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一个词——“底气”,说的就是语言在传递气场时的重要作用。语言的气势,是影响他人最有力的武器之一。声音,作为人和人交流的最基本的形式,是气势传递的有效工具。我们在与人交流的时候,影响别人的地方,50%以上不在于我们到底说了什么,而在于我们是怎么说的。人们的语言能力有大小之分,说话的效果也千差万别。如果你很会说话,那么在这个强手如林的人生竞技场上,你就无疑多了一种竞争力。
言为心声,心随言动
说话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说话者的思想水平、文化修养、道德情操,但讲究语言的艺术也同样十分重要。同样一种思想,从不同的人嘴里说出,往往会收到不同的效果。
良好的谈吐可以助人成功,蹩脚的谈吐则令人障碍重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边的人有口若悬河的,有期期艾艾、不知所云的,有谈吐隽永的,有语言干瘪、意兴阑珊的……人们的口才能力有大小之分,说话的效果也天差地别。因此,要想在说话上成为高手,达到“言为心声,心随言动”的境界,就必须把握其中的奥秘。
一个人的话能否被别人所接受,取决于他的可信度,而要提高可信度,不仅在形象上要做到衣饰恰当、举止大方,谈吐自然得体,眼神专注、表情沉稳等,还要会观察对方。
不同的人接受他人意见的方式和敏感度都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文化水平较高的人,不屑听肤浅、通俗的话,对他们应多用抽象的推理,文化层次较低的人,听不懂高深的理论,对他们应多举明显的事例;对于刚愎自用的人,不宜循循善诱,可用激将法;对于喜欢夸大的人,不必表里如一,不妨诱导;对于生性沉默的人,要多挑动他;对于脾气急躁的人,用语要简明快捷;对于思想顽固的人,要看准他的兴趣点;对于情绪不正常的人,要等他情绪恢复正常后再谈。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对症下药,收到好的说话效果。
思想活跃,语言灵活
与人交往,说话最忌吞吞吐吐,词不达意。这样不仅别人难以与你沟通,还可能给人不好的印象。因此,交往中应尽量做到说话机智敏捷,语言措辞准确。
社交谈话要讲方式,语言交流要有技巧。君不见,社交场上有多少惊人妙语,语惊四座,又有多少奇谈怪论,吓跑宾客。很多情况下,不怕不说话,就怕说错话。
有位向导,陪伴一位法官打猎回来,有人问他:“法官今日收获如何?”
“法官枪法高明,”他回答,“只是今天上帝对于飞鸟特别仁慈。”
实际上这位法官枪法太一般,没能打中一只鸟,但叙述者却用艺术的语言、幽默的措辞而把原因归于上帝。
著名谈话艺术家德川梦声说:“我们日常与人谈话的目的,不外乎如下几种,基于意志的,基于感情的,基于求知的。”
第一种,基于意志的。你心里想些什么,就要用谈话宣泄出来,有心事而难以宣诸口舌,是很痛苦的。有时你企图用说话去左右别人的意志。比如,你请求别人办一件事,别人答应了你,这就是你已左右了别人的意志。
第二种,基于感情的。这是我们最普通的联络感情的方式,目的是通过彼此的谈话使双方感情有所增进。
第三种,基于求知的。这是你想认识某一事物或为了某一事而请教别人。
在日常生活中,不妨先判断出我们和人应酬时的目的属于哪一类,确定之后,就可以进行了。因为我们要的是成功,而不是失败。
有许多人应酬时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没有朝着目标前进,常常节外生枝,做些和目标无关甚至背道而驰的事情。也有些人,他在应酬中所运用的方式根本就是违背人之常情的。
同是一句话,措辞略有不同,效果就会相差甚远。例如,说“保龄球馆在哪里?”和“在哪里有保龄球馆?”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
在一些特殊场合中,对于措辞,当事人更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次,一家英国电视台采访梁晓声,现场拍摄电视采访节目。采访者是个老练机智的英国人,他走到梁晓声跟前说:“下一个问题,请您做到毫不迟疑地用最短的一两个字,如‘是’与‘否’来回答。”梁晓声点头认可。遮镜板“啪”的一声响,录音话筒立即伸到梁晓声嘴边。记者问:“没有文化大革命,可能也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青年作家,那么文化大革命在你们看来究竟是好的还是坏的?”
梁晓声一怔,提问竟如此之“刁”。他灵机一动,立即反问:“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著名的作家,那么您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好是坏?”回答是如此的巧妙,使英国记者一愣,摄像机立即停止了拍摄。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别人常会问自己对某人的评价是怎样的。其实,这样措辞的问法常令人难以启齿,与其问“你很讨厌他吗”或“你很喜欢他吗”,倒不如问“你对他的印象如何”。
而在回答这一类很私人化的问题时,很多被问者的心里是相当矛盾的。这时,我们大可采用一些模棱两可的话来回答。
日本演员中野良子有一次在中国被记者问及何时结婚时,刚刚失恋的她确实很难回答,但中野良子想了想后巧妙地答道:“如果我结婚了,一定来中国度蜜月。”这可说是个典型的例子。
怎么说话大有学问
古往今来,人们对说话的态度众说不一,其中一种在表述语言的最高境界时用了两个字“危言”。危言的境界与“大相无形,大音希声”等先哲的言语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如禅宗教人“将嘴挂在墙上”。但我们平常人,谁能不说话?即便先哲也免不了说话,只是他们可做到这时候说,那时候不说,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即使哑巴不能正常说话,但他也有自己的表达方式。
其实,说话大有学问。有时想说而不能说,有时想说而不该说,有时想说而不会说,有时想说而不敢说。古希腊有个寓言把舌头比做怪物,它能用最美好的词语来赞美你,也可以用最恶毒的言辞来诅咒你,它能把蚂蚁说成大象,也能把小丑说成国王。
善于说话的人,可以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意图,也能把道理说得清楚、动听,并使别人乐意接受。有些人善言健谈、出口成章,说出无数金玉良言、警世箴言;又有些人信口雌黄、搬弄是非,制造废话、蠢话、无用之话,给人留下说话轻浮、行动也草率的不良印象。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句话可以把人说得笑,一句话也可以把人说得跳。言语是思想的衣裳,在粗俗和优美的措辞中,展现不同的品格,在不知不觉、有意无意间为别人描绘自己的轮廓和画像。
在今天这样的信息时代、文明社会,探讨学问、接洽事务、交换信息、传授技艺,还有交际应酬、传递情感和娱乐消遣都离不开说话。甚至衡量一个人是否有力量,这种力量能否表现出来,在很大程度上是看他说话的能力。另外,我们还知道口才不是先天造就的,完全可以通过自我训练来提高。因此,说,还是不说,说什么,怎么说,和谁说,是一种文化,更是一门艺术。掌握这门艺术,就能驾驭奇妙的舌头,改变你的一生。
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塑造自己说话的形象和语言能力。
1.试着清除语音障碍,调整自己的音色
有的人声音尖锐刺耳,有的人声音沙哑低沉,尽管一个人声音的基调改变不了,但每个人还是可以发出一些不同的声音,其中,也必有一种音色是最亮丽而具有魅力的。在不同场合,要注意运用有效的发音。坚毅激进的声音,给人一种奋发感;柔和、清脆的声音使人愉快;低缓忧郁的声音让人悲哀;而粗俗急躁的声音使人发怒。
2. 说话要保持恰当的速度
说话太快,自己喘不过气来,别人也听不清,白费口舌;太慢,使人听得不耐烦。在说话时,声调要注意有高有低,正如乐曲中的快慢和强弱,要使你的话如同音乐一样动听,就要注意声调的高低。另外,说话带口头禅,会扰乱节奏,显得杂乱无章。平时说话声音不能太响,在公共场合特别要注意文明。大声喧哗,只能招别人白眼。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最忌讳那种傲慢的腔调、趾高气扬的神情、刻板僵硬的语气。而谦逊的态度、委婉动听的语调,能给人一种心悦诚服的力量。在奥斯卡领奖台上,著名影星英格丽·褒曼在连获两届最佳女主角奖后,又一次获得最佳女配角奖,但她对和她角逐此奖的弗伦汀娜推崇备至。“原谅我,弗伦汀娜,我事先并没有打算获奖。”谦逊的一句话就消除了与对方的心理隔阂。
3. 不要把“我”挂在嘴边
不要以自我为中心,不要把最没有价值的“我”字当成说话中最大的字,把出现频率最高的“我想”、“我认为”改成“我们”、“你看呢”、“你觉得”。少叙述自己的经历故事,除了真正贴切简短以外,更不要逢人便滔滔不绝地吐苦水,把周围人当成宣泄对象。开口诅咒,闭口发誓,漫天许愿,随便插嘴,也是粗鄙俗陋的表现。不讲别人不感兴趣的话题,要把所有人的谈兴都调动起来。
当然,我们还应意识到,说过头的话、刻薄话、挖苦或讽刺话、伤害感情的话都会给别人的心灵留下创伤。应尽量避免舌头惹麻烦,不搬弄是非,不道人之短,不谈他人隐私。当遇事应当表露态度时,不要畏畏缩缩。鼓不敲不响,话不说不明,要勇于把当时的情况讲明,否则会人为地引起麻烦,产生误会,事后难以说清。
夸张的词有一种引人注意的效果,但用得太滥,反而使人不相信。你不可能每次说的都是最重要的消息,不可能每次都讲最动人的故事,随时、随地出现“最”这个字,别人会认为你是个喜欢夸大的人。
最后,有些人经常由于自卑,嘴巴张不开而不敢说。或因某种原因而不屑开口说。孔子说:“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就是要让人不要耽于沉默或不要无谓地沉默。其实说话和写文章一样,关键是第一句,你只要勇敢地讲出第一句话,紧接着第二、第三、第四句就会跟着吐出来,别人绝不会在意说得怎样。所以把话说出来是关键,因为无论怎样你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而与人交流才是学习和进步的阶梯,不要当“故作的”深沉的智者,把自己封闭起来并无益处。
让你的语言动听
平时,我们与人交谈、交往的时候,大多希望自己能给对方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因此,莫不讲究语言方面的技巧和修辞。
语言的技巧,着重在“巧”字上。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技巧,对于日常的交际活动肯定大有助益。
1. 用正常的语速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