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的民间剪纸艺术家,首推张林召。关于她,有许多骇人听闻的传说。传说她是克夫命,嫁鸡鸡死,嫁狗狗亡。这事大概是真的,她的前两个丈夫,都没有落住,早早地死了,到了第三个,那时张林召已经老了,克不动了,因此,他侥幸地活了下来。
又有说法说,张林召不生育。非但自己不生育,就连她家里养的鸡,也不下蛋,羊呢,不下羊羔,猪呢,不下猪娃,甚至院子里栽的那些花花草草,也要么是不开花,要么是不结籽。
我没有见过张林召。印象中,总把她想象成那种女巫式的人物:很古怪,很可怕,经常着一身黑衣服,天一黑,就出来四处转悠。曾在县文化馆工作的老宋说,我的想法错了,张林召是一个极普通善良的农家妇女,而且较之旁的农妇,更为贫贱和卑微。
她是黄陵的女,嫁到富县。黄陵那个地方有黄帝陵,她的家世渊源,是不是属于那些传说中的守陵的“陵户”,即中华民族最古老的那一部分,我们不知道。至于富县,它的设州造府,是在隋唐。尉迟恭建富州城,眼看就要竣工了,就从长安城里,接来老母亲观看。老母亲说:城很好,可惜就是少了一样东西。尉迟恭问少什么。老母亲说,城的四角,少四根铁环。有了铁环,你告老回乡时,绳子一穿,背走它。母亲的话说得尉迟恭凉了半截,这个富州城,修到半杆子,停了,一座威赫赫的宝塔,也没有封顶。
我没有见过张林召,却见过富县文化馆为她出版的那个剪纸小册子。我们说陕北民间剪纸(包括民间画)的有些表现手法,酷似于毕加索,首先给我们点破这一点的,正是张林召。那个小册子里,影影绰绰,有许多类似于毕加索的刀法剪法。记得有一幅剪纸,剪的是一个坐在凳上纳鞋底的农妇,它令我们想起毕加索艺术嬗变期的那个《阿维农的少女》。
张林召的剪纸艺术,是一个大神秘,张林召这个人,亦是一个大神秘。我们只能无可奈何地说,对这个世界,我们还知之甚少,我们无法破译和诠释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我在《最后一个匈奴》中说:“艺术的二十世纪风格,来源于毕加索。当毕加索将绘画艺术,由三维空间费力地向四维拓展时,在东方文化的背景下,在陕北一个闭塞的乡间,有一个人也走到了这一步。”我在这里说的,就是张林召。
张林召故世已经十多年了。黄土高坡上一座孤坟,鲜有问津者。
王西安记王西安的母亲,当年是无定河边一个俊秀的女子。这个女子嫁给了一个红军士兵。“自从哥哥当红军,多下一个枕头少下一个人”这句陕北民歌,说不定,就是从这女子口中最先唱出的。同样的陕北民歌还有,例如“昨晚上奴家做了一个梦,梦见三哥哥上了奴的身,赶紧把个腰搂定,醒来是一场空”。这首民歌叫《三十里铺》,也是说的绥米那一带的事情。
王西安的母亲,大约有一次睡梦中把腰搂定以后醒来却不是空的。村里一个后生,见缝插针,钻进了她家窑里。话说解放之初,这位红军哥哥,在西安城当了大官,于是捎来话,让王西安的母亲到西安去享福。王西安的母亲骑上毛驴到了西安,红军哥哥一看:怎么是个大肚子?西安医院里,生下个王西安,于是,红军哥哥仍然打发人,毛驴驮了,将这母子两个送回陕北。
王西安属龙,1952年出生的,这样,我们知道了,这个故事发生在1952年。王西安对我说:她妈觉得丢人,婆家是不能去了,娘家也没脸回了,于是,抱着她,来到真武洞,另投了一户人家。
王西安穿一件印花布大襟夹袄,衣服小了点,紧紧裹在身上,显得腰身很长。电视系列片《黄河》中,有几组她站在山峁上唱民歌,坐在炕上剪窗花的镜头,穿的就是这件衣裳。陕北俚语:长腰婆姨短腰汉!是说这种颀长腰身的女子,好那一方面的事情,是不是这样,我们不知道。不过王西安的汉,确实是个短腰,真武洞那一带,有别于陕北别的地方,尽出这样的短腰汉。因此说,他们倒也般配。
王西安随母亲,长得十分俊秀(她的母亲已经过世)。这样俊秀的女子在陕北农村到处可以见到,不同的是,她的俊秀中有一种聪慧的超凡脱俗的气质。她偶尔也笑一笑,但笑时眼睛不笑,有一种我们不能理解的悲哀和痛苦凝聚在她的黑亮的眸子里。
1985年,王西安和李秀芳,以陕北民间剪纸艺术家的身份,去法国参加巴黎万国博览会,即兴表演,曾在西方世界引起过一阵轰动。后来,她和张林召、高金爱、白凤兰几位,又到中央美术学院,讲过几次课。再后来,她就应“外事办”的邀请,去西安人民大厦,应召为慕名而来的外国游客做剪纸表演,同时也出售一些自己的剪纸作品。
1988年,我陪北京的一位摄影家(高波,他尔格在巴黎),曾去过王西安家。我在后来的文章中写道:“王西安膝下,有二女一子。我们没有见到她的儿子,但是见到桌上摆着的一个狮子状的石锁。王西安说,这是她的小儿子的。儿子出生后送给他的镇宝。每过一年,给石锁上缠一道红绳,一直到十三岁。我们数了数,石锁上共有八道红绳。这么说,这位民间艺术家的儿子,今年八岁了。”
去年十月,我陪《黄土地》的编剧张子良先生,去看王西安。四十刚出头,王西安已经明显地苍老了,像一朵正在枯萎的花。她的脸色发青。她用手扶着腰说:腰疼,疼得厉害!王西安家门前,有一个大坑,还有些石料。王西安说,儿子已经十三岁了,她正努力着,为儿子圈窑,还短一些钱,西安去不了了,病拖着,她只好在家里,挣扎着,画一些画,剪一些剪纸。
我对王西安的“短腰汉”说,要爱护自格的婆姨,不要光把她当作摇钱树,曰子还长着哩,不要先急着圈窑,想办法,先给她将病看好吧!听了我的话,王西安的丈夫,一直没有坑声。
贺玉堂记贺玉堂的野嗓子,常常令我景仰不已。听贺玉堂唱歌,要邀他到山上去。站在高高的山峁上,四野悄然,几朵白云在天际浮游,贺玉堂一声《赶牲灵》突兀地起了,高亢、辉煌、灿烂、强劲,于是远远近近的群山,便沉浸在歌声的意境中了。
贺玉堂是拦羊娃出身。小时候,有一次放羊,他给狼叼去了。狼噙着他的头,村里的人发着喊声,跟在后边撵。狼没有换嘴的空儿,要么,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他了。狼见后边赶得紧,丢下贺玉堂,跑了。贺玉堂的脑瓜盖儿,让狼咬碎了,没办法,只好到医院里,换了个钢化玻璃的。钢化玻璃上面,再套上假发,也不怎么难看。
贺玉堂说,他的民歌之所以唱得好,是因为父亲手里,爷爷手里,都是着名的民歌手。村里人说,贺玉堂的声音,之所以那么高,那么亮,是因为脑瓜盖儿,是钢化玻璃做的,他们主要是舍不得父母给自己的这个脑瓜盖儿,要么,换成钢化玻璃的,肯定比贺玉堂唱得还好。
贺玉堂的声音,高到什么程度呢?我不懂音乐,我只听说,那一年,贺玉堂参加中央电视台的民歌大奖赛,因为嗓音太高,把个麦克风给震坏了,因此,只好清唱。那次,他没有能参加决赛,评委们不看好这个有着拦羊嗓子回牛声的山汉。贺玉堂失去了一次让社会认识自己的机会,是贺玉堂的遗憾;中国歌坛失去了一次让优秀人物出头的机会,是中国歌坛的遗憾。据说,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们,因此而愤愤不平,事后,将贺玉堂请到学校,通宵达旦举行了几场“贺玉堂独唱音乐会”,并称他为“黄土地歌王”。
这些年来,贺玉堂先后为《黄土地》、《黄河》、《毛泽东》等电影、电视片配唱,并且在一些影视片中,留下银幕形象。他小时候放羊,长大以后当了几年兵,脱下二尺五以后,在县法院供职,前几年调到县文化局,还给了个官职。他的家,也从山旮旯,搬到城圈外了。前几天,听人说,有个会议,请贺玉堂唱歌,贺玉堂开价,每首八百元。我不知道那些村里人,听了这话,有啥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