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 任川海
摘要:“素”/「素」是汉语和日语中两个常用的汉字,构词能力很强,因此汉语和日语中存在很多由“素”/「素」构成的复合词和派生词。对于这类词语在意义用法上的差异,不仅要从词的角度来考察,更须从构词要素“素”/「素」来分析。本文拟系统地归纳、梳理“素”/「素」的意义用法,并对“素”/「素」各自独特的意义用法及部分由“素”/「素」构成的词语的差异进行分析,同时探讨由“素”/「素」构成的汉日同形词的来源及意义用法的异同。
关键词:“素” 「素(ソ)」 「素(ス)」 同形词
汉语“素”本义是“未经染色的玉帛”,并由此引申出多个意义。日语「素」继承了“素”的本义及多个引申义,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又发展出了一些独特的意义用法。本文系统归纳、梳理“素”/「素」的意义用法,并由此入手对部分由“素”/「素」构成的词语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一、汉语和日语中“素”/「素」的意义用法
《説文糸部》〔1〕对“素”如此释义:“素,白緻缯也。”其本义是未经染色的玉帛。《孔雀东南飞》中“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的“素”就是这个意思。
之后,“素”又引申出多个意义(《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辞海1999年版》〔2〕):(1)本色。白色。如:“素丝”“素服”。《楚辞?九歌?少司命》中“绿叶兮素华”的“素”就是这个意思。另外“素”又引申出“色彩素雅,不鲜艳”之意,如:“素雅”“素净”“素淡”。(2)本来的;原有的。如:“素质”“素材”“素性”。《文子?道原》中“虚无者,道之舍也;平易者,道之素也”的“素”就是这个意思。(3)带有根本性质的物质。如:“色素”“元素”“像素”。此意近代由日本传入,构词能力极强。(4)表示蔬菜、谷物、瓜果等食物,与“荤”对意。如:“荤素”“素菜”。《墨子?辞过》中“古之民未知为饮食时,素食而分处”的“素”就是这个意思。(5)作副词用,意为“平时,到目前为止一直,平常。”如:“平素”“素日”“素不相识”。《国语?吴语》中“夫谋,必素见成事焉而后履之”的“素”就是这个意思。
汉语中的“素”既可作独立词素用,如“有的消费者说:‘现在的花布,不是太素了,就是太花了。’”〔3〕又可作构词能力很强的非独立词素用,如:“素洁”“素来”“素描”“素养”等。
日语的「素」有两种读法,读「ソ」时有下列意义(新村出1998;北原保雄2010;金田一京助1999):(1)未染色的白丝。白色。如:「素衣」「素雪」。(2)未经加工。简单。如:「素材」「素質」「素朴」「質素」「素描」。(3)平常的。如:「平素」「素行」「素志」。(4)带有根本性质的物质。多作为专业术语接在元素名后面。如:「要素」「素因」「元素」「酸素」「水素」「炭素」。
有资料显示,「素」的第四项意义用法不曾在古代汉语里出现,它是日本学者为了汲取西洋文明而首先创制,之后才传入中国的。
江户时代兰学兴盛,兰学家们为了翻译科学方面的著作创制出了很多术语,这类术语多为和制汉语词。高野繁男(2005)在『近代漢語の研究』〔5〕一书中指出,兰学家们把荷兰语的stof译作「素」,并由此将Koolstof译作「炭素」,Stikstof译作「窒素」,Waterstof译作「水素」。日语里由「~素」构成的相关领域的术语有很多,如:「珪素」「硼素」「酸素」「炭素」「二酸化炭素」「栄養素」「塩素」「音素」「形態素」「酵素」「花青素」「画素」「乾酪素」「希元素」「血色素」「構成素」「抗毒素」「色素」「毒素」「繊維素」「砒素」「臭素」「青素」「茶素」「尿素」「熱素」「燃素」「弗素」「溶血素」「葉黄素」「沃素」「葉緑素」「酪素」等等。
「素」的这一意义用法在传入汉语的同时,上述部分词语也随之流入汉语,如我们常用的“色素”“毒素”“纤维素”“叶绿素”“营养素”等。但表示气体等状态的物质时,汉语和日语之间又显示出不小的差异,没有使用从日语传入的“素”,而使用“气”,日语的「水素」「窒素」「酸素」「二酸化炭素」汉语分别称作“氢气”“氮气”“氧气”“碳酸气(二氧化碳)”。
日语的「素」读「ス」时,具有下列意义用法(『広辞苑第五版』『明鏡国語辞典第二版』『新明解国語辞典第五版』):(1)未添加其他物质,仅此物而已。如:「素手」「素うどん」「素泊まり」。(2)作前缀用,有以下意义:①(接在名词前)含有轻蔑之意,表示没有钱财地位,相当于汉语的“平凡的、寒碜的”。如:「素浪人」「素町人」「素寒貧」。②(接在形容词前)表示超越一般程度之意。如:「素早い」「素ばしこい」。
如果将日语词典中有关「素」的释义加以归纳的话,可以发现「素」自传入日本后继承了汉语“素”的部分意义,另外又发展出一些独特的意义用法,并且多用作复合词和派生词的构词要素。汉语“素”和日语「素」在意义用法上的异同可用下表表示。
汉语“素”和日语「素(ソ)」重叠的义项较多,但“蔬菜、谷物等食物”和“色彩淡雅、不鲜艳”之义项为汉语所独有,日语「素(ソ)」不具有此意。另外,汉语“素”和日语「素(ス)」没有重叠的义项,两者意义完全相异。
此外,「素」读汉音「ソ」或吴音「ス」时后接词有所不同。读「ソ」时,除了个别情况,后接的通常是音读词,如「質(しつ)」「朴(ぼく)」「因(いん)」「行(こう)」「懐(かい)」「願(がん)」「材(ざい)」「志(し)」「心(しん)」「性(せい)」「地(じ)」「点(てん)」「描(びょう)」「望(ぼう)」。这些「素(ソ)+○」类型的词有不少是从汉语传入日语的,如:「素志」「素懐」「素行」「素望」等。
而读「ス」时,后接的虽然也有「寒貧」这样的汉字词,但数量极其有限,最常见的是动词连用形(如:「話し」「通り」「焼き」「泊まり」「踊り」)、形容词(如:「早い」「はしこい」)、单汉字名词(如:「手(て)」「顔(かお)」「足(あし)」「裸(はだか)」以及和制汉语词(如:「町人」「浪人」)等日语固有词语或这些词语的活用形式,因而这些「素(ス)+○」类型的词通常是日语固有的。
虽然是同一个汉字,但「素(ソ)」和「素(ス)」读音不同,意义不同,词语的构成形式也不同,形成了两个差异明显的体系。
二、汉语和日语特有的“素”/「素」的意义用法
汉语和日语里的“素”/「素」有多项意义重叠。因此,汉语和日语里部分由“素”/「素」构成的词语意义相同,如“素描”/「素描」、“素志”/「素志」、“素意”/「素意」、“素行”/「素行」。但是,汉语的“素”和日语的「素」在意义用法上又有不少相异之处,值得我们注意。
(一)仅在汉语中使用的“素”
汉语“素”多用作复合词的构词成分,不过也有单独使用的场合。日语的「素」鲜有这样的用法:
1)他伸出舌头转圈清洁嘴唇,又砸响一声,意犹未尽:“真好吃……就是太素了点。”
2)我一看到那件衣服,便直言不讳地说:“不管怎么说,这太素了点。”
上述两个例句中的“素”意为“仅用谷物、蔬菜、豆腐等植物性原料,味道清淡”和“色彩淡雅、不鲜艳”,表达这样的意思时,“素”前常用“太”,含有稍嫌不足之语气。
另外,由表示上述意义的“素”所构成的很多复合词日语里也是没有的,如:“素菜”“素斋”“素餐”“素酒”“素食”“素席”“素雅”“素淡”。例如:
3)但他生活很有规律,早睡早起,不嗜烟酒,喜食米饭和素菜。
4)佛门素斋成为南岳旅游的“招牌菜”。
5)会餐的时候,还专门为大娘设了一座素席。
在上述例句中,例3)的“素菜”意为“用蔬菜、豆腐等烹制的菜肴”,日语里称作「精進料理」,烹制「精進料理」的食材称作「精進物」。例④的“素斋”虽表示和“素菜”使用相同的食材烹制的菜肴,但仅指在寺庙等场所食用的场合。例⑤的“素席”指在餐桌上摆放的菜肴完全不用肉类、只用蔬菜谷物豆腐等食材的宴席。
汉语里有“吃素”一词,它既有“进食素菜”之意,也喻指“宽恕、饶恕”。如在威胁对方时,常说:“我的拳头可不是吃素的!”用作比喻之意时通常用否定型“不吃素”。
除了上述词语之外,汉语中与“素”相关的成语也有不少,如:“七荤八素”“我行我素”“素面朝天”“素未谋面”“素不相识”“爱素好古”“红装素裹”“安之若素”“把素持斋”“好丹非素”“青蝇点素”“素隐行怪”“素车白马”“素昧平生”“相知有素”“我行我素”“鱼传尺素”“冰魂素魄”“怀真抱素”。这些成语都是日语中没有的。
(二)仅在日语中使用的「素」
日语中也有不少独特的「素」的意义用法。日语「素(ス)」有“不添加其他物质,仅此物而已”之意,由此而构成的词语为日语独有。如:「素肌」「素足」「素手」「素話」等。
6)野球未経験の方には絶対に身の安全を考え、ボールを素手で捕球するのは避けていただきたいと思います。〔6〕
7)私は、再び長椅子に足を伸ばした。素足が妙に白く、それを見つめながら新たに煙草を取り出して口にくわえた。
上述例句里的「素手」意为“手上无任何东西”,相当于汉语的“空手”。「素足」意为“未穿鞋袜的脚”,相当于汉语的“光脚”。
“素手”在古汉语中也曾经被使用,如唐代诗人李白的《游泰山》中“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以及宋代陆游的《岳池农家》中“小姑画得城中眉,一双素手无人识。”但是上述两处的“素手”意为“肤色白而柔美的手”,和日语的「素手」有显著的不同。
另外,“素足”也曾在古汉语中使用,如晋代陶潜的《闲情赋》中的“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以及唐代李白的《越女词》中的“东阳素足女,会稽素舸郎。”但这里的“素足”意为“白美之足”,也明显与日语的「素足」意义不同。
古汉语里的“素手”“素足”和日语的「素手」「素足」在意义上的上述差异归因于汉语“素”与日语「素」的意义上的不同。
近年来“素颜”“素肌”等词语逐渐进入我们的语言生活。如果用“人民网搜索”引擎检索一下,会发现一些与“素肌”“素颜”有关的表达,如:“素肌美人”“素肌革命”“素肌告白”“素颜照”“素颜亮相”等。
“素肌”在古汉语中有不少用例,如唐朝白居易的《食笋》中的“紫箨坼故锦,素肌掰新玉”及南宋程垓《忆别》中的“春寒在,罗衣初试,素肌犹怯”,古汉语中的“素肌”意为“白色的肌肤,亦指蔬菜、瓜果的白色肉质”。而日语的“素肌”意为“未施粉黛的肌肤”。两者的区别在于“素”「素」的意义上。现在汉语中使用的“素肌”和日语「素肌」意义相同,因而从日语流入的可能性较大。
此外,“素颜”一词在古代汉语里也曾有所使用。晋代葛洪的《抱朴子?至理》中“夫圆首含气,孰不乐生面畏死哉?然荣华势利诱其意,素颜玉肤惑其目”的“素颜”意为“女子白皙的容颜”。而五代王喦的《贫女》中的“难把菱花照素颜,试临春水插花看”中的“素颜”则意为“未施粉黛的面容”。现在人们使用的“素颜”多指后者,与日语的「素顔」意义相同,因此,它是古汉语“素颜”的复活还是源自日语?不能轻易地过早下结论,需作进一步的研究。
汉语的“素手”“素足”“素肌”“素颜”没有被《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辞海1999年版》等权威辞书收录,即使是“素肌”“素颜”也仅出现在化妆品广告等有限的领域,因此可以说,上述4词的使用目前还存在不小的局限。
另外,“素”自传入日本后,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又发展出独特的意义用法,由此构成的「素+○」形式的复合词和派生词也是日语所独有的,如:「素足」「素肌」「素話」「素浪人」「素寒貧」等。「素」作为前缀、强调程度很高时,与其汉字所表示的意义无关,此时的「素」仅仅是借字,用来表示「ス」的发音。日语中还有一些类似的借字表音、强调程度很高的例子,如「手狭」「手厚い」「手ごわい」的「手」,它仅仅表示「テ」的发音,与汉字表示的意义无关。
三、 由“素”/「素」构成的汉日同形词
汉语和日语中有很多由“素”「素」构成的复合词和派生词,其中不少是汉语和日语的同形词,这些同形词源自汉语还是日语,它们在意义用法上有何差异,在这里通过“素人”/「素人」、“素材”/「素材」、“素质”/「素質」、“元素”/「元素」这4组词对这些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一)素人
8)林瑞雄的政治资历白纸一张,被称为政治“素人”。(《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9月22日)
9)事实上,在创业的路上没有“明星”和“素人”之分,只有走在创业路上的人和倒在创业路上的人。(《国际金融报》2011年4月21日)
如上例所示,近年来“素人”一词作为媒体流行语逐渐进入我们的生活,如:“素人生活”“网络素人”“素人时代”“素人旅行家”“素人艺术家”“荧屏素人”“素人风格”等等。现在,我们使用的“素人”是什么意思?它是从日语流入汉语的吗?
日语的「素人」从何时、又是怎样开始使用的?据『語源由来辞典(電子版)』介绍,「素人」在平安时代称作「白人(しろひと)」,指仅将脸涂白、但没有才艺的娱乐艺人。在日本的传统文化里,「白」色表示“一无所知,水准低下。”在围棋里,段位低者持白,段位高者持黑。在柔道里,段位低者佩白带,而段位高者则佩黑带。平安时代的日本人对白色也抱有同样的感觉。
到了室町时代,「白人(しろひと)」演变成「しらうと」,『風姿花伝』里就有「ただしらうとの老人が、風流?延年なんどに身を飾りて、舞い奏でんが如し」的用例。至江户时代又变化成了「しろうと」,『虎寛本狂言?居杭』里有「こなたは御素人かと存て御ざれば、能所へ御気が付ました」的描述。而「素」在日语里除了表示“未经人手,保持原样”之外,还含有对平凡者表示鄙视之意,因此「素」取代「白」,「白人」就成了「素人」。
日语里的「玄人」是作为「素人」的反义词而产生的。「素人」的词源是「白人(しろひと)」,「黒人(くろひと)」是作为它的反义词而出现的。之后「玄」取代「黒」而演变成「玄人」,是因为「玄」所具有的“深奥难懂,不容易”之意味比「黒」更强的缘故。
如此看来,源自平安时代的「素人」一词与日本的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日语固有的词语。它在日语中一直沿用至今,并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据『広辞苑第五版』『明鏡国語辞典第二版』『新明解国語辞典第五版』对「素人」的解释,「素人」主要用于表示“对某事经验不足、不熟练的人;未将某事作为事业、专业的人”。
「素人」构词能力很强,日语中有很多与之相关的复合词,如:「素人芸」、「素人目」、「素人考え」、「素人離れ」、「素人分り」、「素人ぽっい」、「素人監督」、「素人外交」、「素人判断」、「素人社員」、「素人同然」、「素人料理」、「素人画家」、「素人気象学者」、「素人役者」、「素人レベル」、「素人カメラマン」、「素人モデル」、「素人メンバー」等。从上述词语来看,接在「素人」后的词语有汉字词、和语、外来语。
近年来,“素人”一词也在汉语中被越来越频繁地使用。而它究竟是从何时开始使用的呢?通过使用《人民日报1946~2007年电子版》检索,发现了一些“素人”的用例,这些用例最早的出现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如:
10)八十六岁的李玉哥老太太是一位“大器晚成”而很有影响的画家,被誉为:“素人艺术家中的奇葩”。(《人民日报》1985年8月19日)
11)在台湾,人们把如林渊先生这样没有经过专门学习和训练的自学成材者称之为“素人艺术家”。(《人民日报》2002年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