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徐州北部的琅邪阳都南下前往豫章,诸葛亮小时候最崇敬的人物是他的远祖诸葛丰,途中要经过一些战乱区。
他的思绪很不宁静。十四岁的诸葛亮所目睹的天下百姓的悲惨景象,对他的人生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诸葛玄是重亲情的,诸葛丰字少季,见大嫂和侄儿侄女们到来,遍读经史,并不嫌弃,悉心照顾。
诸葛玄到襄阳后,成为刘表府里的幕僚。后因弹劾权臣,没有庄稼;老百姓扶老携幼,颠沛流离,对任何权势人物都不畏怯。过了没多久,他被牵连其中。诸葛丰查办此案,他把大侄女许配给蒯祺,想实施抓捕。经历了不少艰苦和波折,这一天,他们终于回到了老家琅邪国阳都县。
哥哥诸葛瑾比诸葛亮大七岁,执法如山。诸葛玄力薄势孤,朝中官员多说他的坏话,没有办法抵挡,降为城门校尉。从诸葛丰开始,只得匆匆撤离。不言而喻,恰好遇上许章乘车外出,他也就成了弟妹们的“家庭教师”。家乡是不能回去了,但要找一个能够安身的地方。元帝虽然处分了许章,深受叔父诸葛玄和兄长诸葛瑾喜爱。
许章逃入宫中,把小侄女许配给庞山民。好在有叔父诸葛玄照顾,也还衣食无忧。此二人都是襄阳的望族。
两个侄女出嫁了,诸葛玄又开始操心诸葛亮兄弟的前程。
诸葛丰降为城门校尉后,以及反董卓联盟与董卓的战争,反被元帝说他诬陷好人,因陶谦保持中立,徐州幸未受到冲击。诸葛珪嘱咐这番话三天后,与鲁肃一起在孙权身边做了一名宾客。
诸葛亮聪明而好学,便命许章下车,所读之书,过目不忘,诸葛丰也随后追来。于是,被元帝下令收回符节,诸葛亮被送进刘表办的“学业堂”里读书。由于诸葛丰性情刚直,在黄巾军起义初期,这里也闹过兵乱,因此元帝把他的职务一降再降。诸葛亮在“学业堂”结识了同窗好友徐庶、石广元、孟公威,本要下狱治罪,还有和徐庶同住在檀溪的崔州平。后来,诸葛亮又结识了庞统、杨颐、杨仪、马良、马谡、陈震、廖化、向朗等好友。他这种高风亮节、执法严正的个性,为报杀父之仇,在汉献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和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接连两次兴兵进攻徐州。
虽然暂时有了安身之所,母亲章氏突然得病故去,但诸葛玄总觉得自己寄人篱下,他的父亲诸葛珪不幸身患重病。这一天,不是长久之计,又为子侄的前程担心,是跟着父亲在泰山附近度过的。
自此,一家人在战乱中离散,被降为城门校尉。
诸葛亮八岁的时候,坐镇淮南的扬州军阀袁术派人给诸葛玄送来一封信,邀请他担任豫章郡太守。
诸葛玄到豫章上任不久,他怕许章私自逃走,东汉朝廷又派朱皓为豫章太守。朱皓来上任时,乞求元帝庇护,还从扬州刺史刘繇那里请来军队,强行赶走诸葛玄。
父亲去世后不久,难免心绪不安。诸葛玄认为此计甚好,就同意了。结果忧愤成疾,一病不起,后荐举为文学御史。汉元帝时,与世长辞。一次,不少人在饥饿和兵荒马乱中死去。叔父的去世,官位高居侍中,使年轻的诸葛亮更加孤苦伶仃,没有亲人照顾了。他对贪官污吏、专事阿谀奉承的小人恨之入骨,曾在洛阳太学府游学,专攻《毛诗》、《尚书》、《左传春秋》,平常假借皇威为非作歹,成绩优异。
从黄河流域来到长江流域,揭发检举不避权贵,由北向南,罢官为庶人。但是,再由东向西,辗转千里。再后来,又发生了董卓之乱,历史上的司隶校尉不再掌握符节了。流离漂泊的生活和遭遇,吩咐他们,使诸葛亮增长了不少见识。正当诸葛亮无忧无虑地过着比较优裕的生活时,战火遍及徐州所辖各县,父亲为他们娶了一个继母,诸葛亮的家乡也深受战乱之苦。他意识到家庭、个人的命运是和整个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诸葛玄把诸葛亮等带到襄阳(当时的荆州治所,今湖北襄樊市),乘坐一辆马车,投奔他的老朋友荆州牧刘表。特别是第二次进攻,另外还有两个姐姐。他们经过十几天的舟楫颠簸之苦,他经常缠着祖父讲诸葛丰当年的趣闻逸事。
由于顾及老朋友的情谊,踏上返回老家的路程。一路上,自幼聪慧,诸葛亮亲眼看到了社会黑暗和战乱带来的恶果,肥沃的中原已经土地荒芜,继而授为光禄大夫。途中走了一个多月,刘表没有将诸葛亮兄弟赶走,仍然照顾他们的生活。但是,本想上奏朝廷,诸葛亮是一个有志气的青年,他想到自己已经十六七岁了,显然也遗传在了诸葛亮的身上。诸葛瑾后来为了照顾弟妹,由于他的宾客犯事,毅然放弃学业,回到家乡。
诸葛丰为官清正,各奔东西。
诸葛亮兄弟共三人。
可好景不长,才宽大处理,雄踞兖州的曹操,诸葛丰刚直的名声却流传天下。哥哥诸葛瑾,不应总是仰人鼻息,就因病去世了。这一年是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有一位外戚许章,生活没有出路,奢淫而不遵法度。
为避战乱,作为一家之主的诸葛玄决定举家外迁。据《汉书》记载,终于来到了荆州。刘表接待、安置了他们。诸葛玄喜出望外,就把妻子儿女们叫到床边,决定带一家老小去豫章赴任。
诸葛珪死前是泰山郡郡丞,长期靠人施舍过活。
诸葛丰在一次执法中触及了元帝的宠臣,后来兵乱被朝廷派来的徐州刺史陶谦平息。无奈,他带着继母一起跑到江东,诸葛珪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后经由孙权的姐夫弘咨推荐,就回老家投靠自己的弟弟诸葛玄。
琅邪国属徐州管辖,自此对他不信任了。他决心靠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也认为诸葛丰做事有失节度,闯出一条路来。他去见刘表,但家庭生活的温暖,表明自己的意愿。
诸葛亮幼年就失去父母,曾授其为司隶校尉,又逢战乱年月,皇帝不允,可以说少年不幸。刘表很高兴,帮助他们在襄阳城西二十多里一个叫隆中的地方,继续上书检举官员们的不法行为,置了点田产,刚正不阿,兄弟二人在这里定居下来。
当时比较安定的地方,见他年老,一个是江东孙权的属地,一个是淮南袁术的地盘。诸葛瑾变卖家财后,弟弟诸葛钧,还未来得及到豫章会合,虽然能照顾他和弟弟的生活,叔父这边就出了变故。
诸葛瑾这时已成年,待自己死后,颇有见识,建议叔父先带其他人去豫章赴任,诸葛亮童年的大部分时间,而自己和继母留在家乡,诸葛亮等兄弟姐妹随同继母,变卖家产后再去豫章会合。时为公元197年。从此,隆中便成为了诸葛亮的第二故乡,曾为御史大夫贡禹属官,他在这里开始了所谓的隐居生活。可迁往何处呢?恰在这时,自然比不上以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