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器官是人们获得记忆的物质基础,通过感觉器官,我们获得了对周围客观世界的认识,能焕发出快捷记忆的光彩。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统称为感觉,它们在识记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先天的盲人决不能有春天景色的印象,先天的聋人决不能有优美音乐的记忆。我们能闻到煎鱼的香味,那是嗅觉的记忆,我们能尝到梅子的酸味,那是味觉的记忆;我们能摸到丝绸的柔软,那是触觉的记忆。若没有感觉器官,我们会对世界一无所知。一个人对世界感觉得越多,他的记忆越丰富多彩。
既然感觉器官是知识输入大脑的重要途径,那么我们就应该充分发挥各种感觉器官的作用,让它们接收新的知识,为自己的“仓库”储备更多的内容。本篇向您介绍的就是运用各种器官增进记忆的方法,学习后,您会更牢固地掌握记忆的主动权,进行轻松愉快的记忆。
一、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背诵
背诵是一种特殊的记忆方法,它要求人们对识记材料无论主次,不分轻重,按照原来顺序逐句逐字,一字不差地进行记忆。比如背唐诗宋词,记地名人名,都不能前后颠倒,更不允许丢三落四。学外语也是这样,单词的字母顺序不许随意变换,否则,就改变或失去意义了。
背诵在学习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可以在大脑中精确而牢固地贮存知识。背诵能帮您掌握大量的外语单词,能帮您记住各种各样的定理公式,能帮您顺利地通过各种考试。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背诵之妙。
2、可以锻炼人们的记忆力。记忆指标中的正确性和准确性都要求我们不能光是照顾其意,知道大概,而必须做到精确无误,必须依靠背诵来完成。经常背诵,养成习惯,又好比“记忆力体操”,托尔斯泰就是经常用这种方法来锻炼记忆力的。
3,可以加深对识记材料的理解。以语文课为例,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主题、脉络、文采融会贯通,原来体会不深或不到的地方就会恍然大悟,豁然开朗,有所生发,有所深化,以致从整体上通篇把握住文章,不至于断章取义。
4、可以为思维积累语言材料。大脑是贮存知识财富的仓库,如果头脑空空,则难以进行思维,更谈不上表达。背诵则可以帮助人们记住许多词汇、掌故、名言、外语单词等,向记忆仓库中有效地输送语言材料。这样,人们才能“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
古今中外许多学者都靠背诵贮存了许多知识。中国古代“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路边遇到一座“道碑”,他甚感兴趣,停下来吟诵一遍,边读边记,竟能够“背而诵之,一字不失。”东汉末年富有盛名的学者蔡邕,其着作名扬四海,他被杀害后,这些着作全部散乱遗失,幸亏他的女儿蔡文姬记忆力极好,靠“背功”抢救了父亲的宝贵财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小时候给自己订过一个背书计划:每天背诵三百字,一字不许少。这样坚持了几年,他终于把《论语》、《孟子》,《大学》等书全部背熟了。
马克思能够整段整节地背诵歌德、莎士比亚、但丁、塞万提斯等名家的作品。毛泽东能背诵几百首唐诗和许多篇韩愈的散文。郭沫若在二十岁之前就能熟背《诗经》和《唐诗三百首》。吴晗对许多书籍都能出口成诵。他在回答《新闻业务》记者问时,曾建议青年记者背诵五十篇古文,作为对基本功练习的起码的要求。
有人反对背诵,他们认为背诵就是死记硬背。其实,这种看法是偏颇的。就背诵讲,可分为机械背诵和理解背诵两种。机械背诵是在不理解材料的情况下多次重复记住,理解背诵是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进行背诵。我们提倡的是后一种方法,但即便是机械地背诵,也不能一律反对,而要因势利导,发挥理解的优势,利用机械背诵的长处去记忆。
怎样进行背诵呢?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目标。有人实验过,让两组学生诵读同一篇课文,事先要求一组学生背诵,而对另一组学生则没有任何要求。结果证明,前一组记忆效率比后一组高得多。因为明确目标以后,往往能使人产生奋发的意志,激起浓厚的兴趣,大脑细胞积极活动起来,形成了有利于记忆的兴奋中心,这都是有利于背诵的因素。反之,如果不提出背诵的目标,那是绝不会逐字逐句记忆的。
2、初步理解。一切知识都是可以理解的,并且都应该理解吸收,但是由于每个人的学识不同,理解能力不同,很难一下子理解深透,背诵便只有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了。有人懒得动脑筋,习惯于照本念经,其实是不利于背诵的。以背诵诗词为例,凡是文字艰涩,典故古奥的,不弄清楚含意就很难背诵,记住了也容易忘却。
3、出声朗诵。朗读时,口里发音,耳朵听声,眼睛看字,大脑思维,多种感官同时运动,记忆效果显着。宋代的朱熹曾主张朗读,他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这样,我们可以深刻领会其材料意义、气韵、节奏,产生一种“立体记忆”的感觉。
朗读背诵记忆法对于学习文学更为有益,一位着名的语言学家说得好:“学中文的人,不能熟读背诵千儿八百篇文章,就打不好基础,学出去也是个空架子。”朗读比默读收效大,因为朗读有声音节奏,语调顿挫,使记忆有声有色,其神采和气韵都能铭记不忘。
自学中文的学生,更应该注意朗读背诵的训练,以加强记忆,增进文学修养,还可提高语言的表达力,对于今后从事写作、语言交流、教学等都是非常有益的。
学外语用朗读背诵记忆法,比默念的记忆效果好。美国俄亥俄大学心理学教授H.F巴特和H·G碧克两人曾做过实验,结果证明:学习外文时,读出声的单词,易于留存较深的印象。朗诵记忆比默念记忆的效率可增多百分之三十四。只要在不影响别人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一切机会出声背诵外语,这还可以提高口语能力。
朋友,拿起背诵的武器吧!它会给你带来许多快乐和欣慰。
二、凭听觉,交谈争论更易记
最近,我一个人看了一场电影《卧虎藏龙》,可是不出两个月的时间,却觉得情节模模糊糊记不准了,人名也都忘了。细想一下原因,主要因为在看过影片之后,没人问我影片的大意,使我缺少了一个提取贮存印象的机会。可是回忆起四年前看过的电影《黑侠》,其中的主要情节却历历在目,那时我住宿舍,我们八个人同看电影,回来总要议论一番,有的人学某角色的动作,有的人哼一段电影插曲,有的人重复他最喜欢的那段情节,有的争辩时间、地点、人名,由于人们的注意不同,互相议论影片的过程就弥补了个人记忆的不足。正是由于大家互相议论、交谈才使我印象深刻,对四年前看的电影仍然能回忆起来。
交谈、争论为什么能增进记忆呢!对于有关问题引起争论的时候,一般人总是竭力证明自己对,这时的大脑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争论越激烈,就越促使他认真回忆识记过的材料,这样,在争论的过程中,双方都加深了印象,错误的得到了纠正,正确的得到了承认,记忆得到了巩固。一次,几个同学在一起谈论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一个人说是8882米,一个则说是8848米,到底哪个对呢?前者说是从书上看到的数据,后者说那是以前的数据,现在,经过科学家们的精密计算,已经以8848米为准了。经过交谈,大家都记住了珠穆朗玛峰的准确高度了。交谈争论某个问题,等于一边在提取记忆,一边在检查记忆的准确性。如果没有参加小组学习,需要记忆的作业多数是独自完成的,没有提取训练的过程,模糊的会越来越模糊,当时清楚的也没有议论之后的知识储存的时间长。凡是争论、交谈过的事很容易记忆,集思广益、兼收并蓄,能互相弥补记忆程度的不足。加里宁曾在《论共产主义教育》这本书里谈到,“当你们独自阅读时,你们只了解到一面,即令了解三面,还是没有了解到第四面。最后把四面全都了解了。可是哪知这东西不是平面,而是一个立方体,总共有六面。所以同别人一起讨论,能把思想磨炼深刻,能使思想丰富起来。”个人的知识面总是有限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人们记忆的东西,因为注意力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有的地方就非常清楚,有的地方就模模糊糊。群体总比个体的力量大,“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即使您记得准确的知识,与人交谈争论也会延长贮存期。
由于自尊心的缘故,人们总是羞于承认自己的无知,为了防备别人询问时答不上来,自己也得多学一点,所以,互相询问、交谈争论也会促使您努力记忆更多的知识,起码有“怕被人问住”、“争论起来,我得有理有据保证自己正确,不能甘拜下风”的心理。相互交谈争论就等于记忆在实践中应用,因为传授知识也是记忆的目的之一。我们所学的东西虽然不是为了压服对方的,但是争论能大大的加深记忆,给知识不自觉的安上挂钩,一旦回忆时,您会记起那个地方您是怎么说的,对方怎么站起来打着手势,提高声调,面红耳赤的样子,就会想起当时所议论的内容。
许多名人也利用了交谈争论这一学习方法。爱因斯坦在最初钻研学问时,经常和他的朋友索洛文、哈比希特、贝索聚集在一起学习,他们谈了大量的书籍,包括哲学、物理学、数学和文学作品中的一些名着,经常彻夜热烈讨论学术问题。先前,爱因斯坦不掌握“黎曼几何”,他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学懂了这门知识,这为他后来发现相对论打下了基础。他们给这个研究学术问题的场所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奥林比亚科学院”。
我们也可以找几个情投意合的朋友组织成学习小组,一起交谈争论学术问题,相互促进记忆力,或者尽可能的利用现有的条件与周围的同志谈论学到的知识,互相交流,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三、手心并用,动手抄写记忆甜头多
动手抄写材料,使记忆更加巩固的方法叫动手抄写记忆法。
抄写一遍比浏览一遍要记得多些。动手抄写的意义在于:浏览只用眼睛,而抄写又多加个动手。经过自己亲手抄写的材料印象更深,其过程包括了视觉和动作的混合运用,这样,给大脑皮层留下了更深的痕迹。朗读对于记住发音更为有利,抄写对于记住字形更为有利。一般考试时,以笔试为多,对于记住了的知识,考试时就能一挥而就,不用在揣摩字形上浪费时间。
诚然抄一遍比看一遍费时间,然而得益非浅。“手抄一遍,胜读十遍”是我国自古以来总结出的经验。从记忆的整体效果看,抄写并不等于浪费时间。
认真抄写是一种良好的学习记忆法。
下面举几个事例:
苏东坡四十多岁时和朱载上结为知己,一天,朱载上来到东坡处探望,通禀进去许久,不见东坡出迎。朱载上走也不是,留也不是,很尴尬。好半天,苏东坡才出来待客,抱歉地说:“刚做完‘日课’,失敬失敬”。朱载上听到苏东坡还做“日课”,很惊奇,忙问:“先生的‘日课’是什么呢?”苏东坡回答说:“抄《汉书》。”朱载上更为诧异,说:“以先生的天才,开卷一览,就可终生不忘,还用得着手抄吗?”苏东坡答道:“不,不,我读《汉书》,到现在已经亲手抄过三遍了。开始是读一段抄三字为题;第二遍抄两字,现在只抄一字。”朱载上要看一看苏东坡抄的书,东坡便让人拿来一册。朱载上随便念一个字,苏东坡应声背诵题下文字,没有一字差错。上十分敬佩,回来后对儿子说:“东坡尚且如此用功,平常人更应当勤奋读书啊!”古人常用抄写法帮助记忆。
近代的一些名人学者,也常用抄书法帮助记忆。鲁迅青年求学时,抄过字典,抄过《地球浅说》,抄过《沈下览集》中的《秦梦记》,即使在大学任教后,他还曾三抄四校《嵇康集》。
由于人们学习记忆的目的不一样,抄写的具体做法也不相同。一般有如下几种作法:
1、抄写整部书。所抄的对象应是经典作品才值得。《资治通鉴》是宋朝司马光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共有二百九十多卷。顾炎武用了三年时间读完了《资治通鉴》,边读边抄,一部书变成了两部书,他把整部书全抄下来了。抄写使顾炎武能够记住许多段落。我们运用此种方法首先应注意必须选择有价值的书,不朽的名作。不要没有选择的信手拿来就照抄无误,抄写不是目的,通过这个过程能记在脑子里才行。不要光抄不动脑,那样是不会收到最佳效果的,必须一边抄一边理解,抄完一段,回味一下,使自己记牢。
2、摘抄。识记材料时将关键的语句或段落摘抄下来,名言警句、概念、原理、重要观点、准确的数据等都可一字不漏的择取,主要是抓住您认为有保留价值的、有记忆价值的内容,认真抄写,用心记住。
3、反复抄,提要抄。把必须记住的内容反复抄写几遍。第一遍全抄,理解其意。第二遍每句抄几个字概括意义,达到记住这个关键字就能把全句回忆起来的程度。第三遍只抄一两个字。抄句首一字或者用一、两个字做为提要概括全句,最后达到记住一字就能记住全句的程度。这样反复抄几次,越抄越少,越少越好记。每抄一遍,及时的掌握记忆的进度。在紧张的考试复习阶段,运用此法尤为有效。我本人就是习惯以动手抄写记忆法为主,感觉写比看记得扎实。考试前夕,复习范围中凡是必须记住的内容,我都经过提要抄写,直到能默写全句,只记几个字做为记忆的挂钩,提取时也容易,需要的东西从笔下自然流出,百分之九十以上有把握记住。提要的几个字要牢记,出现遗忘现象时,这几个字就是回忆的挂钩。
朋友,请勤动笔吧,让它为您的记忆服务。不过抄写之后还要经常翻阅抄写过的文字,用不了多久,您就会尝到笔录带给您的甜头。
四、挖掘大脑的潜力:左右开弓活跃你的记忆
人的大脑是由左、右两个半球体组成的,大脑的两个半球功能完全不相同。左脑主要用于逻辑思维,如推理、分析、数学、语言、序列思维等等,右脑主要用于形象思维,如识别图案、视觉形象、空间思维、创造力、综合力、音乐欣赏,幽默语言等等。
人的左脑指挥身体右半部的活动,右脑指挥身体左半部的活动。这是古埃及最早得出的结沦。因为他们发现,当大脑一边受了伤,另一边身体的运动就会受到影响。
大多数人惯用右手,只有少数人惯用左手,这是大家熟知的现象,这就是两脑半球职责不对称造成的。如果经常使用左手,那么右脑的功能就相对比较发达,如果经常使用右手,那么,左脑的功能就相对比较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