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突破思维惯性3
秃头论证:“再多一个”的神奇魔力
【秃头论证】当一个人头上掉一根头发时觉得很正常,再掉一根时不用担心,又掉了一根,仍旧不必忧虑……长此以往,一根根头发掉下去,最后秃头便出现了。
【提出者】欧布里德提出
秃头的标准是什么?是掉了十万根头发?掉了一万根头发?掉了一千根头发?还是掉了一百根头发?
当一个人头上掉一根头发时觉得很正常,再掉一根时不用担心,又掉了一根,仍旧不必忧虑……长此以往,一根根头发掉下去,最后秃头便出现了。这就是欧布里德著名的“秃头论证”。
茂密的头发脱落了几根,或许没人会过多在意。但谁也不能断定到底哪根头发的脱落是秃顶的开始,突变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发生的,当你惊觉时,事物的性质早已走到了反面。
这是耐人寻味的哲学,也是浅显易懂的经济学道理。这些微小的边际量,它们的变化可能小得让人不易觉察,但最后,却是让一头秀发变成光头的决定量。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边际分析,只是按照大多数人的惯性思维,我们更习惯用平均值的概念来分析事物,对于边际分析的重大意义认识还不够。正如经济学家茅于轼所说:“我国大多数企业领导和会计师还不懂得边际成本的意义,更谈不上对边际成本曲线有什么研究。如果能改变这一局面,全国每年多创造几十亿利润是毫不费劲的事。”可见,改变原来的思维方式,努力培养边际思维十分必要。
经济学认为,边际产品指由于增加最后一单位某种投入品(其他投入品的数量保持不变)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加。延伸到生活中,许多决策涉及对现有行动计划进行微小的调整,经济学家把这些调整称为边际变动。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可以通过考虑边际量作出最优决策。
只要一件事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那么我们就应该去做,反之就不能去做。理论上最佳的最大化利润公式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这样说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或许过于抽象,那么,我们不妨用边际分析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假设一位朋友请教你,他是否需要再回学校读书?
为了作出决策,他需要知道上一年学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和所花费的额外成本。通过比较这种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他可以评价多上一年学是否值得。
再假如,你是一名航空公司的老板,你会如何考虑对等退票的乘客设定多高的价格?假设一架200个座位的飞机横越国内飞行一次,航空公司的成本是10万美元。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座位平均成本是10万美元/200,即500美元。是不是我们可以就此得出结论:航空公司的票价绝不应该低于500美元?
但航空公司应该通过考虑边际量增加利润。假设一架飞机即将起飞有10个空位,在登机口等退票的乘客愿意支付300美元买一张票,航空公司应该卖给他票吗?当然应该。如果飞机有空位,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是微乎其微的。虽然一位乘客飞行的平均成本是500美元,但边际成本仅是这位额外的乘客将消费的一包花生米和一罐汽水的成本而已。只要等退票的乘客所支付的钱大于边际成本,卖给他机票就是有利可图的。
只要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你就会像航空公司一样做,增加自己的收益。但是根据边际收益递减定律,如果我们一直连续去做这件事情的话,总会到边际收益下降到和边际成本一样的时候,甚至是边际成本反而超过了边际收益。比如,飞机最多只有10个剩余空座位,它可以在起飞前以300元的折扣价格卖给等候登机的乘客,但等到10个空座位都坐满了呢?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再增加一个乘客的话,边际成本就远超过边际收益了。因为没有座位了,为了飞行安全,不可能让新增加的乘客没有座位而站着,那是非常危险的,如果不得不新开一架飞机去送这个乘客,此时的边际成本,就远远超过了那个乘客支付的300元机票的边际收益了。
对于航空公司来说,最好的做法就是10个空位被10个等候的乘客坐满。虽然严格的说,飞机座位正好坐满并不是严格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更多地是培养边际的思想意识,以边际的思维来分析我们所遇到的难题与决策。
经营企业如果不从一张白纸、一颗螺钉抓起,精打细算、厉行节俭,等到发现的时候已经走到了腐败与浪费的边缘。已故世界船王包玉刚厉行节俭,就是有口皆碑的例子。他传递给下属的办事指示,都是材质粗劣的信纸,如果文字不多,还会把字裁成长条送出。这样的话,一张信纸就可以写三条以上的“最高指示”。
秃头是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发生的,减少秃头也应该从细节入手。锱铢必较的经济学家绝不忽视分毫的边际量,因为他们知道,每一分一毫后面,都可能决定着成百上亿的大问题。那么你呢?是否已经参透秃头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