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月,华人首富李嘉诚开始筹建长江商学院,他的目的是要为中国培养一批世界级的企业家队伍,为中国培养出一大批世界级的商界领袖,为中国企业跻身世界级企业提供新思维、新视野和新对策,以此达到在社会上提升商人地位的目的,改变“士”为首,“商”为末的传统观念。在他看来,“士农工商,各行各业都是国家的基础,在社会中是同样重要的角色。今天全球化经济创造无限的商机,为懂得参与其中的人带来庞大财富的机会。对我而言,我感觉,越成功的人越要特别关心社会,有财富的人有很多选择,而有能力选择和做出贡献是一种福分。”
早在百度成立前,李彦宏就已经是世界上顶尖的搜索技术专家和搜索技术的奠基人之一,出于对高端人才的渴求,他希望将百度打造成国内最高水平的搜索人才培养基地,以吸引大量的搜索技术尖端人才加盟,以便通过搜索技术的培养和储备,提高网络搜索的技术门槛,增强百度的竞争力。
2006年7月3日,百度宣布已经被人事部正式授予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资质。至此,百度成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第一家获得批准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公司。百度设立博士后流动站,显示了其对人才的渴求以及重视,对于技术创新的不懈努力。担任博士后导师的,是百度CEO李彦宏和百度CTO刘建国。
2009年10月,刚刚从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8院毕业的博士研究生赵世奇,拿到百度寄来的博士后录取通知书,成为百度博士后工作站招收的首名研究员。拿到录取通知书的赵世奇迅速成为全校的明星。赵世奇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搜索技术和自然语言处理,包括机器翻译、复述等领域,能到百度这样的全球领先的搜索引擎公司开展博士后研究是他一直的梦想。而更让他兴奋的是,他不仅是第一个进驻百度博士后工作站开展研究工作的博士,李彦宏还将亲自担任他的导师。
一直以来,对于优秀的技术人才,百度不设招聘数量的上限,对于重要的技术岗位,同样也是坚持“请最优秀的人才”的原则,百度博士后工作站2006年正式获批成立,但在随后连续三年的招聘中都是虚位以待,2009年百度收到了上千份自投或由教授推荐的博士简历,经过多方面评估,最终上千余人中精选出了赵世奇,并且经李彦宏本人同意,由他亲自担任赵世奇的博士后研究导师。
这样看来,博士后工作站的招聘标准似乎过高,一般人很难达到。除了博士后工作站这种对搜索人才的培养方式外,在百度内部还有一条被称为“无敌红线”的技术工程师职业发展规划。
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加入百度后身边同事尽是业内顶尖高手,每个新员工都有一位导师,通过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只要员工能力突出且善于学习,很快就能实现从普通工程师到高级工程师再到技术经理的跨越式发展。如今,百度是已经拥有2000多名工程师的世界级技术研发团队,其中有100多名从斯坦福、哈佛等世界名校毕业的优秀技术人才。
百度的魅力在哪里?百度的魅力就在于此,在享受生活的时候做一番事业,在做事业的时候成就自己无数的创意和梦想。而创新的技术工作氛围无疑是吸引这些全球顶尖人才纷纷加入百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在百度工作,其实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来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我们的文化,一种浓郁的工程师文化。”百度一位工程师如是说。
对员工“魔鬼般”的要求
“顾客就是上帝”,这是在商业社会企业成功的不二法则。给用户所需的,更要给用户意想不到的。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百度的产品上线后都要接受亿万用户的考验。用户体验,不仅是考核一款产品是否合格的标准,同时也是考核制造产品的员工是否合格的标准。
高效执行力
执行力是公司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最关键的环节。任何优秀的战略、杰出的方案都需要有高效的执行力才能实现,从而发挥作用。而高效率的执行力,是建立在清晰的愿景之上的。百度创办之初,李彦宏就制定了宏大而清晰的愿景-让用户快捷方便地找到所需。正是围绕着这一清晰愿景,百度公司不断涌现出优秀的方案,而这些方案一经讨论通过,又能快速实施。
百度很早成立了产品委员会,形成产品发布流程。重大产品必须经过产品委员会讨论通过才能执行。而作为公司CEO的李彦宏仅仅是成员之一。
产品委员会在集体讨论时,经常会有不同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组员们会各执己见,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是经常的事,激动时甚至会“拍案而起”。不过,一旦形成最终决议后,大家又会抛弃自己的分歧,分头去高效率地落实执行。
百度的高效执行力,还意味着提出的方案,不是针对某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而是针对某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案。这里可举一个例子说明。
2004年5月的一天,百度首页出现了一个与某跨国企业合作推进一项公益活动的文字链接,不过,这次链接,和以往一贯指向内部推广网页的文字链接不同,这次指向的是合作方官方网站上一个活动的页面。此前,百度没有碰到过类似的情况,这次是一次新尝试。
文字链接上线不到两小时,用户便发现这个页面点不开了。
负责此项目的项目经理顿时紧张得出了一身汗,问题到底出哪里?这位项目经理很快发现,问题是出在合作方,由于低估了百度带来的点击量,他们的服务器宕机了。这位项目经理当机立断,将该项目下线,暂停推广。
百度首页是李彦宏最关注的,这里的任何一点变化都需要他亲自审批,下线也是一样。
于是,这位项目经理在给李彦宏申请发起下线的邮件里写道:“由于XX公司的服务器负载量不够,链接已经打不开,百度也无能为力,特此申请暂时下线。”
李彦宏很快回复了邮件,不过,他并没有简单地写上表示知道的“同意”两个字,而是在“同意下线”后面追加了一个问题:
“下线以后呢?”
对啊,下线以后呢?这位年轻的项目经理很后悔自己邮件写得太着急,没把后续的处理写进去,于是他赶紧回信道:“已经章网罗人才:寻找优秀人才加盟与对方沟通了,等他们调好服务器,测试好了再发起上线,按照规定的时间将合作执行完。”
李彦宏的邮件很快发回,他在邮件中毫不客气指出了这位项目经理存在的问题。
“我想了解的不是这次怎么办,而是针对这类问题,你们有没有着手制定一个系统化的解决方案。我们应该对合作方提出多大的服务器准备要求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再次发生类似情形,以及如果一旦发生,如何最快地应对?”
“首页任何一个链接每一秒钟的无法点击都会给亿万用户带来不好的体验,按流程发起下线需要多少人审批,审批过程中又有多少人去点击看到了‘无法访问’?如果这种合作想要继续,这样的问题一定会再出现,我们应该用流程来解决共性问题,而不是事到临头特事特办。”
“请你们好好做一个案例研究,系统地评估一下这种合作带来的正负面用户体验、出问题的概率、防范的措施以及应急预案。
告诉我如果出问题,最快可以在几秒钟之内发现并解决,这几秒钟会有多少点击受到影响,我们再据此判断这类合作该不该做。”
后来,这位项目经理每次提到这次事故时,总是忍不住发出这样的感慨:“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什么才是一个领导者的思维方式。我们只盯着这件事情怎么解决,如何影响最小,而想的是如何系统地解决一类问题,用流程让项目有序进行,将突发状况和人为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调动潜力,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事
2006年5月,百度招聘网页上出现两则招聘搜索工程师的启事。此次招聘,百度要求颇高,应聘者除了要在算法、编程上具备极强的能力外,还必须精通中、英、日(越)三种语言。除搜索工程师外,百度还招聘日语、越南语两种语言的产品经理,负责了解两地搜索市场的竞争态势与当地的文化习惯,这两个职位可能会被派到日本和越南长驻,因此百度要求应聘者最好是两地的中国留学生,甚至兼职都可以。
虽然百度此次招聘行事低调,但还是被外界敏感地察觉到了。
一些媒体据此推测,这是百度进军海外市场的信号,“百度暗中储备外语人才,扩张第一站首选亚洲”之类的标题迅速出现在了一些媒体上。
其实,百度很早就有进军国际市场的计划。
2003年,百度已经奠定了在中文搜索领域的领先地位。一次内部会议上,崔珊珊提出百度要到国外发展搜索业务的设想。但是,这个提议被李彦宏否决了。因为在他看来,此时百度的综合实力还比较弱,中国本土市场的空间还非常大,应该在中国市场全力以赴,不能分散资源和精力。
2004年,李彦宏觉得百度进军国际市场的时机基本成熟了,他开始在董事会上提出百度要实施国际化的计划。不过,这样的宏伟计划,却屡遭董事会的否定。
时间转眼到了2006年。这一年,一部名为《大国崛起》的纪录片在央视经济频道播出。李彦宏很喜欢看《大国崛起》。在他看来,《大国崛起》实际上是在讲国家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当一个国家发展起来后,会诞生什么样的世界级企业。李彦宏承认:
“我觉得这个片子是支持百度实施国际化的一个论据。”
但是,国际化的第一个问题便是:从哪里开始?对这关键的章网罗人才:寻找优秀人才加盟第一步,李彦宏慎之又慎。百度要去的地区不能太贫穷落后,毕竟互联网的普及率是搜索应用的基础;但也不能有太强大的本土竞争对手;不能有太严厉的进入条件;还要有容易获得的人才……按照上述条件,百度首先排除了英语国家,那是Google和雅虎的强项。
2006年6月,李彦宏、王湛生、任旭阳3人一起去日本调研。
调研显示,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本搜索引擎市场足够大,是中国的3~5倍,日本搜索引擎市场一年的总量是12亿美元,中国只有4亿美元。日本搜索市场排名第三的企业一年的收入是亿美元,而中国搜索市场排名第三的企业年收入只有数百万元人民币。
Google在日本的市场份额正在明显增长,雅虎日本的市场份额正在丧失。这说明百度只要做得好,就有机会。
从日本回来后一个月,李彦宏就决定进军日本。但是,当李彦宏在百度总监会上宣布这个决定时,现场一片哗然。有人惊讶地张大了嘴巴,有人觉得简直是白日做梦,有人则非常兴奋。反对去日本的理由很简单-盘踞日本多年的雅虎已经占据了七成的市场,Google也已经进驻。百度虽然在中国知名度很高,但是,在日本基本上算是从头开始。这意味着,百度要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从强大的雅虎和Google手里抢市场,这个难度可想而知。
支持的人则认为,百度在中文搜索市场上的经验可以复制到日本市场,还是有很大的胜算的。
虽然内部有很多不理解,甚至反对的声音,但李彦宏还是坚持启动了百度进军日本的计划。
他任命市场和商务拓展副总裁任旭阳担任百度日本事务总负责,协调和推动日本各项事务的进展。
确定进军日本后,百度首先要做的是开发日文搜索引擎。
百度开始面向社会招聘日语开发人才,但是,那些有意于百度的人员看到招聘信息,却无力把握这个脱颖而出的机会。百度最终一个日语工程师也没有招到,因为这是一个要求比较高的职位,从业人员不但要知识面广,计算机技能好,还要数学好,再加上一条懂日文的要求,“无人问津”也在李彦宏的预料中。
没有如愿招到日语工程师,李彦宏只好启用了备选方案:用原有的工程师加翻译来做日文搜索引擎。
曾有记者问李彦宏:面对不够熟悉的日本市场,你会不会有一种恐惧感,或者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探索的感觉?
李彦宏回答:“其实我是有一种兴奋感。可能是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个创业者,我总是在面临新挑战的时候,感到很兴奋,觉得又有一个大空间可以发展了。我本身从来都不惧怕陌生的环境。”
虽然李彦宏信心十足,但具体执行日文搜索项目的百度员工,却并非都有十足的把握。比如,负责该项目的技术部经理肖阳说,“当时日文团队里没有特别优秀的技术人才,而且日文搜索又和中文搜索一样复杂,我自己还不懂日语,对日本市场没有太多了解,很难做好……”肖阳是那种做事之前一定要把事情先想明白的人,他承认最重要的是,“我对百度提出进军日本战略的前因后果并不确信”。
在动员会上,李彦宏亲自讲解日本战略,指出日文市场前景广阔,百度在中国本土的成功经验是可以复制的,日本IT业没有特别强大的公司,等等。
这些理由都很对,但是最终打动肖阳的是关于日本市场的调章网罗人才:寻找优秀人才加盟研数据。这些数据证实了李彦宏对日本市场的判断。这时,肖阳才觉得百度日本是非做不可的。
在日文网页搜索开发团队的办公区,产品设计人员和技术开发人员坐在一起,有问题随时可以讨论。在大家通力合作下,在日文网页搜索开发过程中,“相关性”的开发速度,竟然比中文网页提高了50%以上,日文的技术开发人员虽然几乎都不懂日文,就算懂也只停留在“会读假名”阶段,何况日文搜索里那么多介词、助词,难度系数非常大,但是1年后,这些工程师们就已经轻车熟路了。
效果才是硬道理
打开百度网址,我们看到百度首页上链接了11个产品:新闻、网页、贴吧、知道、MP3、图片、视频、地图、空间、百科、hao123。这11个产品,除hao123是收购来的产品外,其他10种产品都是百度自己开发的产品。
hao123能够设在百度首页,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
2004年9月初,百度宣布收购hao123。hao123又称网址之家,是成立较早的一个网址站,从1999年建立以来,成为众多网民寻找网上信息的入口站点,一些不熟悉中文网址的互联网用户对其有着较强的依赖性。
根据alexa.com的排名统计,hao123.com流量全球排名在名左右。
3721、易趣、263、TOM等中文网站均与hao123保持长期合作。
在当时,竞价排名是百度最主要的盈利模式,本土市场的56中小企业在考虑往哪一家搜索服务商投放广告时,网络流量是他们的首要考虑因素。因而hao123的流量有助于百度业务的开展。
两年时间过去了,李彦宏每次看百度月度流量报告时都发现一件奇怪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