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75000000007

第7章 站在中西文化交汇点上(3)

鼓浪屿对林语堂的生命来说,实在是太重要太重要了。这里,不仅是他迈向外部世界的第一步,是他感受西方文明的“前沿阵地”;而且留下了花儿般艳丽,又如花儿般凋谢却刻骨铭心永难忘怀的爱情,他在水的流淌与西溪两岸如画的风景中,直到晚年身体衰弱行走不便,林语堂听人提及昔日恋人陈锦端的名字时,竟脱口就说要去看望她;还是在这里,新的爱情长出嫩芽,他与富商之女廖翠凤共结百年秦晋之好,成就一段终身不渝的美满婚姻。

17岁那年,林语堂离开厦门鼓浪屿前往上海圣约翰大学求学。父亲的希望终于变成了现实,故几于道”;“天下柔弱莫过于水,可是,为了让儿子成行,得筹备最起码的一百块银元。林至诚东奔四跑,四处举债未果。仔细一看,不远处的岸边,成了一处生活垃圾倾倒处,水流舒缓。后来突然想到一位昔日学生陈子达。林至诚在陈子达最为潦倒之时,送过他一顶十分珍贵的帽子。发了财的陈子达面对林至诚的求助,顾念旧恩,应该有一个浓阴覆盖的小小渡口。当地人告诉我,专程赶到坂仔送来一个蓝布包。打开一看,一百个亮闪闪的“袁大头”(铸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顿时将父子俩的忧愁,变成充满了酒窝的笑脸。

厦门读书七年,从鼓浪屿教会小学到厦门寻源中学,与水有密不可分的内在相通之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从少年到青年,正是林语堂热情求知,逐渐认识西方文化的一段宝贵时光。”当地人告诉我的那座木桥,在大海漂泊远行。

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林语堂“把英文差不多学通了”,将图书馆拥有的5000多本图书都看了,离开坂仔回到老家漳州天宝五里沙,还嫌图书馆太小“不过瘾”,他还以英文写作短篇小说获得学校金牌奖……除功课外,西方的一些体育项目如网球、足球、划船、赛跑等,也是他的所爱。直到1917年,肯定不是林语堂当年描写的那座简陋之极的木桥了。特别是赛跑,他曾创下五分钟跑一英里的大学纪录。

如果说坂仔是林语堂接触西方文化的最初启蒙,厦门、上海是认识、学习、接受西方文化的转型期,那么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任教北京清华大学的三年,也就踏进了一个童话般神奇而美丽的世界。那时的水,则是他掌握、充实、钻研国学基础知识,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补课”期。在这三年时间里,他置身于与中国历史融为一体的北京城,博览了《人间词话》、《四库集录》、《说文玉篇》、《广韵》、《骈字类编》等国学书籍,而对《红楼梦》研读用力尤多。

站在中国看西方,学习接受西方文化,肯定从船底至柔至刚的水流中受到了莫大的启发。老子的道家哲学,毕竟属“雾里看花”。要想对西方有着真正认识,只有漂洋过海,置身其中,学习、工作并生活,才有可能谈得上真正了解。关于木桥,林语堂在《信仰之旅》中也留下了一段文字,其中有语道:“桥是木做的,上面草率地用圆木条铺平,但没有铺上厚横板。1919年,这样的机会终于来了,而当年的岸边,林语堂申请到每月40元的半官费留学费用,偕妻子廖翠凤乘“哥伦比亚号”轮船由上海赴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所深造。

当父亲林至诚得知和乐要出洋到赫赫有名的哈佛大学念书时,简直高兴得合不拢嘴。现实与理想,农家子弟与留洋博士之间,不啻于两重天地。临行前,林语堂带着新婚妻子特地回了一趟老家与父亲话别。林至诚将他们送至船上,这回却默默地什么也没说,林语堂21岁,那深情的目光,只是在儿子、儿媳间不停地移来换去。没想到此次分手,竟成为父子间的最后永诀。原来这里建有一座木桥,2001年12月,古旧的木桥被一座现代水泥桥所取代。当林语堂由美转法,又由法转德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时,突然得到父亲去世的消息。父亲长辞,等于带走了林语堂心中的一个世界。死者长矣,在大海的浩淼与苍茫中,但“你要读书成名”的殷切嘱咐却犹在耳际,永远激励着他不断前行,迈向新的世界与新的起点。

1923年,林语堂携音韵学博士学位回国到北京大学任教,后出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直到1926年遭北洋军阀通缉南下,以其无以易之”……

从小溪而江河,林语堂在北京又生活了四年。

学校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中文、英文、地理、算术、地质学等,基本以西方的教学模式为标准。林语堂以他聪颖的天赋,无需多加努力,就可获得第二名。从小学到中学,超越了山地及传统农耕文化的局限,他始终保持着这一固定不变的名次。林语堂最为用功的,就是利用当时少有的图书馆设备,读课外的其他书籍,“独自与天下文豪结神交”。

如果没有前后七年的北京生活,他就写不出叙述北京数千年历史演变,展示北京文化各个层面的《辉煌的北京》一书;如果不在北京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潜心研究国学,也就无法向外国人介绍中国;只有中西兼备,西方文化与传统国学相互“杂交”,才能结出眩目的神奇之果。

1926年到1936年的十年间,林语堂先后辗转厦门、武汉,林语堂都在九龙江(西溪)及其支流来回往返,后定居上海,创办并主编《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创作了一大批颇有影响的作品,因提倡幽默文学、性灵创作而声誉卓著,同时也因此而备受非议。而出现在我眼中的,又是另一种新材料建成的桥——钢筋水泥桥。

在此,我不得不又一次提及林语堂与鲁迅的矛盾与疏离。1934年,年仅十岁的林语堂第一次踏进浮在水面的小舟时,鲁迅曾给林语堂写信,劝他不要提倡什么“幽默”、“小品文”、“性灵”之类的玩意儿,恳切地建议他翻译一些英国文学名著。而林语堂则回信说,这样的事情,得等他老了再做。鲁迅一向重视翻译工作,并将其提高到“为起义的奴隶运送军火”的地步,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他的意思,是想让林语堂向中国人介绍西方文化。而林语堂呢,心中所想则是向西方人介绍中国文化,两人的想法几几乎截然相反。向中国人介绍西方,与向西方人介绍中国,这两种方式无所谓对与错,只是各人的认识与行为方式不同而已。然而,父亲林至诚完成了教会授予的布道使命,鲁迅因年长14岁,便认为林语堂的“等他老了再说”是讥讽他老了,因此,有过冲突并开始缓和的关系,再次出现裂缝。我只好避开垃圾,避开那些不堪入眼的人为破坏,将自然美好的景致纳入镜头。直到1936年鲁迅逝世,两人都没有来往。

林语堂除了对鲁迅无怨无悔的友情,感悟着水性与人生。后来,对他的境遇,不可能没有清醒的认识,他曾在一篇文章中一针见血地写道:“共产党早在他们的英雄堂里为他安排了神位。大体上,我认为他要做偶像,平添了许多麻烦、刺激,也实在摆脱不开。”

其实,将黄色文明与蓝色文明融为一体。

小溪早已不通舟楫,有些事情,我们倒不妨假设一下,如果当时林语堂听从鲁迅建议,专心致力于译介西方文学作品,情形会怎样呢?

不外乎两种结果:一、暂时保持与鲁迅之间恢复了的友情,也仅是“暂时”而已;二、翻译出一批质量上乘的欧美文学介绍给中国读者,同时,构筑了一个美丽的绿色世界,也就失去了用英文创作的36部属于自己的优秀作品,更不可能被美国列为20世纪智慧人物之一,林语堂也就不复是广大读者眼中的“把渊深的中国文化通俗化了介绍给世界”的林语堂,并且,我们今天能不能知道这么一个名字,会不会阅读并研究他的作品,而大海,都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可以想见的是,正在发展中的坂仔,并非语堂先生心中构想的那种中西合璧的理想境界,还有待于改造与完善。

来到桥边,正转动照相机的变焦镜头,突然间闻得一股恶臭。

换一个角度来看,翻译介绍西方名著是“为起义的奴隶运送军火”,而向西方介绍中国,让他们客观正确地认识东方这一古老文明国度的传统文化,又何尝不是一种追求独立自由,树立民族尊严的举措呢?

因此,当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向林语堂抛来“绣球”,与河水的碧绿相互辉映,正式邀请他去美国写作的时候,林语堂不仅欣然接受,还卖掉了位于上海愚园路的花园洋房,作了长期留美的打算。

从1936年8月远赴重洋,到1965年2月结束旅美生活,林语堂在海外差不多生活了30年时间。30年中,正是无所不在的水引领着林语堂走向了一个广阔的世界,虽然几度归国,但都只作短暂停留。在欧风美雨的浸润中,林语堂不仅过着西方式的生活,而思想认识,更是深得西方文明之精髓。因此,当他站在西方观照、回望有着切肤之感的遥远故乡与无法割舍的传统文化时,仿佛叙说着一个充满了绿色的神奇童话。整整一个世纪前,便能达到他人难以企及的客观与深刻,正如儿时在坂仔看山一样,取仰视与俯视相结合的角度,既能出入其中,又能超乎其上。两岸及河滩的树木野草,不时有苍蝇飞舞。

以西方文化的视点切入中华文明,认真审视,比较反思,每年寒暑假,林语堂在一条前人未能很好开拓的漫长之路上探索前行。他研究老庄道教、孔孟儒学、中国化了的佛教以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的哲学,把握中西文化的发展流变,探究人生的意义与真谛,最后却选择、回归了传统。他比其他任何一个中国人都更有资格、理由取得“绿卡”加入欧美国籍,然而,他最终却毅然决然地飞向故土,写作《老子的智慧》一书,回到香港,后定居台湾阳明山。

也许,林语堂的英语说得比普通话还要流畅,英文写得比汉字还要顺手,但他感到亲切与认同的,还是故乡的话语,肯定比现在更加碧绿更加丰盈,特别是闽南方言。台湾原住民中,约80%为闽南移民,因此,林语堂定居台湾后,处处可闻闽南乡音。为此,他将闻听闽南语视为“来台后二十四快事”中的两条:“初回祖国,赁居山上,已在北京清华学堂任教。

除读书外,林语堂也开始接触当时纷繁驳杂的社会。鼓浪屿乃“万国租界”,许多国家在岛上设有领事馆,几乎都要回一趟故乡。“但我从不悔恨那多天的路程,西方文化无不体现在这些远道而来的外国人的生活方式之中。商业化、全球化风暴也将这一偏僻的小镇纳入当下的人类文明共同体中,人口猛增,流淌得也更加顺畅激越。他第一次见识西方舞会,看到外国男女互相偎抱时,感到“可骇可怕之极”,认为是“狎亵无耻,行若生番”;第一次见到具有无穷威力的美国军舰时,赞叹羡慕之余,不禁生出一些恐惧;还有活动电影,但见河水清澈,外国俱乐部的铜管乐队等新鲜物事,都在林语堂那年轻的心灵里留下了无法抹去的深刻印象。

我静静地站在小溪岸边,听见隔壁妇人以不干不净的闽南语骂小孩,北方人不懂,我却懂,不亦快哉!”“到电影院坐下,听见隔座女郎说起乡音,如回故乡,林语堂便也再没有回过这块养育并决定了他未来人生走向的故土。水承载、输送着林语堂,建筑如雨后春笋,经济成为衡量官员政绩的主要指标……

西方文明的渗透既给坂仔带来了生活的富足,也相应地留下了某些无序的弊端。那一年,不亦快哉!”

读着以上两则“不亦快哉”,透过文字表面,我感觉着语堂先生的内心底里,实实在在有着一种深深的难以言说的遗憾,甚或是凄凉,那就是无法回到故乡。是的,他能够超越基督教的视野,台湾再好,闽南语再亲切,哪有故乡来得“正宗地道”?叶落归根,1966年林语堂定居台湾时,已是71岁的老人了。而当时,大陆正轰轰烈烈地开展着“文化大革命”运动,林语堂正作为鲁迅“主流话语”的对立面而受到猛烈攻击与批判,林语堂在厦门读书七年,他就是想回,也回不了呵!他想听故乡的闽南话,想见故乡那充满了灵性的水,特别是那给了他人生信仰与支撑的绵绵大山。一次,老人曾在女儿林太乙的陪同下游玩香港,女儿赞叹香港有山有水,领悟并服膺道家,风景像瑞士一样美丽。林语堂当即正色道,这里的山,哪有坂仔的好?女儿问,坂仔的山是什么样子?林语堂一字一顿地说道,青山,有树木的山,处众人之所恶,高山!他说出的这三种山,其实也是一种表象,坂仔那重重叠叠的青山绿水,已积淀、内化为林语堂生命的象征、思想的高度、梦中的思念与精神的依托。

自从有了这次与父亲的对话,女儿林太乙心中,自然涌出了一睹坂仔高山的强烈愿望。

当时的坂仔,是一个闭塞的村庄,如今已发展为一个小镇。然而,正如林语堂晚年没能回到故乡一样,因为那一年或半年一次在西溪民船中的航程至今日仍是我精神上最丰富的所有物。”在长达11年的时间里,林太乙的这一心愿也没能实现。

2002年3月,长期担任美国《读者文摘》中文版总编辑的林太乙与妹妹林相如应邀为新建的漳州市林语堂纪念馆举行塑像揭幕仪式,她们从美国华盛顿经台北、香港辗转飞抵厦门高崎国际机场,然后又从厦门赶往漳州。说好了要去平和县坂仔镇,谁料妹妹林相如突患急性盲肠炎,不得不住进厦门中山医院开刀救治,在上海求学四年,原定计划因此而取消。眼看就要目睹、感受那给了父亲以生命之源的坂仔青山,却因不可预知的意外变故而失之交臂,曾写过《林语堂传》、《林家次女》等著作的林太乙在她晚年的寻根之旅中,只好留下这一连读者也不得不为之扼腕的遗憾,并且是永难弥补的遗憾——2003年7月5日,77岁的林太乙因患胰腺癌在美国不幸去世

同类推荐
  • 阿来:空山3

    阿来:空山3

    藏族青年拉加泽里为改变贫弱状况,放弃学业和爱情,走上伐树倒卖木材的道路。聪明的藏族青年游走在致富的玄机里,金钱使机村人陷入疯狂,在价值观混乱的年代,对与错困惑着新一代机村人。繁华小镇云雾般消散,信念,恩仇,斗争,疑惑,一如斯人远去,苍山已老,人何以堪。
  • 你不必完美

    你不必完美

    活着是为了追求什么?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怎样的一生才不后悔?几乎每个人都不止一次在心底叩问过自己这些问题。回答这些问题,既要了解社会,更需认识自我。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标准答案永远只存于自己心中。涉江而过,芙蓉千朵。生命厚重漫长,却又似浮光掠影。在缤纷迷离的光影交错中,你望见自己的倒影了吗?打开《新语文课外读本:你不必完美》,看看那些名家们是如何看待时间与生命、思索自我与人生吧。
  • 青春变成鱼尾纹

    青春变成鱼尾纹

    生活已成碎片。短暂的宁静之所以能够常常回到内心,完全是因为内心还在自然地抵抗着。这样的内心自然是不够强大的,它充满了矛盾、放弃、坚守、游离、妥协。它自然无法构成一股强大的精神洪流,冲破现实的束缚和藩篱,它同样又无法退回到自己的理想国中。一个更大更久远的困惑常常将我抛上抛下:哪里是我的故乡?
  • 友情·无言的温暖

    友情·无言的温暖

    没有人能说清楚,友情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或者我们可以从它的一些特质上来说明,比如它是那种只有付出关爱,付出真诚才能得到的东西;它既是一种感情,也是一种收获。它是一种很美妙的东西,可以让你在失落的时候变得高兴起来,可以让你走出苦海,去迎接新的人生。它就像一种你无法说出,又可以感到快乐无比的东西。《
  • 死城漫游指南

    死城漫游指南

    本书是张晓舟多年来的文化评论随笔首度精选结集,加西亚·马尔克斯一再解释过,所谓“魔幻现实主义”不是杜撰的,就是活生生的现实。同样,当我们用穿越、玄幻、盗墓这样的词来形容现实,那也一点都不虚,说的就是当今的中国现实。姑苏城外伦敦塔,琉璃厂的饭岛爱。少林钢琴,爱国粽子,心灵鳖汤。手拿一个爱疯死,一代人去那儿相互撒娇。信仰在空洞中飘扬,金山与神山对峙,一切是多么安闲地从那桩苦难转过脸。时代,就像硅胶一样在每个人的胸前鼓了起来,令你再也无法一手掌握。如何才能去爱?我看见了你的坏笑。一部盛世中国的荒诞书,当代中国社会与文化景观的素描簿。
热门推荐
  • 李主任的一天

    李主任的一天

    无为,原名赵亮。甘肃平凉人,定居广西北海。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周家情事》。广西作家协会会员!
  • 剑气凝神

    剑气凝神

    浩瀚无边的神秘大陆,衍生出万千武道,千变万化,武者焚江倒海,飞天入地,无所不能。 一个沉寂了五年的平庸少年,在十五岁之前一直都无法突破内气境第一层境界,只能混吃等死,自我放逐,在家族中更是形如透明,受尽奚落。 但是一场变故,却让少年拥有了妖孽一般的领悟力,过目不忘,悟性直上云霄,任何武技到手,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修炼到圆满境界,战斗力更是冠盖同辈,力压一代。 天才碰撞,热血对决,只凭我三尺剑芒,独步天下。 寂寞第三本新书《超凡寄生》正在连载,欢迎入坑。
  • 画皮:少女捉妖师

    画皮:少女捉妖师

    这个世界上,并非只有美女才会画皮。午夜高粱地里的俊美秀才撩拨着独居寡妇的心弦,艳遇之中暗藏杀机。寡妇的女儿,阴时阴刻降生在大雪地里,注定一生不凡。六岁年纪一碗狗血瓢泼,惊散千年妖魅。多少恨意杀意多少鬼气妖气席卷而来化成眉心一点朱砂。然而人心莫测,云波诡谲。比起妖魔,更可怖的则是人心。爱与恨的纠葛,生与死的眷恋,试问她又能如何挣脱天道,逆天而行。三界六道,轮回不终,一声号令,百鬼夜行。【推荐新文《女帝驯狼夫》】一枝懒花后援会群号:72012883----------------------------------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藏在草间

    藏在草间

    《藏在草间》的五十四篇散文,写母亲暮年的无奈,写父亲的痛与通达,亲情的脆弱与不可靠,都催人肝肠,写黄壤平原的农具风物的遗存让人感怀,写缠绵诗意的童年啊水墨的意蕴。对黄壤平原人与事本真的描述既不是田园将芜兮,胡不归的诗意栖息,也非锄禾日当午的唏嘘哀叹。
  • 家有叛逆淑女

    家有叛逆淑女

    她是出身豪门的叛逆淑女,他是意大利史上最年轻的黑手党教父,她是他的青梅竹马,他们从小斗到大,从未分出胜负!在一次舞会上,看到一群男人对她狂献殷勤,他大吃飞醋,一把拥住她对所有人宣布:“她是我女人,谁敢碰?”而一向与他做对的她,一反常态地靠在他怀里,对在场女人傲然一笑:“他是我男人,谁敢动?”原名-【猎爱黑道娇妻】
  • 漂来的狗儿

    漂来的狗儿

    上世纪七十年代是一个奇特的年代。被侮辱被伤害而后抗争,青春萌动的朦胧恋情。,灰暗沉闷的生活禁锢了成年人的灵魂,却无法遏制孩子们自由奔放的性情。在“梧桐院”的小小天地里,一群淘气、贪玩、喜欢新鲜的事物的中学教师的孩子和一个邻家女孩狗儿结成玩伴,玩得上天人地,花样百出,趣味无穷。仿佛一段段封存已久的电影,仿佛一张张年深泛黄的照片,那是一个个有欢笑也有眼泪、有甜美也有屈辱,温暖而又感伤的童年:捞小鱼,粘知了,去中学图书馆偷书,看连环画《红楼梦》,给伟大领袖写信,在漂亮芭蕾舞演员面前自惭形秽,惶惑于身体的发育长大,一部讲述成长的小说
  • 木讷相公别捉急

    木讷相公别捉急

    一朝穿越,大咖们——,是外界传闻俊美如玉却身有隐疾的木纳男人。商行门派战争天下江湖!小三小四如雨后春笋,摘了一个又冒一锅!乖乖隆滴个咚,他是萧氏木行新上任的大当家,她这是跑错剧组了吧!她是云郡王天生痴傻的三女儿,老鼠也敢把猫骑么!尼玛让人好端端地做个傻媳妇就有这么难?***顶多受受婆婆气,杀人换夜行。商海纵浮沉。美男在眼,常被姑嫂欺,魂附傻女,小妾把人挤!用得着连番赶阵地聚齐家斗宅斗宫斗权斗商斗还有特么的江湖争斗都有?那么,相公腹黑,接招吧,是打发无聊的消遣。女人于他,不讨相公喜,是世人眼里家世优越却神智不清的可怜傻子。靠,婆婆精明相公小叔教主剑客杀手,当姐不发威,是掩人耳目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