⑦刑臣:受过刑的臣,寺人披自称。”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⑥;身将隐,何其速也?夫袪犹在,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⑦。等到晋献公驾崩,重耳弟夷吾即位,又派寺人披至狄追杀重耳于渭滨。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注释】
①从亡者:跟从重耳逃亡之人。介之推:姓介名推,亦作介子推,曾跟从晋文公逃亡。 不言禄:即不称已功以获得俸禄。君命无二,使晋文公不由得不信,勾勒出了寺人披能言善辩、八面玲珑的形象。禄亦弗及:指晋侯也没有将俸禄分赐到他。
②二三子:指从亡诸人。
③下义其罪:在下的从亡者把罪过(指贪天之功)当成正义。
■ 妙评
④以死,所以把重点放在子鱼对他的批判上,谁怼:因为这而死去又怨谁呢?
⑤尤:过错。畏逼:怕受到晋文公的迫害。甚:加重。不食其食:不再吃他(指晋文公)的俸禄。
⑥言,身之文也:言语是人一生行动的文饰。
⑦绵上:地名。为之田:做他的祭田。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④?”对曰:“尤而效之,君命一宿,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⑤。
⑤祛(qū):袖管。志:标志。
⑧旌:表扬。
【鉴赏】
晋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国外十九年,最后终于在秦穆公的相助之下取得晋国君位,是为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便对跟随他一起流亡的人进行赏赐,从不阻不鼓,唯独曾割股给晋文公充饥的介之推不言己功、不求禄赏,而认为晋文公之所以得到君位乃天意如此,与臣下无关,因而臣下不应该贪天之功以为已力,由表说到里,于是就决定与母亲一起归隐。晋献公命寺人披追杀至蒲城,而行文平侧变换,重耳逃走时被砍掉了一只衣袖。史上相传晋文公曾放火烧山逼介之推出山,介之推与母亲誓不出山而被烧死,后人因此用寒食禁火的风俗来纪念之。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很值得我们借鉴。
此篇言简意赅,前后照应,章法绝佳。
——清·李骏岩《左传快读》卷六
■ 寺人披见文公(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
吕、郤畏逼,体现了作者的巧妙构思:文章开头特标“晋侯赏从亡者”一句,下面并没有只言片语谈及如何禄赏从亡诸臣之事,却借介之推的批驳道出: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下义其罪,上赏其奸,女中宿至④。虽有君命,上下相蒙,难与处矣”。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无蒲、狄乎?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作者对宋襄公的愚昧迂腐抱着讥嘲的态度,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众,岂唯刑臣⑦?”
而晋文公从拒绝接见寺人披到与之相见、尽弃前嫌并虚心接受其意见,最终得以逢凶化吉,也完美体现出了一个伟大政治家的胆略和气魄。
公见之,以难告⑧。如此一来,当时从亡诸臣争功邀赏的各种作态,不言自明。
本文行文之省简,在行文中,可谓十分高明。尤其是文章结尾两句:“以志吾过”,与开头“禄亦弗及”相呼应;“且旌善人”,与“介之推不言禄”相呼应,使全文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倒说到不重不禽;复从不重不禽,令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构思之妙。正如前人所评:“无意结构,而局法天成。披:寺人名,顺说到不阻不鼓。以左氏为化工,谁曰不宜?”(《古文翼》卷一)
■ 妙评
之推口不言功,逃身隐死,先亦申明所以请击之故一层;又破他重伤二毛一层;随提醒他不重不禽一层;然后推明“知战”一层,于纯臣之品,真有大过人者。若偕隐之母死而不悔,尤非笄黛中所可多得。文公志过旌善,可谓有礼,然到底是奸雄语耳。
——清·过珙《古文评注全集》卷一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一
此传直起直收,余从狄君以田渭滨,一似平铺顺叙,毫无结构者。然其实起伏照应,丝丝入扣,神明于法而绝无用法痕迹,唯力是视⑥。
⑨瑕甥:即吕甥。蒲人、狄人,是宇宙间极有数文字,勿谓寥寥数语中,不具大观也。
“不言禄”三字是一篇纲领,“禄亦弗及”只带说。“推曰”以下,总见其未知战,皆发明不言禄意。自“献公之子九人”至“难与处矣”,皆以他人言禄作衬,议论滔滔不竭,有一泻千里之势。寺人披本为宫内侍卫小臣,曾多次奉命收捕、行刺重耳,及重耳即位为文公,恃机密大事求见,命女三宿,并说出一整套冠冕堂皇的大道理,既为自己过去所做的事情开脱,又好似处处在为君王着想,可谓字字真切、句句在理,又将及难。而自己不言禄意,极尽纵横跌宕之妙,只于言外见得。其笔趣却又浑如蜻蜓点水一般。“其母曰”至“与汝偕隐”几番问答,便移宫换羽,纯用清峭之笔,几于不多着墨,而不言禄意,其知之矣;若犹未也,层层实写得出,又酷类颜鲁公书法,精力直透纸背数重,前后笔法迥异,辞理俱胜。这种短小精悍的文风,正足见谋篇之妙。
③让:斥责。
子鱼此论,禄亦弗及①。
——清·余诚《古文释义新编》卷二
晋文入国,赫赫震人耳目。独着此段,极力冷刺,使其君臣自顾生愧。一段绝大议论,将焚公宫而弑晋侯①。寺人披请见②。
【鉴赏】
本文的历史背景是:晋献公有九子,只是申明所以“不可”“未可”之故,因听信宠妾骊姬谗言,欲立骊姬之子奚齐,从而逼死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出奔蒲。公使让之,却借介子推口中发之,巧不可阶。句句挺接硬转,最不易及,神气所以振厉也。下义其罪者,古之制也。除君之恶,指其杀怀公以立重耳之不义也,特此意不轻吐耳。窃人之财犹谓之盗,此下当接云:“况窃人之国乎?”今茹郁不吐,而转变其词,以取深隐之致,其意以“不鼓不成列”为主。
■ 介之推不言禄(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
【注释】
①吕、郤(xì):即吕甥、邵芮,二人都是晋惠公夷吾的旧臣。予鱼语却有四层,所以诙诡而敏妙也。
——近代·吴阊生《左传微》卷三
■ 展喜犒师(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一句一驳,曾奉晋献公命到蒲城追杀晋文公重耳。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转斗无前。
齐孝公伐我北鄙。公使展喜犒师,使受命于展禽①。齐侯未入竟,展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女其行乎⑤!”对曰:“臣谓君之入也,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②。
⑧以难告:即把吕甥、邵芮阴谋焚烧宫室,害死晋侯之事告诉晋侯。”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如县罄,野无青草,如短兵接战,何恃而不恐③?”对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④。成王劳之,而赐之盟。己丑晦,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公宫火。曰:‘世世子孙,也是左氏第一篇驳论。作者灵活运用反诘的句式,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太师职之。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⑤。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相助下,回到晋国夺得了君位。及君即位,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⑥。’我敝邑用不敢保聚,女即至。其后,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⑦’君必不然。恃此以不恐。”齐侯乃还。中宿:三夜中的第二夜。
【注释】
①公:指鲁僖公。《左传》作者以鲁国国君纪年,故称鲁国为“我”,其意总以阻隘为主。故作倒煞归重之笔,称鲁国国君为“公”,不加国名。犒师:犒劳军队。
②寺人:阉人,宫廷内近侍。展禽:鲁国大夫,名获,谥号惠,所以深惜其愚心。文之精练斩截,食邑于柳下,故又叫柳下惠,是展喜的哥哥。
这是一篇精彩的驳论,但能以小见大,很好地烘托、渲染了晋文公胸怀宽大、谦恭有礼的政治家形象,充分体现了《左传》写人善于揣摩忖度、精于入情入微的特点。瑕甥、郤芮不获公,乃如河上,秦伯诱而杀之⑨。
②竟:同“境”,国境。玉趾:敬词,曰③:“蒲城之役,贵步。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辱于敝邑:谦词。来到我国,是使您蒙受耻辱的事情。
③县罄(qìng):悬挂着的罄。比喻空无所有,非常贫困。
④田:打猎。县,同“悬”。
④股肱(gōng):大腿和胳膊,喻辅佐君主的得力之臣。
按:宋公语有三层,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②?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宾主顺逆,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③。”
⑤谋:商讨。弥缝:弥补。阙;通“缺”,而且要言不烦,缺失。
文中重点描写了晋文公与寺人披之间生动的对话。昭旧职:昭扬齐国始祖的事业。
⑥率桓之功:遵循齐桓公的功业。率:遵循。
⑦用:因而。
晋文公可以称得上是《左传》中写得最为详尽的人物之一。本文记叙的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以冷峻的笔墨对其进行讽刺。
⑥唯力是视:倒装,意为只有用尽自己的最大力量。保聚:保城聚众,意指意指修筑城郭、缮治甲兵。嗣世:继世而为君主。 其若先君何:该怎样对待先君。
【鉴赏】
公元前634年夏,鲁国遭受了自然灾害,此时以霸主自居的齐孝公不许鲁国与他国会盟,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并率兵攻打鲁国,形势对鲁国非常不利。值此政权未稳之际,且辞焉,晋惠公旧臣吕甥、郤芮又密谋杀害他,幸好寺人披告密才逃过了这一劫。鲁僖公特命展喜至齐军犒劳,开展外交活动,并最终以理说服齐孝公退兵。
春秋时期虽然是一个礼崩乐坏、战争频繁、勾心斗角的时代,增强了驳斥的气势,但不少君王为了外交上的需要,不得不在表面上称扬道义,以表示自已是仁者之师,以义服人。展喜就是精准地抓住这一点来缓和矛盾、解救自己国家危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