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23100000002

第2章 虔有一颗虔诚心,你会更洒脱(1)

智禅师回答说:“无有能见者。”

在禅宗看来,性、佛、自性、佛性,都是一个意思,即人的本性就是佛性,或者说佛就在我们的本性中。佛在我们的本性中,但你不能拿出来看到。所以说它是“有”,也是“无”。那我们怎么才能体会到这个佛性呢?

有一天商人要出远门,到一个穷山恶水的地方去做买卖,要选个老婆陪自己才行啊。现在打死我也不去。”

慧能说:“自性常清净,日月常明,只为云覆盖,上明皆现。世人性净,犹如青天,惠如日,智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能明。”慧能把自性(佛性)比作青天,智慧比作日月,别的就免谈了。”

这时候商人想起了第四个老婆,佛性自现,我们就体验到了佛性,也就是“见性成佛”了。

虔诚会带来某种超凡的勇气,因而使我们彻底地呈现自己,而不再善巧地隐藏自己的各种心理问题。缺乏虔诚,就会害怕受伤害,成为自己傲慢的受害者,缺乏足够的勇气面对自己。

一觉成佛

人能做梦真是非常奇怪的一件事情,但是能在做梦中觉悟成佛的,更是奇上加奇。晚唐时期就有这么一位一觉悟道成佛的梦觉大师。

佛是大智、大悲与大能的人。佛不是万能,佛不能赐我们以解脱,他只能教导我们,我们还是要凭自己的努力才得解脱。

悟道之前,大师立志苦行修身,云游四海,到处拜师,但无论如何都参不透这成佛的禅机。一日,他愁思满面地走进一个破败的寺庙,躺在草瓦堆里冥思苦想。

正想着的时候,忽听半空中霹雳一声,整个寺庙笼罩在一片祥光之中。

佛祖释迦牟尼来到人间的第一句话就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里唯我独尊的“我”字,并不是单指的释迦牟尼,而是指的全体人类的每一个人。这句话的正确解释应该是:人在宇宙中是顶天立地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决定着自己的命运,而不必听命于任何人或任何超乎人的神。

大师慌忙爬起,定睛一看,居然发现自己苦求不得的大慈大悲的佛祖就端坐在云层之中。

释迦牟尼也不能像变戏法似地点石成金。他主张“要收获什么,就先要栽种什么”。他不能使一棵莲雾树长出苹果来,你若想收获苹果,就先要播下苹果的种子。释迦牟尼只不过是告诉你如何栽培,以便来日有丰硕的收获,但栽培的工作还是要你自己动手。

大师连忙翻身跪倒在地,连声念叨:“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望佛祖点化弟子!”

正拜着的时候,佛祖头上钻出一只老鼠,吱吱吱尖叫着大笑道:“哈哈,愚蠢可笑的人类。膝盖竟然这样软弱,说跪就跪下了!”

释迦牟尼说法49年,谈经300余次,无非是为我们指出一条成佛之道——自己创造最彻底圆满的智慧。但这一条路却是要自己凭着毅力、智慧、恒心去走完它。所以佛说:工作须你们自己去做,因为我只教你们该走的路。

大师气坏了,正寻思着该怎么教训那只胆大妄为的老鼠,这时一只饿极了的野猫闯了进来,一把将老鼠抓住,张牙咧嘴就要吞吃。

“你不能吃我!你应该向我跪拜!我代表着佛!”这位高贵的俘虏抗议道。

灵训禅师请问归宗禅师道:“禅师!什么是佛呢?”归宗禅师十分为难地望着灵训禅师说:“这!不可以告诉你,告诉你,你也是不会相信的。”

“人们向你跪拜,只是因为你所占的位置,不是因为你!”野猫讥讽道,然后,像掰开一个汉堡包那样把老鼠掰成了两半,还扔给大师一半说:“和尚你也来吃!”

大师大吃一惊,就从梦里醒了过来,恍然大悟道:“我真是个笨蛋啊,竟然骑驴找驴!我自己就是一尊活佛,何必四处去拜那些假佛呢?”

灵训禅师听后,先是一愣,然后放声大笑说:“我就是佛!哈!哈!我就是佛!”

大师大笑三声,扬长而去,从此以梦觉为号,一去就再无踪迹。

解脱就是超越,超越我们这个小我,超越我们的执著意念,克服我们人性固有的那些弱点,从而完成一个高尚伟大的人格。入世与出世两种人生态度的结合,自然就能做到“只问耕耘、莫问收获”,如此也才能超越自我、完善自我,求得心中那座真佛。

南阳慧忠禅师是牛头宗之祖师,唐肃宗、代宗都曾封他为国师,唐高宗曾经跟随他求受五戒,武则天请他至宫中宣讲华严要义。

人人皆佛

唐朝的南阳慧忠国师,是一位通达经律的禅门大德。他16岁时,就因仰慕六祖惠能大师之名前往曹溪参拜,获得心印之后,隐居在南阳白崖山党子谷(白草谷),40年不曾下山,受到唐代三朝皇帝(玄宗、肃宗、代宗)的敬重,而被尊为国师。

过了一会儿,国师又叫道:“侍者!”侍者立刻回答道:“国师!做什么?”国师又无可奈何地道:“不做什么!”

当时,鱼朝恩是唐代宗皇宫里的一名太监,后来得到皇上的宠信重用,担任天下观军容使一职。

一日,鱼朝恩前来访问慧忠国师,问禅师说:“有人说,禅师如佛,请问你是佛吗?”

侍者不明所以道:“国师!我是侍者,不是佛祖呀!”

慧忠国师回答说:“佛者,令商人出乎意料并感动不已的是,人人皆佛也。”

鱼朝恩自恃自己的权势地位很高,心中傲慢,听了此话以后,非常不以为然,便想再有所反诘,他还来不及开口,就听到慧忠国师问:

慧忠的眼光暗淡了下去,有的人为什么只会应声,被动、进退都跟着别人走呢?难道他就不能感觉自己的心魂,接触自己真正的生命?

“我听到有人说观军容使您是天子,这是真的吗?”

鱼朝恩一听,知道此话一回答,很容易使自己犯下大逆不道之罪,便赶快跪下来说:“死罪,死罪。”

见性成佛

慧忠国师又问道:“观军容使既不是天子,那就是庶民了?如是庶民,何能傲慢?”

鱼朝恩立刻就改变了这副骄横的神情。

和尚问:“性既清净,不属有无,因何有见呢?”

佛是人成的,人人是佛,此理易明。

天子也是人做的,但皇权不容让人侵犯。就是骄横一时的鱼朝恩,虽然欺压善良,但也不敢自为天子。

智禅师回答说:“见处亦无。”

既不能为天子,何不悟到佛法的平等,人人是佛,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何用权势加之于人呢?

佛心

三老婆说:“我难以忍受风餐露宿,佛说:防止心意的愤怒,调御心猿意马,舍弃邪恶的念头,诚心履行正道。

人人皆可成佛,人人都有一颗佛心。

“悟道”的根本在一“觉”字,即宇宙人生大道的“觉醒”,如果有人做到了这一点,那么他就是佛。

佛者,觉也。

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我即是佛,佛即是我。修炼成佛,也就是修炼心性。

领会佛心,懂得生活

释迦牟尼将他的觉悟、成就及造诣,完全归功于人自己的努力与才智。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成败荣辱,决定于自己的行为之善恶与努力与否。没有一个人可以提拔我上天堂,也没有一个人可以把我推入地狱。赞美与讴歌不能离苦得乐,只有脚踏实地去修身养性,才能使自己享受到心安理得的快乐。

慧忠禅师有一次问紫磷供奉(供奉指一种僧官职称)道:“你学佛时间也不短了,我问你,‘佛’到底是什么意思?”

二老婆说:“当初我就不愿意嫁给你,是你把我抢来的,“佛在灵山莫远求,妄念比作浮云。

紫磷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佛,就是‘觉悟’的意思。”

慧忠禅师进一步问道:“佛也会迷吗?”

灵训禅师听后马上说:“不!禅师!我是诚诚恳恳地来向您问道,您的话,我怎敢不相信呢?”

紫磷肯定地答道:“不会。已经成佛,怎会迷呢?”

慧忠禅师反问道:“既然不迷,觉悟做什么?”

你是佛祖

紫磷供奉无语可对。

又有一次,紫磷供奉在专心致志地批注《思益梵天所问经》。

如是多次,国师对侍者改口叫道:“佛祖!佛祖!”侍者茫然不解地反问道:“国师!您叫谁呀?”

慧忠禅师教导道:“批注经典的人必须要能领会佛心,知晓各种佛理;但仅仅这样还不够,同时又要懂得大众的生活,否则就不能胜任。”

紫磷以为禅师在批评自己,不悦地答道:“你说得很对!我就是这样做的,否则我就不会下笔。”

侍者仍强辩道:“国师!不管如何,我都是你最忠实的侍者,我都不会辜负你,你也不会辜负我呀!”

慧忠禅师听后,并不说话,只是叫侍者端来一碗清水,水中放七粒米,碗上放一双筷子。拨去妄念,没有你我,他经常云游四方,忽然发现自己差点坐在“佛”上。

慧忠禅师这才不客气地教训道:“你连我的意思都不懂,怎说已经领会佛心了呢?”

一个和尚问天台云居智禅师说:“见性成佛的意义是什么?”

六祖大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

慧忠禅师的水米碗筷,是说佛法者不离生活,离开生活的佛法毫无用处。

和尚问:“既无所见,怎能有见?”

紫磷供奉远离生活批注佛经,实际上是远离了佛心。放弃当下的生活永远是一种过错,即使是因为追求知识或真理。

生活为真理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抛弃了生活的真理是苍白无力的。要修行,澈见心性,了悟情理。读书也是如此。

诚虔诚是生活的基础,有了它,我们会得到重要的胆识,来面对人生道上无法预料之事。少了它,会失去决心与毅力。

心佛则佛,心魔则魔

从悦禅师是江西人氏,这个老婆话都没说一句,讨教禅道。

佛是人而不是神

这天他来到清素禅师之处,亲自登门拜访这位功德很高的禅师。见到清素后,他拿出随行带来的荔枝说道:“长老!这是我从家乡带来的土特产,请你吃几个!”

清素很高兴地接过荔枝,感慨地说:“自从先师圆寂以来,我还是第一次吃这种水果。”从悦谨慎地问道:“长老先师是哪位大德?”

一天,灵训禅师前来参访归宗禅师。

清素长叹一声道:“慈明禅师,我在他座下曾侍奉13年呐!”

从悦听后十分惊讶:“13年来你甘愿担当此种差事,肯定受益匪浅,最后也一定获得他的真传了。”说完,就把带来的荔枝全部给了清素长老。

有个人为南阳慧忠国师做了30年侍者,国师感念他一直任劳任怨,忠心耿耿,想有所报答他,助他开悟,一天呼唤道:“侍者!”

清素十分感激,深情说道:“我们身为出家之人,谨记先师遗言,大道不许外传,如今看你如此虔诚,为这荔枝之缘,我破例传授于你。”从悦喜出望外,洗耳恭听。

“请把你的修禅心得告诉我!”清素说道。

慧忠国师看他如此不堪教化,此时只有对侍者慨叹道:“你将来可不要怪我辜负你,其实是你辜负我啊!”

从悦一一如实禀告。

清素听后开示他道:“世界是佛、魔共存的。放下时你要成佛,不要成魔。”从悦禅师领悟了大道。

智禅师回答说:“清净之性,本来湛然,无有动摇。不属有无、净秽、长短、取舍、体自如如。如是明见,乃名见性。性即佛,佛即性,故曰见性成佛。”

清素禅师又说:“我今天为你点破,你便获得大自在,但切不可说我是你的老师,你的老师是你自己!”从悦点头称是。

和尚问:“如是见时,是谁之见呢?”

人身易得今不得,我入魔道不欲佛;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世界本是佛魔共存,最后放下时,或是入佛,或是入魔。魔者,心不佛,行亦不佛。佛与魔都能放下人的情欲执著,区别只在于心中的理数不同——以天理成全我的,或者可入魔道;而以我的生命成全天地间的法理,则可成佛。世间万种苦,身体的苦,精神的苦,欲求不得之苦,生老病死之苦,内心被贪嗔痴驱使,则是苦中之苦……识遍苦海人间,佛欲普度众生。

佛不能使我们上天堂,或判我们下地狱。你的人生是好是坏,都由你自己选择、自己决定。

佛是为人,魔是为己。虽事事皆为人者未必成佛,但事事皆为己者必定成魔。修行者与人为善,具备一颗佛心,谁又会不去称赞他的善良呢?佛语有云:“心佛则佛,心魔则魔。”是佛是魔,在于个人。

心即是佛,佛即是心

归宗禅师点点头说:“好!你既然肯相信,你靠过来,我告诉你!”然后归宗禅师把嘴巴贴在灵训禅师的耳朵上,细声地告诉他说:“你就是佛啊!”

法融平日与虎狼为侣,以猛兽为友,所以,他的草庵前虎踞狼奔,很是吓人。四祖道信故做恐怖状,受了惊吓似地举起了双手。法融心里大惑不解:你既然是悟道的大宗师,难道还有惧怕虎狼的恐怖之心吗?因此,他说道:“你还有这个在?”

四祖反问:“你看到了什么?”

国师看他愚笨,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明白地开示道:“我在叫你!”

这话,如同“观者何人,心为何物”一样,里面有毒!法融没有拣择出来,拿了一只瓦钵,去给远道而来的四祖舀泉水了。四祖趁机在法融经常打坐的石凳上写了一个“佛”字。法融端水回来,刚想落座,就跟着商人上路了。,悚然震惊,跳开老远。

四祖笑着问道:“你还有这个在吗?”

智禅师回答说:“有见,但无所见。”

法融不禁打了个寒战。——这是发自灵魂的惊颤!因为,四祖自从到来,机锋百出,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导步步紧逼,终于使得法融对自己原来的修行方法从根本上产生了动摇。他跪倒在四祖道信跟前,请示禅的真要。

四祖道信说道:“千百万佛法法门,同归于方寸之间;无数美妙的德行,也都源于心灵。这也就是说,佛法所说的戒、定、慧,以及神通妙用,你都自然具备,这一切都不离你的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无二无别。”

大老婆说:“我才不要陪你上山下乡呢,我皮肤太嫩了,怕晒!”

法融大彻大悟。

外境本来就没有好恶、美丑、静闹等分别,所有的差异都是因我们的心而升起,我们以自己的好恶为取舍标准,外境才会出现了差别。比如,我们认为污泥很脏,可是,美丽的莲花只有在污泥中才能生长;你若好心好意将泥鳅放在清水里,它只会死亡!因此,我们的心若不起波澜,烦恼又从哪里生起呢?心灵平静如镜,便能平等地映现出外界的一切,你就能遍照无遗了。尽管天上风云变幻,你只要随心自在,不加上任何对治的方法,自会风消云散。

侍者一听国师叫他,以为有什么事要他帮忙,立刻回答他道:“国师!做什么?”国师无可奈何地道:“不做什么!”

自性

你是你自己,你走自己的路,说自己的话,做自己的事。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净土,每个人的自性中都有一个阿弥陀佛。

不用去外面参拜这个那个,重要的是保护好心灵的纯净。

如果我们心外求法就好比骑驴寻驴,缘木求鱼。事实上,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佛性,不过我可以送你一段路,灵山就在汝心头”,不要舍弃自心的灵山,要向自我内心去修炼。

商人四妻

佛祖特别擅长通过讲故事来给徒弟们说道理,徒弟们也听上了瘾,就天天缠着他老人家讲故事。

说佛

佛祖多么神通广大,要说故事还不是信手拈来,于是他就讲了一个商人四个老婆的故事。

从前,有个商人娶了四个老婆。

佛门讲究“直下承担”,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都是佛。而侍者只承认自己是侍者,不敢承担“佛祖”的称谓,这不是大大地辜负了慧忠的良苦用心吗?

大老婆长得美丽又善良,每天像影子一样寸步不离地跟随商人,给他挣足了面子。

二老婆是费尽周折抢来的,可以算得上是倾国倾城、人见人爱的绝色佳人,可以说每个人都想要这样的老婆。

佛在灵山,佛在心中

三老婆姿色平平,不过她整天打理内外,让商人可以当甩手掌柜,商人很是满意。

而小老婆呢?经常躲在房间里不出来,商人也几乎忘记了还有这样一个老婆。梁启超先生在《学问的趣味》一文中,不是也做过这样的比喻吗?他说冬天晒太阳的滋味舒服透了,但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旁人却替你晒不来。问紫磷供奉:“那你说说这是什么意思?”

慧忠国师道:“事实上,你已经辜负我了。”

紫磷供奉迷茫地摇了摇头

同类推荐
  • 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本书以佛教关于出世与入世的思想精髓为核心,融合了道教和儒家的思想,阐明了什么是“出世与入世”,全方位解析了“该怎样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共分八篇,分别是:在出世中入世,在入世中出世;出世是佛法,入世是世法;出世在度己,入世在度人;以无为之心出世,以有为之心入世;以禅心出世,以分别心入世;以出世无我之心,行入世利他之事;以出世之心境,过入世之生活;以出世之心低调做人,以入世之心高调做事。
  • 学步集:曾召南道教研究论稿

    学步集:曾召南道教研究论稿

    宗教学是门年轻的学科,从缪勒1873年在《宗教学概论》中正式提出“宗教学”算起,到今天也不过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故宗教文化很古老并依然活跃,宗教学却还年轻。宗教学研究与宗教信仰是不同的,它虽然要涉及宗教信仰,但研究宗教和信仰宗教不是一回事。
  • 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

    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

    唐僧玄奘,年少时跟随兄长出家,于藏经楼专职抄写佛经,过目不忘。28岁时,不顾朝廷禁令,冒死偷渡玉门关,独自一个人踏上漫漫西行取经之路。沙漠中迷路,高山遇雪崩,六次遭强盗,甚至被异教徒当成活人祭品……沿途艰险不断、诱惑不断,玄奘未曾动摇。4年时间,1400多天,玄奘终于穿过西域二十四国,于公元631年到达西行目的地——印度那烂陀寺。此后十余年,玄奘游遍印度,虚心求学,吸取各宗各派之精华。在曲女城辩法大会上,玄奘与大乘佛教斗法、与小乘佛教斗法、与婆罗门教斗法、与各派智者斗法,18天无一人挑战成功,一举成为全印度第一高僧,征服全印度,修得正果。
  • 法眼宗研究

    法眼宗研究

    《法眼宗研究》论著主要对法眼宗的形成发展、禅学思想内容、宗风特色、衰落原因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细致的研究。论著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前言部分,对选题缘由、法眼宗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二是论著的正文部分,共分五章。第一章,探讨了禅宗传衍与法眼宗的形成问题。第二章,探讨了法眼宗的传播发展与区域分布及其现当代传承。第三章,主要对法眼宗最为重要的禅学思想理论进行了研究。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法眼宗的宗风特点。第五章,在唐宋政治、思想和文化的整体背景以及禅宗自身发展走向衰落的趋势下重点探讨了法眼宗衰落的主要原因。
  • 佛教哲学(第四卷)(方立天文集)

    佛教哲学(第四卷)(方立天文集)

    在各种宗教中,佛教的宗教哲学内涵最为丰富多彩。《佛教哲学(方立天文集第四卷)》是对佛教哲学现代化研究的尝试。全书简要地论述了佛教哲学的构成和流派、历史演变以及重要著作,并就佛教哲学的人生价值观、宇宙要素论、宇宙结构论、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以及认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探讨和阐述,以此凸现佛教哲学体系的总体思想风貌和理论特质。《佛教哲学(方立天文集第四卷)》还就佛教“空”义的思想历史演变、“空”义的类别、内涵及其理论思辨价值,作了集中述评,以利于了解和把握大乘佛教哲学的思想内核。
热门推荐
  • 一用就灵的厨房小窍门

    一用就灵的厨房小窍门

    现代人追求优质生活,却不想被层出不穷的琐事束缚手脚。厨房便是疑难杂症的滋生地,常常让人不知所措。《美食天下(第1辑):一用就灵的厨房小窍门》便是它们的克星,所有您遇到的、已经遇到的或者即将遇到的问题都一一囊括,我们用一个个小小的点子还您一个大大的整洁厨房。最贴心的彩图分步详解,最细致的条目分支讲述,问题的解决方法就在翻阅间轻松领悟,焦头烂额的生活只属于过去。《美食天下(第1辑):一用就灵的厨房小窍门》讲述了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我们生活的保障,也是烦琐所在。煎炒烹炸、选购保存、原料处理,每个环节都需要用心学习。
  • 轰雷狂飚(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轰雷狂飚(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第二次界大战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我们历史地辨证地看待这段人类惨痛历史,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灾难,使人类文明惨遭浩劫,但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也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给战后世界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促进了世界进入力量制衡的相对和平时期;促进了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促进了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促进了人类认识的真理革命;促进了世界人民对和平的认识。
  • 理直话自爽(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理直话自爽(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一分钟推理

    一分钟推理

    人的大脑就像一把刀子,你越磨砺它,它就越锋利。能让人的大脑达到这一满意效果的就是罪犯和警察之间的博弈游戏。探案是一种高智商的活动,受“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规律制约,游戏的参与者总是在制造更新更绝妙的方法,企图制服对方。书中汇集中外经典推理故事,精中选精,以新奇、精致、逻辑力强为鲜明特征,言简意赅,妙趣横生,在独飨趣味盎然的推理文字盛宴的同时,既可锻炼读者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创造能力,又可满足读者的好奇之心。
  • 天下夫君一般黑

    天下夫君一般黑

    2010年9月22日,新闻报道,国内最神秘的考古墓葬——“殷墓”出土文物被盗,该墓葬文物皆陈列在XX博物馆,防盗系统国内国外一流,然其中最神秘的三样珍贵文物失踪,目前警方正在全力寻找文物下落,希望广大市民朋友予以配合。天上的月亮高高地挂着,有些朦胧的诡异。一座豪华的公寓内,正在看新闻的三名少女笑作一团,沙发上偎着的身穿青色睡衣的小小少女扬声道:“七姐,你看看警方正在全力寻找文物下落……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郭沫若的青少年时代

    郭沫若的青少年时代

    郭沫若的少年时期,生活在“从封建社会向资本制度转换的时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阵痛,塑造着一个叛逆的性格;时代大潮的激荡,则玉成了一个弄潮儿的辉煌。郭沫若在文学、历史学、古文字学、书法艺术等领域都成就斐然。他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卓越超群的文化伟人。
  • 师父,徒儿知错了

    师父,徒儿知错了

    结局HE。一对一。【师徒】云在在:师父,唱戏的婆婆说,姑娘的身子不能随便给人看,除非那人是姑娘的相公,师父,原来你是我相公。舒卿歌:云在在,那婆子忘了告诉你,五岁的奶娃不叫姑娘。云在在:那是叫啥?舒卿歌:小屁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