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不能总把自己弄成高高在上、威严不可一世的样子。它只会导致孩子害怕与父母交流。要成功地与孩子进行有教育意义的交流,父母必须始终小心翼翼地去维护孩子幼小脆弱的自尊心。让孩子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父母和孩子之间是平等的,而且还是相互尊重的。在适当的时候,尝试着用不同于平常的语言向孩子表达你的爱,表达你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让孩子明白父母非常在意自己。同时,孩子们丰富的情感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1、和孩子们做朋友
——宋氏三姊妹所接受的教育
在中国近代史上,出了三位特殊的女性,她们是: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三姊妹,老大宋霭龄嫁给了孔祥熙,孔祥熙是国民党政府的财政部长;老二宋庆龄则嫁给了孙中山,被人尊称为“国母”;老三宋美龄是蒋介石的夫人,宋家姊妹三人一生的成功与父亲宋嘉树的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对待子女的教育上,宋嘉树坚持三个最基本的原则:一是“不计毁誉,务必占先”;二是男女都一样;三是和孩子们交朋友。
早年,宋嘉树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他首先在自己的家庭开辟了一块没有封建思想束缚的乐园,使三个女儿在民主、平等、先进的生活环境中健康成长。
在三个女儿中,宋霭龄和宋美龄天资聪慧,大胆泼辣,在她们刚满5岁时,宋嘉树就把她们送到寄宿学校——中西女塾去读书。
老二宋庆龄与姐姐、妹妹一样聪明,但不像她二人那样大胆泼辣,锋芒毕露。7岁时,父亲也把她送到了中西女塾。
由于宋嘉树早年受到西方教育,所以对子女的教育讲究中西结合,在宋霭龄13岁时,宋嘉树夫妇便把她孤身一人送到美国求学,因此,宋霭龄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赴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女子之一。
两年后,宋氏夫妇又把二女儿宋庆龄也送到美国学习。
当时宋美龄年仅11岁。由于年龄小,所以在威斯里安女子学校注册为特别生。从此,宋家三姊妹全都去了美国,接受西方高等教育,宋嘉树在子女接受高等教育上占了先。
宋霭龄极富音乐和表演才华,宋氏夫妇便努力做大女儿表演的最佳“搭档”,另外几个弟弟和妹妹则是忠实的观众。傍晚时分,常常是由宋夫人熟练而凝神地弹奏钢琴;几个兄弟姐妹围在一起,听父亲和大姐的男女生二重唱。听着父亲纯美洪亮的嗓音在钢琴的伴奏下流淌出的美国南方民歌,宋家姐妹们从心底升腾起对父母的崇敬与热爱。
二女儿宋庆龄沉着稳重、文静腼腆,和姐妹兄弟们在一起玩耍时,她总是最含蓄文雅的一个。
不过宋嘉树夫妇是开明的家长,没有封建家长的威严,他们为孩子们营造的生活环境和气氛,也使宋庆龄在这方面得到了锻炼。
在假日里,宋家孩子们在院子里尽情玩耍,有时还爬过院墙到别人家的田地里嬉戏;有时到田野里奔跑,到野外采集花草,捕捉虫鸟,无拘无束地欢娱嬉戏。
有一次,姐妹几个玩“拉黄包车”的游戏,而且玩的颇投入,大姐宋霭龄扮作黄包车夫,二姐宋庆龄扮成乘客,弟弟妹妹们跟在身后又蹦又跳,玩的甚是开心。
不料由于“车夫”拉车用力过猛,黄包车失去控制,这下坏了,把“乘客”抛了出去。“车夫”知道闯大祸了,愣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最难受的是“乘客”,又疼又委屈,一脸的不高兴。
后来这件事被父亲知道了,他慈爱地对大女儿宋霭龄说:“做游戏一定要掌握分寸,拉‘黄包车’可不能光凭力气呀!如果是伤了乘客,那以后还怎么拉生意呢?”宋霭龄不好意思地笑了。
宋嘉树又把二女儿宋庆龄喊过来笑着说:“我们的这位小‘乘客’宽宏大量,又勇敢坚强,真是个了不起的小英雄!”宋庆龄受到父亲的夸赞和鼓励,也很快雨过天晴了。
而宋嘉树夫妇在教育子女时表现出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也常常受到当今做父母的称道。
2、为孩子做参谋
——陈景润的“民主教育”
陈景润是着名数学家,他研究数学有独特的见解和理论,在教育子女方面也很独特。他给儿子起名“陈由伟”。陈由是他与夫人由昆各自的姓,伟则希望其对人类有伟大贡献的意思。
陈景润对独生儿子的培养方法是:“实行全面民主”,家庭民主,父子民主,母子民主。因为只有民主,孩子才能自由自在地成长,他的思维方法和个性才能全面展现出来。
对于这种教育方法,陈景润有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孩子有个性才能成才,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科学家都是靠性格和兴趣获得成功的。
陈景润的愿望是儿子将来像他一样,也当个科学家。陈由伟自幼聪明,每当拿到心爱的玩具时,便好奇地把玩具大卸八块,看个明白再组装。一个玩具几十块钱,有时母亲便拉下脸来严肃批评儿子。
这时,陈景润总是乐呵呵地出来劝阻,他说:“孩子有好奇心是件好事。只有有好奇心才有求知欲,有求知欲才能研究问题。当父母的要支持他才行。”
陈由伟上小学后,经常和陈景润谈自己在学校的事,学习、劳动以及与同学的往来。
每次陈景润都认真地把儿子的话听完,然后为孩子当参谋拿主意,或表扬或批评纠正。用这种方式与儿子沟通,很快就获得了孩子的信任,和儿子成了朋友。
陈景润主张,培养教育孩子,不能搞千篇一律,一刀切的做法,要因人而异,不同环境、不同性格,教育的方法也就不同。
陈景润认为,教育孩子要灵活,要分阶段。孩子的健康成长与正确的教育方法有密切的关系。
陈景润的教子之道的确有独到之处,他的方法归纳起来有三点:第一,实行民主,按个性化培养教育孩子;第二,挖掘,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第三,和孩子交朋友,而且是推心至腹的好朋友,这样父子间,母子间,才能无话不说,无话不谈。这就是这位大数学家的教子之道。
3、让孩子随意发展
——老舍的教子方略
着名作家老舍有一套与众不同的教子“章程”:一是不必非考100分;二是不必非上大学不可;三是应多玩,不失儿童的天真烂漫;四是要有个健壮的体魄。
老舍认为:孩子将来做一个“诚实的车夫”,或者凭手艺吃饭的工人,比做贪官污吏强得多。所以他明确要求子女不可虚荣,不可贪得,诚实虚己,大公无私。这种朴实的道德品质教育,对孩子一生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老舍曾经写过一篇叫做《艺术与木匠》的文章,其中有一段话颇值得玩味,兹摘录如下:“我有三个小孩,除非他们自己愿意,而且极肯努力,做文艺写家,我绝不鼓励他们,因为我看他们做木匠、瓦匠或做写家,是同样有意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别。”其实这段话,观点鲜明地阐述了老舍的教子思想和原则,即:根据兴趣爱好随意发展。
在给妻子的一封信中,老舍谈到对孩子们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原则:“我想,他们不必非入大学不可。我愿自己的儿女能以血汗挣饭吃,一个诚实的车夫或工人一定强于一个贪官污吏,你说是不是?”
老舍先生特别提倡孩子要天真、纯朴,他认为这是天下最可贵的,千万不要扼杀儿童的天真。他主张儿童“多玩耍、多创造”,最害怕在儿童身上出现“小大人”、“小老头”和“少年老成”的情况。老舍先生还说过:“摩登夫妇,教三四岁小孩识字,客来则表演一番,是以儿童为玩物,而忘了儿童的身心教育甚慢,不可助长也。”老舍认为摩登夫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种做法影响孩子的身心教育,想来一定是有道理的。
老舍在教育孩子上,还有一种观点:让儿童写大字,他认为写大字是一种开发智力的游戏:“倒画逆推,信意创作,兴之所至,加减笔画,前无古人,自成一家,至指黑眉重,墨点满身,亦且淋漓之致。”这实则是对孩子们创造性活动的一种培养。
在教育孩子上,老舍还提倡对待儿童必须平等自由,主张尊重儿童,和儿童交往就像和好朋友交往一样。在这方面,他总是身体力行。他愿意给儿童写信,并且在信中常用幽默的话开玩笑,有时还会悄悄地向儿童宣布自己的写作计划。
老舍就是这样以童心对童心的教育方法来和儿童进行交往、沟通、交流,在他面前,孩子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同时,他希望普天下的父母都以这样的态度和胸怀对待自己的子女。
4、与孩子共享同一种兴趣
——安徒生父亲对孩子的培养
世界闻名的丹麦童话作家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出生于一个城市的贫民家庭。他创作出的童话故事如《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受到全世界儿童的热烈喜爱。他父亲虽以修鞋为生,但却深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他常常利用休息时间领着安徒生沿着羊肠小道,攀上高处,给他讲欧登王城堡的故事,讲他小时候所经历的遭遇,讲穷苦人的故事。
父亲明白自己不能给儿子提供什么好的玩具,看着小安徒生求知若渴的眼睛,他也常常感到很内疚。有一天,他在做活时剩下了一块木头,顿时想到可以给孩子做些小玩意啊!他决定给儿子做几个木偶。
父亲把木偶做好了,又对他说:“你去和妈妈要一些没有用的碎布来,给这几个小‘演员’缝制几件衣服。”
小安徒生听了,高兴地叫道:“好啊好啊!我这就去问妈妈!”他兴冲冲地跑到妈妈那儿去,在妈妈的帮助下,终于给小木偶们各自缝了一套衣服,小安徒生细心地替他们穿好。父亲对他说:“你看看,他们是不是很像几个演员?咱俩玩‘演戏’的游戏怎么样?”
他从院子里搬来一张桌子当作舞台,找来妻子的头巾当幕布,还从书架上找来一本名叫《荷尔堡》的书做剧本,就这样,父子两人在堂屋里兴高采烈地演起戏来。他们互相练着台词,不时地争执着该用什么样的表情和动作,简直像两个专业的演员一样。爸爸滑稽的动作和幽默的语言把小安徒生逗得东倒西歪,实在演不下去了!妈妈这时也放下手里的活,来当他们的观众。隔壁的邻居们也被笑声吸引过来,都笑这父子俩真是疯了!
之后,安徒生又遇到一位对他创作很有帮助的人,一位在医院里专门给人收拾东西的老太婆——约翰妮,她是位和善并且会讲很多故事的老太婆。
对这座古城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棵老树,她都能讲出故事来。讲完后她总是说:“这一切都是千真万确的,不是瞎编的。”
安徒生认真地听着这些故事,听时他常常会流出眼泪或者大笑起来。日子久了,他听到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他把这些故事讲给小伙伴们听。
自此以后,安徒生就迷上了故事,迷上了演戏。那些虚构的人物和情节对他来说,就像挪威古老神秘的森林一样吸引着他。为了演好戏,为了了解更多的故事,他疯狂地喜爱上看书。这对他以后的童话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意识到机遇是要靠自己努力寻找的。于是在1819年6月的一天,十四岁的安徒生走到母亲的面前,说出自己埋在心中多年的理想,“我要当演员,我要演戏。”他不顾家人好心的劝阻,毅然踏上了通往哥本哈根的漫漫长路,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安徒生在剧院牧童合唱队或士兵队里扮演小角色,度过了哥本哈根那漫长的冬天后,他逐渐意识到演戏并非他追求的最终目标。
他开始改变追求的目标,他要用自己的语言来支配演员的行动,他要写作。为了避开一些人鄙视的目光,他外出旅行,到法国、德国或者意大利,广泛接触生活在下层的穷苦人民,他为自己没有能力来帮助他们而感到痛心,于是他就用童话的形式,把人民大众的疾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写出来。
他热爱编故事,以每年写一本书的速度勤奋写作。他的童话作品每写出一篇,都会得到世界性的赞誉。他在写童话故事的同时,还写小说和戏剧。
几年以后,他用巨大的艺术创作成果,证明了自己非凡的成功。他执着追求的梦想,也得到了实现,他的童话作品一版再版,各种荣誉纷纷而来。
5、鼓励孩子倾听与发言
——克里斯汀·玻尔对儿子尼尔斯的培养
尼尔斯·玻尔,丹麦量子物理学家。1922年他因对原子内部结构的研究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年又荣获第一届美国和平利用原子能奖。
他能在科学研究领域有所建树,完全得益于父亲对他的积极影响。
父亲克里斯汀·玻尔是丹麦哥本哈根一所大学教授哲学的教授,因其研究成果丰硕而受人们崇敬。父亲的哲学思想,曾一度影响着生活在哥本哈根的人们。
在尼尔斯·玻尔8岁那年,他跨进小学的大门,但他在感情上很难与自己的小弟弟哈罗德割舍。
学校组织做木工活的游戏时,他亲手给哈罗德做了一个小木房子。当学校告知他不能把自己做的小木房子带回家时,他伤心极了。为了使儿子高兴起来,克里斯汀·玻尔为他们做了一条木凳,并给他们配备了一些木工用的工具。没过多长时间,尼尔斯·玻尔在家中为弟弟做了一个小木房子。
随着孩子们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们的父亲又在木凳上加了些皮子,让他们能够舒服地坐在上面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在父亲的感染下,尼尔斯·玻尔后来又产生了对文学的热爱。他很喜爱阅读莎士比亚、歌德和狄更斯的作品。在父亲的激励下他养成热爱学习的良好习惯,父亲还同时让他多背诵一些文学名篇。
在克里斯汀·玻尔的家里时常有一些科学家及文学界的知名人士来讨论问题,他允许孩子们倾听他们就世界与自然的话题所作的讨论。
尼尔斯·玻尔在给朋友的信中说,倾听这些非正式的谈话,对他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克里斯汀·玻尔教授把德国着名诗人歌德的一首诗贴在实验室内,用这首关于发现真理的诗激励着尼尔斯·玻尔不断前进:
世界在发展,生命在延续;
人在漫长的一生中,应当不断探索、前进,
而非固步自封,裹足不前。
发现了真理,也就发现了人生的真谛。
乐观面对未来,乐意接受新事物。
宁静致远,用心专一,一个人定能不断进步。
6、奖惩有方
——马克·吐温对孩子们的“平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