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子邮件服务领域,2010年12月,Facebook开始用Fmail来抢占Gmail的市场份额。Fmail集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短信于一体,它的强大在于通信的简便性,只要点击好友名称,选择通讯方式,就可以和好友通讯。电子邮件市场数Google的Gmail和雅虎邮箱的竞争最为激烈,多年前开始,Google就对Gmail做出了多项改进,包括整合了聊天工具、阅读器,并进而利用GoogleBuzz为自己的用户搭建社交圈,但成绩并不理想。对于Facebook推出的Fmail,业界指出,这将是Gmail的杀手。众所周知,并购是互联网公司快速发展的捷径之一,Facebook在投资机构的资金支持下,已经具备并购创新互联网公司为其所用的实力。2011年5月,Google网站月独立用户访问量首次突破10亿,而Facebook的月独立用户访问量已经达到7.14亿。当很多中小互联网公司看上Facebook社区的人数时,是否还能对Google如此忠实?一旦Facebook上的信息达到足够数量级,Google的信息搜索价值是否还重要?这些问题是Google高层迫在眉睫需要认真对待的。
更耐人寻味的是Facebook的信息不对Google搜索公开,这使Google面临着被取代的风险。Facebook已经成为互联网上最大的分享网站。截至2011年12月31日,Facebook拥有8.45亿月活跃用户,日平均活跃用户达到4.83亿。用户每天平均发表27亿次赞“Like”(中文版为“赞”)和评论,平均每天上传2.5亿张照片。Facebook平台上的朋友联系次数超过1000亿次,用户每天安装超过2000万次应用。超过700万个应用和网站已经与Facebook进行整合。作为全球最强大的搜索引擎,Google的爬虫却不能进入Facebook的领地。这让Google宣称的“组织全世界的信息”变成了公开的笑话。
入口大战
深入分析就能发现,Facebook与Google的竞争不仅仅是具体的产品和服务之间的竞争,更是一场入口大战。Google出现之前,用户使用的是雅虎,把到雅虎上看新闻当成一种习惯。此时,雅虎凭借其强大的信息中枢功能成为互联网用户的第一入口。Google的出现颠覆了人们的习惯,人们通过Google来处理自己的信息,得到想要的资料。Google简化了人们对众多繁琐信息的搜索,使人们能够轻而易举地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信息。凭借强大的搜索功能,Google取代了雅虎的地位。
就像开始一场新的轮回,现在Google的互联网第一入口的地位也不再稳当,逐渐被Facebook的SNS(社会性网络服务)模式所取代。互联网正在从大众化入口转成个人化入口。在互联网上,人们越来越关注个性,特立独行,也更愿意了解身边人的新闻、趣事。有很多人开始把Facebook当成进入网络的入口。一旦人们形成这种习惯,Facebook也必然会像当年的Google一样掀起一场网络革命。
终极
如果说Google是一个工厂,那么Facebook就是一个农场。无数的“农夫”在这里自我雇用、相互免费雇用,形成了一套自组织、自管理、自成长的机制。Google从事的是找信息的生意——所以它必须不断地耗费大量的资源来采集信息;Facebook从事的是找人的生意,它只需提供作为“半成品”的场地,剩下的事情让用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Google在不同领域分散投资,例如投资手机系统开发、新能源GPS遥控。它正在逐步减少互联网单一业务的风险,开始挑战微软、苹果,有意效仿美国通用电器(GE)公司的模式,但这让它看上去只是一家冷冰冰的互联网公司。而Facebook不仅仅是互联网服务的工具,它还为网民提供了一个安家的社区。熟悉Facebook的人从来都不会把它称为互联网公司,也不会把自己的页面称为个人网站,他们将Facebook称为“国家”,而把自己的页面称为“家”。金钱可以购买房子,但不一定能够买来家。Facebook这一社交网络,是趋于帮助网民在社区网络中建立自己的家庭,Google仅能提供一种让网民寻找信息的工具,却无法让网民有家的感觉,这一点足以让Google失去对新一代网民的吸引力。
Google关注的从来都只是数据,而Facebook的活动却与人息息相关,这让它颠覆了雅虎时代及Google时代那句名言“在网络世界里,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在Facebook时代,人们更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联通,这也是Facebook的独特之处,它正在开创一个具有人情味的美丽新世界,就像一位Facebook的高管所描述的:“Google的模式认为,组织来自全世界的信息是最重要的事情,而这与Facebook的模式存在根本性的差异,Facebook认为,让这个世界上的人们自己组织起来,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按这个模式来看,人们使用Google,只是把它当成了能满足自己需求的工具,用完就会离开,而当有其他公司推出更为先进的搜索工具时,用户多半会倒戈,用户对Google不存在任何感情。但人们用Facebook,是为了与朋友沟通,这中间存在情感、互动,尤其是对于自己崇拜、喜欢、关注的人,人们更是会不断刷新页面,不愿意离开。
Facebook与Google之争,从一开始就是一场“不公平”竞争,但结局似乎没有太大悬念。尽管在2011年全球品牌价值Top500强公司中Google以443亿美元的价值排在第一位,而Facebook只是首次入榜,排名281位,品牌价值37亿美元;也尽管与Google相比,Facebook还有很悬殊的差距,管理团队还没有很强壮,经验没有Google丰富,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但是随着全球资本的追逐,人们已经津津乐道于Facebook何时能超越Google,登顶互联网新霸主。
消遣工具?NO!
通常,互联网开发都被认为是功能性的,即提供可让网民使用的工具,例如电子邮箱、新闻、天气预报、音乐欣赏、视频观看等。扎克伯格跳出了这一传统的思维方式,形成了独特的建立一个社区家园的理念,他把Facebook当成人类共同的家园,人们可以在社区中相互交流,展示自己,分享各自的喜悦、快乐,也包括痛苦。扎克伯格一直在强调有趣比赚钱更重要,但这并不代表Facebook就是单纯的消遣工具。
初期:分享联系
和许多互联网精英一样,扎克伯格自学成才,早早就展现出编程方面过人的天赋。他高中时编写了一款MP3插件,该插件很快得到了一些大公司的赏识,吸引了美国在线和微软等公司的注意。
但他并没想用它来赚钱,最终免费分享了该软件。在哈佛大学,他学习心理学,但仍然痴迷于电脑。在宿舍里的一块白板上,他画满了各种符号和线条,拼凑了一个名为“课程搭配(CourseMatch)”的网络项目。在这个项目上,点击某一课程,会呈现选择该课程的所有学生名单;点击某个学生,会出现该生选择的所有课程。
“课程搭配”深得哈佛学生的喜爱,这一成功对扎克伯格是很大的激励,他坚定地认为“用事物可以把人联系起来”。当时哈佛没有在线的花名册,尽管学生们一直向学校呼吁,希望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到每个宿舍的学生的照片,但一直都未见改善。扎克伯格希望能建立一个关于哈佛学生的真实的目录,帮助用户与自己的朋友链接起来,让他们彼此分享信息,确立他们自己的社交圈子。
2004年2月,Facebook正式对外推出。它提供了一个平台,用户在这个平台上可以设置自己的信息,上传自己的照片,对朋友进行关注等。它只是一个基础的交流工具,并要求使用者使用真实姓名。似乎人们在Facebook上的互动是受限制的,但这并不影响学生们对它的喜爱,事实是它立刻横扫哈佛校园,当月底,就有超过半数的哈佛本科生注册。扎克伯格和他的室友们抢在了另一个社交网站ConnectU之前让哈佛大学的本科生成为Facebook的注册用户。两个月后,Facebook的影响力已经遍及所有常春藤院校和其他一些学校。
截至2004年底,Facebook的注册人数突破了100万。它的成功绝对不是偶然的,它构筑了家庭社区之外的另一个环境,在这里人们可以勾画自己的社交关系图表;它是互联网与心理学的交叉产物,将人们寻求归属及窥视他人的心理通过网络的形式表现出来;它是哈佛大学及常春藤院校的品牌,人们对这些学校充满敬佩与好奇,作为年轻网民的代表,扎克伯格认为大学生的资料应该是可以公开的。抱着让人们的交往更便利的想法,扎克伯格创建了这一社交网络。扎克伯格本身并非有很强的社交能力,他是个极为低调的人,不喜欢也很少和媒体打交道。正因如此,他更一心希望把Facebook做成一个开放的世界,人们来到这里自愿分享更多的信息,让自己与他人的沟通变得更为便捷,制造出更多的关心,从而把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这,绝对不仅仅是消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