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人接受一件事,我们可以尝试着拿出一件更困难的事作为反衬。人往往会有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本能。先给人一点甜,再让他去品尝苦,那么对方不一定会接受,可是如果先让他尝到苦头,之后再给他一点甜,那么对方不仅会欣然接受,而且还会感激你。人的心理就是这么奇怪,找到一定的心理落差,便可以将一切掌控在自己手中。
9、示弱也是一种策略
有一句谚语叫“不打落水狗”。你只要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弱势,就会从对方那里获得同情,从而避免别人继续对你进行打击。一般来说,地位越高、能力越强,自尊心越强的人,都不会打击不如他们的人,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弱者效应”。
人们总是会同情弱者,对于比自己强的人则没有那么多同情心,职场中能力相当的人大多都在明争暗斗。倘若你在工作中经常表现自己,总是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你就不会有太好的人缘。太过强势的人会令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从而陷入孤家寡人的境地。当这样的人陷入困境的时候,也不会有人出手相助,因为人们觉得他完全有能力自己解决。可是职场中的任何一项工作,都不是可以凭借一人之力就能够达成的。在职场中,一味的逞强,处处表现得锋芒毕露并不是好事。枪打出头鸟,不懂得示弱的人总有一天会因此而吃大亏。懂得示弱是一种策略,也是在职场斗争中以退为进、能够帮助自己占取优势的手段。那么,身在职场中的我们,应该如何示弱呢?
一、虚心向别人请教。
不管是从业多年的职场老手,还是刚刚工作的菜鸟,进入到一个新环境后,总会有一些地方是你不熟悉、不了解的。不管你在以前的公司多么出色,多么有威望,既然来到了新的工作环境,就要懂得拉下架子,承认自己在某方面的“无知”。当工作有不懂的地方时,不要碍于面子自己苦苦摸索,你只需开口,放下自己的高姿态向别人请教,就会给别人留下谦虚、好学、尊重他人的良好印象。你会得到更多人的信任,别人也更乐于接纳你。
二、适时装糊涂。
清代画家郑板桥一句“难得糊涂”道出了人生的大智慧。同样的,工作中也需要偶尔的装装糊涂。或许你已经发现了,在办公室总是少不了一些喜欢指手画脚、吹毛求疵的同事。碰到这样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跟他们装糊涂。对于他要批评你的问题,你可以假装自己不明白,虚心向他请教,看看他能说出个什么道理来。面对办公室里的流言蜚语,听听也就罢了,千万不要参与其中。如果你很不幸的成为那些绯闻的主角,你最好先闭嘴,不要解释太多。有时候越解释越解释不清,而且还会给别有用心的人更多的口实。此时,不如学习某些名星对待绯闻的方式——冷处理,其实也就是一种装糊涂的方式。无论别人怎么说,自己都不要放在心上。适时装糊涂包含着大智若愚的智慧光芒,可以使得职场人的道路走得更加顺畅。
三、低调行事。
很多人在进入新的工作环境后,仗着自己有高学历,丰富的经验,就处处表现自己,遇到什么事都冲在前头,就怕别人抢了自己的风头。这样急于显示自己的能力,初来乍到便锋芒毕露的做法非常不可取,很容易给人留下“自恃过高、目中无人”的印象,从而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如果单单为了彰显自己能力就不顾维护人际关系,那么以后的职场道路也会越来越难走。
适时示弱是一种生存智慧,也是一种获取成功的手段。在职场上行走,有时候“硬碰硬”的方式未必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懂得在适当的时候采用“示弱”的办法,会让自己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不会羞于向他人示弱,因为强者谦虚的态度只会让别人更加敬重。懂得示弱的人,往往能在职场中走的更加顺畅,他们懂得隐藏自己的锋芒,懂得适时的保持低调,所以在职场中也能取得更大的发展。
10、一次只寻求一个人的帮助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首歌谣: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歌里面的故事似乎很奇怪,为什么人多了反而却没水吃了呢?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办事时人多会比人少成功的几率高,可是真的是如此吗?一加一并不总是等于二,有时候还会小于二呢。因为人们身上都有一种惰性和依赖性,一旦人多了,大家共同完成一件工作,那么人群中就可能出现互相推脱工作任务的现象。同样的一件事,人多了,能做的人也就多了,当一件工作摆在自己面前时就免不得犯嘀咕,为什么一定要我做,别人不是也能做吗?就这样,你推我,我推他,结果没有一个人愿意解决问题。
我们在找他人办事的时候,就可能会遭遇被多个人“踢皮球”的情况。虽然说,“助人为快乐之本”,但并不是每个人在每种情况下,都愿意帮助别人,尤其是在对方觉得那件事情什么人都可以做的情况下。因为他觉得你还可以找别人帮忙,那件事不一定非他不可。人们总会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行事,所以当他觉得自己没有必要的责任和义务时,就不会主动的帮助别人。因而,当可以帮你的人很多的时候,先不要忙着欣喜,那么多人未必有谁愿意站出来帮忙。你要做的就是锁定一个人,只向他一个人求助,强化他的责任,让他觉得那件事他不做就没有人去做了。这样你才不会被别人推来推去,最后落得无人帮忙的结果。
小孙刚刚接到客户的电话,对方的语气十分焦急。因为离客户之前要求的项目建议书提交时间已经过了好几天,虽说是老主顾,可是对方也生气了,并给小孙的公司下了最后通牒,如果明天再交不上去,那么合作就终止。小孙放下电话便急忙找相关部门,希望能尽快的把方案写出来。
小孙按照相关流程首先找到了方案准备部,希望他们能够把方案尽快赶出来。小孙刚把意图说完,对方主管就把脸沉下来了。“我们有很多事要做,你看看,刚接了一个大项目,下周就要投标了。老板千叮万嘱不能出差错。我们还哪有时间写这个呀。不如你去技术部看看吧,他们可能有时间写。”
听完主管的牢骚,小孙很无奈的去了技术部。项目的最终实施是由技术部负责的,而且他知道技术部目前正好在做一个同类的项目。可是技术部经理推脱说客户的合同还没有签,现在这件事应该归方案准备部管,技术部没有时间管别的部门的事。小孙又碰了一鼻子灰,幸好经理给他指出了一个人,让他去找项目组的小张。他说现在小张应该不忙,会有时间帮忙写的。
小孙听完满怀希望的去找小张,小张却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事做。可是听完他的来意后,小张十分不悦地说:“我也不是闲得没事做,况且这份建议书涉及客户的很多资料,我光看那些资料就得花好几天的时间,根本不可能按你说的那么快就完成。你还是去找别人吧。”
就这样,小孙找遍了整个公司都没有人愿意帮忙,最后自己只得硬着头皮写,可是一天的时间根本写不完,最后还是没有按时完成。为此,老总狠狠地把他批评了一顿,小孙真是有苦没处诉啊!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现象叫做“责任分散效应”。比如一件任务要求一个团体共同完成,那么这个团体中每个人的责任感就会减弱。当面对困难、需要承担责任的时候往往就会选择退缩。每个人都会觉得这件事并不一定要自己去做,谁都有能力完成。既然大家都可以做,为什么单单要我去做呢?人们往往会有这样的想法,秉着“少管闲事”的处事原则。
一位女子在自己的公寓前遇害,而之前,她的邻居们都听到了她的求救声,却没有一个人出来帮忙。当这位女子第一次大声叫喊救命时,附近住户的灯都亮了,人们打开了窗户向外看,这时凶手吓得逃走了。过了一会,人们以为没什么事了,谁想到凶手又回来了,当女子再次叫喊时,人们又打开了窗户,可是依然没有人出来。这次凶手再一次逃走、等到女子走到自己家门口的时候,凶手又出现了,并且把她杀死了。整个过程虽然女子都在呼喊,附近的人们也都听见了,可是却没有人来救她,甚至没有人打电话报警。
这个故事充分体现了“责任分散效应”在人群中的反映。人们都以为别人会出手相助,所以大家都没有出门,最后可怜的女子丧命了。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周围若只有一个人有能力帮忙,那么他就很有可能肩负起他的“责任”。可是如果有很多可以给予帮助的人在现场的话,那么想要找人帮忙就有些困难了。由于责任分散,人们的心里就会觉得“一定会有人帮他的,我还是少管闲事吧。”大家都这么想,自然就不会有人站出来了。因此,请求别人帮忙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他人是否有责任分散的心理。如果真的存在,你就要想办法打破这种心理,让对方觉得只有他才有能力给予帮助。
例如有人在河边落水,旁边有很多人在围观。可是眼看着河里的人在挣扎,却没有一个人跳下去救人。这时第一个看见事故发生的人,在人群中发现了他的朋友,而那个朋友是游泳的好手。这个人便冲着朋友大声地说道:“小A你怎么还不赶快救人呀!”这时大家的目光自然就会集中到这个叫小A的人身上。此时的小A如果再不救人,就会受到舆论的压力。于是他只能赶紧跳下水,向求助者游去。
不管是生活中还工作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在十万紧急的情况下,要懂得锁定一个目标对方,并且只向他一个人求助,让他觉得自己的责任重大。这样就会避免很多人互相推脱的局面,也能快速得到你想要的帮助。切忌盲目地向众人求助,把一件事的责任分散掉,那样只会给人们推脱的借口,而你就只能像皮球一样被人踢来踢去了。
11、破解他人的谎言
现实生活中,谎言满天飞,我们不能避免,也无法避免。说谎其实是人类本能产生的一种自我防御保护机制,大多数人每天至少说一到两个谎言。所有的谎言都有它存在的道理,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的谎言,我们都不得不去面对,既然无法逃避,那就只能以最平和、理性的心态去面对,并且尽最大的努力去识别何为真话,何为谎言。人与人交往之中处处存在着这种说谎与破谎的较量,真正的职场高手必定是处理谎言的高手,虽然我们没有精确的标准去判断谎言,但是通过一些细节可以帮你学会识破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