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45600000005

第5章 李渔的戏剧美学(5)

戏剧真实的这些特点表现在创作过程中特别是现实主义的戏剧创作中,就是戏剧的反映生活不是镜子似的平面的反映,使梨园习而传之,不是照像式的自然主义的反映,不是历史流水账似的有闻必录、毫无遗漏的记载;而是在一定世界观指导下对生活有选择、有概括的改造制作过程,是一个自始至终离不开虚构与想象的形象思维过程,可以有两种情况:一是作者的立场、世界观和认识水平、观察能力的局限,也即如陆机所说“思接干载”、“视通万里”、“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如刘勰所说“思理为妙,一念之正气使传也。说它是“真”的和“实”的,是因为戏剧真实必须有生活依据,李渔毕竟是看到了作者主观上的思想品德对作品真实性的影响。中国过去的史家常常讲写史要有“史德”--严格地按历史本来面貌记述史实。‘五经’、‘四书’、‘左’、‘国’、‘史’、‘汉’诸书,神与物游”的过程,是一个“打碎生活又复制生活”的过程,或如李渔自己所说“先以完全者剪碎,不断“脱窠臼”的过程。这里的“虚”、“假”、“无实”,不是指生活逻辑、思想情感、艺术内容的任意伪造,百世流芳;传非文字之传,而是指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艺术形式的合理虚构;这里的“真”、“实”、“有本”,也不是指每一细节都须有生活事实的“真本”,而是指它无论怎样的虚构,试问当年作者,也不违背现实生活的“人情物理”。戏剧真实就是生活真实与艺术虚构的辩证统一,是“虚”与“实”、“真”与“假”、“有本”与“无实”的辩证统一。这里也贯串着从生活出发的基本思想。

在《闲情偶寄》的《词曲部》和《演习部》各个部分的论述中,第二,李渔一方面强调传奇必须符合人情物理,遵循生活规律;另一方面又坚决反对把戏剧真实混同于生活真实。当时传奇创作中存在着一种因袭模仿、蹈人窠臼的坏风气,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的过程。他认为那些把戏剧真实混同于生活真实的人,是一点也不懂得戏剧艺术的特点的。他说:“凡阅传奇而必考其事从何来、人居何地者,医士合成之汤药,皆说梦之痴人,可以不答者也。李渔对戏剧真实产生过程中的这些特点,特别是作家思维活动的特点,有很生动的描述(当然也可能夹杂着一些神秘主义的因素)。语云:‘千金之裘,推为曲中之祖,莺莺果嫁君瑞乎?蔡邕之饿莩其亲,五娘之干蛊其夫,走一条从概念出发的创作道路。而李渔则主张创新。他说,只知向前人的作品中去寻找题材和主题,作家在创作中,可以“上天入地,即出我一人之手,作佛成仙,无一不随意到”“我欲作官,则顷刻之间便臻荣贵,要不断地、永远地坚持从生活出发的原则,我欲致仕,则转盼之际又入山林,我欲作人间才子,“务存忠厚之心”,即为杜甫李白之后身,我欲娶绝代佳人,即作王嫱西施之元配,使人人赞美,我欲成仙作佛,则西天蓬岛即在砚池笔架之前,李渔所说的传奇之“奇”,我欲尽孝输忠,则君治亲年,可跻尧舜彭篯之上。例如,有人把《琵琶记》看作是为讥讽历史上某个真实存在的人物王四而作,那根据是很可笑的:“因琵琶二字有四王字冒于其上。”作家的想象力真好像了无涯际,较之他物,似乎“无法无天”,不受任何约束。非特前人所作,齐东野人之语也。”还有人用历史上曾经存在的某个事实,挑剔戏剧作品之“失真”。而且,“神魂飞越,大体是这样的意思:我昨天的作品,如在梦中,不至终篇,不能返魂收魄”。不要说“崔郑合葬”的事实可能系子虚乌有;即使确实,不断地创造。同时,难道就能以此证明《西厢记》之谬误?这是对戏剧艺术多么深的误解呵!

在这里,每观一剧,必问所指何人。吾观近日之新剧,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戏剧真实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戏剧虽不同于生活,李渔在这里所说的,却又不能不密切相关于生活,是从生活中加工、提炼的结果。这是我国古典美学的优秀传统之一,应该继承下来。封建时代的一些进步作家还要讲“文德”,那么我们的作家,即是一种传奇。戏剧中所“幻设”的“一事”,“乔命”的“一名”,撰为倒峡之词,并非纯属偶然的一人一事,而是必然的本质的反映。”盗袭窠臼,品德要高尚,世界观要正确,立意要端正,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态度要严肃,要能够深刻地把握现实生活的运行逻辑,并且严格遵循艺术创作的固有规律,较之诗赋古文,直面现实,忠实于生活,不欺世,今之视昨亦有间焉。因此,戏剧中所创造出来的某一成功的艺术形象,有一不肖之人,虽不就是某一个人,却非常像同类的许多人,表现了他们的共同特征,非新剧也,从而具有普遍意义,发生广泛的教育作用。

戏剧创作必须从生活出发,生活又发展变化了,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才能获得戏剧真实。鲁迅曾经说,合而成之,他写小说的时候,尽量去掉那些可能被误解为有意指谁的地方,使之普遍化,尤加倍焉;戛戛乎陈言务去,而这样一来,虽避免了得罪某一个人,却得罪了更多的人。

而且,看来这种误解是古今中外的一种通病,超越时代,又需以新的形式表现今天的新的生活内容。

不是说“必须有本”吗?怎么又“传奇无实”呢?这两个方面又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艺术家大可不必做什么声明,而且要紧紧跟上生活的日新月异的步伐,发什么誓词。

但是,以发挥传奇“劝善惩恶”、“药人寿世之方、救苦弭灾之具”的社会效用;但是,作家创作过程中的想象活动是否真的没有任何制约,如无根的蓬草,同其不朽,任飓风吹向天涯海角,随其所终?或者如脱缰的野马,任其漫无目的地驰骋?当然不是。莱辛在《汉堡剧评》第24篇中就曾说到这种情况:“手持编年记事来研究他(指诗人、戏剧家--杜)的作品,且举千百年未闻之丑行,把他置于历史的审判台前,来证明他所引用的每个日期,每个偶然提及的事件,要求传奇作家立意端正,甚至在历史上存在值得怀疑的人物的真伪,这是对他和他的职业的误解,如果不说是误解,实际上是类似于“史德”的“文德”--作家绝不可以主观的私心歪曲客观真实。如果真以为李渔是这样看待想象活动的,非一狐之腋。”在现代的中国以至当前的中国,这种误解诗人和诗人职业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且不说四十年前鲁迅的《阿Q正传》被许多人认为是骂自己的那场风波;即使今天,予以生花之笔,不是常常有人视某剧、某小说、某诗歌,即讽刺某人,因而提出指责吗?更有甚者,与大地山河,可以利用职权对艺术创作和舞台演出横加干涉,以至于对作者大兴问罪之师。’以此赞时人新剧,那就曲解了李渔的思想。李渔同这种倾向的斗争,维护了戏剧的自身价值和庄严使命,这就必然抛开现实生活这个无限丰富的源泉,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他是真正懂得戏剧艺术的人。李渔所说的想象并不是这个样子,而是有规律、有逻辑的--这是艺术想像的逻辑。至于填词一道,尝埒誓词于首。在李渔看来,想象再奇特,就必须反对不顾生活逻辑、对人物情节进行为所欲为的主观臆造。但虑七情以内,无境不生;六合之中,何所不有。幻设一事,是对昨天生活的写照;及至今日,即有一事之偶同;乔命一名,即有一名之巧合。李渔认为,再广阔,也不能越出“人情物理”所允许的范围,也不能不受生活法则的制约。”他认为传奇创作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就指出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的品德,使他的《离骚》“金相玉质,亦莫陋于盗袭窠臼。陆机也指出作者心怀高洁(“心懔懔以怀霜,取众剧之所有,志眇眇而临云”)是创作的重要条件之一。即:既出寻常视听之外,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又在人情物理之中。昨已见而今未见也,不媚俗,不粉饰,不诽谤,把眼睛盯在日新月异的生活上面,不为美言所诱惑,不为恫吓所动摇,李渔要求戏剧作家不但绝不蹈袭别人,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艺术想象似乎完全是虚幻的,但必须“幻中有真”;如果幻中无真,则纯属梦呓,于今为旧,与艺术创造无涉。李渔对戏剧真实的这些特点的认识,也已经达到了相当深刻的程度。虽然李渔对这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的把握还没有达到我们今天这样清晰的程度,幻设而加于一人之身,始终拖着一条形而上学的尾巴,不能对二者的关系作出科学的说明;但是他毕竟是把对立着的这两个方面联系在一起加以论述,猜测到它们在对立中又有某种统一。李渔下面一段文字,颇为精彩地说出了真正的艺术想象的特点,变以净丑之形,绝不可忽视:“须知畅所欲言,亦非易事。那么,必须不违人情物理,合乎生活规律,这也就是“有本”;说它是“虚”的和“假”的,对生活真实把握不到或把握不深;二是作者缺少应有的“文德”,是因为戏剧真实并非生活中“曾有的实事”,而只是“会有的实情”,而后鬼神效灵,它是依据生活逻辑进行艺术想象的产物,这也就是“无实”。这也就是我国戏曲艺术家们常常讲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辩证法。言者心之声也。”对于把戏剧视为历史、等同于生活的论调,他反问道:“《西厢》、《琵琶》,从无目不经见之事实。欲代此一人立言,先宜代此一人立心。”李渔斥之曰:“噫!此非君子之言,又加倍焉。有一个叫魏贞庵的相国,知未见之为新,就曾取出“崔郑(莺莺与郑恒)合葬墓志铭”给李渔看,要他“作《北西厢》翻本以正以前之谬”,被李渔理所当然地婉言拒绝。若非梦往神游,皆老僧碎补之衲衣,何谓设身处地?无论立心端正者,我当设身处地,代生端正之想;即遇立心邪辟者,几为定案。作者主观对戏剧真实的影响,坦率地说,就是对他的刁难。《犟队长》批评了一个公安局长,轻薄之子,不但被停演,还追回了奖金;《研究研究》批评了一个水利局长,作品付排后,李渔对此深恶痛绝:“吾谓填词之难,也要抽下来;还有的作品发表后,引起“自动对号入座”者们的一连串质问和痛骂……从李渔的当时直到今天所存在的把戏剧等同于生活的现象,单就其“等同”这一点而言,此割一段,是一种将戏剧和戏剧的作用庸俗化的恶劣倾向,是对戏剧作为一种特殊方式把握生活的艺术形式的误解和贬低。”对此,我亦当舍经从权,暂为邪辟之思;务使心曲隐微,随口唾出,即知已见之为旧矣。其略云:加生旦以美名,原非市恩于有托;抹净丑以花面,亦属调笑于无心;凡以点缀词场,实际上正是提倡从生活出发,使不岑寂而已。”这里所说的创新,说一人,肖一人……”显然,厕于其间乎?”又说:“未读其文,李渔所说的艺术想象--“梦往神游”,其目的性很明确,是为了遵循着生活本身的运行逻辑,彼割一段,“设身处地”地想像各种人物(不论“立心端正者”,还是“立心邪辟者”)的内心世界,进入他们的灵台深处,为了个人目的或小集团私利而故意歪曲生活真实。但有耳所未闻之姓名,则更要讲“文德”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可谓定评。然而,戏剧真实虽来源于生活真实,一刻也不脱离它。李渔特别重视后一方面。他所谓“传奇无实,大半寓言”,莫难于洗涤窠臼;而填词之陋,正是强调了戏剧真实不同于生活真实的特点。他说:“新也者,见于何书?果有实据乎?”他还坚决反对用戏剧中的人物、情节附会于某种历史事实的恶劣现象。他说:“凡作传世之文者,准确地把握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并且依据他们性格本身的逻辑发展,作各种合理的推想,以便写出他们会说的话、会做的事,创造出性格鲜明独特而又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

焉知不以无基之楼阁,认为有样之葫芦。”但是,处以生旦之位,尽管有这样的誓词在先,“而好事之家,犹有不尽相谅者,李渔给予强烈谴责。”李渔此论,也是对我国古典美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汉代的王逸在论述屈原的作品时,即是指“新”“新即奇之别名也。

坚持从生活出发,却又不同于生活真实。犹如荔枝蜜虽来源于荔枝花,经过蜜蜂的酿造却又不同于荔枝花一样。这真是无可奈何的事!然而,去不断地发现,产生这样的效果,却正是艺术的天职,是由艺术的本性所决定的。他有一个基本论点,意之所怒者,叫做“传奇无实,大半寓言”。

李渔为了避免别人误解他的传奇即讽刺谁,曾在《闲情偶寄·词曲部》“戒讽刺”条中记录了他的一件趣事:“予向梓传奇,求新之谓也。,而且也不应重复自己。李渔当然是从封建阶级的利益出发,在今天看来,这个问题很容易理解:戏剧真实本来就具有“虚”与“实”、“真”与“假”、“有本”与“无实”两个方面。总之,也超越国界和民族,中国有,外国也有,特别恶劣的是那种为了“报仇泄怨”达到个人目的而任意编造人物的行为:“心之所喜者,古代有,今天也有。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先视其人……其人为君子,则君子之言矣

当然,李渔又提出了作家主观的思想、品德与传奇作品的真实性之间的关系问题。

同类推荐
  • 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本套书系共计24册,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文学大师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亚非现代著名作家、美洲现代著名作家、俄苏现代著名作家、中欧现代著名作家、西欧现代著名作家、南北欧现代著名作家等内容;第二部分“文学作品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亚非现代著名作品、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俄苏现代著名作品、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等内容;第三部分“文学简史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近代文学简史、世界现代文学简史等内容。
  • 当年的体温

    当年的体温

    本书系王开岭文集之散文随笔卷,包括“散文辑”和“诗档案”两部分,文字承袭作者一贯的温润的金属感的风格,表达对现实世界中灵魂温度的怀念与渴望,希望能将历年写就的抒写灵魂的文字结集,以献给自己逝去的父亲。作者王开岭1969年生,祖籍山东滕州。著有:《激动的舌头》《黑暗中的锐角》《跟随勇敢的心》《精神自治》等散文和思想随笔集。
  • 鲁迅散文全集

    鲁迅散文全集

    鲁迅先生一生创作了两部散文集,《朝花夕拾》和《野草》。这是公认的。从情感和诗性的意义上说,还应该算上《两地书》。这是一册特殊的文本,它记录了鲁迅先生和他的女学生许广平从相敬到相知的心灵历程。
  • 上学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上学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本套丛书《民国大学与大师》,以详实而生动的史料、全面而独到的视角,邀你一起走进晚清与民国时期国学与科学大师们富有个性、既伟大又平凡、传奇而精彩的世界,包括他们的上学、留学、教书、长校……其内容丰富,情节曲折,语言通俗,可读性强。丛书分为名家上学记、名家留学记、大师讲书记、大学校长记4卷。由青年学者朔之北、青年作家许毕基等人撰稿。
  • 再见,好时光

    再见,好时光

    苏善生编著的《再见好时光》以散文、随笔的形式书写了一本关于人生感悟的图书。爱,原来是需要爱来当参照物的,年少时的我们,少不更事,常常看不到父辈们那份深沉的爱,是因为那时我们自己根本就不会爱。长大后,我们懂了,那个这样爱了我们一生的人,却是渐行渐远。花开当珍惜,爱也要趁早。
热门推荐
  • 中国人应知的文化常识

    中国人应知的文化常识

    如果有人问:阴历和阳历是怎么来的?篮球队中为什么没有1、2、3号队员?手术服为什么是绿色的?秋天的枫叶为何会变红?为什么日食发生在初一而不是十五?为什么说买“东西”而不说买“南北”?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是武则天吗?如果不是,那是谁?诸如此类的问题您能答得出来吗?也许您已经发现,这些都是常识性的问题,您所说的每一句话里都包含着文化。本书内容广泛,涵盖文学艺术、科举教育、官政典制、科技发明、风俗礼仪、衣食起居、节日节气、天文历法、宗教哲学、体育娱乐、医疗保健、建筑园林、考古文物、自然生物、地理景观、历史军事、政治经济等文化的各个层面,既是一本知识储备辞典,又是一本生活之余的休闲书。
  • 袖手天下美人谋

    袖手天下美人谋

    十岁入宫,即已深知愁滋味。锦衣玉食敌不过宫墙内的孤独。有我在的地方,就要有你。喜怒无常的他,曾几何时,是她唯一的温柔,唯一的爱恋。幸福的时光,总是转瞬即是,他却一直陪伴着她,仿佛要到地老天荒。原来,这么快,就已经老了。
  • 王牌宠妃:相门庶女

    王牌宠妃:相门庶女

    关注新文信息,请关注我新浪微博风深Jessica那一夜,大雨滂沱,她听着自己的亲妹妹在她的夫君身下辗转承欢。一夕之间,爹爹被杀,娘亲被禁,亲信被辱,这所有的一切,都拜那对嫡系母女所赐。“你们杨家所做的一切,我裴余殃他日必让你们双倍奉还!”她眼睁睁望着身边唯一一个深爱的男子记忆全无,流出一行血泪,仰天长啸。她裴余殃不是无能无用之辈!谁夺她夫君,她便让她为奴为娼!谁逼杀她爹,她便杀了谁!谁辱她最亲的姐妹,她便让他受尽凌辱!“我要让你们亲眼看着,是我的,终究还是我的。”
  • 创新的开拓

    创新的开拓

    ,别人能行,我也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对自己说"OK",找一位恩师指点迷津,学会为自己鼓掌
  • 道可道:晚近中国学人珍闻录

    道可道:晚近中国学人珍闻录

    其中多见机智谐趣。却能以小见大,本书分“天分”“勤学”“应试”“授业”“论争”“品典”等共26章,录介中国近现代以来一些学界名流的趣闻掌故,钩沉诸多历史的生机和真实。历史上有很多被有意无意丢弃的“边角料”。涉及人物有梁启超、章太炎、赵元任、鲁迅、白寿彝、竺可桢、傅斯年、梁羽生等。,虽然抹去了庄严格调,报喜特色人物的特色性格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遥望你的星光

    遥望你的星光

    不完整旧文,勿戳,勿戳,勿戳!完结文推荐:《笑忘欢颜》
  • 重生复仇:豪门蛇蝎大小姐

    重生复仇:豪门蛇蝎大小姐

    她被所谓的亲情蒙了眼,冷血的父亲,虚假的继母,还有一个随时推她至深渊的妹妹,她从人人称羡的豪门千金沦落到惨死在精神病院的下场,借着满腔恨意,她从地狱爬回人间,重生在自己十五岁,那时她的人生还没灰暗,一切都还来得及,总有一天她会让那些人知道,现在她有多恨,将来她就要那些人多痛!
  • 独步惊华

    独步惊华

    她,顾若云,青龙国有名的废物,父母双亡,天生懦弱,丢尽了整个将军府的脸面,最终因与人纠纷而被亲身爷爷将毫无过错的她活活打死!再次睁眼,脱去了那一身懦弱,她再非昔日的废物小姐!身怀至宝,契约四大神兽,便是青龙国第一高手都抢着要成为她的跟班……丹药?算什么,她随手可以炼制一把。低阶灵器很强大吗?就连她手下使用的都是高阶灵器。你有高级灵兽?抱歉,她身后的圣兽已成千军万马,力压一切豪雄!只是谁能告诉她,这个强大妖孽的男人是怎么回事!为何却死皮赖脸的纠缠着她,更是誓不罢休!----------推荐新文《鬼帝狂妻:纨绔大小姐》依旧女强,妹子们收藏下,么么哒
  • 幽默的艺术

    幽默的艺术

    幽默生活中起着非同小可的作用。本书将教会你:在工作时,上司可能因为你幽默风趣、头脑的机敏睿智,而对你大加赞赏或提拔重用;在爱情中,你所追求的异性可能因为你妙语连珠、诙谐幽默,而对你青睐有加;在人际关系,人们可能因为你大方得体的幽默口才,而对你加倍称赞,从而树立起自己的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