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县太爷前来登门拜访,财主暗暗地说:“这坛酒不能仅仅为一个县长启封。”
后来,知府大人来财主家作客,他自忖道:“不,不能开启那坛酒。他不懂这种酒的价值,酒香也不应该飘进他的鼻孔。”
再后来,钦差大臣来访,和他同进晚餐,但他想:
“让区区一个饮差喝这种酒那可是过分奢侈了。”
甚至他亲侄子结婚的那天,他仍旧对自己说:“不行,接待这种客人,不能拿出这坛酒。”
就这样,直到财主老死,那坛珍藏的名酒仍未开封,完好如初。
在他下葬那天,他在地窖中珍藏的陈酒坛和其他酒坛一起被搬了出来,左邻右舍的农民把所有的酒统统喝光了。他们之中,谁也不清楚这坛陈年老酒到底有多珍贵。因为他们觉得,倒进酒杯里的仅仅是酒而已。这故事听起来似乎有些残酷,自己在有生之年都没舍得享受的东西,却在死后被别人“糟蹋”了,这些人,在他看来远不如“县长”和“钦差大臣”,他们根本不懂酒,甚至连自己喝了那好酒都不知道。
财主的下场,似乎有些可悲。
同样,一位外国记者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恰恰与此相反:这位记者曾采访过钢琴大师鲁宾斯坦,临别时大师送给他一盒上等雪茄。这位记者表示要好好地珍藏这一礼物。钢琴大师告诉他:“为什么要珍藏?不要这样,你一定要享用它们,这种雪茄如同人生一样,都是不能保存的,你要尽量去享受它们。不能享受人生,人就没有快乐。”
也许这也正是中国人与外国人的价值观不同所造成的,以前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两个老太太同时在医院里等待着死亡,中国老太太哭着说:“哎,我终于攒够了买房的钱,可是还没来得及享受就要离开了。”而外国老太太则高兴地说:“真好,我终于在我有生之年把房贷还清了,也享受了一生。”可见,不同的价值观所造成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豪戈尔曼·斯特尔里戈夫是俄罗斯一个富豪。某一天,他突然对自己这种一掷千金、穷奢极欲的生活方式感到极度厌烦,于是他放弃了自己的私人飞机、豪宅,带领着全家人回到了乡下,再次过上了清贫、简单的农夫生活。人们问他为什么放弃自己优越的生活,而宁愿来到穷乡僻壤时,他说,以前,我一味地追求快速、高效的工作,却没有时间来享受生活,虽然我非常富有,但是我过得并不开心,终日忙碌却没有丝毫快乐可言。
因此,在我们追求幸福的时候,不要忘了欣赏沿途美丽的风景,不要总是因为回忆过去或是憧憬未来而耽误了现在。因为现在这一刻才是生命中最为宝贵的一刻。人生很短暂,幸福不是到了终点才能享受得到,幸福就是眼下,就是现在,快乐存在于追寻的过程中,并非终极的目标。拥有崇高理想的人是快乐的;对周遭事物感到满足的人是幸福的;不去干扰他人,让他人拥有平静生活的人是幸福的;对社会贡献所学的人是幸福的;对本身职业、家庭杂务和日常小节皆存有爱而去做的人是幸福的;拥有爱的人是幸福的;快乐的人是幸福的。
(第9课)幸福没有终点
幸福如同回家的路,是一段过程,而不是终点。“我是否幸福?”
答案无非只有两个,要么幸福,要么不幸。这样一来,似乎就给幸福局限住了,我们所追求的幸福也就有了终点。这样说来,到达终点的人们,也就不再追求幸福了。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我们总是不断地在追求幸福,明天想比今天幸福,未来想比当下幸福,幸福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地追求幸福,活着才更有意义。
我们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我们永远都可以更幸福,没有人是永远处于最理想状态而无欲无求的。与其问自己是否幸福,倒不如问自己:
“怎样才能更幸福?”这个问题不但其中体现出了幸福的真正意义,还表明了幸福是一个长期追求、永不间断的过程。比如,因为某一件事,那么今天的我要比昨天幸福;要么我同样抱着一个美好的愿景,希望我以后的每一天都会更加幸福。
幸福没有终点,这句话其实有着两层含义,一种是贪婪的人,在追求幸福的路上,永不满足,即使得到了幸福,也还是觉得不够,还想要更多的幸福;而另一种就是进取的人,在已经获得成功,享受幸福生活的状态下,并没有贪图享乐,而是为了现在的生活而更加努力。
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可能就会有不同的理解,也就会有不同的行为,产生不同的结果。英国的埃米尔·左拉曾经说过:“贪婪是奔向悬崖的失控野马,会把你人生的马车带入深渊;贪婪是欲望为自己挖掘的坟墓,将会埋葬你美好的前程。”
托尔斯泰曾经讲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人想要得到一块土地,地主就对他说,你一大早就从这里往外跑,跑一段就插个旗杆,只要你在太阳落山前赶回来,插上旗杆的地就都归你。于是那个人就拼命地跑,太阳已经偏西了还妄想再跑上一段的路程,虽然已经筋疲力尽了,但贪婪驱使着他,不肯停下,可是他不小心摔了个跟头,却再也没有起来。有人就在他倒下的地方,随便挖了个坑,把他给埋了。牧师在为他做祷告的时候说:“一个人要多少土地呢?就这么大。”正如《伊索寓言》所说:“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有的也失掉了。”既然贪婪的人一直在追求幸福,就应该知道,幸福永远没有终点,因为贪婪的人永不知足。但如果我们懂得知足常乐,那就会得到真正的永无终点的幸福,因为容易知足的人,时刻处在幸福中。
从前有一个人在河边钓鱼,他的奇怪举动吸引了许多游客的注意。
他第一次钓上一条足有3尺长的大鱼,而且钓上来时还在地上活蹦乱跳,当人们以为这个人一定很高兴时,却看见他把大鱼按在地上,解下鱼嘴里的鱼钩,顺手将这条大鱼投进了海里。
周围观看的人们响起了一阵惊叹声,难道如此大的鱼还不能让他满足吗?这个人可真够贪婪的!
就在围观者屏息期待着下一条鱼上钩的时候,这个人的鱼竿又是一扬,这次钓上来的鱼也不小,足有2尺长,但他却仍像刚才一样,顺手又把鱼丢进了海里。周围人心想,后悔了吧,谁让你那么贪婪,说不定下次钓上来的还不如这条呢!
果然,当这个人第三次扬起鱼竿时,只是一条不足一尺长的小鱼,周围的人有些暗自庆幸,以为这条小鱼也定会被扔进大海,但没想到垂钓者却将鱼解下,小心翼翼地放进自己的木桶里。
观看的人百思不得其解,就问这个人:
“你为什么舍大而求小呢?”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他的回答竟是:“哦,因为我家里的盘子最大的不过1尺长,太大的鱼带回去,盘子盛不下。”
道理很简单,人活着就是要懂得知足,如果你是个贪婪的人,就永远达不到你想要的幸福,而且会为了所谓的幸福变得盲目,就像水中捞月一般,终将一无所获。而如果我们不在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结果只能是失去之后才感到珍贵,而到了那时即使叹息也是无意义的。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如果我们在拥有时不珍惜,那么我们也将会很快的失去所拥有的东西。
其实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有很多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要贪婪,贪婪最终什么也得不到,狗熊掰棒子就是这样:有一只狗熊下山寻找食物,他看到山下有一片玉米地,就高兴地去摘玉米。摘完就抱着继续往前走,走着走着,看到前面有一棵桃树,于是扔了玉米去摘桃子。摘完桃子后又高兴地抱着桃子继续走,走着走着又看到前面有一块西瓜地,狗熊一高兴又把桃子扔了,钻进了西瓜地摘西瓜。摘完西瓜狗熊又抱着西瓜高兴的往前走,突然它看到一只兔子,狗熊急忙把西瓜放下去追兔子。结果兔子钻进草丛不见了,最后狗熊空手而归,非常沮丧地回家了。
故事中的狗熊一味贪心地去追寻,而忘了自己最初下山只是为了找食物,但是由于贪婪,它没有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最终一无所获。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如果只知道贪婪地追求幸福,不知道满足,不知道珍惜眼前拥有的,那么最终我们不但会被心中无止境的欲望所压倒,而且也将失去我们本来所拥有的。莎士比亚说: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尤其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对于外部物质世界的占有欲,更是一个无底洞。现实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诱惑,人的占有欲就这样被激发起来。要知道欲望永远都不会得到满足,它不停地诱惑着我们去追逐物欲和金钱,然而过多地追逐利益只会使我们迷失生活的方向。因此,做人千万不可太贪心,有贪得无厌就必有得不偿失,只有适可而止、知足常乐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就像伊壁鸠鲁所说:“谁不知足,谁就会不幸福,即使他是世界的主宰也不例外。”
我们不应该哀叹于还没有达到的幸福境界,更不要为了自己到底有多幸福而去苦思冥想,因为想与抱怨都是没有用的。想要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就要认真地去感悟和挖掘幸福这一无穷无尽的宝藏,同时去争取得到更多。要记得,我们这一生都要不断地去追求幸福。
(第10课)幸福才是我们最终想要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很多人将毕生的经历都放在了追逐财富上,为了财富他们可以恩将仇报,可以勾心斗角,可以反目成仇,可以众叛亲离,因为他们觉得财富是自己一生中最为重要的目标,一旦有了足够的财富,便可无所不为,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然而,财富真的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吗?泰勒教授告诉我们,并不是这样的,因为幸福才是人生中的至高财富,是人生所有目标中的终极目标。
为了向我们说明这一点,他举了玛瓦·柯林斯的例子。玛瓦·柯林斯在芝加哥一所学校任教。芝加哥市中心到处泛滥着毒品交易以及犯罪行为,是一个毫无希望的地方。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很多教师都担心这里的儿童难以逃离时代贫困与绝望的命运。
1975年,柯林斯在自己居住的社区里建立了一所城西预备学校,来这上课的多是因为品行恶劣或是成绩不好而被其他学校开除的学生,他们大部分都是同一个社区的。可以这么说,柯林斯办这个学校就是想要帮助他们重新回到正常学校里去接受教育。城西预备学校,其实是他们流浪街头前的最后希望。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以后,这些曾经被认为是不服管教的孩子已经在阅读莎士比亚以及爱默生等名家的着作了,有人四年级就读到了欧里庇得斯(Euripides)的诗集。那些被看成是无药可救的孩子们几乎都上了大学。在城西预备学校读书的孩子们没有让柯林斯失望,他们证明了柯林斯的信念——每个孩子都能够获得成功——他们学会建立自信心,并能设想和实现自己充满希望的未来。
在最初成立学校时,玛瓦·柯林斯并没有什么资金,最早的时候她将自己的家作为教室使用。在后来的20年里,她的经济始终都不宽裕,而且学校也几次差一点倒闭。现在,美国有很多州都成立了玛瓦·柯林斯学校;世界各地的教育家蜂拥前往芝加哥学习她的教育方式,受她的精神启发和鼓舞。
柯林斯的经历给我们一个巨大的启示:那就是幸福感才是人生至高的目标。
柯林斯本来在一家数十亿资产的上市集团工作,那么她后来为什么会舍弃高薪工作而投身教育事业呢?原来改变她看法的是一个叫做蒂法尼的学生。
蒂法尼是一个有自闭症、不爱说话的孩子,一个被专家们认为无法去被爱、被教育的孩子。然而突然有一天,柯林斯长久以来的耐心、祷告、关爱和决心有了回报。蒂法尼对她说的第一句话是:“我爱你,Ollins太太。”她漏了柯斯林姓氏Collins里的那个C字,但柯斯林当时唯一的感受是:光是那双小眼睛里的泪水就足以使她成为世上最富有的人。现在,蒂法尼开始学习数字、单词,开始与人交谈,最重要的是,那眼神里喜悦的神采,仿佛在说“我也是很特别的,我也可以学习”——这对柯斯林来说比什么都值钱。
对于另一个在城西学校改变命运的孩子,柯林斯写道:“看着他眼里那种可以在未来照亮世界的光芒,我忽然感觉,那些为了资金问题而失眠的日子全都是值得的。”
玛瓦·柯林斯曾有极好的机会,她大可不必担心学校经费乃至倒闭这种问题。20世纪80年代,里根和布什政府都曾邀请她出任教育部部长,面对如此高的荣耀和声望,她拒绝了,因为她相信,只有课堂才是她真正能创造出奇迹的地方。
柯林斯觉得自己是“世上最富有的女人”,觉得教学带给她的快乐是“任何钱财所买不到的”。对她而言,人生至高的财富是幸福,而不是钱财或声望。
金钱固然重要,但金钱并不是万能的。如果一个人被金钱蒙住了双眼,便会迷失自己的世界,也领略不到生活中的真善美,这样的人永远不会快乐,也永远寻找不到生命的真谛。
有一个大富翁,身上背负着许多金银财宝,要去远方寻找他自己的快乐。但是翻越千山万水,走遍天涯海角,他都没能找到他自己的快乐。他感觉很沮丧,低着头坐在山道旁。这时,他遇到了一个砍柴的农夫,于是便问他:“我家资万贯,但是却总感觉不到快乐,这是为什么呢?”
农夫放下沉甸甸的柴草,舒心地擦着汗水说:“要想快乐很简单啊,像我这样放下就是快乐!”富翁顿时悟出了其中的道理:自己背负那么重的珠宝,老怕别人抢,也怕遭人暗害,整日忧心忡忡,怎会感到快乐呢?于是富翁将珠宝、钱财接济穷人,专做善事,慈悲为怀,他的心灵满溢着甜蜜,他也尝到了快乐的味道。由此可见,我们真正想要的是快乐是幸福而不是财富,或者也可以说财富有时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感。
要为幸福做出一个精确的定义是非常难的,但是这并不妨碍人们追求幸福。为什么要追求幸福呢?人们追求幸福,就是因为幸福是生命的一种基本需要。在人类所有的目标中,终极目标就是获得幸福,其他所有的目标只不过是通往幸福的起点。有些人为名为利,是想要获得幸福;有些人千金散尽,也同样是为了幸福。所以幸福才是我们最终想要的。
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曾说过:“人类刻苦勤勉的终点就是获得幸福,因此才有了艺术创作、科学发明、法律制定,以及社会的变革。”财富、声望、知名度与其他目标都不能和幸福相比,不管你是追求物质还是名望,最终还是为了实现你想要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