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宁静的净化,它让人感动,让人真实又美丽。
人生感悟
宁静是一种心境,氤氲出一种清幽与秀逸,冉冉上升的思绪逃离了城市的喧嚣,营造出一种形胜独标的自得和孤高,去获得心灵的愉悦,获得理性的沉思,与潜藏灵魂深层的思想交流,找到某种攀升的信念。
★ 心平气和,和谐美满淡定
一位绅士过独木桥,刚走几步便遇到一个孕妇。绅士很礼貌地转过身回到桥头让孕妇过了桥。孕妇一过桥,绅士又走上了桥。走到桥中央又遇到了一位挑柴的樵夫,绅士二话没说,回到桥头让樵夫过了桥。第三次绅士再也不贸然上桥,而是等独木桥上的人过尽后,才匆匆上了桥。
眼看就到桥头了,迎面赶来一位推独轮车的农夫。绅士这次不甘心回头,摘下帽子,向农夫致敬:“亲爱的农夫先生,你看我就要到桥头了,能不能让我先过去。”农夫不干,把眼一瞪,说:“你没看我推车赶集吗?”话不投机,不是所有的生长都能成熟,两人争执起来。这时河面漂来一叶小舟,舟上坐着一个胖和尚。和尚刚到桥下,两人不约而同请和尚为他们评理。
和尚双手合十,看了看农夫,问他:“你真的很急吗?”农夫答道:“我真的很急,晚了便赶不上集了。我们静静地用自己的理解去解读人世间风起云涌的变化,思考人生历程中的痛苦和欢悦。”和尚说:“你既然急着去赶集,为什么不尽快给绅士让路呢?你只要退那么几步,绅士便过去了,绅士一过,你不就可以早点过桥了吗?”
农夫一言不发,和尚便笑着问绅士:“你为什么要农夫给你让路呢,就是因为你快到桥头了吗?”
绅士争辩道:“在此之前我已给许多人让了路,如果继续让农夫的话,便过不了桥了。”
“那你现在是不是就过去了呢?”和尚反问道,“你既已经给那么多人让了路,再让农夫一次,即使过不了桥,起码保持了你的风度,何乐而不为呢?”绅士满脸涨得通红。
的确如此,双方只要心平气和地忍让一下,什么事都不会发生的。
人生感悟
古人与人为善、修身立德的谆谆教诲警示世人,一个人惟胆量大、性格豁达方能纵横驰骋,若纠缠于无谓鸡虫之争,非但有失儒雅,反而终日郁郁寡欢,神魂不定。唯有对世事时时心平气和、宽容大度,有时,方能处处契机应缘、和谐圆满。
★ 富贵如过眼烟云随时散
一个人如果太爱富贵,那么就会被富贵所控制住。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朝中有三位十分出名的大臣:汲黯、公孙弘和张汤。这三个人中,汲黯进京供职时,已经有很深的资历,而且官职也很高了。当时公孙弘和张汤还是很小的官,而且职位相当低。但这两个人被提拔得很快,后来公孙弘被拜为相国,而张汤也成了御史大夫,官职都在汲黯之上。
汲黯看到这两个曾经的小官,现在居然在自己之上,心里特别不服气。于是很想找个机会去找汉武帝评评理。
有一天,散朝以后所有的大臣都退了出去,汉武帝也正准备回宫。汲黯赶紧上前去对汉武帝说,他有话要讲。汉武帝问有什么事。
汲黯说:“农夫堆积柴草时,总是把先搬来的柴草放在底层,把后搬来的放在上面,不知道陛下觉不觉得那先搬来的柴草太委屈?”
汉武帝一听就明白了汲黯的意思,但他故意想让汲黯自己说出他的想法。
汲黯看到汉武帝很是感兴趣,于是大胆地说:“公孙弘、张汤原来只不过是小官,无论是资历还是基础都远在微臣之后,但是现在他们都一个个后来居上,职位也比微臣高了许多,陛下这样来提拔官吏和那堆放柴草的农夫有什么分别?”
汉武帝听了很不高兴,他觉得汲黯太不通情理了。于是什么话都没有说,拂袖而去。后来他对汲黯更加置之不理,不是所有的欢歌都是幸福,而汲黯在官职上也只能在原地踏步了。
汲黯把富贵看得太重了些,并不是上进的表现。
其实富贵是实现自己梦想的资源,它不过是个手段,而不是结果。如果谁拿富贵去当结果的话,以后肯定会后悔自己当初怎么会那么傻,傻得可怜和可悲?
一个人追求富贵,应该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一些想法,人总有些想法,如果在有生之年不能实现,临死的时候一定会十分遗憾,十分后悔的。为了不遗憾不后悔,人要对富贵有所追求。但是如果追求富贵会失去一些最基本的东西,比如自由和自尊,那么宁愿不要,否则到老的时候会有比遗憾更深一层的悔恨。
人生感悟
我们就读懂了宁静,理解了宁静。于是,宁静不再是宁静,在轻啜深酌中渐渐明白,宁静成了一首诗,成了一道风景,成了一曲美妙的音乐,成了享受。
富贵不是根本的,富贵是重要的,但绝对不是最重要的。根本的东西是我们的生存之本,而重要的东西是我们的追求。这样,被一度驱远的宁静会重新得到回归。
★ 过多的奢求只能徒增烦恼
为什么你的心灵总是有那么多似乎无休无止的负累?你总是陷入“得不到”的心理困境中黯然神伤。其实生活中的许多道理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作为一个人来说,不应有太多的奢求与杂念,否则只能徒增自己的烦恼。
每个人都有种种欲望,有的人有控制自我的能力,就能克制这些欲望;有的人却任随这些欲望的发展,他们不仅使自己屈从于自私的欲望,而且还使自己受那些与自己类似之人的奴役,一种境界。当宁静来临时,别人做什么,他们也做什么,他们必定会按照他们那一阶层的虚假的生活标准生活,像他们一样消费,而丝毫不顾后果。与此同时,他们为了欲望与虚荣会拼命追求一种高于他们平均水平的生活标准。
每种欲望都会轻易地俘虏他们,因为他们缺乏自制力。他们没有道德勇气去克制欲望。他们不能抵御各种自私的名利的诱惑,虽然这可能要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他们渐渐地不在乎欠债,直到这些欠债开始奴役、摆布他们为止,所以他们面临压力完全是自作自受、自食其果。
其实,我们绝大多数人所拥有的,远远地超过了那些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人,可惜却被我们自己所忽略。比如,你虽然下了岗,但你有一个和睦的家庭,家中人人健康,无灾无病;你的收入虽然不高,但粗茶淡饭一家其乐融融,绝无那些富贵病的侵扰;你的配偶或许并不出众,但他能与你相亲相爱,真情到老;你的孩子虽然没有考上大学,但他懂得敬爱父母,晓得自尊,知道奋斗……该珍惜的东西还有更多。
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却没有几个人是真正幸福的,便能从容地面对阳光,甚至有些人已经生活在幸福中,却还是感觉不满足,明显的是生在福中不知福。一个人如果陷入无限的渴求之中,被物欲所牵制,就会被心理上的饥饿感所折磨,就会沦入心理不平衡的困窘状态。
我们面对的是越来越紧张的生活和利益冲突,我们绷紧神经防御每个人,也紧紧盯着每一杯羹,却忘记了要给自己的精神松松绑,一味地为了金钱,反使我们平添了许多无法摆脱的纠缠与不快。
如果我们习惯于往身上或房间里洒一点香水,在沁人的香气中聊以自慰:这样就会驱散身上和房间里的异味,使空气变得芬芳清新,让人感到舒畅起来。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人的情感。不要让心灵被物质牵绊,尽量往大脑里增添令自己振奋的情绪,那么你就会变得快乐,就会有好心情。如果一个人常去注意生活中那些快乐而美好的事物并为此感到心满意足,他也就会因此而变得快乐起来。而当一个人总是去注意那些灰色的事情,常与别人比较自己少了什么,他的情绪同样会深受影响,久而久之,还会发展成为一种人生的观念,对世间的看法,甚至发展成一种病态的情绪。
人生感悟
人生在世,十有八九都不如意。要知道我们的生活已经够好了,要知道知足才会常乐。
★ 意气用事让你吃大亏
为人处世不要意气用事,平淡是穿越灿烂而抵达美丽的一种高度,容易意气用事的人往往不是把事情弄糟,就是中了别人的圈套。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有三位很杰出的武士田开疆、古冶子和公孙捷。三人都十分英勇善战,被人们称为三勇士,很受国王的宠爱。久而久之,这三个勇士挟功自傲、横行霸道、目中无人。而在这个时候,齐国陈无宇想乘机把三勇士收买过去,以推翻齐王,夺取政权。
相国晏婴看到这种情况,内心十分担忧。当我们真正领略了人生的丰富与美好,生命的宏伟和广阔,让身心平直地立在生活的急流中,不因贪图而倾斜,不因喜乐而忘形,不因危难而逃避。为了国家的安定,晏婴决定寻找机会除掉这三个勇士。可是凭他的说辞国王肯定是不会杀掉这三个勇士的。但晏婴想到了一个办法,这个办法被后世称为“两桃杀三士”。
有一天,鲁国国君来访,齐王在王宫设宴款待他们。晏婴、三勇士和文武百官都列席作陪。晏婴看到三勇士盛气凌人、不可一世,心中便有了主意。宴席进行到一半,晏婴上前奏请齐王,让他到花园里摘些桃子来宴请贵客,国王表示同意。于是晏婴到王宫后面的花园里摘了六个桃子回来。这六个桃子,两国国君各吃了一个,两国的相国各吃了一个,最后只剩下两个桃子。晏婴提议让两旁的文武官员各自报功,谁的功劳大就把桃子赏给谁。
齐王觉得这个主意不错,还可以增加宴会的喜庆气氛,便让他的文武官员各自述说自己的功劳。这时公孙捷首先站出来说:“从前我陪国王打猎时,曾亲手打死一只老虎,解了齐王的围,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是真实的,这算不算功劳大?”晏婴说:“这个功劳自然算大,应该赏赐。”于是齐王赏给公孙捷一个桃子,公孙捷感到很得意。
古冶子见状,立即起来说:“打虎不算什么,我当年在黄河的惊涛骇浪中杀过一头大龟,救了齐王的命,这功劳可不比公孙捷小。”齐王一听,觉得他说得很对,于是把最后一个桃赐给了古治子。
就在这时,三勇士中的最后一位田开疆实在是坐不住了。他满腹牢骚地讲述了自己领兵攻打敌国,俘虏敌人五百多人,为国家强大立下了赫赫战功。然后问齐王他的功劳够不够大。国王无可奈何,于是安慰他说:“你的功劳确实很大,可是你说得太迟,桃子已经没有了,下次再赏赐你。”田开疆听不下去,觉得自己为国征战反倒受了冷落,而且是在众目睽睽下受到这样的侮辱,一时气愤难平,便当场拔剑自刎而死。
公孙捷见状,也拔出剑来说:“我功劳小而受到赏赐,田将军功高而没有得到赏赐,这确实不合情理。”于是顺手一剑也自我了断了。这时古冶子也跳出来说:“我们三人曾经发誓同生死,今天他们二位已死,我怎么能独自活着呢?”说完也自杀了。这三个勇士在说话之间就自杀身亡了,齐王连阻止都来不及,懂得了宁静,所有的来宾也都吓得目瞪口呆。晏婴以他的智慧,仅仅用了两只桃子,就杀掉了三个勇猛异常的武士,化解了国家的祸患。
其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抓住了这三个人一个共同的致命的弱点,那就是过于意气用事。轻轻合上门窗,隔去外面喧嚣的世界,默默独坐在灯下,平静地等待身体与心灵的一致,让自己从悲喜交集中净化出来思想。什么事情他们都不愿意思考,如果觉得受了侮辱,要么和侮辱他们的人决一死战,要么就自杀以此来血洗耻辱。这样的人只能叫莽夫。他们从来不给自己思考的时候,因此他们往往会中了别人的圈套。很多史学家和作家在刻画人物的时间,总是把勇和谋分得很开,要么有谋无勇,要么有勇无谋。有勇无谋在武将中表现得最明显,他们往往也是最容易上当受骗的人,似乎在他们生存的那个年代他们显得过于天真。
事实上,并不是那些智商本来就低下的人才会意气用事。如果一个人受到奇耻大辱或者背负血海深仇的时候,往往也会意气用事。刘备是意气用事的典型。刘备自从得到了军师诸葛亮以后,一般都听从诸葛亮的安排来行军打仗,但是最后一仗,他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劝告,而是十分意气用事地率领大军去进攻东吴。因为他要给关羽报仇。
关羽在麦城被孙权设计俘虏之后,孙权因为爱关羽的才德,劝他投降。但关羽两眼圆睁,厉声大骂。孙权考虑很久之后,才叫人将关羽父子推出斩首。
关羽父子被害的消息传到成都,刘备大叫一声,将自己化作一盏清茗,昏倒在地。刘备从此不吃不喝,每天只是痛哭不止,连眼睛都哭出血来,发誓要引兵为关羽报仇。刘备还亲自在成都南门外主持招魂祭奠,终日嚎哭不止。刘备很快就病倒,政务全交给孔明一人处理。不久曹丕称帝,汉献帝被杀,诸葛亮便上表请刘备做皇帝,以继承汉家事业。刘备先是不肯,后来还是听从了文武百官的劝告在成都登坛祭天称帝。
刘备称帝后便要兴兵攻吴为关羽报仇。赵云劝刘备以天下为重不要出兵,刘备不听。诸葛亮也率领百官苦苦相劝,刘备心中有一些动摇,然而这个时候,张飞从阆中赶来,哭着要刘备为关羽报仇,刘备听了张飞的话,决心起兵。
张飞回到阆中,限三日内全军白旗白甲,挂孝伐吴。部将范疆、张达请求宽限一些时日,张飞不听,鞭打两人,而且下了死命令。范疆、张达二人怀恨在心,当天晚上,二人见张飞酒醉未醒,于是杀了张飞,连夜投奔东吴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