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难以置信的发现
1976年4月底,正在访华的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听到陕西省临潼发现了真人大小的秦代兵马俑的消息,极为震惊并感到难以置信。他向李先念副总理询问并得知了确切情况后,提出要参观秦俑发掘现场,这一请求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准许并作了安排。
5月14日下午3时,由40多辆车组成的车队在洒水车的前导下进入铺好的场地,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走出红旗牌轿车,向秦俑坑走来。
祖辈未出过远门的当地社员,突然见到如此庞大、华丽的轿车车队出现在这荒野草丛,立即放下手中的农具,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涌来。负责警卫和安全工作的公安人员一看如此众多的人群蜂拥而至,急忙在场地拉了几道绳子,以阻挡人流的前进。于是,涌来的人群在工地两旁筑起人墙,纷纷争抢着目睹他们也许永远都不知道姓名的重要人物的出场。
由于建馆的需要,秦俑坑已经用土回填,陶俑全部被重新埋入土下。这次为迎接李光耀的到来,考古人员又将陶俑清理出一部分以便于观看。李光耀在考古学家袁仲一的陪同下来到秦始皇兵马俑坑的一个高处,眼望这支气势磅礴的地下大军,很久没有说话,只是脸上不断地泛起惊诧、兴奋、迷惑和难以辨析的复杂表情。在围着三个俑坑转了40分钟后,就要离开此地时,李光耀才发出了他的肺腑之音:“秦兵马俑坑的发现,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
当天,新华社向世界播发了李光耀总理参观秦兵马俑坑的消息。这个消息一经报道,立即在国际上引起强烈震动。没有想到秦俑坑发现已两年之久,从未让一个外国人看到秦俑真面目,中国政府竟破例让李光耀总理享受了这一殊荣,亲眼目睹了兵马俑的风采。极为敏感的外国人隐约地感到中国将逐渐摆脱封闭与保守,透出开放的曙光。既然曙光已从东方露出,他们就不会放过这个契机。
于是,不仅中国人,许多外国人也从世界各地奔向骊山脚下,肃然起敬地瞻阅起这支地下大军。
当然,行动最迅速,人数最多的是美国人。他们一旦出现在秦俑坑工地,就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聪明”。几个人悄悄来到负责接待和宣教工作的女讲解员马青云跟前,用不太熟练的中国话问道:“我们可不可以到坑中去帮助发掘人员拉几车土?”
年轻的马青云一听,惊喜地问道:“你们想去?”几个美国人不约而同地说:“当然想去。”马青云打量了一下面前几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美国人,心中暗想:这样既不付工钱又干了活的好事向那里去寻,看来不只是中国人在学**,美国人也在学**助人为乐了。她慷慨答道:“可以下去。”
几个美国人顿时高兴得跳了起来,纷纷扑向俑坑,夺过了发掘民工的车子就拉起来,有的挥动铁锨,奋力向外扬土撒沙。
这时的马青云没有想到,自己已进入了别人设下的圈套,更没想到他们拉土是假,沽名钓誉是真。当考古学家袁仲一发现工地多了几个洋人,并在拍摄拉车、翻土的照片时,才意识到会有不测的事情发生。他立即下坑勒令几个美国人停止拉车和拍摄,离开发掘现场。
几个月后,一份外国杂志登载了几个美国人在秦俑坑发掘的照片和文章。随后,围绕秦始皇兵马俑坑有没有外国人参加发掘,是否中国独立发掘完成这一题目,在世界上引起一场不大不小的波澜。
这时的马青云才知道自己上当了,面对领导对她的批评和警告,自然是不折不扣地接受并诚恳地作出检讨。
当然,美国人发表的文章和对秦俑的探讨,并没有随着马青云的检讨而结束。1978年春,美国女记者、自由撰稿人奥黛丽·托平来到了秦俑发掘工地。这位女记者的父亲切斯特·朗宁于1884年生于中国,曾出任过加拿大的外交官,20世纪20年代曾在中国任教,晚年和周恩来总理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54年4月,周恩来总理在出席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时,有两位要好的客人经常出入他下榻的万花岭别墅,一位是戏剧大师查理·卓别林,另一位就是加拿大大使切斯特·朗宁。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原因和条件,奥黛丽·托平才在当时并未开放的中国,于1971年、1972年、1975年连续三次访华。这次她又和女儿、妹妹、侄子以及她的父亲一家五口来到了中国临潼秦始皇兵马俑发掘现场。在中国有关方面特别准许的情况下,托平顶着蒙蒙细雨,参观了兵马俑坑、采访了考古学家程学华、杜葆仁等,以极度的兴奋之情很快写出了长达1万多字的通讯报道《秦始皇帝大军--中国令人难以置信的考古发现》。这篇文采华美、激情荡漾的长文,简要叙述了秦始皇帝和当时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背景,接着倾注笔力描述了秦始皇兵马俑发现的盛况--
秦始皇帝大军--中国令人难以置信的考古发现
一尊高6英尺,身佩盔甲的赤陶武士俑像,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王朝的情景,而这尽是数以千计的2200年前常备军武士之一。当罗马帝国在西方扩展的时候,东亚一个秦国的国王吞灭了其余各战国国家,并建立了中国国家的核心。历史上的这位胜利者就是秦始皇帝,他是第一位皇帝,也是万里长城的建造者。公元前210年,他被葬于一座称为骊山的,相当于15层楼高的大丘下。人们很早就知道陵墓的位置,然而如同中国的其他许多古墓一样,它一直没有被发掘出来。最近,在距此山丘不到一里处,挖井的人们偶尔发现了一座巨大的地下墓穴,这是整个陵墓工程的一部分。现在考古学家正在探索其非凡的珍宝--6000余个真人大小的,充作皇帝护卫军的陶人、陶马。
我们面临的是本世纪以来最为壮观的发掘。看到这些雄壮有力,全部真人大小的人、马塑像从粗糙、润湿的土地中出现,令人永生难忘。在那儿,在中国渭河河岸的黄色土壤下,掩埋着千百尊残缺不全,然而依旧美丽的赤陶塑像。其中有全副武装的战士,还有载有士兵的战车战马。这些都是统一中国的第一位皇帝的扈从……
我们站在雨中,激动得几乎流下热泪,如同每一个面对伟大艺术品的人。这些塑像一个个栩栩如生,其中一些还完好无损,直直地站着,摆好了姿势,似乎正在等待攻击的命令。另外一些则已残缺不全,可怜巴巴地散落着,这是由于在皇帝死去4年以后,下一个朝代统治者的士兵们抢劫并烧毁了皇帝坟墓的一部分,这些塑像才破碎不堪,大批的武器也被偷走了。
然而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令人瞠目的考古发现的开端。专家们估计这些塑像是2200年前制作的一支6000人军队的前锋。他们被埋在一个巨大的有门的地道中,以保卫秦始皇帝的坟墓。就是这坟墓的主人统一了中国、修建了万里长城、烧毁了孔夫子所珍视的书籍并宣布自己为中国的第一个皇帝。
如此大的考古发现展示了历经战斗与荣耀的中国历史。我们在此处所看到的大军只是一个历史的开端,在不到三里远的地方才是坟墓的本身和历史的源头。也许就在那个巨大的坟墓下面埋藏着帝国最大的秘密以及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最为瑰丽辉煌的宝藏。
此文于1978年4月在美国久负盛名的《国家地理》杂志全文刊发时,还以大幅的模拟图画对秦始皇陵地下宫殿进行了种种推想,古老幽深的地宫在推想中更加神秘、诱人,大有惊心动魄之感。
无论是从篇幅还是内容本身,这篇文章的发表,盖过了以前所有介绍秦兵马俑及秦陵地宫情况的文章。在此之前,中国报刊所发表的有关秦俑及秦陵情况的文章亦无法和它相提并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凭着它在世界报刊中的崇高声誉和特殊地位,很快将此文推向美国乃至世界,并引起广泛瞩目。据后来有关方面的调查,整个20世纪70年代中晚期,凡是来秦俑馆参观的欧美游客,大多数是看了这篇文章后慕名而来的。也正是凭借这次机遇,秦陵兵马俑开始全面走向世界--尽管它难以令人置信。
1978年9月,法国前总理雅克·希拉克经不住秦始皇兵马俑这支地下大军的诱惑,毅然来到骊山脚下的秦俑发掘工地,那高大众多的秦俑和宏伟壮观的整体场面,使希拉克心中受到极大的震慑,这位见多识广、后来成为法国总统的政治家,踯躅流连,不禁赞叹道:“世界上已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希拉克可谓把秦俑的价值和地位,十分鲜明、生动地表达了出来。这一评价被随行的法新社记者乔治·白昂尼克和《世界报》记者安德列·帕斯隆其率先向西方国家作了报道。几乎与此同时,新华社记者王兆麟,从这段评价中联想到人们说起苏州、杭州之美,就会想到千古流传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妙语,突然来了灵感,一篇文章的标题跃出脑海。很快,长达4000多字,标题为“世界第八奇迹”的文稿由新华社向全世界播发,国内外报刊纷纷采用,其中香港《新晚报》破例以半个多版篇幅,未作任何删改,标题套红并配4张照片予以发表,并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兴趣。世界第八奇迹由此成为秦始皇兵马俑军阵的代名词。
发掘的悲剧
秦始皇兵马俑的名声越来越大,秦俑博物馆建设的步伐也在加快。在经历了政治风云的变幻和大悲大痛的折腾之后,1978年春夏之交,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一号坑大厅的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此时,无论是工程的建设者还是工地的考古人员,不但没有感到轻松,反而如同上紧的发条,越发紧张和忙碌起来,因为按照上级的指示,这个博物馆要赶在1979年10月1日建成并对外开放,借机向建国30周年献礼。
针对开馆日期越来越近,而秦俑一号坑的发掘期限紧、任务重、修复缓慢等特点,“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恢复行政职能的陕西省文物局,从下属几个单位又调集了一批文物考古人员如柴中言、王学理、张占民、刘占成等人进入现场工作(有的人员暂时搞基建,以后陆续参加考古发掘),并正式任命和调整了秦俑坑考古队的领导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