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聪明人往往是大智若愚,难得糊涂,用糊涂掩饰聪明,绝不是耍小聪明,恃才傲物。真正的聪明人,也不怕吃亏,因为有时候吃亏未必是愚,而喜欢占便宜的人往往吃大亏,所以,做人不要机关算尽太聪明,还是糊涂一点好。
1.恃才放旷招人妒,大智若愚是上策
聪明是一笔财富,关键在于怎么使用。真正聪明的、有智慧的人会使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他们深藏不露,不到火候时不会轻易使用,一定要貌似平常,不让人家眼红。一味地耍小聪明,时时处处显露精明,不仅不会帮助你取得成功,往往是招灾引祸的根源。
《老子·八十一章》云:“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段话的意思是:一个人不自我表现,反而显得与众不同;不自以为是,反而会超出众人;不自夸成功,反而会进步。又云:“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夸者无长。”这是说:那些盲目自傲、不宽容、耍小聪明、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好大喜功的人在任何一方面都是很难成功的。
西方有这样一种说法:法兰西人的聪明藏在内,西班牙人的聪明露于外。前者是真聪明,后者是假聪明。
三国时的杨修就是一个看似聪明却是一个愚蠢至极的人。刘备亲自打汉中,惊动了许昌,曹操率领40万大军迎战。曹刘两军在汉水一带对峙。曹操屯兵日久,进退两难,适逢厨师端来鸡汤。见碗底有鸡肋,有感于怀,正沉吟间,有将入帐禀请夜间号令。曹操随口说:“鸡肋!鸡肋!”人们便把这当做号令传了出去。行军主簿杨修即叫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众将大惊,请杨修至帐中细问。杨修解释说:“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来日魏王必班师矣。”大家信服,营中诸将纷纷打点行李。曹操知道后,怒斥杨修造谣惑众,扰乱军心,便把杨修斩了。
后人有诗叹杨修,其中有两句是:“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这是很切中杨修要害的。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曹操兵出潼关,到兰田访蔡邕之女蔡琰。蔡琰字文姬,原是卫仲道之妻,后被匈奴掳去,于北地生二子,作《胡笳十八拍》,流传入中原。曹操深怜之,派人去赎蔡琰。匈奴王惧曹操势力,将蔡琰送回。曹操把蔡琰许配董祀为妻。曹操一日去访蔡琰,看见屋里悬一碑文图轴,内有“黄绢幼妇,外孙杵臼”八个字。曹操问众谋士谁能解此八字,众人都不能答。只有杨修说已解其意。曹操叫杨修先勿说破,让他再思解。告辞后,曹操上马行三里,方才省悟。原来此含隐语“绝妙好辞”四字。曹操也是绝顶聪明的人,却要行三里才思考出来,可见急智捷才远不及杨修。
曹操曾造花园一所。建成后曹操去观看时,不置褒贬,只取笔在门上写一“活”字。杨修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翻修。曹操再看后很高兴,但当知是杨修析其义后,内心已忌杨修了。又有一日,塞北送来酥饼一盒,曹操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放在台上。杨修入内看见,竟敢来与众人分食。曹操问为何这样?杨修答说:“你明明写‘一人一口酥’嘛,我们岂敢违背你的命令?”曹操虽然笑了,内心却十分厌恶。
曹操怕人暗杀他,常吩咐手下的人说,他好做杀人的梦,凡他睡着时不要靠近他。一日他睡午觉,把被蹬落地上,有一近侍慌忙拾起给他盖上。曹操跃起来拔剑杀了近侍。大家告诉他实情。他痛哭一场,命厚葬之。因此众人都以为曹操梦中杀人,只有杨修知曹操的心,于是便一语道破天机。凡此种种,皆是杨修的聪明犯着了曹操。
杨修至死也没有明白因为他的聪明会断送性命。其实这是小聪明,大智者心里明白而不随便表露出来,绝不表现得比别人聪明。如果杨修知道他的聪明会带来灾祸,他还会耍小聪明吗?所以他的愚蠢处就是不知道耍小聪明会带来灾祸。曹操对他的厌恶、疑心越来越深,他也没有意识到,这就是说,该聪明时他反倒真糊涂起来了。人们也许会说,杨修的死,关键在于曹操的聪明和多疑,但是,换了谁,作为上级也不大愿意让部下全部知道他的心思,他的用意。显然,杨修最终非死不可,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也只是说对了一半。他的才太外露了,从谋略来看,尚不是真才,不是大才,至少他不知道韬光养晦,不知道大智若愚,不知道保护自己。那么,除了灾祸降临,他还会有什么结果呢?曹操是何等聪明之人,在他跟前,笨蛋当然不会受到重用,才能太露也有“功高盖主”之嫌,所以,真正聪明的人会掌握“度”。“过犹不及”,就是说,太聪明了反倒不如不聪明,实在是至理名言!
古往今来得祸的人绝大多数都是精明的人,没有因浑厚而得祸的。现在的人惟恐不能精明到极点,这就是之所以愚蠢的原因啊!
为人处事,一要虚心谨慎,切忌恃才放旷,无所顾忌;二要“胸有成府”,千万不要出不必要的风头。
2.真人不露相,懂得装糊涂
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有时候要学会真人不露相,懂得装糊涂。本胆大如牛,却表现得胆小如鼠;原本足智多谋,却表现得寡言讷语。目的只是为了蒙蔽对手肆机夺取主动权,让对手防不胜防,制造出其不意的效果。
有这样一个故事:日本航空公司与美国航空公司要洽谈一项合作,日方派了三名代表与美方谈判。作为卖方的美国公司,为了抓住这次绝好的商业机会,在众人中挑选了几名最精明干练的高级职员组成谈判小组。
谈判的流程并不像常规的谈判方式双方进行交涉,谈判刚一开始美方就开始宣传自己的产品。他们将产品宣传图像和一些宣传资料贴满了整个谈判室,而且花费两个半小时,利用三台幻灯,按照好莱坞电影的方式放映了公司产品的介绍。其目的有二,一是向对方展示自己公司的强大实力,二则是想向三位日本代表作一次精妙绝伦的产品简报。放映过程中,日方三名代表全神贯注的观看着精彩的产品展放。
放映结束后,美方代表得意洋洋的站起身打开电灯。此时,在他们脸上就可以发现得意的笑容,流露出取得谈判胜利的信心。他必恭必敬的走向日方的三名代表说:“请问,你们是如何看待我们公司的产品的?”不料其中一位日方代表不解的说:“我们还不懂贵公司的意思。”这句出乎意料的回答大大伤害了美方代表的心,笑容顿时凝结在脸上,一股愤怒之火正在往头上升。他稳定了一下情绪继续问:“你们没有看懂?哪里不懂我们可以加以解释。”日方代表彬彬有礼的说:“实在抱歉,我们全部不懂。”美方代表强忍着心中的怒火,似笑非笑的问:“那你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懂的?”日方代表表现出一副愚钝的深情说:“自始至终我们就没有弄明白你们的用意。”听完日方代表的这句话,美方代表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可是,为了顾全大局,考虑到公司的利益又不得不重新放映宣传片,这一次的速度明显比上一次要慢的多。
影片放完后,美方代表再次问日方代表说:“这一次总该明白了吧!”三名日方代表若无其事的一口回答:“我们还是不懂。”美方代表彻底失去了信心,他解开束缚已久的西服纽扣,声音低沉的说:“你们到底希望我们怎样做?”这时,日方的一位代表慢条斯理的站了起来,说出了他们的条件,由于美方代表受到了严重的挫伤,以至于稀里糊涂的就答应了对方的条件。结果,日方大获全胜,日方公司无一不为这次精彩的谈判叫好。
懂得装糊涂,不仅可以为自己寻找机会,还可以消磨对方的信心与斗志,在谈判过程中占据有利位置。
将有示为无,明明聪明非要装糊涂,实为清醒却装醉。虽然很想得出结果,却不表明心迹,然后静待时机,待对方筋疲力尽时给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一次日本某个公司欲与美国一家公司进行合作,双方进行贸易谈判。谈判刚一开始,美方代表急于求成没完没了的说个不停,想立刻与对方达成协议。日方代表见此情况却一言不发,只是将美方代表的发言全部记录下来,就这样双方结束了第一次谈判,各回各自的国家了。
一个半月后,日本公司又换了几名代表与美方继续上一次的谈判。谈判开始后,日方代表似乎根本不知道以前谈判进展到什么阶段,商谈的内容是什么,所以只好从头开始。美国代表和上次一样,依然是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日方代表则又带着美方的笔记回国了。
又过了一个半月,双方代表再次相见,可这次也没有任何进展,依然是故伎重演,记下了大量笔记回国了。
接下来的谈判与以往的同出一辙。转眼半年过去了,商谈还是没有任何结果,使得美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们抱怨日方根本没有与他们合作的诚意,认为日方在和他们开玩笑。
正当这时,日方公司派代表要求与美方进行谈判,这一次的谈判日方代表一反常态,对此次交易作出了决策,美方代表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显得十分被动,损失不小。
这种寻找恰当的时机,在对手防备心理降低的情况下给对手以措手不及,往往可以使事情向自己预想的方向发展。商场上,大多数商家都在用“糊涂”来掩对方耳目,实际上,糊涂背后蕴藏着重大心机,他们在等待时机给对方以致命一击。
原本聪明而装作糊涂,可助人一臂之力;而原本糊涂反装聪明,这样只会把自己投进尴尬的境地,成为别人的笑料。所以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要恰当的把握,让自己在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
3.真正的聪明人懂得装傻
生活中,有些人总是喜欢显示自己是个有想法且聪明胜于别人的人,搭上话就针锋相对,无论别人说什么,他总要加以反驳,不过当你说“是”时,他一定要说“否”,当你说“否”的时候,他又说“是”了。事事要占上风,纯粹是没有“心机”的失败者。
即使你真的聪明,也不应该以这种态度去和别人说话。这种不良习惯使你自绝于朋友和同事;没有人愿意给你提意见或建议,更不敢向你提一点忠告。你本来是一个很好的人,但不幸你染上了这种坏习惯,朋友、同事们都离你而去了。
唯一改善的方法是养成尊重别人的习惯,首先你要明白,在日常谈论中,你的意见未必是正确的,而别人的意见也未必就是错的。把双方的意见综合起来,你至少有一半是对的。那么,你为什么每次都要反驳别人呢?大概有这种坏习惯的人当中,聪明者居多,或者是些自作聪明的人,也许他太热心,想从自己的思想中提出更高超的见解,他以为这样可以使人敬佩自己,但事实上完全错了。
一些平凡的事情,是没有必要费心做高深的研究的,既然不是在研究讨论问题,又何必在一些琐碎的事情上固执己见呢;另外有一点你也应该注意,那就是在轻松的谈话中不可太认真了。
别人和你谈话,他根本没有准备请你说教,大家说说笑笑罢了。你若要硬作聪明,拿出更高超的见解,对方也决不会乐意接受的。所以,你不可以随时提出像要教训别人的神气。
当你的同事向你提出建议时,你若不能立刻表示赞同,但起码要表示可以考虑,不可马上反驳。假如你的朋友和你聊天,那你更应注意,太多的执拗能把有趣的谈话变得枯燥乏味。
如果别人真的犯了错误,而又不肯接受批评或劝告时,你也不要急于求成,不妨后退一步,把时间延长一些,隔几天再谈,否则,大家固执已见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伤害了感情。
因此,最聪明的做法就是表现的谦虚些,尊重别人的想法,随时考虑别人的意见,不要做一个固执的人,应当让人们都觉得你是一个可以交谈的人。大量事实说明,人们谈话时都有一个目的:想知道别人对某件事的看法是否和自己相同。他们希望别人也能和自己一样对某件事情有相同的看法。如果别人的看法与自己的看法略有不同或大不相同,你也应该显得对此很有兴趣。
如果双方的意见一致,你就会感到一种同情的安慰;如果发现双方的意见有差异,你也会感到这是一种刺激,因而引起双方的争论。
因此,当你听到别人的意见和你一样时,你要立刻表示赞同。不要以为这样做会被人认为你是随声附和,因而就不吭声了。不吭声,虽然不会被人误解为随声附和,却也容易使人认为你并不同意。
同样地,当你听到别人的意见和自己不一致时,你也要立刻表示你什么地方不同意、为什么不同意,不要以为这样会伤害彼此的感情而不吭声。因为“心机”也是一种胸怀,一种从容和大度,如果这两样你都不被别人承认的话,那只能是做人的失败。
4.善于掩藏锋芒,以免成为众矢之的
老子有言: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意思是说真正有才华的人像个呆子,善辩的人像个哑巴。言外之意是:智慧的人虽然有无限的才华,但会掩饰自己的锋芒,藏己于众,适时一用,令人刮目相看,众人敬仰。
《红楼梦》中有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洞明”是指在为人处世中要洞察世事之原由;“人情练达”是指人情世故熟练通达。这既是封建世家所推崇的处世哲学,也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为人技巧。芸芸众生共同编织着一张复杂的社会关系网,要想不被人情关系旋涡所吞噬,必须要学会自我保护。
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高官贵族,都要懂得这个道理。大千世界,每个人都想超越别人、出类拔萃,但是别忘了,有句话叫“枪打出头鸟”。如果一个人功高盖世、能力超群,又不懂得收敛锋芒,祸端也就离他不远了。所以说有了才华固然很好,但是懂得运用才是重中之重。
太有才华的人很容易遭人嫉恨和非议,招惹祸端。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这种例子并不少见。乾隆皇帝自称“十全老人”,精通诗词书画,他经常在上朝的时候出些诗词考问群臣,百官畏惧于皇上的龙威,有时候明知诗词的粗糙和破绽,也装着挠首搔耳地冥思苦想,更有甚者恳求龙恩再思索三天。难道科举出身的满朝文武百官真的没有才华吗?其实他们深谙免惹是非的处世之道。
有这样一个年轻人,他毕业于名牌大学,拿了很多能拿的证件。凭着自己的才华和善辩,他轻松被聘入一家单位工作。可到工作单位以后,他自以为自己有才学有文凭,在不了解实情细节的情况下就开始对公司各种规章制度指手画脚,评头论足。有一次开会的时侯,领导提出了一个方案,他立即对该方案进行反驳,并提出了很多意见。上司表面上很高兴,还赞赏他“积极上进”,但内心却对他非常不满,没有多长时间,公司就找了个借口把他辞退了。由此可见,外露的聪明远不如深藏的智慧有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