,一杯椰子汁就是三元,一个书包就是当年我母亲一年的救济金(正好九十六元)。现在的城市家庭动辄数万元武装一个孩子。再说,六十年代,我们发愁的是每日下锅的米,是粗粮,还是细粮?这对海外的人来说,几乎是天方夜谭,你们谁听说过小偷钻进食品店,一夜之间吃得胀死的事吗?这在六十年代的中国太多太多。如今,我们也愁,愁电视机的尺码大小,洗衣机是全自动还是半自动,空调是窗式还是柜式、分体式……

再告知,某日报载,青海省会西宁市来了一位购买太阳能设备的藏族牧民,到了西宁昆仑路一处高手云集、全市最热闹的台球市场,卷起大皮袍子与汉族小伙子们交锋,后来竟大获全胜。报纸还说在玉树藏族自治州许多喇嘛庙门前,都会有几张台球桌,租给藏民比赛,连喇嘛们也是热心的观众。

正在打台球的藏胞的“烦愁”是什么?肯定是为输与赢,决不会一边抬杆子打球一边发愁何时成佛。

我们要问:此时此刻的藏民同胞的“念”与三十年前、五十年前他的前辈藏民同胞的“念”有什么不同?他们的“愁烦”与他的先辈的“愁烦”有什么不同?过去与现在,这些藏民同胞和他的先辈,谁在“护念”他们,谁在“咐嘱”他们。如果根本无人护念,他们自己也绝不会懂了“善护念 ",那为什么他们的生活优于他们的祖辈?在三十年前、五十年前的藏民,不少人都会叩长头,从某地叩到大昭、小昭。今天也会有叩这种长头,但是磕头与磕头的内容十分不一样,舍去了这种历史的观念,绝难理解大乘佛法。

如果再扩大一点我们的眼界,把释迦、孔子、老子的时代,人的念头与现代人的念头作一番具体的比较,你会发现释迦所谓“诸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实在是极不好理解又是非常现实的东西。

从部落的械斗到国与国、邦与邦的战争到世界大战,到核武器的出现,到世界杯足球赛的风靡一时,历史正好走了一条“之”字路,“战争”保留了,硝烟没有了;“械斗”保留了,流血没有了。

历史的进步,就是如来的“善护念”“善咐嘱”啊!

善男子、善女人

什么人是善男子、善女人?

如果我们上面的观点可以说服人们,“善男子、善女人”这个概念就是很明白的,今天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男人、女人都是善男子、善女人。“散男子”“散女人”也是善男子、善女人,包括那些练气功、想一伸手银行支票就来了的男人、女人,也是善男子、善女人。南老,您同意吗?

在这里,我们还是要从《佛说无量寿经》的四十八愿说起。

“我若证得无上菩提。成正觉已。所居佛刹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无有地狱。饿鬼。禽兽飞蠕动之类。所有一切众生。以及焰摩罗界。三恶道中。来生我刹。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更堕恶趣,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不取无上正觉。”

从这第一愿,我们看到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是自己想发便可发的,应是如来“悉成”的。我们现在就是生在阿弥陀佛国呀!他发愿救我们一切众生,我又知道他的名号,不少人还知道他的大愿,我们不是在一个因缘中吗?我不是就生在他的“国”中吗?我们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必然的,反过来说也是他的大愿“悉成”的。

千万不要迷信,如来不是别人,正是无量众生的总和,释迦不过是“集中”了一下。前面我们不是讲过“世间自在王如来”“世饶王”两个名号吗?“王”字正是“集中”义。释迦对于世间人“自在”的愿望及每个生命必备的饶益世间的菩萨愿望,无增也无减,只不过“集中”了一下。

既然自己“自在”,令一切生命也“自在”,是“如来”本有之愿,是“宇宙—生命”系统本有之愿,也就是说是一切众生本有之愿,将这一切“集中”了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是一切生命本有的东西,只要有一个人发愿了,说明这个因缘在“宇宙—生命”这个大系统中已经熟了, 人人当发此心, 迟发早发都得发,那么一切众生皆可谓都是“善男子、善女人”。

在众生本具的“自在”之愿,令一切众生也都应“自在”之愿,未被“集中”表达之前,因缘不熟,谁也不知有没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发,说发与不发都是妄论。这种本具的愿力的因缘已经成熟,在释迦这里已经“显化”出来了,别的众生想不发也不行。

同类推荐
  •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由于种种原因,在民间宗教的研究领域,对其宗教思想的研究显然滞后于宗教教派演变的研究;而在宗教思想的研究中,对其神灵(学)思想的研究,更是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而鲜有人问津。鉴于明清时期是中国社会中民间宗教的高发期和繁盛期,因此,《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尝试从现代宗教学的角度,以神灵观为中心,结合明清民间宗教各教派的主要经卷宝卷以及其他相关材料,进行认真解读和仔细分析,分别以神灵谱系、神话理论、救赎观念、伦理思想四个部分依次展开。
  • 佛度有心人

    佛度有心人

    红尘凡夫。人人都需要一颗禅心。,佛陀说:“人的生命,只在一个呼吸问。”生命短促,我们应该善待自己,思索活着的意义。生命不是用来寻找答案的,也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它是用来愉快地过生活的。人生多一分烦恼,就需要一分禅心来解救
  • 漫画跟梁漱溟学儒

    漫画跟梁漱溟学儒

    本书通过通俗的文字和200多幅漫画和插图, 介绍了梁漱溟对传统儒家文化的体认和研究, 兼及其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人生实践, 是一部引导读者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并启发读者思考人生问题的入门读物。
  • 佛眼观生死

    佛眼观生死

    人活在这个世上,最关心的事情莫过于生死。人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这是一个相当具有诱惑力,但是又常常被人避忌的课题。佛教利用其精妙的“缘生观”为我们解读了生命的密码——“一切有情,因缘生成;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生无常,不必执着;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珍惜眼前,活在当下;父母是佛,提早尽孝;生命是宝,务必珍惜;众生平等,慈悲为怀;把握自己,把握人生;临终关怀,直面死亡:涅槃境界,得大自在。”只要参透了这些道理,就可以自在地活在世上,不悔地走完人生旅程。本书从佛教经典的阐述、佛学大师的讲话和专著,以及佛学界人士的研究中,精心挑选了百余篇关于生死问题的章节,分门别类,集合成书,教化大众。
  • 学佛参禅悟人生:受用一生的佛家精品故事全集

    学佛参禅悟人生:受用一生的佛家精品故事全集

    本书辑录了佛家精品故事500余则,通过这些故事,大致可以了解佛家的基本思想及修行方法,可以了解佛教在中国传承的大致脉络,可以了解将佛理运用于生活实践的基本方法,当然,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故事,能击碎头脑中许多牢不可破的观念障碍,获得一种全新的观察世界、观察人生、观察生活的视野,提炼一种更积极的处世态度,因而做人更有格调,做事境界更高。
热门推荐
  • 等待机会不如创造机会

    等待机会不如创造机会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把科学工作者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某项观察、实验时的偶然发现,称之为机遇;把某人得到贵人的提携,或者在困境中遇到转折点,从此走上成功之路的现象,称之为机遇;把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活动中出现的,起带动促进作用的新情况、新目标,称之为机遇;把能促进事业获得成功的偶然的,或一闪即逝的现象、先兆或时机,称之为机遇。
  • 皇妻

    皇妻

    她,一个不受宠爱,还身怀‘孽种’的宰相府三小姐,在成为那个三小姐没一个星期,又被迫上花轿,嫁给当今的太子做妾。她,一个在太子府里备受欺凌的女子,却毫不放弃对生命的追求,原本以为自己可以和孩子平静的过一生,没想到他却突然改变了他的态度,他的温柔,他的怜惜,他的深情却让她陷入了感情的泥潭,也将她推向了残酷的宿命深渊……推荐希的三本完结文:【王爷的弃妃】地址:【下堂妻(古代篇)】地址:【独宠可爱娇妻】地址:希新开的新文《御妃》:
  • 有6Q的孩子有大出息(大全集)

    有6Q的孩子有大出息(大全集)

    宫曙光编著的《有6Q的孩子有大出息大全集(超值金版)》所列数百个小项,基本上涵盖了“六商”的全部内容,这些细目系笔者通过反复的理论研究和详尽的实际调研梳理而成。《有6Q的孩子有大出息大全集(超值金版)》选择准确、分类合理、易学易做、操作性很强;既有理论的支撑,又有通俗的传达;既有理念的推广,又有精当的分析。
  •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佛教的传入与传播》为丛书之一,系统全面介绍了佛教史相关历史知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佛教的传入与传播》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宇宙的起源(自然瞭望书坊)

    宇宙的起源(自然瞭望书坊)

    人类是宇宙演化的杰作,宇宙是神秘莫测的存在。当宇宙的精灵与莫测的神秘结合在一起时,便碰撞出无数精彩的篇章。人类对宇宙的解读和探秘跨越了千年,宇宙的面貌也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人类面前。
  • 今岁当开墨色花

    今岁当开墨色花

    她轻启朱唇如水江南分花拂柳而出青衣水袖流转缠绵入骨的红豆刻出惨淡的典拓她淡扫娥眉等着青青世子叮当的环佩之声款款而来一日不见兮,如隔三秋她拨腕勾弦箜篌凄凄,相思倾了一座城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挑兮达兮,只有苍苍的蒹葭随波逐流青色的芦苇眉子坐落在微雨的乌镇,摇曳出似水流年原来有一阙词欢喜而忧伤,无法用文字一气呵成: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
  •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

    讲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悲剧虽然取材于丹麦历史,但是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宫廷内部的腐化和堕落的尖锐的斗争。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人性的优点全集

    人性的优点全集

    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功励志经典。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世界最伟大的成功学家——卡耐基一生中最重要、最生动的人生经验的汇集。这是一本关于人类如何征服忧虑走向成功的书,发掘人性的优点,拓成功幸福的新生活之路,享受快乐的人生!
  • 读人新裁:中国历史人物的典型经验

    读人新裁:中国历史人物的典型经验

    读人总会有某个角度,总有“见仁见智”的情况,因为人的本质也是不断展开的过程,因而读人只有在过程之中才能够不断超越原有的层次,进而不断地深入。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我们要从开端上解读,在过程中领会,在历史中诠释,在未来中把握。读人要在历史的延续中读出人性、人的特征与人的本质。人在面向世界生成的同时,历史也按照人的本性特征不断展开,从历史中能够看到人的发展轨迹。在这个意义上,读史就是读人,在人的本质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因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