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李先念让财主倒下的孩子
著名政治家李先念,1909年生于湖北红安。早年投身于中国革命,中共建政后长期出任国务院副总理和国家主席等职。
少年时的李先念,最喜欢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劳动之余,村里的谷场,宅边的池塘,附近的山林,都是他们自由自在、嬉戏出没的场所,摔跤、打闹、捉鱼、躲猫猫、摘野果、掏鸟蛋、捅蜂窝,如此等等,忙个不停。他聪明顽皮,力气大,有主见,好打抱不平,很自然地成了“孩子王”。小伙伴都乐意跟他在一起,听他指挥。距李家大屋约1千米的红马寨山,是他们常去放牛的地方。为了使放牛、砍柴、摘野果都不耽误,李先念出了个主意让大家分工合作:大些的孩子砍柴,中等的孩子爬树采摘野果,最小的孩子负责放牛。这样,牛能吃饭,柴可砍足,又有野果吃,还照顾了力气小的孩子,大家可高兴啦!
李先念家是穷得叮当响的赤贫户,他很小就到地主吴立九家的杂货店当学徒。在杂货店里,李先念起早贪黑整日劳作,挑水、劈柴、烧饭、喂牲口、搬杂货,什么累活脏活都干,却拿不到一文钱,吃的是残汤剩饭,穿的是破衣烂衫,寒冬腊月,仍是赤脚单衣。店主稍不顺眼,就操起牛鞭,边打边骂,根本没有把他当人看。
李先念从小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养成了宽厚待人、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性格。但是,穷人有穷人的骨气。在财主面前,他的独立性、反抗性也强,从不愿逆来顺受,像面团似的任凭他们搓来揉去,随意摆布。每当店主无理训斥和辱骂他时,他总是怒目相视,甚至顶上几句,胸中窝着一团反抗怒火。
一次,李先念喂完马,将马槽收拾干净后,正准备去烧火做饭,在门口碰着一个讨饭的小孩,与这个小孩讲了几句话,被店主发现了。店主说他耽误了做饭时间,骂骂咧咧,还要打他。他气愤不过,决计报复一下,让店主也知道穷人的厉害。饭后,店主要骑马外出,李先念“顺从”地牵来马,躬身地下,等店主骑上马背后,他迅速立起身来,使劲拍打马身。马受惊吓,仰头奔跑,店主缺乏准备,被摔倒在地上,重重地跌了一跤,痛得直打滚,半天说不出话来。
人活着就是不能像面团似的任凭命运揉搓。服输的人永远不会赢。李先念就是一个不服输的人。小朋友,你能想象李先念当时受苦的样子吗?在所有的事情中,你觉得哪一件事情他干得最漂亮呢?
173***为可怜人报一箭之仇
1935年8月16日,年仅36岁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南昌英勇就义。他在就义之前,写下了万古不朽的华章:“我流血的地方或我埋骨的地方,或许会长出一朵可爱的花朵。这朵花,你们可以视为我的精神寄托吧!在微风吹拂中,如果那朵花上下点头,那可视为我在为中华民族解放奋斗的爱国志士致以革命的敬礼!如果那朵花左右摇摆,那就视为我在提劲唱着革命之歌,鼓励战士们前进啦!”
有一次,***到德兴张家村探望姐姐,路见当地的大财主邵襄臣正在逼债。那财主不顾一个老妇人的苦苦哀求,定要夺走他的饭锅和棉被抵债。年少气盛的***见此惨状,怒不可遏。他紧握小拳头,非常气愤地对姐夫说:
“这邵襄臣太坏了,总有一天我要败他的家!”
姐夫无奈地说:
“邵襄臣是本地的大财主,财大气粗,你一个小娃娃,怎能败他的家呀!”
此后,小小年纪的***好长时间思考着,如何为这可怜的老妇人报一箭之仇。
大年初一,邵襄臣早早起了床。他每年都争着第一个“开门大吉”,以便“招财进宝”。鞭炮放响了,长香点燃了,邵襄臣穿起平常不轻易穿的丝贡团花长袍马褂,头戴红顶黑缎的瓜皮帽,满怀喜悦地走到大门边。他口中念念有词地双手扳下大门杠,又毕恭毕敬地拉开门栓,打开大门。
骤然间,一股恶臭气味扑面而来,随着是一把沾了粪污的稻草扫帚直倒下来。他来不及躲避,粪污溅了他一脸一身。他踉跄着脚步连连后退,冷不防脚下一滑,摔了个四脚朝天。仰面又见稻草把上赫然贴着两张纸条,上面写着:“抬头见鬼”、“开门招灾”。
鼎丰商行的店伙计和雇员们一个个手捂着鼻子笑着走出大门,街上前来看热闹的老百姓一个个都开怀大笑,十分开心。
原来,这是***与小伙伴一起,设计了好长时间,并于除夕之夜安放好,替可怜的老妇人报仇的。
***小小年纪就如此具有正义感,难怪他成人后会成为令敌人闻风丧胆的革命者。他不仅是一位英勇不屈的革命战士而且才华横溢,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光辉著作。自幼就疾恶如仇的***真是做了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小朋友,你看过***的文章《可爱的中国》吗?
174朱德爱憎分明的孩子
朱德出生的时候,祖孙三代十几口人居住在地主丁邱川废弃的一座破库房里,全家人仅靠种地主的几十亩薄地维持着生计,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苦难的日子虽然使人食不裹腹、骨瘦如柴,却没有压弯人们的脊梁。朱德的母亲钟氏以她善良、勤奋、吃苦的精神默默地影响着儿子那幼小的心灵。母亲性情和蔼,从没有打骂过孩子们,也没有和村里人吵过架。朱德在刚刚懂事的时候,便天天坐在母亲的纺车旁,一边静静地看着母亲纺那永远也纺不完的线,一边听母亲娓娓地讲着一个又一个的故事。那些穷苦百姓受苦受难,有钱人家为非作歹的故事,在朱德的心底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母亲讲到动情处,朱德那明亮的双眸里便盈满了泪水,有时还把小拳头攥得紧紧的。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朱德在四五岁时便开始帮助母亲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田野里、院子里,在母亲高大的身躯的背后,时时可以见到朱德那幼小的身影。虽然显得很吃力,有时不免一次又一次地跌倒在地上,朱德却始终都紧紧地拽着母亲的衣角,艰难地在人生路上迈着顽强的步子。朱德从母亲那里学到了很多劳动知识。到八九岁时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有一次,朱德从私塾回家,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他悄悄地把书一放,就放牛去了。一到农忙,他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
朱德的母亲不仅教给朱德许多劳动知识,也教给了他很多做人的道理。有一年,南巴地区遭了灾,不少灾民拖家带口地出来讨饭,朱德的母亲没有粮食周济他们,就煮了一锅菜糊糊,让朱德给灾民端去。受母亲这种影响,朱德在很小的时候便用他稚嫩的双肩帮助小伙伴们把柴草背回家去。
1892年,6岁的朱德背负着父辈的殷切希望,跟着哥哥代历、代凤走进了离家不远的私塾,开始了艰难而又执著的求学生涯。
朱德同他的哥哥刚到私熟时,原有的十多名学生均是富家子弟,很看不起衣不蔽体的朱氏兄弟,经常找茬欺辱他们。朱氏兄弟忍无可忍,朱德在哥哥的带领下,将富家子弟打得落花流水,出了一口气。
在艰苦的生活中,母亲给了朱德一颗博爱的心,让他爱憎分明。小朋友,你听完朱德的故事受到什么样的启发呢?朱德从小就具有正义感,他甚至想为故事里的人物去打抱不平。责任心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责任心越强动力便越大。朱德就是在强大的社会责任心的驱使下不断成长的。
175董必武为了国家一定要搬家
1957年,董必武担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有一次,他正坐在办公室里看文件,看见女儿董楚青噘着嘴进来了。她边走边撒娇说:“爸爸,咱们别搬家了,好不好嘛!”
董必武故意问:“为什么?”
“咱们这房子花园大,很好玩。春天有海棠花、桃花真好看,夏天绿荫浓浓的,真凉快;秋天呀,有葡萄、枣儿真好吃;冬天下雪堆雪人,真够味的。别搬了吧,爸爸!”
事实正是如此,董必武一家当时住在钟鼓楼附近一个有花园的院子中,房子的建筑布局很合理,也很有气魄,传说这个院子曾是个王府。几年住下来,他已经很喜欢这个住所了,但如今还是决定搬家,迁进中南海住。
董必武笑着听完女儿的话,认真地向她解释:“这房子是很好,花园也很漂亮,你到哪里再去找这么好的房子呢?说没有是太绝对了,起码是很少。但咱们还是要搬,为什么呢?”
他伸出握拳的左手,用右手掰开食指说:“第一,为我一个人,要有警卫排;要另烧锅炉,用掉不少煤;要人跑这么远来送文件,这要占用多少人力、物力啊!搬到中南海,这些都统一解决了,为国家节省了人力物力,我还不该搬吗?该搬!”他手一挥,似乎再次下决心地说。
“第二呢?”他又伸开中指说:“我上班太远,要坐汽车走很长一段路。如果家住在中南海,去上班,近了一半路程,就节约了一半汽油,我们国家穷啊!”
在一边的女儿体验到了爸爸的心意,也就没再吱声。也许是董必武看出了什么,欠欠身,摸摸女儿的脑袋,笑着补充了一句:“你们到了中南海,看电视也就方便了嘛!”父女俩都笑了。
就这样,为了给国家节省开支,董必武一家搬进了中南海怀仁堂东侧的一套二进院子里。
小家顾大家,为了顾全大局,董必武连搬家也要考虑到国家。这跟某些只图个人享受的贪官恰恰相反。一个人的心胸有多大,他就能做多大的事。小朋友,你能做到节约的有哪些?对了,咱们要节约用水用电、不打没有目的的电话……
176孙中山受先进文化思想影响的先行者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公元1866年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他毕生从事民主革命活动,多次发动武装起义,推翻了几千年的帝制,成立中华民国,出任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家境贫寒,刚6岁便跟着姐姐参加田间劳动。直到10岁时,才进了本村私塾。在那里,每天从早到晚,不是练字,就是背诵《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老师又不讲解,很是乏味。于是,孙中山经常到大榕树下听冯爽观老人讲太平天国的故事。冯爽观老人曾亲自参加了太平天国运动,他讲述的太平军的英雄气概深深印在了孙中山的记忆之中。除了太平天国之外,香山这块土地上还流传着很多反抗外国侵略、反抗清朝统治的故事;林则徐曾亲率军队驻扎香山;关天培亲率水师在磨刀师洋抗击过英国海军;香山县的水兵们在广州白鹅潭抗击英军;1854年,香山县又发生了袁亚兴等领导的反清武装暴动……先辈们前仆后继的斗争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革命的种子。
一天,有两个清兵到翠亨协办案,不但不惩办真正的罪犯,反而乘机诬陷好人,诈取财物,无理地封了人家的房舍。孙中山非常气愤地说:“强盗!清兵就是强盗!”
12岁那年,孙中山的母亲带他去檀香山看望发了财的哥哥,并打算把他也留在那里。这次远行给孙中山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第一次看到吞火吐烟的轮船,第一次看到辽阔无垠的海洋。他对轮船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航行而不迷失方向颇感奇怪,自此产生了羡慕西方文化的心理和探索世界奥秘的想法。
哥哥孙眉想到自己家中祖辈务农,没念过书,现在自己手里有了点儿钱,应该让小弟受教育,于是,便将孙中山送到一所基督教教会创办的学校去读书。
孙中山这次接受教育,是学习西方文明和科学知识。这些课程不仅大大地开拓了他的视野,同时,西方一些进步的文化及思想也深深地扎根于他幼小心灵之中,为他日后形成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打下了基础。初进学校,孙中山对英文一窍不通,老师则打手势与他沟通。为了和同学们一样听课,孙中山没日没夜地攻读英语,以超人的毅力在很短的时间里便掌握了这门外语。
少年时代的孙中山并没有因为身在异国而忘记了故乡,他经常惦记的是祖国的亲人,他经常盘算着如何使祖国摆脱落后和贫穷。
课余之时,他从不与同学们游戏,而是一个人静静地坐着诵读中国的古诗文,小小的年纪便显示出了与他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同之处。他的业余爱好是看书,最喜欢看的是林肯、华盛顿等人的传记,这些知识为他日后创立革命学说和进行革命实践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孙中山自小就受先进文化思想的影响,具有革命精神。远渡重洋求学期间他念念不忘祖国,并萌发了改变祖国命运的雄心壮志。对孙中山先生,你一定不会很陌生吧,你还知道哪位伟人的童年故事呢?
177林则徐山登绝顶我为峰的民族英雄
林则徐,伟大的民族英雄,公元1785年生于福建福州。他是近代禁止鸦片运动的领袖,是拉开中国近代史序幕的杰出人物。
林则徐祖父林正澄,一生在外教私塾。由于收入微薄,家口浩繁,他生前将祖遗的一点田产变卖,死时还留下积欠的债款。父亲林宾日是一个穷秀才,当私塾先生,长期苦读应考,未能考中举人。母亲陈帙,又名文华,出身名门,颇有教养,她会做绢花,以贴补家用。
林则徐的启蒙教育,是由他父亲担负的,他4岁时,就被父亲带到罗氏私塾,抱在膝上,教他读书、作文。一直到12岁,林则徐又跟随父亲,转到文笔书院,继续就读。
林则徐家庭生活清苦。由于林宾日自己有过困苦的经历,所以他比较同情下层劳苦人民的痛苦,对官僚地主巧取豪夺的做法颇为不满。这一切,给林则徐留下了深刻印象。
林则徐儿时,就亲眼看到父亲林宾日把米送给一贫如洗的三伯父,自己家人却忍饥挨饿。一天,他看到一个富豪为保送自己的儿子上学而对父亲进行重金贿赂,被父亲严词拒绝。
父亲的言行举止,不知不觉地浇灌着林则徐幼小的心灵,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小林则徐在父亲的教育下,进步很快。到10岁的时候,他的知识已经相当丰富。他最喜欢的对联技艺也日臻成熟,在家乡一带已经小有名气。
有一天,他从私塾回家经过一片池塘的时候,有一个当地的老秀才把他叫住,要给他出个上联让他回答。林则徐停下脚步,请他出句。老秀才指着池中嬉戏的鸭子,摇头晃脑地吟诵道:“鸭母无鞋空洗脚。”他刚一吟完,林则徐马上接着吟道:“鸡公有髻不梳头。”旁观的人们听到这个小孩子的绝妙回答,都为他的神速反应感到吃惊。
12岁那年,林则徐在父亲陪同下,与诸童生一起应试。他的试卷答得十分完善,与一个年老的童生并列榜首。考官大人决定加试一题,就出一个上联“童子何知”,请二人作答。林则徐很礼貌地对那个老童生说:“请您先对吧。”可老童生支吾了半天,也没能对上来。考官大人说:“你对对看。”林则徐立即答出:“大人利见。”考官于是评定林则徐为第一名。
鳌峰书院的老师并不墨守成规,而是经常带学生到闽江口的鼓山去游玩。有一次他们又来到鼓山峰顶远眺,只见海天相连,波涛拍岸,景象十分壮观。老师吩咐众学生每人做一首七言对子,要求句首必须嵌有“山”和“海”二字。学生们叽叽喳喳,老半天也没有拿出一个满意的对联。老师发现林则徐神情十分悠闲地在观看展翅飞翔的海鸥,认为他想必是胸有成竹了,就问:“林则徐,你怎么对的?”
林则徐目视大海吟出上联:“海到无边天作岸,”又转视他的同学们,“山登绝顶我为峰。”
同学们都感到由衷钦佩,情不自禁地喝起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