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演讲是一个很困难的事,因为当演讲人讲话的时候,有很多双眼睛都集中在演讲者的身上,一举一动,一言一笑,将受到很多人的瞩目,以至有很多演说者,都有一些不安。无论谁,第一次在众人面前演说时,总会面红心跳,情绪不安,说话不自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在演说前,应做一些准备工作。
当然准备不是把一些没有错误的词句完全写了出来,或是完全熟记,也不是把一切表现自己的思想堆积起来,准备只不过是聚集你的意见信念和努力罢了。这些信念和努力,本来是你平时所有的。当你醒着之时,它们都在你的心灵中,你睡熟了,也许它们曾爬入你的梦境中。所以准备演说是去思想、考虑、回忆、选择你认为最有兴味的加以修饰,以一种新的面貌,出现在听众面前。所以预备演说,并不是困难的事,你只需把思想集中在某一种目的上就行了。
题材的选取是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说你应当说些什么。凡属于你所感兴趣的,都可以做题材。不过要注意,在简短的时间中,不要说得太空泛,选取了一个题目以后,在题目的正反面发挥就够了。
对于题材的选择,应注意下列原则:
(1)积极性,进取性。人们都是喜欢光明这一面的;
(2)无论学术、政治、社会的题材,应该注意的是建设性的,而不是单纯破坏性的;
(3)必须是乐观,而不是悲观的;
(4)适合于自己演说的身份,和听众的需要;
(5)题材的感动性。包括新奇趣味以及有吸引听众的潜力。
在收集了许多思想或可以讲述的材料之后,怎样能把这些材料系统地讲出来呢?当然不能没有纲要或程序,就开始你的演说。一篇演说,等于一段有目的的航程,非有航行的路线图不可,这就是材料排列的重要性。那么,材料要如何排列呢?
关于排列材料的方法,下面的几条原则可供参考:说明题目的原委;
利益的陈述;弊害的提醒;实行的方法;结论。譬如我们讲增进工作效率的题材,就可以依照下列的程序来叙述:效率的意义;增进工作效率是不是必要;如何才能增进工作效率;增加工作效率的实际方法;对于听众的希望。
演讲的成功与失败,全赖于自己的决定,其中最重要的是毅力。你在练习演说时,常常会感觉到一种进步,或是停止,甚至是一种退步,这种心理上的现象,是不可能避免的。但是你尽可不理会这些,应该拿出毅力,无论怎样,你总可以获得成功。许多演说者在演说时,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恐惧,而也有若干人物,虽然接连演说了好几次,但还是有些战战兢兢。这些困难,不多时就可以克服了的,只需要你有毅力。
其次是你的决心和勇气。凭着决心,任何障碍都能够战胜;有勇气的人,他们不论做什么事,都可以获得胜利。
你演讲的时候,首先应使听众的脑海中留着一个值得赞美的好印象,自然足够吸引住听众了。所以应在礼貌上加以注意,这礼貌也是代表你的品性的表现,倘若粗暴无礼,使听众有不良的成见先入于脑海中时,多少将影响你的说话效能。服装整洁是礼貌中的一部分,服装不宜过于奢华,因为奢华可以使人产生不良的观念,头发梳得整齐,面部修得清洁,这样才能使听众见你的时候,就觉得你是个庄重朴实的人。
许多演说者常在开始演说时频频咳嗽、摇头摆体,这种行为,不是因为做作,便是因为预备不充分,而在掩饰自己。可是这种行为,只有引人憎厌,使人难堪。有些人说不到两句话,便唾沫四溅,这种恶习应当革除。在演说开始之时,先说了一套道歉客气的虚文是可笑且幼稚的。听众既然是在听你的演说,那么你说上一大套的废话,只有浪费宝贵的时间;倘若你真因没有预备而要求大家原谅,那更是空想,所以你开始就得说到正文,而且一定要一针见血地抓住听众的心。
演说的时候,演说者常常带着一些不良习惯,这些不良习惯,不但会分散听众的注意力,而且会引起他们的厌倦:无论四周发生什么事情,演说的人切勿举头回顾,或用眼光注意那里;勿常常看钟表;有人进场,也勿中途停止;听众中途退场时,必须依旧保持原状;遇到听众鼓掌时,应暂停,等掌声停止时再继续;勿因听众的鼓噪或讥讽,而加以驳斥,或表示胆怯;当演说完毕时,你的态度必须从容、镇静,无论听众有没有发出掌声,你都应该面带微笑,表示愉快。
许多人常认为把事理说明清楚是一件容易而且并不怎么重要的工作,一般演说者的失败,常由于这种观念所致。
英国大物理学家罗滋博士说:“我有四十年演说的经验了,最主要的诀窍是应该有充分的准备及努力说得清楚。要说得很清楚,请记住用譬喻来帮助是十分必要的,你把下面的例子比较一下,看看哪一个来得清楚:
离开地球的星球,最近的距离为35万亿英里;
要是火车一分钟可走一英里的话,那么从我们这里到最近的星球去,要走到三千八百万年才可以到达,如在那星球中唱一首歌,要在三百八十万年以后,才能够听得到。用比喻来说明事理,不但使听众容易明白,而且也可以引起听众的兴趣。”
听众的文化程度是不一样的,有高有低,在演说中,必须竭力避免专业名词。倘若你是一个医生、工程师,更应注意你的演说中应避免专业名词,就是普通名词,也必须详加解释。许多学问渊博的学者,他们的演说常常不受人们欢迎,就是因为他们所用术语太多,名词过于难懂,使听众不明白。
一位有经验的演说家说:“你如果能够在听众中,遇到个知识程度最低的,而使他对你的演说,觉得很有兴趣,这是一种十分有益的练习。要达到一个无知识的人对于你的演说感兴趣,那只有用清楚的字句来讲明事实,和用极浅显的名词解释意义,才能收效。”
现代社会随着民主与自由的深化,新闻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领导者时刻处于组织内外部的舆论中心,而舆论对领导者评价的好坏,常常成为领导者事业成功的关键,所以领导者不能不掌握一定的舆论控制技巧,使之利于自己。
演讲的形象决定演讲效果
演讲者的形象是演讲者思想道德、情操学识及个性的外在体现,是演讲者的仪表、举止、礼貌、表情、谈吐的综合反映。演讲者一经上场,就会把自己的形象诉诸听众的视觉,直接影响听众的评价和审美。
因此,聪明的演讲者从上台到下台,应该特别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给人以完美的印象。
1.走进会场
在一般的演讲场合,走进会场时要面带微笑,不论听众是否在注意你;如果是重要的演讲者或被邀请的,往往由大会主持者陪同,则更要雍容大度,谦和诚挚,用眼神和微笑与听众交流,步履稳健地向安排的座位走去。
2.就座前后
演讲时如需提前上台就座,演讲者将和大会主席或陪同人员一起走到座位前,演讲者应先以尊敬的态度主动请对方入座,对方也会礼貌地恳请演讲者坐,这时方可坐下。坐下后不要前探后望,也不要和台上台下的熟人打招呼。
3.介绍之后
主持人或大会主席介绍之后,演讲者应自然起立,并向主席点头致意,并要由衷地从面部、眼神表示出谦虚之意和感激之情。
4.登上讲台
演讲者向主席点头致谢后,稳健地走到台前,自然地面对听众站好。此时应端庄大方,举止从容,精神饱满,也可面露微笑,尤其是女性演讲者。
5.演讲开始
演讲开始前,先以友好、诚恳、恭敬的态度向听众敬个礼,以表示对听众的致意。然后不要急于开口,暂停几秒钟,以亲切、尊敬的眼光遍视一下听众,表示光顾和招呼的意思,这能起到组织听众、安定听众情绪的作用。同时深吸一口气,平静一下自己的心情,以免心率过速。
6.站姿
若会场未设演讲台,演讲者一般以站在前台中间为合适,这可以统观全场,最大限度地注意到周围听众的情绪,使处在不同位置的听众都能从各自的角度看到演讲者的表演。另外,站位也要考虑光线,要让光线照在脸上,使听众看到演讲者的真实表情,但必须合适,不能刺激演讲者,使他看不到听众。
至于站法,没有固定模式,但要保证演讲者的表演。较好的有两种。
一是前进式站法。即一脚在前,一脚在后,两足成45度角,身躯稍向前倾,给人一种振奋、向上的感觉。
二是自然式站法。即两足平行,足距与肩等宽,给人一种注意力集中、精神抖擞的印象。
7.走下讲台
演讲完毕,应说句“谢谢大家,再见”,接着向听众敬礼致意,向大会主席致意,然后走回原座。坐下后,如果大会主席和听众以掌声向演讲者表示感谢,则应立即起立,面向听众致礼,以示回谢。
8.走出会场
大会主席陪同演讲者往外走的时候,听众常常出于礼节鼓掌欢送。这时演讲者更应谦虚,用鼓掌或招手表示答谢,直到走出会场。
演讲要力求通俗易懂
清晰的语言,是保证信息传输的根本条件,也是演讲语言的首要特征。概念要准确,表意要清晰,才能真实反映出现实面貌和思想实际,才能为听众所接受,达到宣传、教育、规劝、影响听众的目的。
演讲稿的语言要力求做到通俗易懂,首先要用通俗的说法,尊重多数人的语言习惯。其次要规范化。
演讲稿中的语言讲出来要让别人听得懂,这是对演讲语言的基本要求,否则演讲就失去了听众,失去了意义和存在的价值。语言不准确,意思表达得不清楚,话说得不明白,往往造成听众理解上的困难。因此准确的语言,即规范化的语言,就是“统一的、普及的;无论在它的书面形式或口头形式上,都具有明确的规范的汉民族共同语”,对一些外来词语要少用、慎用。特别是考虑到领导者的特殊身份,在语言上更要严把关,通俗易懂。
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作为一代语言大师,其语言通俗晓畅,独步于现代文坛。他曾多次向青年作者这样介绍:“我写作中有一个窍门,一个东西写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念给别人听(听不听在他),看念得顺不顺?准确不?别扭不?逻辑性强不?……看句子是否有不够妥当之处。……语言的创造,是用普通的文字巧妙地安排起来的,不要硬造字句,如‘他们在思谋……’‘思谋’不常用;不如用‘思索’倒好些,既现成也易懂,宁可写得老实些,也别生造。”这个窍门应当在所有演讲者中间推而广之,付诸实践。
做到演讲语言的通俗和规范,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首先把生僻的词换成常用的词;其次不用生造的古里古怪的词语;再次恰当使用文言和方言词语;最后用明白的语言解释难理解的术语,以浅显的形象事物解释抽象的概念,也可以用举例来说明听众陌生的事物。
就第一点,上文老舍先生改“思谋”为“思索”即为一例。
至于生造词语,物理学大师爱因斯坦对于深奥难懂的相对论的形象阐述,使即便是物理学的门外汉也能铭记于心。
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伟大导师列宁,在面对劳动群众发表演讲时,最善于运用听众日常生活中能够感知的形象来表达复杂深奥的政治问题。在《什么是苏维埃政权》这篇广受欢迎的演讲中,他说:“日益吸引每个国家工人的新政权的实质就在于:从前管理国家的总是富人或资本家,而现在第一次是由遭受资本主义压迫而且人数最多的阶级来管理国家。在世界上,我们俄国第一次这样建立了国家政权,没有剥削者参加,只有工人和劳动农民组成群众组织——苏维埃。而国家的全部权力都交给苏维埃。”这些再朴实不过的语言,直观明了,准确实在地回答了“什么是苏维埃?这一新政权的性质是什么?”这两个关键问题,解除了人们心头的疑惑。
我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在一生坎坷而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演讲始终是他宣传民主的有力武器。他以演讲阐明观点,宣传真理,以演讲发号施令,激励斗志。1905年,他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公开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的革命号召,建立起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论基础。
孙中山博学多识,才高八斗,青少年时代就积累了广博的学识。在香港西医书院学习的五年时间里,除刻苦钻研医学本科知识外,还广泛研读了西方国家的政治学、军事学、历史学、物理学、农学等,尤其爱读《法国革命史》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同时,在课余时间,他还十分重视进修中文。尽管如此,中山先生在这篇演讲中都没有用“之乎者也”来卖弄自己,而是以最朴实,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比喻类比这样的修辞方法,来形象化的说明:革命要成功,首先就要唤起民众的觉悟,获得民众的支持,让民众做革命的主力军。革命理论的传播就成为必要的前提,革命理论要为人民理解和掌握,才能发挥它的无穷威力。孙中山的演讲以听众为中心,要以听众接受为目的,他深入浅出的演说正符合了大多数人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他的理论才能深入人心。
以简洁准确而又通俗易懂的语言痛陈时弊深刻揭示社会现实,在这方面,我国现代文学的旗手鲁迅先生堪称楷模。
鲁迅的演讲,其友人许寿棠评价说:“深入浅出,要言不烦,恰到好处。”许广平在《鲁迅回忆录》中描述说:“以朴素的、质直的、不加文饰的讲话,款款而又低沉的声音,投向群众。”“雄辩地驳斥了异端邪说,摈弃了弥漫世间的乌烟瘴气,给听众如饭醇醪,如服清凉散。”在鲁迅的一生中,曾多年执教,多次演讲,直接谆谆教导青年,鲁迅的每一篇演讲,都是一篇精彩的战斗檄文。
演讲要力求生动形象
一篇好的演讲稿,光有语言的通俗、明白还不够,讲出的话能被听众所理解,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与成功的演讲还相去甚远。好的演讲还要能吸引人,让听众爱听,这就要求语言的生动形象,要求语言表达“言之有物”,使人获得真切实在的感受。如果演讲中使用过多空泛的概念,过多虚幻的描绘,听众往往不得要领,难于理解和消化。要用形象化的语言把抽象化为具体,把深奥讲得浅显,使枯燥变得有趣。
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可以从多方入手,或选用形象化的词语,或用形象化的修辞方法。形象化的词语就是形象色彩比较浓厚的词语。我们谨以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的开头部分为例: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总共不过才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段质朴无华的语言给人的印象是极为深刻的,全世界爱戴马克思、尊敬马克思、信仰他创立的科学共产主义的人们,都在恩格斯形象的描述中重温了伟大导师去世时的情形,人们屏住呼吸,默默地送别他的灵魂,在绵绵哀思中整理着对这位伟人的片段回忆。形象生动的语言能够有效地渲染出事件发生时的气氛,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这个时候,也许大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让大家听得懂,要求语言要朴素,现在又主张语言要形象化,是不是有些矛盾呢?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而是辩证的统一。朴素未必失去形象,形象也未必就一定不朴素,语言的选用要依据演讲者所要讲述对象的特点,要具体描述的就不该吝啬笔墨,只需简要说明的就不必冗言赘语,最根本的是要服务于演讲的主题,既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又让听众觉得生动感人。形象化的语言绝不是堆砌形容词,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影响表达的效果。
要使语言形象化,各种修辞手法的合理运用也十分有效。比拟、比喻、夸张等都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色彩。
当演讲者向听众讲大家不熟悉或不很熟悉的话题时,就可以引用一个生动而容易理解的比拟,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把那种只知背诵马恩列斯著作中若干词句、徒有虚名的人比拟为:“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一副对联两个比拟,把教条主义者模拟得活灵活现。
生动活泼的比拟是演讲者贯常使用的修辞方法。
1924年1月17日,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上,鲁迅作了一篇著名的演讲——《未有天才之前》,在这篇演讲中,他针对当时文艺界“要求天才产生”的“盛大呼声”,通俗生动、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天才与民众的关系,批驳了当时社会上的一些错误论调。
“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郊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孕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有一回拿破仑过阿尔卑斯山时说:‘我比阿尔卑斯山还高!’这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许多兵;倘若没有兵,那只有被山那面的敌人捉住或者赶回,他的举动、言语,都超出了英雄的界限,要归入疯子一类了。所以我想,在要求天才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譬如想有花木,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花木非有土不可,正如拿破仑非有好兵不可一样。”
“天才得以生长于民众”是鲁迅的主要论断。
这是一个充满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立场。在这里使用的两个精短、易懂、确切的比拟有效地阐明了这一立场,揭示出天才与民众的关系。
比喻也是常用到的修辞方法。比喻有两个成分,一个是被描绘、被比喻的事物,叫“本体”,一个是用来打比方的事物或现象,叫“喻体”。“本体”、“喻体”是不同的东西,有本质差别,但两者之间又有一定相似处。本体大多比较抽象深奥,或是生疏而不易理解,喻体则具体、浅显,为人们所熟悉。
郭沫若演说喜欢用比喻。1937年他从日本只身潜回祖国参加抗日,上海地下党组织各界人士集会,欢迎他与获释的“七君子”返沪。会上,有人喜欢鼓吹“一党专政”和抗日必须依于“政府”之下。郭沫若作了一个精彩的发言,说:“政府好像是个火车司机,人民好比火车上的乘客,司机、乘客是向着同一目的地的,乘客应该一致服从司机开车,才能达到共同的目的地。但是如若说我们开车的司机,是个喝了酒的醉汉,或者他已经睡着了,这个时候全车乘客都将有生命之危,怎能安全到达目的地?这样我们就不能再服从他了。我们不但不服从他,而且应该叫醒他了!”会场上掌声雷动,他接着说:“即使他没喝醉,没有咋着,则这个司机不是个好司机,那他也是不会注意安全行车的。像前面轨道上,堆放着许多石块、障碍物,他还是硬向前开,全车乘客的生命安全危在旦夕,这时我们全体客人,为着自己的生命,为着胜利到达目的地,也就不能盲目地服从他,大家应该命令他停车,应该赶快下车,一齐动手把石块、障碍物搬掉。”
郭沫若的这个比喻,取自日常生活,明白易懂,又说理透彻、无可辩驳。他有力地回击了“一党专政”的鼓吹者,大快人心,赢得全场长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
在演讲中,引用一些成语、名言、典故、诗词、神话等,也可以加强演讲的生动性,形象感。一个好的演讲者,不仅要有雄辩的逻辑思维,还应有完美的形象思维;当两者结合在一起时,即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才能行驶、才能腾飞。通过形象的引用,比讲抽象的道理收效更大。
我们先来看几个简单的例子: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出席专为他举行的欢迎宴会。他在致祝酒词时就引用了毛主席的名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既表达了对主人的尊敬,又体现出中美两国要抓住历史的机遇,共同努力,实现两国关系的改善。
1988年6月在北京举办的中美工业、贸易和经济发展研讨会是中美经贸合作的里程碑。美方代表在答谢宴会行将结束之时,用刚学会的汉语朗诵中国的古诗,作为他演讲的结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在中国几乎妇孺皆知的古诗,用来表达宾主双方对中美关系更进一步发展的共同心愿,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这些外国友人在演讲过程中,都不约而同地引用了中国的成语或诗词名句,贴近了与中国听众的距离,沟通了情感,又贴切地表示出了自己的心情、愿望,表现了他们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和运用。
演讲要力求简洁有力
自信心强、办事果敢的人一般都说话干脆,不拖泥带水;思维和认识能力突出的人说话简洁精致,不长篇大论。在现代交往中,社会节奏快,时间观念强,说话简洁会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说出的话自然就有力度,而演讲因其特殊的存在形式,更是如此。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生前做过多次演讲,下面的《人类历史上最珍贵的一刻》,是他诸多演讲中颇具特色的一篇:
“因为你们的成就,使天空也变成人类世界的一部分。而且当你们从宁静海对我们说话时,我们感到要加倍努力,使地球上也获得和平与宁静。
“在人类历史上这个最珍贵的一刻,全世界的人都已融合为一体,他们对你们的成就感到骄傲,他们也与我们共同祈祷,祈望你们平安返回地球。”
1969年7月16日,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7月21日,乘坐该飞船的两名宇航员在月球首次登陆。尼克松的这篇演讲,就是通过电视向他们发表的。但全篇只有百余字,极其简短。
1984年7月17日,37岁的法国新总理洛朗·法比尤斯发表的演说,更是短得出奇,演讲词只有两句:
“新政府的任务是国家现代化,团结法国人民。为此要求大家保持平静和表现出决心。谢谢大家。”
上述这些演讲,大师们驾驭语言的功力都是非凡的。同时,这也说明了简洁精练在语言交际中的举足轻重。
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演讲要想得到较佳的效果,语言必须简洁、精炼,要能使听者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取较多而有用的信息。反之,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必然误人时光。
演讲要力求以情动人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感情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有时是很大的,它可以敞开理性的大门,从积极方向来理解演讲内容,也可以关闭理性的大门,或者抗拒性地、消极地对待演讲内容。演讲过程中,听众的注意力、理解和记忆选择性,很大程度上是由感情因素决定的。林语堂曾说:“对中国人来说,一个观点在逻辑上正确还远远不够,它同时必须合乎人情。”其实何止是中国人,只不过中国人更加重视罢了。
演讲者充沛的感情可以通过他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语调高低、口气轻重、语速快慢表现出来,但最重要的还是要以语言为载体传达出来。一篇演讲,无论内容如何丰富,语言怎样准确、清楚、简洁、明了,如果缺乏情感,那还是很难打动听众的。俗话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成功的演讲不仅能把道理说得清楚明白,使听众不得不信服,而且还能以自己真挚的感情感染听众,引起听众的共鸣,使听众心悦诚服地接受演讲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的表达既要靠语意,也要靠语音。因此,一些演讲名家,他们在遣词用语的时候,总是字斟句酌,选用那些适合表现思想内容,蕴含着炽烈情感的语言,并以这些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来叩动听众的心扉,引起共鸣。
林肯总统是一位具有超人的演讲才能的政治家,他1863年11月29日的“葛底斯堡讲演词”直到今天不论任何大文豪,仍不能在这篇名文上增加一词,被人们当做模范讲演词。
这篇不足300字的讲演之所以被世人所称赞,成功之处不仅在于简短精妙,更重要的是注入了林肯的情感。
让我们重温一下林肯的这篇演讲词吧。
1789年前,我们的祖先在这块大陆上创造了一个新的国家,她在自由之中成长,并为人人生而平等的主张而献身。
如今我们已从事一场伟大的内战,考验这个国家,看为何如此成长和如此献身的国家能否长存于世。
我们在这战争的战场上聚会,奉献出战场的一部分土地,作为那些为国家生存而捐躯的人的最后安息之所,这全然是必须而正常的,也是我们应该做的。
世人不会太注意也不会太长久记忆我们此刻所说的话,但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在这里所做的一切。
我们面对这些光荣为国家奋斗牺牲的人,我们更应该发挥我们的爱国热忱。换句话说,我们绝对不能让这些爱国者白白牺牲,我们要祈求我们的国家在上帝保护之下,能获得更新更大的自由。
我们只要能树立起民有、民治、民享的理想政治,我们的国家就不会从地球上灭亡。
整篇演讲只用了5分钟,却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林肯简短的演讲词之所以激发人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林肯是站在听众立场上说话,每段开头、中间、末尾都离不开“我们怎样”,用他的切身体会来表明他对人民的关心、爱护;其次是语言的真诚朴实,乃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道理虽简单,听众却有如饮甘泉的畅快感觉;再次是林肯对民众的热爱促使他把听众当做上帝,通过语言的力量,团结人民,为美国的解放而斗争。
总之一句话,林肯把感情投到演讲的主题和内容上,并适当地通过有声语言把这种感情表现出来,产生了心理的“共振效应”,达到了演讲预期的交流、鼓动和说服的目的。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素以非凡的雄辩天资和演说能力闻名遐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以出色的军事才能领导了英国对法西斯德国的斗争,其间发表了许多演讲,对鼓舞英国军民和全世界人民奋勇抗战,具有重大意义。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尽管丘吉尔是一个一贯仇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资产阶级政治家,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审时度势,认识到要消灭德国法西斯,就要团结一切反法西斯力量,支持一切受法西斯迫害的国家和人民,否则将重蹈绥靖政策的覆辙。用他自己的话说:“如果希特勒入侵地狱,我至少也要在下院发表一篇同情魔王的声明。”为了向全国表明他的态度,丘吉尔通过广播发表了著名的《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
……希特勒是个十恶不赦、杀人如麻、欲壑难填的魔鬼,而纳粹制度除了贪得无厌和种族统治外,别无主旨和原则。它横暴凶悍,野蛮侵略,为人类一切形式的卑劣行为所不及。
过去的一切,连同它的罪恶,它的愚蠢和悲剧,都一闪而逝了。我看见俄国士兵站在祖国的大门口,守卫着他们的祖先自远古以来劳动的土地。我看见他们守卫着自己的家园,他们的母亲和妻子在祈祷——啊,是的,有时人人都要祈祷,祝愿亲人平安,祝愿他们的赡养者、战斗者和保护者回归。
我看见俄国数以万计的村庄正在耕种土地,正在艰难地获取生活资料,那儿依然有着人类的基本乐趣,少女在欢笑,儿童在玩耍,我看见纳粹的战争机器向他们碾压过去,穷凶极恶地展开了屠杀……我还看见大批愚笨迟钝,受过训练,唯命是从,凶残暴戾的德国士兵,像一大群爬行的蝗虫正在蹒跚行进。
这里一美一丑的生动刻画,对照鲜明,字里行间充满着对法西斯令人发指罪行的控诉,对灾难深重的人民的同情,饱含演讲者激情的语言使一切正义、善良的人们对侵略者更加深恶痛绝,对受害的苏联人民及其国家更加同情,并抛弃一切旧有的偏见。正所谓“感同身受”,丘吉尔自身鲜明的爱憎,通过他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产生了强大的感染力。
接着他以准确有力的语言,阐述了英国所要采取的政策和所要达到的目标。丘吉尔以战略家的眼光看到了这次大战的世界性:“这不是阶级战争。这是一场整个大英帝国和英联邦,不分种族,不分信仰,不分党派,全部投入进去的战争。希特勒就要迫使西半球屈服于他的意志和他的制度了,而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他的一切征服都将落空。”丘吉尔通过演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动员英国人及世界人民大力援助苏联,彻底打败德国法西斯具有重要意义。
他在演讲的最后说:
因此,俄国的危难就是我们的危难,也是美国的危难,正如俄国人为保卫家乡而战的事业,是世界各地的自由人民和自由民族的事业一样。让我们吸取通过残酷的经验得来的教训吧。让我们加倍努力,只要一息尚存,力量还在,就齐心协力打击敌人吧!
这诚恳真挚,感情热烈的号召极为鼓舞人心,我们今天似乎还依然感觉到余音不绝于耳。
演讲中要懂得应变与控场
演讲者要想取得良好的演说效果,还应该具有应变和控场能力。即善于临场察言观色,以便把握住听众的心理变化、兴趣要求,及时修正补充自己的演讲内容,为演讲成功打下良好基础。
那么,一个成功的演讲者需要哪些应变与控场能力呢?
1.控制感情,掌握分寸
当发现意外情况时,要镇静,要有好的心理素质,能控制感情,掌握分寸。不要在讲台上惊慌失措,更不要因急躁而冲动行事。
2.从容答题,妙语解脱
演讲时,常有听众提出较尖锐的问题,欲“将你一军”,这时候该怎么办呢?要学会从容地回答听众提出的问题,特别是那些乍看起来十分棘手的问题。有的人采取压制的方法,发火批评,喊“别吵了,安静下来”,这样只会使自己陷入窘境。有的人则采用以诚相待、妙语解脱的办法,变被动为主动。
3.巧妙穿插,活跃气氛
如果会场沉闷,要尽快调节,巧妙穿插,活跃气氛。演讲者使用穿插的方法,除了把事理说得更形象、更深刻外,还可活跃现场气氛,增加听众兴趣。比如,讲个笑话、讲个故事、谈点趣闻、唱支歌等。
4.将错就错,灵活处理
要想在演讲中不说错一句话是相当困难的。如果一旦出错,在这种情况下最忌讳两点:一是搔头挠耳,二是冷场过久。有人观察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演说过程中冷场15秒以上,听众群中就会有零星笑声;冷场30秒以上,就有少数听众的笑声;冷场时间再长一点,听众就会普遍不耐烦了。
演说过程中,如果是漏了个别字句的小错误,只要无伤大雅,不予更改为好。如果是讲了一段之后突然忘了下一段该说什么,那该怎么办?卡耐基介绍了几种方法,我们可以借鉴一下:
(1)就地换掉话题,用上段结尾中的句子来发挥。
(2)向听众提出问题。
(3)如果实在是大脑一片空白,就应该临时编一段较完整的结束语,有礼貌地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