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78500000008

第8章 认识论总论(7)

所谓“比量植根于现量,现量决断靠比量”,说的就是这种直觉经验和理性认识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直觉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掌握事物的共性、规律。从抽象的共性、规律的理性认识再次返回直觉经验,这是认识的一般规律。但从理性回归的直觉经验,已和原始的、盲目的经验,本质上完全不同。前者是感官直觉,后者是心识自见分直觉。这种认识上的否定之否定,并非简单的循环。那些不分正邪对错,一律否定分别思维的正面作用的糊涂虫们,所犯的最大错误就是违犯了从直觉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再回归到更高层次的直觉的佛教认识规律。把盲目的感官体验和从理性思维上升所得的妙观察直觉混为一谈,其结果将佛的无分别境界,误解为与土木偶像一样的无心无智状态,对佛理的认识上没有比这更大的错误。

本来是具体的事物,是直接认识对象,但由于受某些条件的限制,也会变成比量知间接认识对象,即所谓的条件限制、时空限制、事物的特殊性质对直接认识造成的限制等。空间限制对眼识而言,如远距离事物和不在现场的事物、隐蔽之物;时间限制如非现实存在的过去、未来之事;事物的性质造成的认识限制,如不可见光和超声波等。对具体事物的直觉认识的直接对象和非直觉的比量知认识的间接对象,并非绝对的。

从认识的主观上讲,是在具体的认识环境中形成的显现性直觉和隐蔽性非直觉境的相对差别。如房间的桌椅、书柜之类,对房中人是直观对象,对房外的人就是非直观对象;又如高倍显微镜下的直观对象,对肉眼来说就是非现观隐性之物;又如人的意识是不受时空限制的,刹那之间可以游遍三界。因此眼识的隐性之物对意识并非隐性之物,直觉经验范围是非常有限的,但超感官的想象可以扩展到无限大和无限小的范围。

现量真知就是直觉。直觉分五官直觉、心识直觉、自证分直觉、瑜伽直觉等。五官直觉如眼见形色,耳闻声音,鼻知香臭,舌知苦甘之味,身知冷暖等;心识直觉分普通和特殊两种。普通的心识直觉人皆有之,特殊心识直觉有生成的和修成的两种。前者如喜怒哀乐的感受等,生成的心识直觉在人类和动物中都有,人生成的特殊心识直觉如某些小孩的特异功能,动物如狗马蛇鼠等,对地震有预感,候鸟知季节,蚂蚁预感天气阴晴之类。

修成的特殊直觉,如通过修禅定产生的六通等。神通都属心识直觉,虽名为天眼通、天耳通,但不是眼耳的功能,是心识功能。(此说见《现观庄严论疏·金珠论》。)

心识直觉分两种:一种是以根识为缘,在根识直觉的第二刹那产生的心识直觉,唯识家称为第六意识。小乘二派和中观只承认心识,不承认第七、第八识,故称心识直觉;一种是不借助眼识等五根识的纯心识直觉,如六通和自见分苦乐感觉等。

直觉还有与真知相对的错觉。造成错觉的原因,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种。主观原因如精神失常和患影响官能的疾病状态下的直觉。如精神失常状态下的见神见鬼,和患胆溢症(今指甲肝)的眼中白色变成黄色,有眼疾的人看到两个月亮之类。客观原因如距离形成的物体的大小和坐在快速列车上,看到路边的树木向后倒退的情境之类。人体最宝贵的是眼明耳聪、心智正常的健康官能。人世上却有许多心理不正常的人,以追求心理非正常的错觉虚幻为快,如饮酒、吸毒和修炼世间神通都是追求精神不健康的错觉为快的愚昧无知的表现。佛说“智慧是世间第一珍宝”,但有这宝贵的智慧财富的人却少得可怕。

“自证分”指意识的内向性知觉,是与外向性知觉相对应的。外向性知觉,是直接面向外境的,如摄像机镜头,“相分”犹如录像带上形成的图像,自证分就像观看录像的眼睛。自证分属无二见纯直觉经验,证明自证分存在的理由,是意识中复现先前经验的回忆。

瑜伽直觉是修禅定获得的超感觉景象。比量知的主体分别思维,根据推理的性质,可分为事理性比量(物理性比量)、认可性比量(俗成性比量)、可信性比量三种。

事理性比量(旧译“事势比量”)是根据已知事物和未知事物之间的性能、关系等事理,应用逻辑规律推断未知事物。如从声音的因缘所作性,推断声音的无常性;从某处有烟,推断某处有火之类。诸种推理中,事理性推理占据主要地位,其用途也很广。

认可性比量(旧译“世间极成比量”)是根据共同认可的关系,推断相关事物。如语词和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的称谓关系,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关系,并不存在必然的物理关系。但在人们的语言交流中,语词能起到事物的代替作用,如说太阳、月亮、面包、房屋等等。懂得汉语的人就从这些名称可以知道所指的东西。从语言文字了解到许多并不了解的情况,就是靠的语文的这种共许比量。语言思维不是直觉现量工具,而是符号、代码性的抽象工具。因此,凡是通过语言思维的认识都是抽象的间接的认识。

这种认可性比量,虽然在人类的认识中起着不可代替性的作用,但语言和所言对象之间构成的关系,并非必然性的物理关系,只是一种共同认可的关系。而语言有很大的随意性,一个名称不一定指一个固定的对象,一个对象也会有多种名称,特别在表达思想方面,人有智慧,因此,很难排除虚伪的表现。因此,因明论中言语不作正量,古语说的“不能听其言而信其行”,也是这个意思。

可信性比量(旧译信许比量)属根据可信的事物,推断非经验性的事物,如对教理的论证。对教理的真假分辨,因明家用“三察”法和“以主见从”法。

“三察”是用现量、事理比量和言论的逻辑性进行考察。通过“三察”达到“三无过”为可信性圣教量。“三无过”是:直觉经验方面的论述,不违背经验现量;理性方面的论述,不违背比量思维逻辑;论述本身无逻辑矛盾。

“以主见从”法是从教理的总体和主要问题为依据,推断局部和从属性问题。《释量论》中说:“主要义理无悖谬,其余事理可比知。”其意思是说:教义从总体和主要问题的论述若合理可信,其他局部和从属问题便用类比法推断,也就是说,只要证明教义的总体和主要观点正确合理可信,其他局部的和从属性的问题,从类比法可以得知其正确可信。比如一棵树,只要知道树根、树干是檀香,其枝叶无疑也是檀香,没有必要对每一个枝叶进行考察 。

佛理的核心是“诸法性空”,施教的宗旨是悟出法性空理,消除心中的迷惘。从思辨的角度看,“万物性空”是无可辩驳的真理。古希腊和印度的智者、现代西方最著名的哲学家和物理学家,在“空”这个问题上,不约而同地走在了一起,这表明智者所见略同,绝非偶然的巧合。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说:“如果科学不好好地认真对待‘无’,那么科学号称明达与优越都将变成笑话。”佛教的万物无一常住不变,刹那间既是它又不是它的变易无常之理,以及遍及一切的因果缘起法等无一样不符合实际,围绕主旨的许多方便法门,也无不合情合理之处。心续总体不灭、流转不息学说和隔世因缘之类,虽非直觉经验所能证明之事,但用思辨和事实足以证明其可信性,地狱之类除了小乘的区域说,大乘自有更合理的“六道心态说”。这一切都能证明圣教量的可信。

因明的这种考察方法也适应于其他一切学说理论的正确可信性的检验。一切伪科学、邪说迷信之类,在理性的“显微镜”和“照妖镜”下,可以看清他们的本质。一切虚妄邪说都是钻人们缺乏理性智慧的空子,理性的阳光照耀之处,非理性的黑暗就无处藏身。文殊把《因明学》比作“世间眼”,“世间眼”就是太阳的美称。

$第九节 量论和因明论的关系

唐朝的玄奘法师把因明论和唯识论从印度带到了中原,和他的大弟子窥基一起,在汉地进行了弘传,虽然在汉传佛教中未能推广因明,但“因明”这个名称在学界并不生疏。但提起“量论”,在汉地听到过这个名称的人恐怕没有几个人。量论就是认识论,梵文Bramana,意为“初始量”、“新知”。在量论中对认识的主体人和人的思想意识的性相、分类、作用、所缘境等的界定论证,对语言和思维的性质特点、语词概念与客观对象之间的关系,自相与共相,自体与返体,一体与异体,相连和相对,圆入与遮入等许多哲学问题在批判数论派、胜论派等外道邪说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认识分直观直觉现量认识和非直观直觉比量认识两种。

在非直观境和抽象事物为对象的比量认识实践中,古印度的先哲和佛教大师们总结出了一套推理思辨的规律和方法。对这套推理思辨的规则方法,藏文称rtagsrigs,或htan tsigs rigpa,即“因明”或“正理”、“理规”。

陈那《集量论》共六章,其中第一章论现量,第二章论自比量,第三章论他比量。法称《释量论》共分四章,其中第一章论自比量,第二章论证佛与佛教,第三章论现量,第四章论他比量。这足以说明,因明逻辑只是量论的一个组成部分,绝不能把因明和量论画等号。正如渥德尔在《印度佛教史》中说的:“它(量学)现在不是逻辑、论证或辩论术,而是更根本的认识论,这才是它真正的研究课题,而论证方法不过是比量理论的附属部分。”

“因明”的“因”指论证的理由,判定的根据,“明”同“学”,如称五明、十明。正确的推理论证,靠的是正确的理由。在因明推理中的正确理由,即正因,必须具备正因应具备的各项条件,这条件包括理由与论题,理由与论点之间关系,即因三相。既有正因,就有不具备因三相的不成因、不定因、相违因等不正因。因明的理论、方法、规则等都是以因理为中心展开的。掌握了因理就等于掌握了因明学。因明学的“因”字,一字道破了本学科的重点。

在汉传佛教所说的“因明”和藏传佛教所说的“因明”虽然名称相同,但实际内容并不完全一样。在汉传佛教中,历史上翻译的因明经典资料仅限于《因明入正理论》、《正理门论》等二小论,这种资料的局限性,对量学因明学理的全面认识和正确把握,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这也是因明在汉传佛教中未能起到认识方法思辨工具的主要原因。

因明揭示的是一种事物中普遍存在的自然规律和人类与客观规律相一致的人类的思维和认识规律。这思维认识规律不仅适用于学术研究领域,也适用于社会生活领域。量学因明在藏传佛教中的学用实践中证明了它在开发智慧、提高认识思辨能力的积极作用。下面准备将藏传因明,更准确地说应该译作藏传量学或者认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即摄类集辨(对60扎)、心智论(罗柔)、因明论(达柔)依次进行解说。

同类推荐
  • 受难与复活:耶稣的故事

    受难与复活:耶稣的故事

    这是一本了解耶稣和基督教知识的理想读本。《受难与复活:耶稣的故事》以故事形式讲述基督教创始人耶稣的生平事迹和心路历程,主要包括耶稣的诞生与少年时代,耶稣的传道生涯,耶稣的受难与复活三方面内容,完整再现了耶酥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
  • 佛眼观生死

    佛眼观生死

    人活在这个世上,最关心的事情莫过于生死。人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这是一个相当具有诱惑力,但是又常常被人避忌的课题。佛教利用其精妙的“缘生观”为我们解读了生命的密码——“一切有情,因缘生成;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生无常,不必执着;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珍惜眼前,活在当下;父母是佛,提早尽孝;生命是宝,务必珍惜;众生平等,慈悲为怀;把握自己,把握人生;临终关怀,直面死亡:涅槃境界,得大自在。”只要参透了这些道理,就可以自在地活在世上,不悔地走完人生旅程。本书从佛教经典的阐述、佛学大师的讲话和专著,以及佛学界人士的研究中,精心挑选了百余篇关于生死问题的章节,分门别类,集合成书,教化大众。
  • 佛教故事选萃

    佛教故事选萃

    本书选取的佛教故事包括:鹦鹉救火、女颜象、弟兄俩、看远不看近、火灾、摩诃罗学祝词、牛奶变醋等。
  • 禅里禅外悟人生

    禅里禅外悟人生

    本书是弘一法师透悟佛学要义与人生真谛的集大成之作,书中除了弘一法师的著作之外,还包括他的演讲稿与处世格言,这些内容被梁实秋、林语堂等名家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
  • 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

    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

    唐僧玄奘,年少时跟随兄长出家,于藏经楼专职抄写佛经,过目不忘。28岁时,不顾朝廷禁令,冒死偷渡玉门关,独自一个人踏上漫漫西行取经之路。沙漠中迷路,高山遇雪崩,六次遭强盗,甚至被异教徒当成活人祭品……沿途艰险不断、诱惑不断,玄奘未曾动摇。4年时间,1400多天,玄奘终于穿过西域二十四国,于公元631年到达西行目的地——印度那烂陀寺。此后十余年,玄奘游遍印度,虚心求学,吸取各宗各派之精华。在曲女城辩法大会上,玄奘与大乘佛教斗法、与小乘佛教斗法、与婆罗门教斗法、与各派智者斗法,18天无一人挑战成功,一举成为全印度第一高僧,征服全印度,修得正果。
热门推荐
  • 纵横宇内之地球的崛起

    纵横宇内之地球的崛起

    资源,星域,硝烟!浩渺宇宙战乱四起,地球是沉寂中灭亡?还是夹缝中爆发?舰队参谋高与程凭借智慧,结盟友、练强兵、血战外星高等文明!战舰对决、军队矛盾、强国倾轧,面临星空的众多挑战,他,将如何带领地球崛起在银河系?
  • 2013年散文排行榜

    2013年散文排行榜

    梳理总结了2013年我国散文创作的实绩,中国散文学 会在浩如烟海的散文创作中,推荐编选了三十几篇散 文佳作,编著者们从作品的价值上反复斟酌、碰撞、 判断,从而披沙拣金,把具有经得住时间考验、富有 艺术魅力性质的好作品,评选编辑出来。《2013年中国散文排行榜》是一本散文作品合集 。
  • 海公案(中国古典公案小说精品书库)

    海公案(中国古典公案小说精品书库)

    本书为清代小说。前六十回为《海公大红袍全传》;六十一回至末一百零二回为《海公小红袍全传》,今存道光十二(1832)壬辰年厦门文德堂刋本。叙述一位无私无畏的清官海瑞一生的故事。海瑞其人其事《明史》有载,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号称“南包公”。本书文笔粗疏,情节离史实颇远。
  • 走进历史深处

    走进历史深处

    本书突出记载了笔者走进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册“历史深处”时留下的思考和感悟。
  • 无价庶妃

    无价庶妃

    尹若颜,嫁入王府成为王妃,不到一月从王妃贬为庶妃,接而被小妾活活打死。死后却迎来一个全新的她。“尹若颜,你再对本王这态度,信不信本王杀了你,别以为本王不敢。”走到墙上取下剑,扔到他的面前,淡定的看着他说道,“杀一个给我看看?”看着地上的剑,某男的脸被气得一阵青一阵白。过了良久良久,“既然不敢,那以后对我的态度客气点,若是再敢对我出言不逊或者没事找事,就别怪我剿了你王府,明白?”
  • 赫连云凉

    赫连云凉

    杳已经开启潇湘币奖励项目对于一直支持杳的读者,杳以后可以给予更实在的回馈啦!会选取读者赠与价值不等的潇湘币,参考内容包括:长评、精评、礼品道具、留言数量。相当于大家可以免费看VIP章节。希望大家能够支持!********************************************************古家,百年名门,家族繁盛,人才辈出争夺——总是不变的戏码。古云溪,凉薄淡漠的古家二小姐。家族争斗,人情冷暖,在单薄的生命面前,总是如此无足轻重。为了保护自己那颗因先天性缺陷而脆弱的心脏,习惯了置身事外的冷漠。一次重生的机会,是命运的补偿,还是另外一场无情的捉弄?前世的古云溪今生的赫连云凉段铭瑞武学世家落宇山庄少主,沉稳内荏,气宇非凡。只是——那双眼眸太过深邃,平静的表面下,又会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这样一个不能掌握的人,云凉不愿招惹,可偏偏事与愿违。莫寒羽亦兄亦友的大师兄,在外人看来无可挑剔的温雅外表下,却有着令人无语的极度护短无理的脾性,尤其是对觊觎他宝贝师妹的人…司寇商魔教教主,狷狂恣意。藐视众生的狂妄,出神入化的功夫,强硬霸道的手段…从未经历过的捉摸不定的情感令云凉胆怯、好奇,一步步试探性地靠近,陷落近在咫尺。但是当现实、纠葛摆在眼前,她是选择转身还是…赫连风清强势睿智的赫连山庄大小姐,与她的能干、美貌齐名的还有她极度护妹的种种手段。包容一切的爱护、没有掺杂杂质的亲情引起了重生之人的贪恋。韩泷祺昭国三皇子,精明的上位者,角逐至高无上的权利。宫中倾轧,险象环生,习惯了宫廷的勾心斗角,习惯了朝堂的口是心非,遇见近乎无欲无求的云凉,那种由内散发的宁静和淡然,却像风暴的中心,牵引着他不断靠近…萧水何亦正亦邪的栖凤教,洒脱逍遥的左使,随心而动的性情与云凉甚为契合,一场相交,一对知己,一场杀戮,一段恩怨,究竟如何,竟让云凉不惜改变初心,参与到水深混沌的皇权之斗…她不问世事,不理世人的指手画脚,是因为没有人触动她的底线,当有人跨越雷区,赫连云凉不会吝啬展示性情的另一面…一趟无心的京城之旅,却掀开了一个掩盖十几年的真相——赫连云凉的身世之谜。纠葛在她生命中的秘密究竟是什么?她的身份?她的地位?当经历过种种,她还能够保持那颗淡然的心?有没有人,能让她甘心相伴?
  • 团结就是力量

    团结就是力量

    《团结就是力量》这首产生于火热斗争中的群众歌曲,半个多世纪以来,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团结就是力量,拼搏才能胜利。至今,团结仍是时代的主旋律。如果没有团结合作的精神,个人的计划再精彩也难以完满实施。团结就是生产力、战斗力、竞争力!
  • 你不可不知的100个经典养生秘诀

    你不可不知的100个经典养生秘诀

    天人合一,阴阳平衡。顺应四时,调摄情志。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劳逸适度,颐养天年。
  • 万克是一条鱼

    万克是一条鱼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