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安家那村人安印章怀着实业救国和回报社会的愿望,在连庄创办了蚕桑学校,教授养蚕和蚕丝加工技术,为时下发展实业,改善民生作出了积极贡献。在,20,世纪90,年代创建小康村时期,不少企业家纷纷为农村修路饮水慷慨解囊,一度成为街头巷尾的美谈。如今,清河每年都有企业家对寒门学子进行资助。2013,年青年企业家李文勇与县政府各出资,1000,万元成立教育基金会,每年将原始基金增值部分用于优秀教师、学生奖励,改善办学条件和增加教科研经费等。以上种种义举,不仅体现了清河商人应有的气魄和高尚品德,也进一步光大了清商形象,弘扬了清商文化。在无市场优势、无交通优势的情况下,崇德尚义的清河人始终坚持诚信为本和回馈社会,不仅让清河的产品远销国内外,也让清河商人所特有的精神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进一步凝聚了清商力量,扩大了清商影响。
造势勇往直前,这是清商文化的核心力量。回望历史,胸怀大志者都长于造势而用势,坚持有中生新、无中生有。
油坊古镇,千年运河古畔的经济重地,是当年华北平原罕见的食盐、煤炭、建材等物资的重要集散地,这是古代清河人善于用运河之势,积极打造清河发展优势的成功范例。
如今,勇往直前的清河人不囿于传统发展模式、体制和机制的约束,积极转变发展观念,强力打造清河发展新优势。近年来,清河始终坚持“园区化承载、集团化推进、高端化引领”,广大企业家和工商业者从中窥见出商机,不断加大生产设备投入、人才和技术引进力度,力推产品升级和行业发展。仅,2012,年羊绒行业新增电脑针织横机数量就超过了过去十年的总和;耐火材料行业,瀛都集团切实加大高级人才引进力度,在全省行业内成立了首家民营企业院士工作站,为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智力保障;2013年,6,月宏业公司的山羊绒(宏业)清河交易中心在天津渤海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在渤海商品交易所实现羊绒产品挂牌上市的企业;亿利橡塑集团被评为“中国汽车零部件(滤清器)行业龙头企业”等等,这些都是当代清河人传承和弘扬清商精神的最好例证。清河通过造势、聚势,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县城”、“省级园林县城”
等称号。这是勇闯天下的清河人民善于团结发展、勇于超越的必然,也为博大精深的清商文化内涵作出了最好的诠释。
从羊绒产业发展看清商精神
于纪红。
清河羊绒产业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萌芽,经过几代人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清河模式”,带动了整个县域经济的蓬勃发展。今天,我们来探究产业发展的源动力,这是一个十分深邃和有意义的课题,涉及到时代背景、地理资源、历史文化、人文传统等多方面因素,而这些因素均可以浓缩在对于清商精神的研究和探索之中。在此,就让我们沿着清河羊绒产业发展的脉络,走入清商的精神世界。
开创精神
翻开《清河县羊绒志》,会发现羊绒产业的诞生与一个人的名字密不可分,这个人就是戴子禄。时光退回到公元1978,年,杨二庄青年戴子禄在内蒙古东胜绒毛厂,对堆放在厂房一角无人问津的羊毛下脚料——“土毛球”发生了兴趣,“这些土毛球是否还有利用价值?”“这里面含有无毛绒”。
今天,这简单的对话已被记录在清河羊绒史册之中,当时的他可能不会想到,多年后,一个开创中国羊绒纺织行业先河、振兴一方经济的支柱产业将从此起步。其后便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戴子禄将低价收购的“土球”运回家乡,在公社、大队的支持下,在乡亲们的帮助下,他改造传统的梳棉机为梳绒机,从这些不值钱的下脚料里梳出了羊绒“软黄金”,为清河羊绒产业挣下“第一桶金”。从此,十里八乡的人们纷纷效仿,清河羊绒分梳业迅速发展壮大。以历史的眼光回眸往事,这绝非只属于一个人的传奇。在戴子禄的背后,是全国改革开放的大好机遇,是一个正在开启帷幕、生机勃勃、百业待兴的时代,从政府到百姓,那份积蓄已久的自主追求新生活的热情营造起浓厚的创业氛围。戴子禄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羊绒产业也只是一个载体。勇于开创,是时代赋予的色彩,清河羊绒产业的诞生是奇迹,也是必然。
联合精神
清河的羊绒产业始于原料初加工即羊绒分梳,它的一大特点就是生产经营的区域化与规模化。当时的清河县,多数人依然生活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温饱状态中。尽管这样,清河以个体加工户为主,亲戚带亲戚、朋友帮朋友,同乡邻里共产共销,自发形成了杨二庄、黄金庄、谢炉等羊绒加工专业乡镇,以及山羊绒、绵羊绒加工,包针布、梳绒机销售等各具特色的专业村。正是走了这条依托家庭加工、村户联合生产的营销之路,清河的羊绒产业才在短时间内形成“千军万马闯市场、千家万户奔小康”的局面,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富民产业。羊绒产业不仅是一种组织生产的方式,也是充分展示清河人合作精神与分享意识的平台。人们在组织生产的过程中体会着互相协作、互相扶持、愈加亲密的感情,这也是清河得以在短时间内成为全国最大的羊绒加工集散地的重要原因。
开放精神
清河羊绒产业被称为“原料和产品远进远出,两头在外”,原料来自内蒙、新疆、甘肃等地,运来本地加工,除了供给国内市场,还远销到日本、美国、瑞士、南斯拉夫等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清河羊绒产业就好像是推动这根供销链条的枢纽,从国内到国外,从家乡人到外地人,再到外国人,清河人凭借羊绒产业这一平台,与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语言的人们互通有无、交往合作。在这种交往、联络与合作中,清河人增长了见识,拓宽了心胸,吸收了现代化的营销理念和经营模式,大型公司、集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至2010年底,清河已有24家企业跻身,“中国羊绒行业百强”。清河县先后被有关部门授予“中国羊绒之都”、“中国羊绒纺织名城”荣誉称号。“全国最大的无毛绒加工销售基地”、“全国最大的羊绒纺纱基地和重要的羊绒制品产销基地”、“全国最大的羊绒制品网络销售基地”,这些属于清河的“全国之最”,充分展现了清河羊绒从业者积极参与全国及世界羊绒市场的远大胸怀和气魄。
进取精神
清河羊绒产业的主角是农民身份的经营者。曾几何时,当清河的羊绒产业小有成就,羊绒从业者们满足于眼前的成功而暂时放慢了开创的脚步,高瞻远瞩的清河历届县委、政府领导者们却始终把眼光投放得更远。为了给打拼在清河羊绒市场的企业家们提供广联四海的商机,1994,年,第一届“清河国际羊绒交易会”成功举办。“政府搭台、企业唱戏”,20,年来,每年一届的羊绒交易会以及,2010,年开始举办的纱线展和羊绒旅游文化节,使国内外众多的名牌名品名企云集清河,在这种互通有无、共商合作的平台上,清河的企业家们得以更加深入地参与到世界羊绒产业大市场。被评为“全国十佳民营科技园区”和“中国羊绒民营科技示范园区”的清河经济开发区,入驻有上百家羊绒深加工规模企业。于,2008,年正式启动运营的“清河濮院”羊绒制品市场,在清河羊绒产业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具备了当代规模化营销市场所应有的现代化要素,在这里不仅可以进行传统的现金交易、来人订货,更为电子商务提供了平台。目前清河羊绒制品网店每年可销售上百万件的羊绒衫、裤、裙,销售额达亿元以上。清河,80,后、90,后的羊绒产业“接班人”以现代化物流、电子商务为平台,使清河羊绒产业的发展呈现出超越前辈的强劲势头。清河人已不再只是从事原料初加工的体力劳动者,面料、花色、款式、时尚这些词汇进入清河人的生活,一个更为缤纷多彩的市场已经向清河人敞开,清河羊绒产业已然迈出初加工的小圈子,走向羊绒制品市场的大舞台。
从手工作坊到规模化产业园区,从自产自销到专业化销售市场,从实体购销到现代化电子商务,回首清河羊绒产业发展史,感慨良多,曾经的风雨跌宕,曾经的拼搏求索,再多的艰辛困难无法阻挡前进的脚步。只要清河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不变,那么事业与传奇亦将永续。
这是进取精神的动力之源,也是清商精神的精髓所在。
风骨气节论清商
谢丙月。
工商业在清河有着悠久的历史,汉唐时期,清河已是着名的纺织中心之一,靠着清河人民的诚信和睿智,这里的丝绢已是高品位的名贵产品,以其上乘的质量,得到了皇亲贵戚的青睐,成为唐宋时期的皇宫贡品,赢得“清河绢丝天下第一”的美誉。改革开放初期,清河县名列河北的十八个贫困县之一,勤劳勇敢的清河人民,更是在地下无矿产,地上无资源的被动条件下,靠着自己诚信和睿智,内引外联,走南闯北,打拼出羊绒、汽摩配件、合金、耐火材料等支柱产业,并叫响了“世界羊绒看中国,中国羊绒看清河”的特色品牌。
清商精神究竟该怎样阐述,既可沿着历史的脉络,纵向探讨清商的源流、发展及对未来的展望,亦可截取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个断面,横向探讨清商文化的内涵;既可搜罗古今,引经据典,阐述精辟独到的理论,亦可以点带面,娓娓道来,剖析经典个例;既可提纲挈领,总揽全局地归纳出一个宏观的定义,亦可通过某位工商业者深入剖析清商精神的真谛。
一滴水折射太阳的光辉,让我们从民国年间清河的商界精英谢九洲的人生履历中,进一步的进行挖掘、剖析和探讨。
谢九洲,清河县康庄村人,不但在油坊开有,“洋子”,号,而且将分号开到济南、德州等地。建国后国家公私合营,他毅然将自己的产业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担任第一任清河县供销合作社主任。在职,20,余年间,兢兢业业,将全部精力和智慧,都运用到推动清河经济发展上,无私奉献着光和热。在他身上,沿袭和传承着清河人刚正不阿、胸怀坦荡的拳拳赤子之心!
让我们截取他人生中的三个片段,来解读其中所蕴藏的清商精神的精髓和内涵。
【人物故事一】抗战期间,盘据在王官庄炮楼的鬼子听说谢九洲在商界的影响,骑着高头大马,带着重礼请他出山。作为一个有着民族气节的清河人,不甘心做日本汉奸的走狗,于是灵机一动,与敌人巧妙周旋,拿出看病抓药的单子,推脱自己正在病中,病好后再出山。打发走来人,当夜便乔装改扮,独自悄悄离开清河。
【启示录】清河人自古就有经商的传统,否则历史上就不可能把自己的产品推销进皇宫,将蚕桑丝绸业做大做强,成为皇族贵戚的首选。但是,清河人经商从来是义字当先,不义之财不贪不占。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正当的经营获利,当仁不让;面对侵略者金钱和厚禄的诱惑,自然要选择“敬”而远之,这不仅关乎个人的品性,更关乎民族大义,因此,行得正,走得端,刚正不阿,泾渭分明,是清商群体的立身之本。
【人物故事二】谢九洲对敌人和强盗恨之入骨,而对我们的抗日队伍,则是亲如兄弟,肝胆相照。他不但送儿子谢梦山参加县大队,还利用经商作掩护,竭尽所能为抗日的队伍提供帮助。县大队缺乏药品,他利用自己拥有商船的优势,通过假意贩运咸鱼,把密封好的药品装到鱼肚子里,将稀缺的药品带回清河,交到县大队手里。
【启示录】有一种片面的认识,就是经商是为了纯粹的赚钱。其实,商人更应该有一种社会的责任和担当。从古代灾荒年间商家搭粥棚舍粥,到危难时期的出钱出力抗日救国,再到当今的援助灾区、捐钱捐物以及公益事业等等,总少不了清河商人踊跃参加的身影。清河商人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往往是精打细算,斤斤计较,而一旦有社会的需要,则纷纷慷慨解囊,一掷千金,颇有打虎英雄武松故乡人的豪侠之气。从谢九洲身上所体现出的有情义,有担当,胸怀广阔,义字当先,是清商群体待人处事的具体体现。
【人物故事三】全国解放后,国家推行公私合营,谢九洲不顾家人反对,率先将全部资产无偿捐献给国家。因为他做出的突出贡献,县里任命他为清河县供销合作社第一任主任。在职期间,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他任人唯贤,在基层提拔重用了一大批有头脑、能干事的干部,却从不任人唯亲,自己的,6,个子女,除去三子谢梦山随军南下,转战湖南,出任湖南省常德市副市长以外,其他全部留在村里务农。
【启示录】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迅速掀起了建设伟大祖国的高潮。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谢九洲审时度势,倾其所有,用其专长,融入到建设祖国的滚滚洪流,为清河的经济发展倾尽了毕生的精力。
在当今,众多企业家更是充分利用自己懂经营、善管理的谋略和优势,担任政协委员、人大代表,认真调研,为清河的经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出谋划策。识大体,顾大局,目光敏锐,处事果断,顺应时代潮流,响应国家号召,是清商群体的显着特征。
清河人能够以敢创伟业,事争一流的劲头,革故鼎新、吐故纳新的风尚,富而思进、宁静致远的心境,在开放中探索新路、创造奇迹;在开放中兼收并蓄、铸造辉煌,积极引进外地的先进科技成果、成熟管理经验、成功经济模式、超前营销理念、崭新运营方法,在赢得市场的同时,也赢得了人心,促进了社会和谐,推动了城市的良性发展,并与全国乃至世界的企业、商家精诚合作,达到共赢共荣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