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以整体而言,人类生活已显示经过种种阶段往前发展的运动。它超越自然性的自我保存与纷杂多样的生存,向精神世界的展开迈进。然而,在这重要的转换中,文化工作和宗教的区别却在新世界的内部产生,由此而萌发出生活的三阶段。这三阶段各有不同的瑰宝,做出不同的要求,产生出不同图像。生活提高了超越自然性与社会性自我保存的外在必然与利益性,筑起世界的精神创造,展开真、善与正义;进而超越这精神创造,以超脱世界的内在性和克服世界的爱之国作为终极点,来覆盖生活的穹窿。要使整个生活获得成功,这不同的阶段必须不断保持联系,交互作用地互相弥补。低者向较高者倾力趋进,较高者回顾低者,而且各自主张自己的权利,并认识其界限。这样互相合作,生活才贏得无休无止的内在运动和充实的丰盈。
因此,在人类的领域里,超脱自然的生活才是其后所有运动的前提,从而出现可称为根本的精神性,这是首要的事实。可是,如果我们违反一般的见解,如此提高精神生活的概念,就必须知道这种发展在人类范围里所遭遇的障碍将更艰难。次要的事实是,精神生活遇到最顽强的抵抗时,我们会被卷入无休无止的战斗中。如前所述,这是遵从三个主要方向思考的。承认精神生活是一切现实的核心,会使人产生一种期待,期望把自然完全融化入精神运动。可是,我们发现,这是不可能的。倒不如说,这时候被视为低层次的往往会守护自己,坚决反对上升。其次,为了邂返精神生活的完成形态,我们会期望全神贯注在精神生活上。其实、精神生活在我们来说显然尚未完成。人要超脱原初的黑暗状态,必须付出无比的辛劳。这种努力使人走上各种相距甚远的道路,陷入激烈的竞争中。在这竞争里,精神生活动辄为人类的见解所左右,仿佛陷入一切怀疑中。可是,最困难的纠纷是从精神生活遭遇到外界,也遭遇到人类内心的反抗中产生的。在此展现的精神力常常为低级的目的所利用,反抗甚至无所不在。人类本质的内在分裂也出现了。障碍所以会臻于最大又最强烈,主要是因为人类仍然自负责任,不断靠罪的意识加强苦恼的强烈性。
可是,不管我们把反抗看得多么强大,我们只要把它限定在特殊的层面,就不仅可以反抗,也可以加以克服。在人类的领域里,自然显然可以提高到精神性。进而,在个别的生活领域中,或在整体的世界史运动中,形成精神生活所展开的极富成效的作为都显现了。最后,我们在宗教里看到了超脱纠葛领域的事物,看到了以神为基础的生活展现。于是,在战斗的精神中加进了超脱的精神性。这种超脱确已显示人生的战斗并非虚空,但它决非意味着纯粹的胜利,也未漂亮地解决问题。因此,运动并未获得太多的东西;敌对者仍保有太多的现实性。当然,这不会把我们交给怀疑,因为“出现新生活”此一基本事实不会被任何怀疑所撼动。只要用反抗的眼光仔细观蔡,就可印证此一基本事实。所以,即使说怀疑已获胜,也只是指出我们并未稳稳站在基本的体验上。我们生活状况的纠纷只压倒了那些无法使根源性生活与这类纠纷相对抗的人,所以怀疑的优势也就是内在薄弱的证据。其实,这种生活状况强迫我们对环境人类的整体世界下一个判断。这整体还不完全,会有许多对立,依存于较广阔的关系,因此还不能说是现实的整体,也不能在自我中有其完结的一面。这是为拥有一个意义,须有较深之根据与较广阔之关联的特殊所在。因此,我们的行动不能在这充满矛盾的世界中寻求最后的目的,必须在一切的战斗中毫不迷惘地不断指向独立、优越的精神性世界。要兴说精神之国,必须怀着一种在终极点上决不陷于徒劳的强固信念,努力向精神性的世界推进。我们的世界虽未完成,也不致使我们畏缩不前。我们认为这世界是更大关联的一部分,我们在其中看到开始,而非看到终结。我们的人生与其说是外在的克服,不如说是内在的前进;与其说是目的的完全达成,不如说是力的觉醒与集中,而且处于不能明显看穿的关联中。虽然如此,我们的人生依然未失去意义与价值。这也是路德的信念。路德说:“还没有完成,还没有发生,但已在进行与飞跃的途中。不是最后,而是路途。一切都已燃烧,还未辉耀,但一切都已洁净。”
到这地步,必然面临不死的问题。不仅低层次的生命欲与无止境的欲求增加,就是精神生活难以拒绝的要求也强迫我们面对这个问题。近代显然很难肯定这个问题。世界在空间与时间中无限扩大,所以这问题已安置在与地球仍居宇宙中心、整个世界过程在短时间内完成的时代完全不同的照明下;而且,一切精神活动依存于物理条件的情形也越来越明显。如果说有精神生活才算是人,那么,精神启动在许多方面都很微弱这件事实,将使我们大为惊讶。即使精神生活因教育与职业而拥有相当的力量,在生活过程中也常常进入近乎完全的睡眠状态。而且,所有的精神启动却会在荒废的俗物根性与职工气质中消灭。身体虽还活着,心魂看来却已死灭。对这些已经死去的心灵而言,“现存在”(Dasein)的彼岸是否有生活,似乎还有什么意义吧?最后,精神生活所扩大的概念使我们深深感觉到我们现存在形式的狭隘与束缚。我们不能像往昔的想法那样,认为现存在的此一特殊形式狭隘而偶然,永远随波逐流是无限的幸福。我们之中,有许多人认为完全的消灭比这种顽固的确定要好。
然而,在近代,对肯定已露出许多难色,即使那些承认我们所描述的生活图像的人也无法巧妙加以否定,因为生活从其精神内容来说,不只对个人,就是对整个人类也都还没有完成,只是一个路程的开始而已,目前几乎没有希望使眼前的世界变为理性之国,别说一切进步徒然增加混乱而已,若果如此,这种状况下的终结就不得不使一切走向精神性的运动变得无意义。如果精神生活的发展不能以若干方式超脱这束缚,也无法以一些方式使个体脱出这束缚,一切辛劳将是白费。因而如果对永恒持续的要求产生,这种持续势将及于我们之中所存在的精神核心。而且,如果人生的过程未在自我活动中使其素质觉醒,就难免会怀疑:它是否会永久主张自我?其能力难道不会用在不同的方向吗?
对未来比左思右想更重要的是,目前在我们之下已经超越时间的生活可以成立,人能参加永远而无限的秩序,而且——这是重心所在——不仅能借个别的活动,如思考能力,也能以精神力、世界概括性的本质,以整个存有参与这永远而无限的秩序。这时,可证明、可展开的超时间事物就不会在时间之流中消逝。我们不等待永恒。我们站在永恒之中。歌德这样说的时候,他也有此意图。
“于是,我们的第二祖国是什么这个大问题也获得解决。
在地上的日子里,不朽向我们保证永恒的存在。”
要这问题成为我们生活的前提,仍然太黑暗。只有独断的否定必须排斥。那黑暗也有优点,它把我们的努力和值得我们充分劳动的此世生活连接在一起,同时让我们舍弃那期望行为可获偿报的卑鄙之念。这是康德在他的实践理性批判中以告白形式叙述的。深入这问题加以阐明后,康德作出结论说:“因而,在此亦可称为真理的就是一使我们存在的难以穷究的智慧,不管在我们能够了解的范围内,或不能了解之点上,都同样值得尊敬。”
欧肯著作品年考
1866年《论亚里士多德的语汇》(DieAristotelisDicendiRatione)VandehocknndRu—precht出版社(哥庭根)。
1870年《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方法与基础》(DieMethodeunddieGrundlagenderAr—istotelischenEthik),Weidmann出版社(柏林)。
1872年《亚里士多德研究的方法》(DieMethodederAristotelischenForschung),Weidmann出版社。
《论现代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意义》(UberdieBedeutungderAristotelischenPhi—losophieFilrdieGegenwart),Weidmann出版社。
《论哲学史的价值》(t)berdenWerthderGeschichtederPhilosophic),DnfFt出版社(耶拿)。
1878年《现代基础概念的历史与批判》(GeschichteundKrifikderGrundbegriffederGegenwart),Veit出版社(莱比锡)。同书第二版1893年出版;第三版改题为《现代的精神思潮》(GeistigeStr582mungenderGegenwart)于1904年出版。第六版于1920年改由学术协会出版。同时由H.Buriot和G.Luquet译成法文:题为《现代思想的大潮流》(LESGrandsCourantedelaPenseCon—temporaine),由巴黎的F.Alean出版社出版。
1879年《哲学用语的历史》(GeschichtederPhilosophischenTerminologie)Veit出版社。该书I960年亦由G.01ms出版社出版。
1880年《哲学的表象与比喻》(BilderundGleichnisseinderphilosophie)Veit出版社。
1884年《亚里士多德对友情与人生的见解》(Aristoteles·AnschauungvonFreund—schaftundvonLebensgafem)J.F.Richter出版社(汉堡)。
1886年《托玛斯·凡·亚查那的哲学与近代文明)(DiePhilosophiedesThomasvonAquinounddieKulturderNeuzeit)Pfeffer出版社(哈勒)
1887年《人之意识与行动中精神生活统一的探究——其序论》(ProlegomenazurFor—schungiiberdieEinheitdesGeisteslebensimBewusstseinundThatderMenschheit),Veit出版社。
1888年以《人的意识与行动中精神生活的统》为题再版。
1890年《从桕拉图到现代的大思想家的人生观》(DieLebensanschauungendergros—senDenkervonPlatobiszurGegenwart)Veit出版社。意大利译本由PieroMartinetti翻译,1909年由FratelliBocca出版社(托里诺)出版,1942年出第三版。
1896年《为精神的生活内容而战》(DerkampfumeinengeistigenLebensinhalt),Veit出版社。第二版1907年出版;第三版1918年出版。
1901年《宗教的真理内容》(DerWahrheitsgehaltderReligion),Veit出版社。第二版1905年出版;第三版1901年刊行;第四版1920年由W.deGruyter出版社(柏林)刊行。
1906年《新人生观的基线》(GrundlinieneinerneuenLebensanschauung),Veit出版社。
《现代宗教哲学的主要问题》(HauptproblemederReligionsphilosophiederGegenwart),ReutherundReichard出版社(柏林)。第五版1911年出版。1910年由CharlesBrognard译成法文,由F.Alcan出版社出版。
1907年《人生的意义与价值》(DerSinnundWertdesLeben),QvelleundMeyer出版社(莱比锡)。第五版1918年出版。
1908年《精神生活哲学入门》(EinftihrungineinePhilosophicdesGeistestesleben),QvelleundMeyer出版社。
1911年《我们仍然能够成为基督徒吗》(KOnnenwirnochChristensain·),Veit出版社。
1912年Marie—AnneHullet和AlfredLeicht依据1911年的第三版译成法文,由F.Alcan出版社出版。《认识与生命》(ErkennenundLeben),QvelleundMeyer出版社。
1913年《为精神的统一》(ZurSammlungderGeister),QvelleundMeyer出版社。
1914年《德意志精神的世界意义》(DieWeltgeschichtlicheBedeutungdesdeutschenGesistes),德意志出版社。
1915年《德意志理想主义的支柱》(DieTragerdesdeutschenIdealismus),U1lstein出版社。(柏林)。
1918年《人与世界生命的哲学》(MenschundWelt,einephilosophicdesLebens),QvelleundMeyer出版社。
1919年《德意志的自由警醒的呼唤》(DeutscheFreiheit:EinWeckruf),Qvel1eundMeyer出版社。《留了什么做我们的支柱?给正经灵魂的话》(WasbleibtunserHalt·EinWortanemsteSeelen),QvelleundMeyer出版社。
1920年《人生回顾》(Lebenserinnerungen),K.F.Koehler出版社(莱比锡)。
1921年《社会主义及其生活形态》(DerSozialismusundseimeLebensgestaltung),P.reclam出版社(莱比锡)
1922年《精神生活哲学的绪言与结语》(ProlegomenaundEpilogzueinerPhilosophiedesGeisteslebens),W.deGruyter出版社。
1924年《做为市民生活基础的伦理》(EthikalsGrundlagedesStaatsbiirgerlichenLeb—ens),H.Beyerundsohue出版社。
1926年9月15日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