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现当代世界格局
新生——伊拉克诞生
1958年7月14日,革命的呼声宣告着伊拉克共和国的诞生,随后,以卡塞姆为总理的共和国政府成立了。这也标志着伊拉克的帝王制已经彻底烟消云散。
卡塞姆政府没收一切皇室财产,也没收了王室成员的所有土地。1958年7月27日,政府颁布临时宪法,并组成土地改革委员会。按照1958年10月1日颁布的30号法令,土改委员会把土地分给没有土地或是缺少土地的农民,规定了私人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铲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础。分到土地的农民就这样摆脱了封建剥削,由此劳动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伊拉克的农业整体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利用各种发表演说的机会和场合,伊拉克共和国政府反对任何帝国主义计划与帝国主义同盟。1958年7月15日,也就是共和国诞生的第2天,伊拉克军队就退出了伊约联邦;1959年3月24日,伊拉克正式退出巴格达条约,根本上动摇了总部设在巴格达的该条约组织,这也使得帝国主义国家在企图包围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上掉了链子。
1959年5月15日,伊拉克宣布废除同美国在1954年所签订的3个有关军事协定的协议;并与英国进行长期谈判,希望英国撤出在伊拉克的军事基地。自此,伊拉克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和压迫,获得了真正的独立和主权,这表明帝国主义在阿拉伯国家及整个中东的势力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1959年6月22日,伊拉克不再采用英镑作为本国的货币,这也是伊拉克在经济上和财政上获得独立的一个表现。1960年8月,伊拉克与英国石油公司进行谈判,要求同英国分享在伊拉克境内的石油利益;1961年,伊拉克政府发布80号法令,目的是收回租让给外国石油公司土地的99·5%;1962年,伊拉克建立了国家石油公司与国家生产、出口石油组织,从而结束了外国垄断石油公司掌握伊拉克经济命脉的历史。共和国对内减少税收鼓励本国工商业发展,从而是伊拉克拜托对外国经济上的依赖。
对于国际关系方面,伊拉克始终坚持保持中立,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在万隆会上,伊拉克遵守10项原则同很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革命的胜利使伊拉克脱离了反动营垒,步入争取和平进步的革命洪流。
1958年,由革命所建立的政权基本上实现了革命前自由军官组织委员会所指定的目标和原则。只是革命指导委员会尚未建立起来。卡塞姆实行少数人专权,没能像革命前与革命中那样继续依靠人民群众和爱国党派的力量。再加上领导人总是互相猜忌和暗算,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革命的进一步发展。1958年9月底,卡塞姆罢免了阿里夫武装部队副总司令的副总理兼内政部长职务,委任西德大使。然后又粉碎了阿里夫的一个团发动的叛变,将阿里夫和他的部下逮捕,以企图谋杀政府总理的罪名审讯、定罪。1959年2月,内阁的6位部长辞职,包括独立党总书记与复兴党在内阁的唯一代表。由于他们不赞同卡塞姆的政策或是对这个政策模棱两可,于是卡塞姆内阁进行了改组。这些问题充分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不彻底性。然而,伊拉克1958年革命的功绩是属于全体人民的。同时这也是伊拉克人名长期反封建斗争的结果。
伊拉克自由军官发动了1958年革命,引来很多革命人士参加,这次革命宣告伊拉克封建制度的消亡,并将深受封建压迫的人们解救出来,结束了数世纪的封建统治,建立起一个民主的独立国家。它使帝国主义在中东的政治、经济、战略利益受到了重大的损失,摧毁了帝国主义反动派在中东的堡垒,使得中东人民增强了挣脱帝国主义枷锁的信心和勇气。
美苏争霸——古巴导弹危机
在四国首脑会议之后,古巴导弹危机成为美苏之间的矛盾的重大阴影。
古巴在经历猪湾事件后遭到了美国的全面禁严。卡斯特罗对自己的实力心知肚明,他知道美国的强大,于是就派亲弟弟劳尔·卡斯特罗率领代表团到苏联进行访问,请求苏联帮助。而在这个时候,苏联也正在考虑古巴的问题,赫鲁晓夫认为美国是容不下卡斯特罗政权存在的。要是苏联不援助古巴,那么一定会导致其他拉美国家对苏联失去信任的后果出现,苏联等来的就是被大家放弃,由此,苏联在全世界的地位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于是,苏联决定将古巴作为伸向西方深处的桥头堡。赫鲁晓夫给出的策略是秘密在古巴布置核导弹,且要严格保守这个秘密,不然一旦美国知道了,整个计划就会功亏一篑。
苏联政府接受了赫鲁晓夫的计划,在7月3日和8日与劳尔卡斯特罗进行会谈,最终达成了秘密协议。苏联决定在古巴布置中程导弹设施,并提供伊尔28喷气轰炸机,整个计划预计在7月开始实施。运往古巴的货物,苏联决定采用船只运送,并将几十枚导弹与几十架飞机拆开装到集装箱里,运送到古巴。一同前去的还有3500名技术人员。每一枚导弹都带着超过广岛20至30倍的核弹头。直到9月2日,苏联才公开宣布,根据双方的协议,苏联向古巴提供大量的武器和技术人员,而这两项在古巴部署的核导弹已经完成,部署工作已然接近尾声。
将导弹安置在美国的眼皮子底下,这一举动由衷让赫鲁晓夫解了闷气。这样的事情也足以将当时的国际情况从东方转移到西方。但他没想到的是这时候却突然了一个危机,并且严重威胁到苏联。同时,这也是赫鲁晓夫给自己出了一个难题。美国五角大楼迅速制定了对策,以此为借口向弗罗里达和接近古巴的美军基地集结大量的军队。
1962年10月16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在白宫迅速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如何应对古巴导弹危机。其中,强硬派坚持以粉碎性的攻击:派地面部队直接进攻古巴,具体做法是这样的:先由空军轰炸古巴主要的设施基地,然后派遣海军陆战队将核弹与卡斯特罗政权一举消灭。然后再发动500架飞机对古巴进行地毯式的轰炸,破坏其核设施。
10月22日,肯尼迪严厉警告赫鲁晓夫,一旦古巴向美国发射任何导弹,美国都会当成这是苏联发出的公然挑衅,对此,美国一定会竭尽全力对苏联进行报复,将闯进美国海域的任何船只都击沉。就在这个时候,五角大楼的人员告诉肯尼迪说,苏联和古巴的飞机就像珍珠港被袭之前一样此时正安静的排列在场地上,等待着一阵狂轰乱炸。肯尼迪立即命令泰勒将军派U-2飞机对佛罗里达各美国空军基地进行高空摄影,“要是咱们也那样,我想一定会非常有趣。”其实,美国的飞机当时真的是那样排列在场地上,空军部在听了总统的话后,迅速下令将这些飞机疏散。大约过了13个钟头,莫斯科一带很久都没有任何反应,很快,美国驻苏联大使意外的收到了苏联的照会书:内容是指责美国的强盗行为,里面承认设在古巴的导弹主要是用于军事目的。从这份照会书中,肯尼迪看出了苏联目前的心境,他尚且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也就是说赫鲁晓夫还在犹豫不决,有可能是故意拖延时间,好让自己思考对策。
此时已经是剑拔弩张,核战争已经迫在眉睫,似乎这种紧张的局势比任何时候都要严重。然而,这时候情况却又发生了转机,下午6点钟,赫鲁晓夫的一封感情激动的长信通过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与美国国务院之间的专线电传打字机开始传送过来。苏联总理首次承认在古巴有俄国导弹,他承诺只要肯尼迪总统不进攻古巴,苏联就立即撤走古巴的所有军事设施与人员,不再向古巴提供任何武器。
由于赫鲁晓夫之前并没有告知卡斯特罗这件事情,卡斯特罗由此认为自己被骗,所以没有理睬。虽然,他还可以拖延时间,但却并不能接触古巴面临的危机。导弹尽管是布置在古巴的土地上,却被俄国人掌握着,而且也没有一个古巴专家知道如何发射导弹。下午1点3O分,三军参谋长向特遣136舰队发出信号:不要再上别国的船,也不要再显示武力。执委会感到心花怒放,但总统却说这一次,赫鲁晓夫的退让十分艰难,并且告诉人们,不要认为美国赢得了胜利。古巴导弹危机到此为止,但并没有撤掉古巴上空面临的危机。
苏联因为实力不足只好向美国政府屈服,让步三分。但是,苏联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那就是利用撤离古巴导弹的机会让美国撤兵古巴,并在核试验的禁止的事情上双方达成了默契。1963年5月,美苏签订在两国首脑之间建立“热线”的协议。7月,美苏拉英国一起签订了维持核霸权的“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两个超级大国的公开勾结与继续争夺,给整个国际关系格局带来了重大影响,使得两大阵营迅速瓦解。中苏关系正式破裂。法国公开反抗美国的霸权地位。第三世界国家组织“七十七国集团”,最终结成“不结盟运动”,维护民族利益,反对世界殖民霸权的恶行,从而将世界从两极化转变到多极化。
两伊战争
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的焦点是中东地区,因为这里爆发了一场举世瞩目的战争,那就是伊拉克和伊朗之间的战争。从1980年9月爆发到1988年9月战争双方握手言和,这次战争整整持续了8年之久。战火不断燃烧,两伊都受到了重大的损失。这次战争是二战以来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战争,甚至还殃及到地中海一些国家的经济利益,尤其对美国和苏联的影响较大,令他们在地中海势均力敌,地中海的局势一度紧张,这一地区的战火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所以,两伊战争也给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战争提供了最宝贵的参考,是20世纪战争所具有的特点。这场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争夺领土,其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阿拉伯河的边界划分;二是波斯湾入口处3个小岛的主权归属。
1980年9月23日,伊朗军队在德黑兰游行并将军队开赴两伊战场。伊朗和伊拉克都是亚洲的阿拉伯世界的两个国家,彼此相邻,边界长达1200公里,长达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两国之间的天然界限,但两国在边界问题上经常出现争端,并一度发生战争。另外,宗教问题也是两国爆发武装冲突的一个原因,两国都信奉伊斯兰教,但是伊朗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信仰伊斯兰教的什叶派,而伊拉克则有百分之六十的人也信仰同一派。
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伊朗政府强调所有伊斯兰国度都要输出原教主义的伊斯兰革命,公开向百分之六十的伊拉克什叶派信仰者号召伊斯兰革命,以便推翻伊拉克现在正掌握着政权的伊拉克共和国。伊拉克则支持伊朗境内少数民族,比如库尔德族实行民族自治。随着政治、边界以及宗教问题的激化,最终导致两国间的矛盾一再升级,终于1980年9月22日,两伊战争全面爆发。战争爆发后,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尤其是阿拉伯世界人民的关注。
1987年7月20日,联合国通过安理会决议要求两伊立即无条件停止战争,联合国的这次行动同样震惊了世界人民,同年7月,伊朗正式接受这一决议。在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和她的助手的多次奔走下,两国同意从1988年8月20日起全面停战。标志着两伊从战争走向和平的重要转折。
长达八年的两伊战争令双方都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战争范围甚至给世界上其他的国家造成重大影响。伊朗死伤人数多达60万,四处流浪的人数达300万,伊拉克死伤则达40多万。两国的石油生产也因此受到巨大影响,损失金额高达5400多亿美元,这场战争大概耗费了财力达9000亿美元,将两国的发展倒退了20到30年。
1988年9月20日,两伊战争走向末尾,8年的战争使得两国不再具备战前时的那股斗气。双方在国际社会的影响下做出了政治谈判,彻底为这场战争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以色列入侵黎巴嫩
以色列在很久之前就预谋想要入侵黎巴嫩。在第四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就在着手考虑关于黎巴嫩叙利亚与巴勒斯坦的问题。1981年4月到7月,在叙利亚与以色列发生导弹危机后,以色列就开始图谋对黎巴嫩发动战争,并且制定了总体作战计划,企图歼灭在黎的武装主力和总部,削弱驻黎叙军,扶植亲以政权。1982年6月,以色列以英国大使被刺为借口而向黎巴嫩发动了闪电袭击。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出动大量坦克机械化部队,在海军和空军的配合下,集中主力军进攻黎巴嫩,同时对黎巴嫩附近的巴勒斯坦基地进行猛烈地军事攻击,这就是着名的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这次战争是自1973年“十月战争”以来以、阿拉伯国家与巴解之间最大的一次战争,同时也是以色列对黎巴嫩进行的规模最大的攻击。
1982年,真主党在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期间成立,属于穆斯林什叶派政党,因此带有浓厚的原教旨主义色彩。该党拥有民兵约5000人,主要集中在黎南部地区,常常与以色列发生摩擦。真主党这次突袭以色列完全是早有预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