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简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般是一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GDP被公认为是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GDP本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但由于GDP也是国内考察地方党员领导干部政绩的关键指标,因而GDP的作用也在不断地异化。GDP成为干部的指挥棒,“唯GDP论”被一些地方的党员领导干部奉若至宝。为了增加GDP、为了招商引资,各地奇招、怪招不断。
片面追求GDP所导致的环境破坏、资源枯竭、耕地荒芜以及城市大拆大建等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地方党委和政府为了出GDP、出政绩,盲目举债搞工程、留一堆“烂账”给后任,既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又严重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扭曲了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理论链接要坚持全面、历史、辩证看干部,注重一贯表现和全部工作。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
——2013年6月28日至29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在落实八项规定的同时,各地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将八项规定的精神融入到“政绩观”更新的过程中。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2013年12月,中组部发布《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改革与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促进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不搞GDP排名”。不再单纯地以GDP来衡量下级单位的发展成效,全面综合地考察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绩,不搞地区GDP指标的排名。
——干部政绩考核指标更加多元、更加全面。改变“一刀切”的政绩考核评价,设置差别化的考核指标,把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社会和谐进步、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强化约束性指标考核,加大资源消耗、环境保护、消化产能过剩、安全生产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科技创新、教育文化、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的考核。
——部分地区不再将GDP作为考核指标。取消限制开发区域考核GDP。对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分别实行农业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评价,不考核GDP等指标。对禁止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全面评价自然文化资源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情况。对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GDP,重点考核扶贫开发成效。
——政绩考核更加关注长远。把政府负债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强化任期内举债情况的考核、审计和责任追究,防止急于求成,以盲目举债搞“政绩工程”。注重考核发展思路、发展规划的连续性,考核坚持和完善前任正确发展思路、一张好蓝图抓到底的情况,考核积极化解历史遗留问题的情况,把是否存在“新官不理旧账”、“吃子孙饭”等问题作为考核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履职尽责的重要内容。
——既考核“尽力”也考核“量力”。对政绩进行综合分析。全面历史辩证地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绩。既考核尽力而为,又考核量力而行,注意识别和制止“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防止和纠正以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换取经济增长速度,防止和纠正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
——选拔干部不简单以GDP论英雄。不能简单地把经济增长速度与干部的德能勤绩廉划等号,将其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依据,作为高配干部或者提高干部职级待遇的依据,作为末位淘汰的依据。
——强化离任审计和责任追究制度。对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蛮干,给国家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损害群众利益造成恶劣影响的,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的,造成生态严重破坏的,盲目举债留下一摊子烂账的,要记录在案,视情节轻重,给予组织处理或党纪政纪处分,已经离任的也要追究责任。
——规范和简化工作考核。解决多头考核、重复考核、繁琐考核等问题,简化考核程序,提高考核效率。精简各类专项业务工作考核,取消名目繁多、导向不正确的考核,防止考核过多过滥、“一票否决”泛化和基层迎考迎评负担沉重的现象。
《通知》从政绩考核和重构评价指标体系的高度,直指“唯GDP论”的政绩观,促进“新政绩观”的形成,也减轻了地方党政领导的GDP压力,有利于改变片面追求GDP的做法,更加注重民生福利和生态环境,更加注重GDP含金量和绿色CDP,加强经济增长的内涵与质量。
为建设美丽中国创造更好生态条件
环境问题关乎人民身体健康,关乎子孙万代。以往不重视环境,以破坏环境、耗费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深层次反思。近些年来,国内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事件越来越多,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的极大关注。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美丽中国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都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
2013年5月24日,中央政治局专门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同志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2013年,雾霾天笼罩全国,“PM2.5”成为街头巷议的热门词汇。河北省是全国雾霾最为严重的省份。据媒体报道,国内污染最重的城市扎堆河北,十大污染城市河北有七个。在对全国74个以新的空气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的城市里,石家庄2013年头四个月连续排名倒数第一第二,其中两个月倒数第一。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同志介绍:“习近平总书记几次问到这个问题,我和庆伟同志(河北省省长张庆伟)及各位常委都有一种脸红、出汗、坐不住的感觉,这顶帽子压得我们抬不起头来,也压得河北抬不起头来。”
空气污染是环境恶化的集中体现,而环境恶化的背后是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河北省省长张庆伟介绍,2012年河北省钢铁、建材、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达86.2万吨和99.1万吨,分别占全省排放总量的64.3%和56.3%。不合理的工业结构,尤其是钢铁工业是河北省环境恶化的关键所在。钢铁产业又是河北财政的“钱袋子”。据统计,2012年,河北省的钢铁产能和产量均超过全国的四分之一,占河北省GDP的13.9%,钢铁企业上缴税收405亿元,占河北省财政收入的11.6%。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导致了不合理的能源结构。煤炭在河北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也是河北以“煤烟型”为特征的大气污染形成的主要原因。省会石家庄市一年消耗煤炭5000万~6000万吨,相当于近3个北京市的消耗量。唐山市一年燃煤超过9700万吨,几乎相当于湖北省一年的燃煤量(1.1亿吨)。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了以“煤烟”为主要污染源的大气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