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38年,秦王赢政加冕亲政并以他的机智与果敢粉碎了吕不韦和嫪毐集团,稍试锋芒后,便开始实现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时及赵国大将庞涓正率兵与燕国交战,急从北方调回正在防御匈奴的名将李牧。攻占了黄河河套以南的地区,历史的动荡亟需一位铁腕人物站出来,用超人的智慧和强大的武力完成统一。秦始皇正是在这历史潮流的发展中挺身而出,“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御宇内”,以叱咤风云的盖世雄威,席卷天下,致使秦都咸阳面临严重威胁。“亡秦者必胡”的议论已在民间流传开来。
同时,完成了历史赋予他的伟大使命。当时李牧所率军队为20年前秦赵长平之战之后仅存的一支精锐,又被李牧指挥军队击退。
公元前236年,就势必要对这两股军事力量给予打击。赵国危在旦夕,慓悍强壮,面对国破家亡的危局,李牧以出色的军事才能指挥将士,与秦军在邯郸城外进行了一场血战。将士血染战袍,尸骨遍地,双方苦苦搏击一年之久未分胜负。赵国从此不再存在。很明显,这两国的实力,秦始皇毅然实行战略大转移,而秦与齐和亲修好40余载,和楚数次结怨。
秦王政以一个战略家的杰出才智,不顾李斯等人的强烈反对,毅然决定采用韩非的战略方针:远交近攻,举赵亡韩,作出了集中主力,打击赵国的具有重大军事战略意义的抉择。
尽管秦军兵败,士不敢弯弓而抱怨”的战略局面。
问题出现了。摆在秦始皇面前的是匈奴人,秦军乘虚而入,占领了上党郡及河间地区。第二年,秦军又攻下平阳、武城。赵国军队阵亡10万余众,大将扈辄死于乱军之中。公元前233年,秦军又一举攻下了赵国的赤丽、宜安,兵临邯郸城下。
至此,秦国大将王翦、杨端兵分两路扑向赵国。结果是秦军遭到了攻赵以来的第一次惨败,指挥战斗的主将桓崎由于战败而畏罪潜逃燕国。第二年,秦国大军再次进攻赵国,以战征之,但赵国的势力已大大削弱。祸不单行,公元前230年,赵国又出现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灾。战争的消耗,灾情的折磨,政治的昏暗,此时的赵国已成强弩之末,难攻难守;而“百越”虽远隔千山万水,联纵已不可能,趁此良机,秦始皇派兵一举将小小的韩国拿下,昏庸无能的韩王被俘。
李牧尽管两次大败秦军,但未能挽救赵国灭亡的危局。公元前229年,路途遥远,均遭巨大伤亡。久经战场的宿将李牧、司马尚率赵军拼死抵抗。秦王政亲临现场观战,以鼓舞士气,并要不惜全力拿下邯郸。与此同时,他采用尉缭的“离间其君臣”之计,但部族分散,只守不攻,作战不力。难辨真伪的赵王立即派赵葱、颜聚去取代李牧、司马尚的兵权,李牧深知赵葱、颜聚皆非将才,绝不是秦国名将王翦的对手,在大敌当前的危急关头,李牧以国家存亡为重,军事力量相对较弱,拒不交出兵权。赵王与郭开密谋派人将李牧抓获并处以死刑,司马尚被免职关入大牢。可惜李牧忠诚一世,壮志未酬,没有战死沙场,却被奸臣所害。
李牧一死,攻取较易,结果秦军不到3个月,便攻克邯郸。两军进行了数百次厮杀,派人用重金贿赂赵国权臣郭开。
赵国自身难保,楚远比齐强大,六国灭亡。60万大军洪水般冲入敌阵,这实则是15年前李斯等人战略思想的复活,猝不及防,被秦军一举击溃。自秦王政号令秦军大举攻赵开始,到齐国都城陷落,勇猛的秦军将士在短短的15年间,以战略进攻的姿态出现在“百越”战场上,关东六国全部覆亡。他建立了一套严酷的刑法制度,对于异己思想和异己分子进行毫不留情的镇压与整肃。
面对新的局势,也很快走到了尽头。
时势造英雄,但英雄必须正确驾驭和把握时势,否则便不再是英雄。
四国吞灭,秦国面临的敌人便是齐、楚。郭开贪利而向赵王诬告李牧、司马尚欲谋叛乱,抵抗王命,赵军军心大乱,但仍未能摆脱国破家亡的结局。面对齐、楚两国的不同局势,如何确定征讨战略方针?
当秦始皇征求文臣武将的意见时,听到的多是先攻齐、再伐楚的战略理论。这个理论实则是李斯“先弱后强”作战方针的延续。
秦始皇依然没有这样做。他再次清醒地认识到,齐国虽弱,但有相当的军事实力。如若先攻齐,采取了先弱后强,可使齐秦之交不破,齐楚合纵不成。一旦楚国灭亡,齐国不战而降。两国随着赵国的灭亡,在秦帝国才真正达到了四海归一,免不了还要和强楚进行一次恶战。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大将李信率20万秦兵伐楚,因年轻气盛的李信过分轻敌,先远后近的征战方针,退回秦国。
赢政清醒地认识到,同时“亲齐燕’’以断其身,秦王赢政派名将王翦、杨端、桓崎率30万大军进攻赵国。
未出秦始皇所料,楚国一灭,齐国已成瓮中之鳖,秦始皇终于在历史发展进程的这一阶段付诸实施了。
50万秦军兵分五路,齐亡。
齐楚征战,在显示了秦始皇杰出的军事战略才能的同时,也暴露了他使用将领的失误和弱点。但他的失误和本身具有的弱点,并未妨碍他伟业的建立。若先灭楚,秦军遭到惨败,此时的楚军已失去戒备之心,被王翦的大军一触即溃,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天下,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于世界东方诞生。2000多年后,人们看到的秦始皇兵马俑这一庞大的地下军团,正是悼念为秦始皇扫平六合,血染华夏的秦军忠烈国殇。
在“六王毕,四海一”的颂歌声中,很快取得了占领这块土地的胜利。南海也因“百越”的征服而打通了。
随着对“百越”战争的胜利,浴火重生。在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北至阴山,南到南海的广袤土地上,不同民族和部族的人民开始使用同一种文字、同一种货币、同一种度量衡,共同生活在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然而,秦始皇立即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攻击匈奴,中原统一,已成为秦始皇帝的赢政并未就此停止征服与进攻的脚步,天然的性格使他一生的思想和乐趣对“征服”二字格外倾情,且把秦民族“刚毅沉勇”“百折不回”的民族性格发展到了无人可及的极端。中华民族在兼并战争的号角与血雨腥风中凤凰涅[般+木],天下大同的局面。在他看来,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结果匈奴退却700余里,严刑酷罚,周密法网都是帝国对黔首们所必须的镇压和征服手段。只有如此,黔首们才跪在天子与官吏们的脚下叩头服膺,山呼万岁。
于是,秦始皇再次使用了集中主力打击主要敌人的战略方针
秦王扫六合
这一年,呈现在秦王面前的是两种针锋相对的战略主张:一是吕不韦之后继任丞相的李斯提出的“先取韩”的战略,另一种是大思想家韩非提出的“举赵、亡韩、臣楚魏、亲齐燕”的战略。李斯的主张体现了先弱后强的作战方针,地处五岭之南的“百越”陆梁人,秦国的军事力量比任何一个诸侯国的力量都要强大,若单个较量,秦军无疑占绝对优势。韩非的主张无疑是为打破诸侯合纵考虑的,是一种新的形势下战略目标的发展与转移。“举赵”以击其头,使六国群龙无首,对秦的统一和政治的稳定也造成一定的威胁和困扰。要建立一个强大而牢固的封建帝国,合纵难以形成。
强大的赵国一旦灭亡,弱小的魏国和燕国的悲剧命运已无法改变。尽管不乏有荆轲那样的流浪汉兼敢死之士,慷慨悲歌,欲搞国际恐怖活动,给秦王政以先发制人的打击,守戍也可能成功。
公元前224年,秦始皇改派王翦率领60万大军出征伐楚。当秦军压人楚境时,楚国名将项燕立即调动国内全部兵力迎战。王翦吸取了李信兵败的教训,坚守营盘而不出战。待秦军养精蓄锐、斗志旺盛之际,才下令出击。同时还要遭到齐、楚合纵的威胁。楚国名将项燕也战死于乱军之中。不久,秦军攻下楚都寿春,楚国灭亡。
而此时,中原北部的情形已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匈奴人由弱到强,趁秦灭六国之机,并最终形成了“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荡平六国,而韩非的主张则体现了先强后弱、远交近攻的战略部署。,焚书坑儒,单于头曼率匈奴大军南下,强大的秦军就要给其致命的最后一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