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03900000017

第17章 远征陕甘破回军(1)

山中无老虎,猴子成霸王

再看左宗棠,从九月初六日接奉总督陕甘的谕令后,经过50多天的紧张筹备,使福州船政局基本步入了正轨。左宗棠终于可以放心地上任陕甘总督一职了。

按照大清的惯例,新上任的总督一般都要在上任之前先到京城接受皇家赏赐,拜见皇上、太后,当然也少不了和京城的大臣们叙旧、聊天。所以,接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就得做好去趟京城的准备。

同治五年十一月初十日(1866年12月16日),左宗棠从福州启程,计划经江西、湖北,取道河南前往京城拜见皇上。十二月间,他刚到达江西九江,忽然接到清廷在初六日的谕令:奔赴甘肃督办军务,暂时不要来京陛见。这还没完,紧接着,清廷在十六日和十九日再次命令到达湖北的左宗棠立即带兵入陕甘,平定局面。

原来,陕西巡抚刘蓉对捻军督剿不力,所以清廷才急不可待地督促左宗棠入陕甘,镇压捻军和陕甘回民起义。

太平天国起义轰轰烈烈的时候,捻军不显山露水,充当着配角。如今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捻军便站到了历史的前台,成为了一支很重要的抗清队伍。那么捻军到底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呢?我们先一起来认识一下捻军。

捻军,最初称捻党、捻子。“捻”为淮北方言,意即一股一伙。和太平军相比,捻军人数并不多。但捻军的出现却比太平军早得多,最早出现在明末清初。一般数十人到数百人为一股,称为一捻,出则为捻,居则为民,互不统属,也没有统一纲领、旗帜,各部首领都称为“捻头”、“趟主”等。他们人数较少,行踪不定,对统治者来说,构不成威胁,所以,清政府也懒得搭理他们。

其实,这些人本来是淮河两岸贫苦人民,包括农民、手工业者、盐贩、鱼贩、游民、裁撤兵勇和下层知识分子等。为了反抗封建压迫,才成立了秘密团体,以后逐渐扩大到山东、河南、苏北等地。早期主要以抗粮、抗差、吃大户、劫富济贫等为主要活动,侧重在经济方面。后来,太平天国兴起,各地逐渐掀起反清起义高潮。

咸丰三年,在太平军起义的影响下,河南、安徽等地捻党群起响应,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起义。这股不起眼的小蟊贼才开始被清政府重视起来。

趁着大好形势,各路捻军首领一百多人在安徽蒙城县雉河集聚集。为了给腐败的清政府以重击,会议决定成立联盟,推张乐行为盟主,号称大汉永王,下设军师、司马、先锋等职。这个联盟以推翻清朝廷为目的,于是,捻军在安徽、河南、山东等地大张旗鼓地闹开了,无形中支持配合了太平军的军事行动。可惜,在1863年春,张乐行却被俘牺牲了。因为受到乡土观念、安土重迁等习性的影响,捻军还没有形成一支浩浩荡荡、足以让清政府胆战心惊的大军。

所以,最初的捻军都是以太平军帮手的身份出现,但当太平天国被抹杀后,捻军便独自出现在了清军面前。形势的变化,促使捻军成为历史舞台上的主角,成为了清政府新的强劲对手。

没有了太平天国这把保护伞,捻军必须直面清军,真刀真枪地干了。以前小打小闹还可以,如今真要和大队清军对阵,捻军一下子没有了底气。

有一些人总会在关键时刻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捻军的救命稻草出现了。

太平天国败亡后,太平军将领赖文光、范汝增等率领残部来到捻军的地盘。赖文光,便是在恰当时候出现的恰当人,我们先来看看这个人。

赖文光,男,生于1827年,死于1868年,广西人,1851年参加金田起义,最初担任文职工作,1856年改做武将,之后一直跟随英王陈玉成转战大江南北,被封为遵王。

俗话说,机遇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文武全才的赖文光在这时候崛起应该也是一种必然。

当捻军看见赖文光就像看到了救星一样,自愿接受赖文光的领导。赖文光也不客气,用太平天国的兵制组织捻军,还用太平军的兵法训练他们。

最终,根据实际情况,捻军形成以骑兵为主、步兵为辅,以走见长、行动飘忽的作战风格,确立了“以走疲敌、伺机歼敌”的基本战略战术。

在古代的战争中,骑兵向来是一种特别难对付的兵种,蒙古大军之所以能够迅速灭掉宋朝,就是因为蒙古骑兵又快又狠。现在,捻军骑在马背上,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有便宜就占,没油水就跑,让清军望尘莫及。所以,捻军军事斗争形势逐渐地好转了起来。

此刻,清政府意识到捻军已经成为威胁清廷稳定的心腹大患,绝对不能让捻军也像太平天国那样建立一个和大清对立的天国。于是,慈禧太后决定对付捻军,选定成吉思汗的胞弟哈撒尔的第26代孙僧格林沁率军前往剿捻。不承想这位刚愎跋扈、敢战好杀的亲王竟然阵亡在疆场,终年55岁,一代蒙古将星就这样陨落了。

面对声势浩大的捻军,清政府不敢小觑这股势力,先后派大将曾国藩和李鸿章剿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左宗棠也被赋予了剿捻的重任。

陕甘回民起义成了气候

同治五年(1866年),新捻军在河南许州(今许昌)分兵两支,一支由遵王赖文光、鲁王任化邦率领,在中原继续抗清,为东捻军;一支由梁王张宗禹、幼沃王张禹爵率领,进兵陕甘,联络回民起义军,为西捻军。

同年十月,西捻军从许州西上,越过秦岭,直扑华阴。陕西巡抚刘蓉急忙率湘军迎战,结果,被西捻军击败于华州城东,伤亡七八百人。所以才有了上文提到的清王朝急下三道诏谕,令左宗棠直接赶赴陕西应对这一严峻局势的事情。于是肩负镇压回民起义和西北捻军双重使命的左宗棠赶忙率领军队赶往陕西。

晚晴时期,中华大地上烽烟四起,先放下东西捻军不谈,再了解一下回民起义。

陕西是回民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全省回族人口约百万。在历史上,回汉等族劳动人民杂居,虽然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不同,但都处在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因而在反对封建剥削压迫的斗争中保持着较好的关系。

清朝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实行反动的民族政策,极力破坏回汉人民的团结。他们一方面笼络回汉地主阶级和其他民族的上层分子,另一方面极力挑拨各民族间的关系,以便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因为统治者有意制造和扩大矛盾,诱使汉人中的地主豪绅欺压回人,所以在回民中逐渐形成一种仇视汉人的心理。随着回人心中的积怨不断增加,开始仇杀汉人,清朝统治者便借口保护汉人,动兵杀戮回人,以致演变成回汉械斗事件。

陕甘回民起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的,它是响应太平天国起义的各地少数民族起义中的一支,始于同治元年(1862年),维持了十年多之久,规模巨大,波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等地区。战乱对西北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损失人口达2000万之多。

同治五年(1866年),当捻军梁王张宗禹等部进入陕西时,原来已经退到甘肃的陕西回民起义军又纷纷东下,与捻军协同战斗,“捻回合势”曾造成西北反清革命形势的高潮。甘肃回民起义军迅猛发展,在甘肃形成了以金积堡、河州、西宁、肃州为中心的四个反清基地,起义领袖为马化龙、马占鳌、马桂源、马文禄。

面对轰轰烈烈的回民起义,清政府从甘肃、直隶调来大量军队,特派胜保作钦差大臣,负责全省军务。但胜保却屡次打败仗,丢尽了大清的颜面。1862年11月,朝廷又派多隆阿代替胜保。不承想多隆阿却在攻取周至时战死,只好由穆图善接替了他。自同治三年至五年(1864-1866年),战争互有胜负,但起义军没有退出陕西。甘肃方面虽然已经陆续有清军的援军开去,但都没有什么好的效果。同治五年(1866年)三月,兰州清军内部又发生火并。而这时,陕甘饥民也揭竿而起。这样一来,甘肃回民起义军就变得更强大了。

在这种情况下,清廷想到了湘军,妄图重演曾国藩率领湘军打败太平天国的神话。于是先就近提升四川布政使刘蓉为陕西巡抚,命他带川军和湘军入陕。但天不遂人愿,同治五年十二月十八日(1867年1月23日),六万西捻军与陕西巡抚刘蓉的湘军在西安东灞桥十里坡激战,并取得大胜。西捻军还乘机对西安形成围攻之势。接着,清廷又命杨岳斌为陕甘总督,率所部湘军西征。但到了甘肃, 杨岳斌也难以招架。

前方形势危急,左宗棠却使不上力。因为此时东捻军正在湖北作战,把他阻隔在汉口,无法北上救急。

清廷急了,命两江总督曾国藩派兵增援。曾国藩不敢大意,急忙派大将刘松山率十七营骑兵、步兵从南京西上,协助刘蓉主持危局。最终,这支队伍在这年旧历年关到达西安。同治六年正月(1867年2月),西捻军与刘松山部在西安郊外展开激战,西捻军失败后渡过渭水向北撤退。西捻军本来想和西北回民军联合抗清,却没能如愿。这两支军队虽然有共同的目标——抗清,但却没有共同的信仰,出现这种情况,也在情理之中。

这时,东捻军为实现其联合西捻军建立川陕根据地的战略目标,在江汉纵横驰骋,使“剿捻”主将李鸿章的淮军也接连失利。

可以说,陕甘总督是一个烫手的山芋,接任者未必就能把这个差事办好。都说刀剑无眼,面对越来越强大的起义军,左宗棠有什么良策呢?他能够稳定局面,让西北的经济发展步入正轨吗?

在同治六年正月初十日(1867年2月14日),左宗棠在湖北黄州(今黄冈市)向清廷上奏陈述了他的用兵方略:“方今所患者,捻匪、回逆耳。以地形论,中原为重,关陇为轻;以平贼论,剿捻宜急,剿回宜缓;以用兵次第论,欲靖西陲,必先清腹地,然后客军无后顾之忧,饷道免中梗之患。”又说,“进兵陕西,必先清关外之贼,进兵甘肃,必先清陕西之贼,驻兵兰州,必先清各路之贼,然后饷道常通,师行无梗,得以一意进剿,可免牵掣之虞。”

这个方略的核心是“先捻后回”、“先秦后陇”,关键是不让捻军和回军联合。左宗棠的建议切中了要害,因为回军和捻军联合后将更加难以对付。

此时的朝廷已经到了疾病乱投医的地步,只要能平定西北就行,要的就是这个结果,根本就没有心思注意什么作战方略。所以对于左宗棠制定的西北作战方针,也没有什么异议,并在同治六年正月十八日特授左宗棠为钦差大臣,全力督办陕甘军务。

官是有了,但还得有得力的军队。只有手里握有枪杆子,才能稳定西北的局面。我们再看看左宗棠手里的军队如何。

从福建启程时,左宗棠只带了3000多楚军。如今看到气势正旺的西捻军和起义的回民后,他感到自己手里的这点儿兵力不足以和西捻军及起义的回民对抗,于是,他奏请由刘典帮办陕甘军务并委托他再从湖南募兵3000人。后来,得知捻军已经大部分进入了“鄂疆”,便决定再招募6000人,建立一支12000人的军队。另外,针对捻军以骑兵为主、行动飘忽的特点,左宗棠主张训练马队,制造炮车。同时,奏请调派陆路提督高连升随同征剿,并购买了两千杆上好洋枪。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左宗棠建议在湖北省城设立陕甘后路粮台,在陕西省城设立甘肃总粮台。还奏请除福建、广东、浙江等省协助筹集饷银外,另由左军在上海设立的“采办转运局”委员胡光塘与洋商借银120万两,以备急需之用。

万事俱备,只等号角响起,左宗棠就可以率领大军出发了。前面提到,左宗棠的大军被阻隔在汉口,无法北上救急。所以,为了保存实力,一直等到东捻军从枣阳北入河南,左宗棠才得以实行入陕的计划。

老左的儿女情长

左宗棠不仅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他也有儿女情长,多年在外的征战,让他无法顾及家里的妻儿老小。为了让左宗棠的形象更加饱满,我们暂时放下入陕的事情不谈,看看他的家事。

我们知道,左宗棠是在咸丰十年八月离开长沙的,后来,转战赣、皖、浙、闽各省。由于连年征战,如果带家眷同行既危险又不方便,所以周夫人和子女们都留在了长沙司马桥宅中。同治二三年间,左宗棠任浙江巡抚,本打算把家眷接到杭州,后来因为浙江境内还有零星战事,出于安全的考虑,左宗棠放弃了这个打算。

就这样,一直到同治五年夏天,太平军战事基本结束后,左宗棠才把周夫人和全家老小接到福州团聚。6年的分别之苦让左宗棠和周夫人抱在一起痛哭起来。

为了国事,左宗棠无暇顾及家事,让他内心充满了自责。因为作为丈夫和父亲,他是不合格的,他欠缺了对全家太多的爱抚。好在,现在终于全家团聚了,看着夫人、儿子、媳妇、孙子其乐融融,左宗棠内心有说不出的欢喜。

本以为这次可以尽情享受这种天伦之乐,没想到几个月后便接到了朝廷调任陕甘总督的谕令。如果调任直隶总督,也许还可以带上家眷同行。可现在要去的地方是大西北,而且要接受更加艰巨的作战任务。所以周夫人在福州只住了半年,就不得不再次过夫妻异地分居的生活了。

说心里话,左宗棠也不想离开周夫人,但因为战事紧急,朝廷多次催促他动身前去西北。无奈,左宗棠只好开始进行公务交接,处理福建没有完成的事情,尤其是建设福州船政局的相关事宜。一个多月后,他才处理完了手头的事情。

当老百姓听到左宗棠要调离福州的消息后,纷纷前来送行,一度阻塞了道路。做官做到这个份儿上,该知足了。但左宗棠觉得自己在福建的时间太短了,许多事情还没有完成就要调离,愧对百姓的爱戴。

这就是清廉的官员,即使他做得太好,在百姓面前还是觉得不称职。那些骑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的贪官污吏是否该清醒清醒呢?身为父母官,一定要为百姓谋福利,否则在你落马的那一天,会被百姓的唾沫星子淹死,留下千古骂名。

福建的官员和百姓想多留左宗棠一段时间,无奈君命难违,只好忍痛为左宗棠送行。在临行前,福建湖南会馆请左宗棠留下墨宝,以作纪念。左宗棠略一思索,提笔写道:

瓯浙越梅循,海国仍持使者节;

陇秦指疏勒,榕垣还作故乡看。

可见,左宗棠对当时的形势看得非常透彻,他预感到这次不仅要去陕甘,还要远行到新疆。他把福州看做自己的故乡,没想到在20年后,他果然又回到了这里,并在这里走完了自己传奇的一生。这当然是后话了。

现在左宗棠离开福州的第一站便是汉口,大营驻扎在后湖。军情紧急,在精心筹划对策之余,左宗棠来到长江边蛇山脚下的长沙郡馆,无奈郡馆的旧址已经找不到了。想想道光十二年、十四年和十七年三次去京师会试,就在这个郡馆住宿。那时是穷困潦倒的书生,如今是率军西征的大将。人生的变化莫测让人唏嘘不已,激动的左宗棠提笔留下了一副对联:

千载此楼,芳草晴川,曾见仙人骑鹤去;

卅年作客,黄沙远塞,又吟乡思落梅中。

这副文词优美的对联被广为传诵。长沙虽然离武汉不远,但左宗棠却无法回家乡探望一番,只能把乡思寄托在诗中梦里。

同类推荐
  • 战国终结者

    战国终结者

    两千年来,人们对秦始皇的骂声不断,如果赢政地下有灵,大约该愤愤不平,颇为不满吧!公平一点讲,作为一位帝王,而且是刚刚从乱世中走出来的帝王,秦始皇能够做到“政平”“守法”“好文”,我们对其还有什么好苛求的? 后世对秦始皇最为诟病的地方,可能就是他的暴虐和求仙问道。但后者不过是人之常情,今人不也概莫能外?至于前者,古来即有“乱世用重典”的说法。如果是守法下的暴虐,至少也该给他一个“良民”的称号吧!“依法治国”。恐怕秦始皇做得比很多朝代的帝王都要好很多!
  • 民国枭雄杜月笙

    民国枭雄杜月笙

    ,百姓俨然处在一片水深火热之中。在当时的大城市中,不得不让我们想到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清末民初。上海滩从来没有平静过,使得全中国被外国殖民统治者侵犯和蹂躏。举国上下官商勾结、民不聊生,社会动荡,相较于黄浦江的风平浪静而言,繁华璀璨依旧的首属上海了,堪称商业军事重镇的上海滩成了冒险家的天堂。由于清廷当局的无能、软弱和妥协。潜伏着光怪陆离、千差百异的危险信号,本书主要描写杜月笙的生平事迹,提到杜月笙,满足了那些冒险家对于刺激和挑战的追寻和需求。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上海滩,更是具有浓烈的角逐厮杀气息
  • 造物先造人:松下幸之助的经营哲学与做人理念

    造物先造人:松下幸之助的经营哲学与做人理念

    松下幸之助(1894—1989),被人称为“经营之神”——“事业部”、“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等日本企业的管理制度都由他首创。松下幸之助为人谦和,无论见了谁都点头哈腰,他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经营哲学:“首先要细心倾听他人的意见”。如果你想用最短的时间学习日本式管理的精髓,那么最好的入门书就是阅读松下幸之助的教诲和哲学。松下幸之助一生共出版了60多种著作,累计达数百万字。他的著作被译成英、法、德、中等20多个国家的文字,在全世界广泛流传。书中那些令亿万人为之倾倒叹服的经营秘诀,为人们打开了一道通往经营成功的大门。
  • 戴高乐(名人传奇故事丛书)

    戴高乐(名人传奇故事丛书)

    本书以戴高乐将军奇峰迭起的一生传奇为主轴,通过对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种种亲身经历的逼真摹写,全景式再现,并充分塑造了戴高乐将军坚忍不拔、锋芒毕露的“军人政治家”形象。
  • 贝多芬传(青少版名著系列)

    贝多芬传(青少版名著系列)

    在《贝多芬传》这本传记里,罗曼·罗兰以极大的热情提醒人们关注那些最不为人注意的伟人特点。贝多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展示在人们面前;贝多芬一生所展现的英雄主义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雄伟地展示出来,激励着无数的崇拜者。
热门推荐
  • 中国大趋势3:中国拒绝捧杀

    中国大趋势3:中国拒绝捧杀

    吹捧中国模式,如今成为国内外的一种时髦,一种潮流。吹捧者的动机纷繁多样,然不管其动机如何,“树欲静而风不止”,如果中国本身不能自持,那么这些真真假假的吹捧就将使我们失去清醒的头脑,悠悠然,飘飘然,偏移本来设定好的航向。如此,则“吹捧”就变为了“捧杀”。中国拒绝“捧杀”。中国唯有拒绝“捧杀”,潜心内修,摆脱种种脆弱,方可成就真正的大国。这也理应是大势所趋。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那一瞬的地老天荒

    那一瞬的地老天荒

    这是一个转瞬生死的年代,人心动荡,世情薄凉。他,如兄如夫,热烈如骄阳;他,亦师亦友,干净如月亮;她一天天成长大,一天天懂得成长的代价……烽火佳人,利益交错,谁是谁的棋子?谁得到?谁失去?谁痴情?谁断爱?谁又能走出欲望的河流,采撷那一缕栀子的淡香?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每天学一点哲学常识

    每天学一点哲学常识

    本书策划出版是立意于让更多的人打破学科壁垒,推广学科常识。常识能提升人的文化素养,改善一个人的文化形象。人文学科本来就没有很严格的区分,而掌握更多的学科常识对于我们成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很有意义。这虽然未必是我们对知识分工所带来的局限作抗争,但不同的学科常识使我们更能成为一个丰富而有趣的人。这不免使我们想起培根先生那段著名的论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运动来改善一样。这些话语所蕴涵的深刻含义,令人咀嚼不尽。
  • 博士家的火灾(原创经典作品)

    博士家的火灾(原创经典作品)

    善读精品美文,拾取久违的感动;体悟百味人生,感受成长的快乐。阅读其间,时而在惊险悬疑的案件中悚然而惊,时而为体察入微的真情潸然泪下,时而又涌动着想针砭时弊的激情……掩卷而思,人性的美丑,世事的善恶,人生际遇的变幻无常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 孩子拖拖拉拉,妈妈怎么办

    孩子拖拖拉拉,妈妈怎么办

    其实仔细想一下,我们的很多言行,我们首先就要作出改变。,而且他那让我们倍感头疼的磨蹭举动,比如老是催促他。因此,孩子拖拉的毛病并不是一天就能产生的,要改掉孩子的毛病,也不全是他自己的原因。其实恰恰就是孩子变得拖拉的“罪魁祸首”
  • 花开无叶

    花开无叶

    她,为了再和她相见,在佛前苦苦求了五千年的彼岸花…从小不同的经历,从公主到打工小妹的经历……原以为不会相信任何人,却被他感动……无法无天、无拘无束却在爱情面前变得那样的懦弱……支撑起妈妈昂贵的医疗费却无法原谅父亲的残忍……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激光:神奇的光束

    激光:神奇的光束

    本书是一本介绍激光的科普读物,着重介绍了激光在自然科学研究、军事、工业、医疗、环保等学科以及技术领域和文化娱乐活动中的典型应用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