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58100000035

第35章 寂寞与热闹(2)

广阔的田野伸展着一望无际的绿色,水稻、棉花、大豆等农作物正在五月的阳光中疯长,我仿佛听到了一曲宏大的生命交响。可在明朝的三袁之时,根据他们文中的多次描述,那时的风景远比我今日所见更为原始古朴、美丽动人:荷叶山“乔松古木”,苍翠葱郁,松林中不时传来一声声老虎的长啸,令人心惊胆颤;荷叶山下,是硕大的淤泥湖,湖水清清,如一面大镜;山前约一公里处,有一座雄伟的古刹,名叫义堂寺,传说宋时岳飞镇压杨幺农民起义归来,曾在此悼念阵亡将士,寺庙因此得名,堂前巍然耸立一棵高大茂盛的银杏树;荷叶山后,有一条南通沅水、澧水,北极长江的长河孟家溪,明时交通闭塞,三袁兄弟正是由此乘船通向外面的世界;山下广阔的原野上,也是树木成行,芳草萋萋,农舍前后,翠竹环绕,野物出没其间,三袁兄弟还常随父辈们外出打猎……

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草,可以听松涛鸟鸣,玩竹色花香,食鲜鱼杂果,三袁兄弟的童年少年时期,便是在这充满了灵秀的故乡山水间长大成人的。他们无忧无虑,娱情山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正是故乡的山水,培养了他们的性情,给他们的生命注入了源泉与活力。此后,他们创立的“公安派”文学主张“性灵说”,其精髓即为不拘格套,提倡性灵:“以心摄境,以腕运心,则性灵无不毕达……流自性灵者,不期新而新;出自模拟者,力求脱旧而转得旧……”

袁宏道针对当时文坛前后七子复古论调而提出的“性灵说”一出,立时树起了一面文学改革的大旗。天下有识之士群起响应,很快便形成了一个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核心的强有力的文学团体“公安派”,一股清新的文风刮过沉寂的长空,明季文坛,顿时焕然一新,出现了生动活泼的局面。

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奇特的现象,其中之一便是父子同扬才名。显赫且为人们所熟悉的有汉末“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北宋“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再就是晚明的“公安三袁”了。所不同的是,“三曹”、“三苏”都是父子齐名,“三袁”则是兄弟齐名;再则,“三曹”、“三苏”是以诗词、散文等体裁的文学作品着称,“三袁”除了传世的诗歌、散文外,则尤以卓越的理论作支撑而开创的文学流派闻世。作品的影响是具体的、局部的,而流派的影响却是全面的,具有颠覆与建设的性质和意义。

“三袁”的闻名于世,与兄弟间的相互影响、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密不可分。尽管老二袁宏道的成就最大,但对整个流派来说,他们三兄弟中的任何一个,都不可或缺。

纵观兄弟三人的生平经历,与那些轰轰烈烈的政治家、军事家们相比,显得非常平淡,并无多少跌宕起伏的传奇色彩。文学家的生命就是文本,他们将生命中的一切全部融入了作品之中。作品是其生命与智慧的结晶,也就是他们人生的的辉煌。

兄长袁宗道生于1560年,十岁便能作诗,十二岁应童子试,二十六岁举会试第一,官翰林,三十七岁充“东宫讲官”即皇太子侍讲,四十岁便染病身亡。留下了一部文集《白苏斋类集》共三百篇。他虽然早年科举得意,但一生平淡,个人生活不甚如意。妻子早逝,两儿一女全都早夭,自己从小便体弱多病。一次进京赶考夜宿荆门时,旅馆倒塌他差点被砸死其中。但他为人稳重朴实、勤勉刻苦,对两个弟弟像慈父一样予以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在为人为文两方面对宏道、中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袁宏道为“公安派”的主要代表,理论中坚,创作实绩也最丰。他生于1568年,小宗道八岁。他十六岁在斗湖堤读书时即组织了一个文学社,自任社长。现存的最早作品是他于十七岁时创作的《青骢马》、《古荆篇》。二十八岁中进士三甲谒选为苏州吴县令,他在吴县虽只任职两年,但将那儿治理得有条有理,深得民心。他坚决辞去吴县令后,进京得了个京兆教官。两年后,即1600年,便回故乡公安柳浪湖畔,过了六年的隐居生活。1608年由礼部调任为吏部验封司主事,他革新吏部,严惩猾吏。1609年“典试秦中”,即主持陕西的乡试。乘便游历了西安名胜、西岳华山、中岳嵩山。1610年因“考功事峻”,便告假南归,定居沙市,不幸患病去世,年仅四十二岁。留下的作品有《袁宏道集笺校》三卷约一百二十万字。

袁中道生于1570年,比宗道小十岁,宏道小两岁。他一生遍历祖国大好河山,追随宏道的文学主张并付诸创作实践。但他在科举考场上相当失意,屡考屡败,直到1616年他四十六岁之时,才中了一个进士。先授新安校,三年后移居南京,迁太学博士,次年又迁南京礼部主事。1624年调任吏部郎,也就在这一年,中道卒于南京,死时五十四岁。留下了一部《珂雪斋集》三卷约九十多万字。袁中道在发扬光大、扞卫“公安派”的文学主张,肃清“公安派”末流之弊端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如果三袁不是以文学传名,而是因文治武功着称,那么,他们必定是生前显赫,死后哀荣。其故乡也必定因为他们而扬名于世,断不至于今日之寂寞。国人一般世俗眼光,仍停留在官品位的层次,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总是以其官职之大小。我曾问到好几名三袁故乡农民,“三袁”到底是指哪三崐袁,无一人答得上来。因袁宏道、袁中道先后在吏部任过郎中,古时的吏部崐官员皆被民间称作“天官”,所以三袁故乡农民便将他们三人笼统地称为“崐袁天官”。

其实,他们兄弟三人并不是没有吏治才能,袁宏道治理吴县、整顿吏部便搞得有声有色。如果他们刻意经营官场的话,袁宗道给光宗皇帝当过老师,只要稍稍巴结,何愁当不了大官呢?但是,他们却选择了一条寂寞的从文之路。特别的是袁宏道,对当官从政更是深恶痛绝,他在吴县当县令时给友人丘长孺的一封信里写道:“弟作令备极丑态,不可名状。大约遇上官刚奴,候过客则妓,治钱谷则仓老人,谕百姓则保山婆。一日之间,百暖百寒,乍阴乍阳,人间恶趣,令一身尝尽矣。”于是,他坚决辞官,可上司不准,百姓挽留,但他去意已定,连续递了七次辞呈,才获批准。

从文是一条艰难的寂寞之路,如果名声显赫,如果浮于政事,就不免流于浅薄空洞,无法接近本真意义上的文学。为了求得宁静致远,直抵生命本质,袁宏道于1600年自我放逐,远离官场,远离文坛中心,远离市声尘嚣,在斗湖堤城南的柳浪湖畔一住就是六年,过着散淡恬静的生活。然而,这时的袁宏道,已是文坛公认的文学革新派领袖,无数文人学士的精神偶像。就在他隐居的日子,天下文人的目光,有意无意间,总是投向了公安城南的柳浪湖畔,或慕名拜访,或书信求教,透过寂寞宁静的表面,又分明涌动着一股汹涌的激流,滋润着当时的整个文坛。

在纵观三袁兄弟的人生,翻阅了他们现今留存的能够找得到的文集之后,我发现,他们并无什么明确的大志,或一定要达到什么目的,或一定要称雄于某一领域,或一定要实现某种野心。这些,与他们都不沾边。他们的进京赶考求取功名,很大程度上出于父辈的期盼与督促,一种社会惯性压力的推动;他们的选择文学,是出于生命的内在需要;他们所高举的文学大旗,也是针对当时文坛前后七子复古风潮的有感而发。一切的一切,都是出于本真率性与自然。事业的轰动,人生的寂寞,于他们来说,似乎是身外之物,与生命本身并无多大干系。由此看来,他们三兄弟,可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顺其自然、出乎本心的“真人”。

兄弟三人都活得不长,宗道四十,宏道四十二,中道寿命要长一些,但也只活了五十四岁。这恐怕与他们没有规律的生活及娶过一妻多妾有很大的关系。这,也每每为后人所诟病。他们死后的备受压抑与冷落,还与袁宏道的推崇《金瓶梅》不无联系。就现有史料所载,袁宏道是评论《金瓶梅》的第一人,他认为该书“云霞满纸”,并预见小说这一新兴体裁的发展大有成为今后文学主流之趋势。然而,袁宏道对《金瓶梅》的推崇,却被封建卫道士们视为“诲淫诲盗”。于“诲淫诲盗”之辈,理所当然要予以压制打击了。

一支烟抽完,想到还在等着我的三辆车主,便向袁宗道、袁中道的坟墓告别,慢步踱下荷叶山。然后,又由这位小向导带着行了两里多路,去看义堂寺中的一棵银杏古树。寺庙已毁,银杏围在一所小学校内。该树高四五丈,树身粗壮,枝杆挺拔,树龄不详,当有千年以上,岳飞时即已高大无比,而那时至今,也有八九百年了。袁宏道在《义堂寺》一诗中曾有“银杏熟果堕佛髻”之句,这恐怕已是当地留存下来的唯一曾与三袁有缘的见证之物了。

看了银杏,返回停车的那家商店前。头顶的炎阳与步行的疲累已弄得我气喘吁吁,便在店内稍作歇息。围过来不少当地农民,我便与他们就三袁为话题随便聊开了。

他们说像我这样专程来看三袁故里及坟墓的,以前只有县文联的同志来过两次。一次为搜集有关资料,一次为重立墓碑。当时就想,尽管我生长在公安,故乡郑公镇离这儿只隔着几道河流,直线距离不到二十公里。可是,如果不是为了写作袁宏道传记,我会专程来到这个偏僻的所在吗?

谈到三袁的作品,其中还有中学毕业的青年农民,但他们没有一人读过。其实,又何止他们这些农民们呢?以三袁为荣耀的公安县学界及从公安这块土地走出去的学人,还包括那些买了三袁作品的读者,又有多少人谈得上认真地读过他们的作品呢?

问起三袁的后人,村子里也没有他们的直系后代了。我以为文学最大的悲哀就在于无法传承。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家们都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使自己的事业传承给自己的后人,可文学家却不能够。文学是一项天才性的独创事业,灵气与悟性是其重要的基础。三袁并非不想让他们的后代子承父业,也出现了宏道长子袁彭年、中道长子袁祈年两位佼佼者,他们都着有诗文。袁中道还将祈年的诗作收入自己的《珂雪斋集》附录之中,但已是“秀而不实”,一代不如一代了。

从古到今,公安县也出了不少名人豪杰,比如三国时期的蜀国大都督冯习,萤囊就读的东晋名士车胤,佛教天台宗创始人、隋代高僧智顗等等,但是,他们的知名度都赶不上“三袁”。也就是说,“公安三袁”是公安县历史上最为着名的人物。可是,这并未引起有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将“公安派三袁”视为一项文化产业资源来进行开发。如果“三袁”不是文学家,而是三位名声卓着的政治家、军事家,那么,有关“三袁”的纪念性硬件建设绝对不是今日这般样子。

“古来圣贤皆寂寞”,信矣哉!

其实,热闹与寂寞也是“三袁”生前心中一直纠缠难解的一个情结。

袁宏道在吴县辞职后到京城不久,便给他故乡的两位叔叔写了一封信,其中有语道:“长安沙尘中,无日不念荷叶山乔松古木也……当其在荷叶山,唯以一见京师为快。寂寞之时,既想热闹,喧嚣之场,亦思闲静……”

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认识程度的加深,他们才渐渐地看淡了热闹,归隐山林,返回自然。特别是袁宏道,在度过了六年柳浪湖畔的隐居生活后,他已参悟了不少人生玄机。只要是顺应了人生的自然,热闹也罢,寂寞也好,他都能泰然处之了。

由此来看他们身后的遭遇,过于热闹与过于寂寞都不正常。纯属人为需要的抬哄或压制,从某种角度来看,也说明了社会机制中存在着不少问题。“三袁”的文学主张与文学作品,经过几百年时间的考验,已积淀为民族文化中的有机部分,作为一股内在的潜流,正无声地浸润、滋养着我们脚下这块广袤的土地,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一个事实。

还是让我们变得成熟一些吧,既不要去刻意地营造热闹喧嚣,也不要人为地予以压制冷落,最好的境界,便是顺其自然。

同类推荐
  • 背影(朱自清作品精选)

    背影(朱自清作品精选)

    本书是感悟文学大师经典,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本套图书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 我问关公

    我问关公

    本文的主要内容为:为什么说关公“生在蒲州,长在解州”?、关公是怎样熟读《春秋》的?、关公是怎样到绛邑小华山求师学艺的?、南山上的三道狭谷是怎样形成的?等。
  • 诗的见证

    诗的见证

    本书乃米沃什应哈佛大学诺顿讲座之约所做的六次讲演的结集。米沃什关于诗歌的见证功能的阐释极其精辟。借助这本小册子,米沃什论述了诗歌之于时代的重要性。米氏所言并非老生常谈,他提醒世人关注的恰恰是诗歌的一个古老的传统,同时对于二十世纪的反省为这一思考维度提供了更为明晰的指向。
  • 雨巷(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雨巷(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雨巷》收入其诗歌,散文和诗论。其中《雨巷》以其优美、伤感、惆怅、朦胧而富于音乐美的特性,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 坟(鲁迅作品精选)

    坟(鲁迅作品精选)

    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
热门推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深庭晚照(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深庭晚照(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光明王

    光明王

    他们称佛陀为弥勒,意思是光明王,还有人继续叫他无量萨姆大神,说他是位神祗,但他仍旧宁愿去掉“无量”和“大神”而自称萨姆。他从未宣称自己是神,不过,他当然也从未否认过这点。情势如此,承认和否认都毫无益处。死亡与光明永远无处不在。它们开始、终结、相伴、相克,它们进入无名的梦境,附着在那梦境之上,在轮回中将言语焚烧,也许正是为了创造一点点美。而这无名,就是我们的世界。《光明王》是泽拉兹尼最富盛名的科幻史诗,一经问世便引起轰动,曾获雨果奖最佳小说奖,并获得星云奖的最佳小说奖提名。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努力工作,不折腾

    努力工作,不折腾

    本书传达了许多极具指导意义的观念和想法,也引入了些引人入胜的例子,相信可以为你的职业生涯提供使用而富有创意的忠告和建议。阅读并思考本书,它将为你扫除心灵迷雾,指引成功之路。相信只要“努力工作,不折腾”,你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业绩,你定会取得更加令人羡慕的成就!
  • 原来的世界

    原来的世界

    一个寒冬腊月的深夜,一个落地惊雷惊醒了卧牛村熟睡的村民,与此同时,一对神秘奇特的夫妻白晓杨和庹观投宿在德高望重的张幺爷的家里。也就在这天早晨,卧牛村的人在祠堂开批斗大会的时候,一条巨蟒从祠堂天井里的一棵罗汉松上袭击了被批斗的张子银。
  • 阿修罗王传5

    阿修罗王传5

    千年之后,一段往事,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众神之间隐藏真相,少年为寻找真相,夺得万人天下,以武相逼,揭露出惊天阴谋,故此战争爆发,揭露历史背后的污点,成为真正的-----暗黑破坏之神……
  • 希望在转角

    希望在转角

    人生最怕什么?没有希望当面对挫折、陷入目境时,些入总会心灰意冷,认为一切都没有了希望。于是郁郁寡欢,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甚至自己跟自已作对。这样继续下去,便真的走入了绝路,迷失了方向,以为山重水复,没有出路。请不要灰心,不要绝望,你之所以认为没有有希望是目为你只看到眼前的一条路。拓展你的视野半径,认真用心寻访,你会发现在某个不起眼的地方有一条密径,轻轻走进去,拨开藤葛.你会柳暗花明,一条宽阔的大路正摆在面前,有鸟语、南花香、有欢愉、有喜悦。你会赫然明自 原来希望就在转角。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美人煞,暴君诛心

    美人煞,暴君诛心

    她新婚之日,他破了她的城,杀她父兄悬于城墙之上!夫君更将她双眸弄瞎推到他身边!他寿辰之日,她为报国恨家仇,谋算他血洗后宫、弑母杀弟、令他青丝瞬成白发!他曾因她一句话,活埋数万人,尸体填满路中沟壑。他曾因她一蹙眉,悬千人之首于城门,造就一座血城。他曾为博她一笑,用血筑高台,造酒池肉林,斛珠铺红妆,烽火戏诸侯!他曾说,“阿瑾,你看不见,我就是你的眼睛,高山流水,天涯海角,你想去哪里,我带你去哪里,不死不离不弃。”可如今,他在阴暗地牢中,纠缠于她。“阿瑾,你以为你这样就算报了仇?就可以回到他身边做他的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