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时,一天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他当即制止了王友,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去。放学后,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王友已经等在门口,陶先生立即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
“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能按时来到校长办公室而我却迟到了,在此向你道歉。”见王友犹豫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
“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脸上的惊愕表情来不及消退,陶先生接着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给他:
“我调查过了,你打他们,是因为他们骂你学习成绩差,这说明你很有上进心。”本以为会受到严厉批评的王友这时感动得哭了:
“先生,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陶先生满意地笑了,随即又掏出第四块糖果递了过去:
“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的糖果没有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
“四块糖果”的教育效果告诉我们:有时候,激励比批评更管用。
面对孩子的短处,家长如果能少一点挑剔,多一点宽容,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那孩子就会克服自卑,以一种昂扬的姿态面对生活和学习。
成长链接:用肯定激励孩子的成长古人云:
“养不教,父之过”,“高标准、严要求”是我们培养孩子时时常采用的准则。因此,在教育孩子时,有些家长习惯于将眼睛盯在孩子的缺点与短处上。在家长那喋喋不休的训斥与指责中,孩子会慢慢地学会自我否定、撒谎与反抗。如果父母以正面的、积极的、健康的角度去审视孩子,结果又会如何呢?让我们来看看肯定、表扬与激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的几点准则:
不要吝啬你的肯定和表扬。父母容易从成人的眼光出发来看待孩子的所作所为,所以孩子要想从父母那里得到赞扬是难而又难的。
然而,值得大加赞扬的良好行为习惯是由许多细小的行为与环节组成的,要求孩子一下子获得是不现实的。想让孩子确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增长自信心,就需要父母慷慨地对孩子进行肯定与表扬。
肯定与表扬要具体。肯定与表扬是对孩子良好行为的强化。家长应特别肯定、表扬孩子令人满意的具体行为,即所谓“对事不对人”。
在父母的肯定与表扬中,其实也含有两个部分:一是家长说的话语,二是孩子据此作出的推断。表扬越具体,孩子越能够根据家长的话对自己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有的家长喜欢当着客人和孩子的面,夸奖孩子如何听话,怎样聪明、机灵等等。其结果是,孩子一直在赞扬声中长大,听不得半句批评的话,在戴惯了“高帽子”后,很容易就养成了做了一点好事就期待别人赞扬的习惯。
肯定与表扬宜及时。对应该予以表扬的行为,父母要及时表扬与奖励。因为在孩子的心目中,事情的因果关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年龄越小,越是如此。
所以,对孩子而言,不能时过境迁才表扬他。否则,孩子会弄不清楚为什么受到了表扬,因而对这个表扬不会留下什么印象,更无从说起强化好的行为了。
寻求适合的表扬方式与奖励方式。不同年龄的孩子对表扬与奖励的反应是不同的,即使是年龄差不多的孩子,也要因人因时采用不同的表扬和奖励方式。像买糖果、水果、饮料等消费性的奖励方式,一起看电影电视、讲故事、过生日等活动性的奖励方式,绘画、做游戏、唱歌、跳舞等操作性的奖励方式,买衣服、玩具等拥有性物品的奖励方式,点头、微笑、抚拍、拥抱等社会性的奖励方式,父母都可以有选择地加以运用。对于年龄小的孩子,父母的搂抱、亲吻、抚慰、赞许,以及买漂亮的玩具、好吃的东西等物质奖励,都会起到良好的效果。对于年龄稍大的孩子,应采用以精神鼓励为主的方法,如画上五角星、竖大拇指、拍拍他的肩膀、答应孩子一个要求等。
孟母“杀豚不欺子”的启示——让诚实引领孩子成长的道路
孟子的母亲仉氏,历来被人们称为启蒙教育的楷模。孟母也确实是一位教子有方的贤母。两千多年来,在民间流传下来不少脍炙人口的孟母教子的故事。“杀豚不欺子”便是其中一个:有一天,孟子的邻居家磨刀霍霍,正准备杀一头大肥猪。小孟轲见了非常好奇地跑回家去问母亲:
“邻居磨刀干什么?”孟母告诉他说:
“那是邻居家准备杀猪。”孟轲接着又问:“他们杀猪干什么呀?”孟母笑了笑随口说道:“他们杀猪给你吃呀。”孟母说完这句话立刻就后悔了。心想:人家邻居本来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孩子杀的猪,我为什么要欺骗孩子呢?我这样说不是在教他撒谎吗?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孟母真的去邻居家买了一些猪肉回来给儿子吃了。
在历史典籍当中还记载着一个与孟母教子故事相似的故事,它的主人公是另外一位大思想家曾子:曾子的妻子要到市镇上去,小儿子哭着也要去。妻子哄着他说:
“孩子,你在家好好玩,等妈妈回来,把猪杀了煮肉给你吃。”妻子从市镇上回来,曾子拿起刀要去杀猪,妻子拦住他说:“我只是哄骗孩子不哭罢了,你怎么真的要去杀猪?”
曾子严肃地说:“不能欺骗孩子。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你今天欺骗他,明天他会欺骗你,后天还会欺骗别人,这是恶性循环,后果不堪设想。”
说完就去把猪宰了。
其实,无论是孟母还是曾子,杀猪取信,遵守诺言,看重的是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因为他们知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孩子面前,父母的话一定要算数,千万不可食言。食言会失掉父母的威信,更严重的是会在孩子心灵深处播下不守信誉的“霉种”。
名门家训析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这种美德的核心是真诚。诚则实,不会弄虚作假、吹牛奉承;诚则信,不会出尔反尔、撒谎骗人;诚则顺,为人真诚办事则顺利。中国从古代便流传下来一个“狼来了”的寓言故事,它告诫人们:一个不诚实爱骗人的人,最后会失去援救而被狼所吃。失去诚信,在交际上会失去朋友,在生意场上会失去顾客,做学问弄虚作假会一无所获。只有诚信才是人生的通行证。中华民族素有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我们的先人就把诚实守信作为人最起码应有的品德。父母长辈们从来都把诚实、不说谎话看成是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素质,并作为对子女上的人生第一课。
如何教育孩子做诚实的人呢?这一问题值得我们家长们共同去探讨。“因为做人最要紧的是诚实,一个人不诚实,人家就不相信你,失信于人,就不会有威信,也就什么事情也干不成了。”这是我国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从小对孩子的谆谆教导。今天,诚实依然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诚实”的含义是什么呢?诚实就是不撒谎、不虚伪、讲信用、守诺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说到做到。
诚实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品德——这不但是东方人的传统,也是西方人的看法。曾在科学上有过重大贡献的美国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曾说过:“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欧洲还有一句人人皆知的谚语:“诚实是人生之树的土壤。”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故事:美国前总统华盛顿少年时相当顽皮,有一次竟挥动斧子砍倒了父亲一棵心爱的樱桃树,父亲发现后大发雷霆。华盛顿主动承认了错误,父亲不但没有责打他,反而高兴地说:“我宁愿损失一百棵樱桃树,也不愿意你说一句假话!”看来,错误可以原谅,撒谎不能宽恕,这是天下所有父亲的原则。
在我们周围,诚实者无疑占绝大多数,即使有人谎话连篇,他也绝不敢公然宣称自己的行为准则就是不说实话。人类有自己的价值取向,诚实是做人的底线,如果连这样的最低要求都做不到,人们只好生活在尔虞我诈中,历史也只有开足马力,退回到茹毛饮血的时代去了。与成人相比,孩子的诚实往往令人惊讶,因为孩子很少有大人们的复杂和狡诈,心灵依然保持着一片纯洁。需要提醒家长的是,你们或积极或消极的言行必将对孩子产生影响,切不可把自己的灵魂浸在毒汁里,更不要把孩子的心灵按在污水中。请记住这句话: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谎言可能一时得逞,但谎言累积起来就足以压垮你的品格与声誉。一个诚实的人总会赢得别人的信任与钦佩,所以,一定要让孩子明白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幸运永远会站在诚实人的一边。
成长链接:怎样培养孩子诚实的品德?
诚实是培养健康人生的基础。大而言之,不诚实的品格会直接或间接地有害于国家民族;小而言之,说谎足以使孩子的人格败坏。林肯曾有句名言:
“你能欺骗少数的人,你不能欺骗大多数的人;你能欺骗人于一时,你不能欺骗人于永恒。”因此,家长应很重视孩子诚实习惯的培养:
要了解孩子,帮助孩子。了解孩子愿意做什么,不愿意做什么,孩子担心什么,最需要什么等。当了解到孩子的心理状况和做事的特点后,我们应尽可能主动地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因为,如果孩子的一些合理要求能很好地得到满足,就不会运用欺骗家长的方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对于确实不能满足的要求,父母要主要对他们耐心说服,而不能简单地说“不行”。在他们做事的过程中,父母要帮他们消除想成功怕失败的心理,教育他们诚实地对待生活,鼓励他们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不足和失败。
多用正面暗示,少用负面暗示。平时,家长要积极对待生活中遇到和电视里看到的诚实孩子,要用一些正面的语言对其大加赞扬,从而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父母不要用负面的语言如“真的吗?可不要骗我!”之类的话,因为经常这么说,可能会在孩子的心理上种下一颗说谎的种子。
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父母要求孩子诚实,首先父母在平时与孩子的接触中应注意不要对孩子说谎,当孩子已经意识到你可能说谎时,父母应敢于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孩子。
及时纠正。孩子完全不撒谎是不可能的。遇到孩子说谎的情况,父母首先要分析孩子说谎的原因,多从自己的教育方式上找原因,并要及时加以调整和改进。要有信心帮助孩子建立起诚实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