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汉族约有5600多个姓。根据1982年人口普查中姓氏概率统计,汉族人口最多的为李姓,占全国人口的79%,其次王姓,占74%,第三张姓,占71%。在100个姓当中,有19个姓人口分别超过1000万,依次为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这19个大姓的人口和,约占汉族人口总数的556%。本章选择60个姓,列举近2万个例名,以供读者鉴赏。
李[Lǐ]
【字源】《说文》:“李,果也。从木,子声。”又:“理,治玉也,从玉,里声。”段注:“理,为剖析也。玉虽至坚,而治之得其
角思理,以成器不难,谓之理。”按角思,音sāi,《说文》云“角中骨也”,“角思理”谓骨器、玉器中之文理。
【姓源】《通志·氏族略》:“李氏,嬴姓。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字庭坚,为尧大理,因官命族为理氏。夏商之季有理征,为翼隶中吴伯,以直道不容,得罪于纣。其妻契和氏携子利真逃于伊侯之墟,食木子而得全,遂改理为李氏。”又《姓角》云:“又有赐姓,唐太宗赐徐责力姓李,肃宗赐拓跋思敬姓李,德宗赐回纥阿布思之孙及奚酋长索低并姓李,昭宗赐朱邪赤心姓李,南唐赐奚廷王圭姓李。其他赐姓尚多,兹不详载。”按据《通志·氏族略》载尚有邴氏、安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鲜于氏、舍利氏、董氏、罗氏等,并以立功从唐为李氏。《通志·氏族略》:“理氏 ,咎繇为尧理官 ,子孙遂为理氏。商末有理征改姓李,望出河西。”《姓纂》云:“皋陶为大理,后以官为氏。”
【取名实例】①姓名互训李果李通使李驿李荧②姓名回读李治李正李纹李道李达③姓名成词李识李议李论李财李政④典故取义李喻之李儒功李人本李己心⑤木部、王部取名李木李本李朴李杨李林李棉⑥姓名连义李春树李春生李春华李春枝⑦希贤慕古李端仪李龙潜李显中李龙鳞李纲纪
王[Wáng]
【字源】《说文》:“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按此当为后起之义。甲骨文王似斧之头部形,待考。
【姓源】《通志·氏族略》:“王氏,天子之裔也,所出不一:有姬姓之王;有妫姓之王;有子姓之王;有虏姓之王。若琅邪太原之王,则曰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恭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若京兆河间之王,则曰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毕万封魏,后分晋为诸侯,至王假,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时人号曰王家;或言魏至昭王彤生无忌,封信陵君,信陵生间忧,间忧生卑子,秦灭魏,卑子逃于泰山,汉高帝召为中涓,封兰陵侯,时人以其王族也,号为王家:此皆姬姓之王也。出于北海陈留者,则曰舜之后也,其先齐诸田为秦所灭,齐人号曰王家,此妫姓之王也。出于汲郡者,则曰王子比干之后,此子姓之王也。出于河南者,则为可类氏;出于冯翊者,则为钳耳族;出于营州者,本高丽,出于安东者,本阿布思:此皆虏姓之王也。以其所出既多,故王氏之族最为蕃盛云。”《姓角》云:“王姓所出不一:有出周灵王太子晋之后,有出齐王田和之后,有出魏信陵君之后,有出殷王子比干之后。”《集韵》云:“王姓二十一望族:太原、琅邪、北海、陈留、东海、高平、京兆、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山、章武、东莱、东阿、金城、广汉、长沙、堂邑、河南也。”
【取名实例】①姓名互训王君王朝王胜王兴②经典取义王斯美王利国王诚有王易之③名中有玉王玎王玫王珏王珉王珂王玲④玉字取义王玉人王玉山王玉华王玉艳⑤姓名双声王薇王巍王维王伟王悟⑥希贤慕古王逸之王敬之王向维王介安
张[Zhāng]
【字源】《说文》:“张,施弓弦也。从弓,长声。”
【姓源】《通志·氏族略》:“张氏,世仕晋;晋分为三,又世仕韩。
此即晋之公族以字为氏者。谱家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赐姓张氏。此非命姓氏之义也。按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世有张氏,则因张侯之字以命氏,可无疑也。赵有张谈,韩有张开地。赵韩分晋,皆张侯之裔也。”袁桷《张氏宗谱序》:“张姓出于姬姓,至周而氏者祖于韩,其得望者十二,曰襄阳、洛阳、河东、始兴、冯翊、吴郡、平原、清河、河间、中山、曰魏、曰蜀。”《世本》:“黄帝子挥为弓正,始制弧矢、张网罗,因姓张氏。”《元和姓纂》:“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宋濂《张氏图谱序》:“张以字为氏,出于晋之公族。有解张者,其字曰张侯,故晋国世有张氏。”
【取名实例】①姓名互训张施弦张开张扬张强张望②姓名反义张谐张顺张谦张逊张让张宜诚③弓部起名张引张弘张弧张弼张疆④弓部取义张九龄张引弓张弘治张弘义⑤声旁声名张长张韦长张枨张苌⑥姓名叠韵张邦张刚张康张赏
刘[Liú]
【字源】《说文》无“刘”字,南唐徐锴疑即“镏”字,云:“从金,从卯,刀字屈曲传写误作‘田’尔。”《说文》:“镏,杀也。”而《广雅·释器》云:“刘,刀也。”《正字通》以为“刘,钺属”,即钺斧一类的刀。清代俞樾《曲园杂纂》也以为刘之本义“盖兵器也。周有公刘,犹唐、虞有殳斨,皆为器为名”。“刘”、“镏”通,“杀”义乃引申之义。
【姓源】《通志·氏族略》:“刘氏,祁姓。帝尧陶唐氏之后,受封于刘,其地今定州唐县也。裔孙刘氏……在周为唐杜氏,亦为杜伯,以成王灭唐而迁之于杜也……至宣王灭其国,杜伯之子隰叔奔晋为士师,故为士氏。孙士会适秦,后归晋。其处于秦者为刘氏。此祁姓之刘也。”又云:“成王封王季之子于刘邑,因为以氏……此姬姓之刘也。”
又云:“又有东郡河南雕阴三族,俱出匈奴之族。汉高祖以宗女妻冒顿。其俗贵者皆从母姓,因改为刘氏。”又云:“汉赐项氏姓为刘氏。又《通志·氏族略·同名异实》云:“刘氏有五:尧之后有刘累,为刘氏;成王封王季之子于刘邑,亦为刘;汉赐项氏、娄氏,并为刘氏;又匈奴之族从母姓刘。”又《姓考》云:“周大夫食采于刘,亦为刘氏,《左传》刘康公是也。”又《姓角》云:“夷姓后魏独孤氏改为刘氏。又刘聪本冒顿种氏,称汉甥,改姓刘。刘知远本沙陀人,冒姓刘。”
【取名实例】①姓名互训刘克刘实坚刘好刘颜美②姓名反义刘生刘存刘长寿刘茂刘密③谐音取义刘观刘声刘晖刘泉④刀部取义刘刃迎刘切刘剡刘剑影⑤文旁取义刘文刘文秀刘斐刘焕⑥希贤慕古刘大魁刘日升刘光地刘云鹏
陈[Chén]
【字源】《说文》:“陈,宛丘,舜后妫满之所封,从阜、从木,申声。”徐笺:“陈之本义即谓陈列,故从阜、从木,申声。盖于平陆中布列之义。”按《释文》:“土山曰阜。”陈义当为土山上林木布列之意。
【姓源】《通志·氏族略》:“陈氏,妫姓,初封虞城,后封于陈,今陈州治宛丘县是也,本太昊伏羲氏之墟。周武王克商,乃求舜后,以备三恪,得胡公满,封之于陈以奉舜祀,子孙以国为氏。又广陵之陈,实刘氏,鲁相,无子,以外孙刘矫嗣。”《姓角》引《世本》云:“周武王封舜裔胡公满于太昊之墟,子孙以国为氏。”《魏书·官氏志》:“后魏侯莫陈氏改为陈氏。”
【取名实例】①姓名互训陈列陈张陈设
杨[Yáng]
【字源】《说文》:“杨,蒲柳也。从木,易声。”段玉裁注:“各本作‘木也’二字,今依《艺文类聚》所引正。”
【姓源】《元和姓纂》:“周武王子唐叔虞封于晋,出公逊于齐,生伯侨,天子封为杨侯,子国,以国为姓。”“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杨氏,出自姬姓。周宣王子尚父封为杨侯。一云,晋武公子伯侨生文,文生突:突,羊舌大夫也。又云,晋之公族,食邑于羊舌,凡三县,一曰铜,二曰杨氏,三曰平阳。突生职,职生赤,赤生容肸,字叔向,晋太傅,食采杨氏,其后以邑为氏。”《广韵》:“周宣王少子尚父封于杨,号曰杨侯,后并于晋,因为氏。”按《姓源》、《姓考》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略同,以为杨氏出宣王少子尚父后,而《世本》又同于《元和姓纂》,以杨氏为武王第三子唐叔虞之后。《通志·氏族略》二说并取,又云“或曰周景王之后”,然杨氏不从木而从手,作‘扬’。又按所谓晋伯侨之后,乃据扬雄自叙,当为扬姓而非杨姓。《汉书·扬难传》亦云“其先出自周伯侨,以支庶食采于晋之扬,因氏。”故《合璧类姓》云:“扬雄自序从手从易则为扬,与从木从易之杨又为一族。”又或云杨、扬本一姓。
【取名实例】①姓名互训杨蒲杨桃也杨扬杨激扬②谐音成词杨声杨厉杨善杨美③姓名连义杨柳浪杨柳絮杨梅香杨海波杨帆行杨帆飞④木部起名杨权杨朴杨机杨杞杨枝⑤木部取义杨本心杨杲杲杨柔淑杨柔惠杨楚山杨楚楚
赵[Zhào]
【字源】《说文》:“赵,趋赵也,从走,肖声。”《说文解字》段注:“赵,趍赵也,从走,肖声。”误“趋”作“趍”。按“趍”,《说文》云:“趋赵久也,从走,多声。”段注据《玉篇》、《广韵》改“久”作“夂”,云:“攵,行迟曳攵攵也,楚危切,各本皆讹久。”是“趍赵”之义为行走迟缓,而“趋赵”义为疾行超越,适相反对。
【姓源】《通志·氏族略》:“赵氏,嬴姓,与秦同祖,少日皋之后,皆祖皋陶。皋陶十世曰蜚廉。蜚廉二子,一曰恶来,恶来之后为秦;二曰季胜,季胜生孟增,行幸于周成王,是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为周穆王御。穆王赐以赵城,为赵氏。”《风俗通》:“赵之先为秦同祖,其裔孙曰造父,于周穆王为御骅骝马录耳之乘”,“赐以赵城,因以为姓”。《史记·赵世家》:穆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赵氏,出自嬴姓。颛顼裔孙伯益,帝舜赐以嬴姓。十三世孙造父,周穆王封于赵城,因以为氏。”《姓角》云:“夏桀臣有赵梁,则造父前已有赵氏矣。”
【取名实例】①姓名互训赵趋赵捷赵桃赵杠赵钞②姓名反义赵实赵诚赵言实赵弃虚③走部起名赵走赵赴赵赳赵赶赵起赵越赵趣④走部取义赵趋庭赵超腾赵超旷赵超达赵超悟赵超卓⑤声旁起名赵肖赵俏赵捎赵哨⑥姓名叠韵赵敖赵宝赵浩赵氵皓赵娆
黄[Huáng]
【字源】《说文》:“黄,地之色也。从田从艹火,艹火亦声。艹火,古文‘光’。”郭沫若《金文丛考》以为“黄即佩玉”,“后假(借)为黄白字”。按甲骨文似正视人形而腰系佩玉,郭说是。
【姓源】《通志·氏族略》:“黄氏,嬴姓,陆终之后,封于黄。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有黄国故城在,楚与国也。僖(公)十二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亦嬴姓十四氏之一也。”又《宋学士集》载:“台骀封于汾州,其后为沈、姒、蓐、黄诸国,为晋所灭,后亦以黄为氏。”
【取名实例】①姓名互训黄佩玉黄光黄嘉谷黄始生②姓名相对黄弃疾黄寒也黄功成③姓名连义黄叶秋黄叶青黄龙潜黄鹤鸣黄水东黄山云④姓名成词黄霞黄雪黄波黄千叶黄心⑤谐音取义黄士黄机黄正黄自庄⑥叠韵取义黄昂黄嫦黄刚黄航黄尚
周[Zhōu]
【字源】《说文》:“周,密也,从用、口。”段注:“善用其口则密,不密者,皆由于口。”按许、段说误。甲骨文“周”象田中密播作物之形,见《殷虚文字乙编》三四○八、《殷契遗珠》六○二。金文衍为田下加口,意以口象井,用以灌田,见《保卣》,后“田”之左右边延长即成“周”,如《墙盘》字即是。故“周”之本义当是周延、周围,引申之为周密,非从用、从口。
【姓源】《通志·氏族略》:“周氏,姬姓,黄帝之苗裔,氏稷弃之后。”又云:传至“赧王,为秦所灭,黜为庶民,百姓号曰周家,因为氏焉。又平王之子别封汝南者,亦为周氏”。又云:“姬氏,唐先天中避明皇嫌名,改为周氏……又代北复姓有贺鲁氏改为周氏。又后魏献帝次兄普氏改为周氏。”《元和姓纂》:“帝喾生后稷,至太王,邑于周,文王以国为氏。”《姓源》:“周平王子别封汝川,人谓之周家,因氏。”按《姓苑》云:“书、传每称商有太史周任,则姬周之前已有周姓矣。”
【取名实例】①姓名互训周延周密致周慎周忠信周固周环②姓名成词周观周览周赡周谨周迈周济③形似起名周冈周贝周册周舟周用周闻④姓名双声周泽周增周帐周钊周箴⑤口部起名周叶周启周和周咏周唱⑥口部取义周司成周司牧周司乐周司宪周可久
吴[Wú]
【字源】《说文》:“吴,大言也。从矢、口。”段玉裁注:“大言之上,各本有‘姓也,亦郡也,一曰吴”八字,乃妄人所增,今删正。检《韵会》本,正如是。《诗经·丝衣》、《诗经·泮水》,皆曰‘不吴’,传、笺皆云:‘吴,哗也。’言部曰:‘哗者,也。’然则大言则谓哗也。大言者,吴字之本义也。”
【姓源】《通志·氏族略》:“吴氏,今苏州城是也。太伯与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季历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故太伯、仲雍相携而奔荆蛮”。“至武王克商,求太伯、仲雍之后,得仲雍之曾孙周章,已君吴矣,从而封之为吴子,追封太伯为吴伯”。“至寿梦而称王,其子季札来聘,始见《春秋》。自寿梦以上,可知世数而不可纪年。寿梦之元年,鲁成公之六年也。夫差十五年,获麟之岁也。二十三年,鲁哀公之二十二年也。是年勾践灭吴,子孙以国为氏。季札避国,子孙居齐鲁之间。”《姓氏急就篇》:“吴氏,周太王子太伯封吴,其后为氏。舜后封虞,虞、吴音相近,故舜后亦姓吴。”《姓解》:“吴,周太伯始封于吴,因以命氏。姓起自季札。”
【取名实例】①姓名互训吴凡大吴本②姓名反义吴慎言吴谨言吴讷言吴言逊吴微言③口部取名吴周吴咏吴唯吴吟吴启④名中有天吴天吴关吴蚕吴昊吴忝⑤成语谐音吴与伦吴畏强吴价宝吴可非⑥姓名叠韵吴步天吴初升吴楚楚吴处之吴露吴模
徐[Xú]
【字源】《说文》:“徐,安行也。从彳,余声。”
【姓源】《通志·氏族略》:“徐氏,子爵,嬴姓,皋陶之后了。皋陶生伯益,佐禹有功,□□(疑为“夏时”)封其子若木于徐,在今徐城县北三十里。徐城并入临淮,今泗州临淮有徐城。自若木至偃王三十二世,为周所灭,复封其子宗为徐子。宗十一世孙章羽,昭(公)三十年为吴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元和姓纂》:“徐氏,颛顼之后,嬴姓。伯益之子,夏时受封于徐,至偃王为楚所灭,以国为氏。”《路史》:“伯益之裔,春秋时徐偃王灭于楚,子孙因以为氏。”
【取名实例】①姓名互训徐安行徐迟徐来徐舒徐彭国②彳部起名徐彷徐徂徐律徐徜徐微③彳部取义徐徽猷徐徽容徐征祥徐德望④声旁起名徐余徐舟余徐滁徐途徐荼⑤姓名双声徐汐徐樨徐溪徐曦徐熹徐茜徐湘
孙[Sūn]
【字源】《说文》:“孙,子之子曰孙。从子,从系;系,续也。”按甲文从幺,金文纟,均丝之本,丝亦续也。按简化字孙,可解为从子从小,会意。
【姓源】《通志·氏族略》:“孙氏,姬姓,卫武公之后也。武公和,生公子惠孙,惠孙生耳,为耳上卿,食邑于戚。生武仲,亦曰孙仲,以王父字为氏。”《通志》又云:“又有孙氏,芈姓,楚令尹孙叔敖之后也。又有孙氏,妫姓,齐陈敬仲四世孙桓子无宇之后也……桓子曾孙武,以齐之男鲍四族谋为乱,奔吴为将。武之子明,食邑于富春,自是世为富春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卫武公之子惠孙之后。又出芈姓,孙叔敖后。又齐陈无宇之子书,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食采于乐安,子孙因乱奔吴。孙武为吴将,其后也。”《汉书·夏侯婴传》:“初婴为滕令奉车,故号滕公。及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孙公主,故滕公主孙又为孙氏。”《世本》云:“周文王第八子封于卫,至武公子惠孙,为卫上卿,因氏。”按《金石录》有《汉安平相孙根碑》,云孙氏出自有殷之裔。
【取名实例】①姓名互训孙逊孙荀孙顺孙顺理孙恭顺②姓名叠韵孙春孙纯孙存孙堃孙舜③子部取义孙子午孙孝慈孙季诺孙学文④小部取义孙少好孙尚仁孙尚信孙尚德⑤纟部起名孙系孙纫孙纭孙绎孙绫孙缃
胡[Hú]
【字源】《说文》:“胡,牛函页垂也。从肉,古声。”按“胡”右为肉旁,非月亮之“月”,故通称“古月胡”,误。然“肉”旁、“月”旁今已通作“月”,故“古月胡”已约定俗成,亦不必改称“古肉胡”。
【姓源】《通志·氏族略》:“胡氏,子爵,其地在今颍州妆阴西二里纥城是也。定(公)十五年,楚灭之,其后以国为氏。或云胡公满封于陈,其后亦为胡氏。又乐陵之胡赐姓李,又河南之胡,改纥骨氏为胡也。”按《魏书·官氏志》云:“后魏献帝以兄纥骨氏,后改为胡氏。”
【取名实例】①姓名互训胡远胡寿胡戟胡岂②姓名反义胡慎思胡立矩胡汉同胡汉平胡汉华郑司农③姓名连义胡其思胡其秀胡其雄胡其健胡其廉胡月明④姓名成词胡笳胡苏胡燕胡梦蝶胡雁⑤谐音连义胡上游胡烟波胡畔云胡云移胡滨树
朱[Zh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