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45600000021

第21章 李渔的戏剧美学(21)

再如,关于音乐伴奏,李渔也要求它必须为演员的演唱和表演服务,使二者保持高度的合谐一致。李渔认为必须“吹合宜低”,“以肉(唱)为主,而丝竹副之”,以造成“主行客随之妙”。演唱和伴奏,二者确有主客之分,不能本末倒置,反客为主,以音乐伴奏掩盖了演员的演唱,甚至破坏了演唱。李渔曾经针对当时的弊病批评说:“迩来戏房吹合之声,皆高于场上之曲,反以丝竹为主而曲声合之;是座客非为听歌而来,乃听鼓乐而至矣。”音乐伴奏既不能高于唱,掩盖了唱;同时也不能太低于唱。伴奏的过与不及,对于演员的演唱都是不利的。理想的情况应该是伴奏紧贴住演员的嗓音,使之成为唱腔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相得益彰,不露痕迹,契合为一,创造出和谐优美的舞台音乐形象。另外,李渔还提出音乐伴奏必须契合各个演员的嗓声特点,要视“唱曲之人之本领”而定。不同的演员,其嗓音高低宽窄各不相同,伴奏也应随之变通,目的也是造成舞台音乐的和谐悦耳。顺便说一说,要求造成有机的、整体的和谐的美,这是李渔一贯的审美主张。在《词曲部》中谈到戏剧结构时,将结构比之于工师建宅,要求“成局了然”,将厅、堂、门、户、栋木、梁材,全盘筹划,造成有机的和谐的整体;而不要“由顶及踵,逐段滋生”,使“一身有无数断续之痕”,“血气为之中阻”。在《声容部》中谈到女子的化妆(“点染”)、首饰、衣衫等问题时,也多次讲到“自然合宜”、“相体裁衣”的原则,特别在说到“衣衫”时,提出“人有生成之面,面有相配之衣,衣有相称之色”--总之,要求造成和谐的美。在《居室部》中谈到房屋的设计、建造和屋内的布置时,也要求“浓淡得宜,错综有致”,去雕琢、贵自然--也是要求和谐。要求舞台艺术的和谐优美,是李渔整个审美思想的具体表现。

此外,李渔还从创造舞台艺术美的角度论述了演员的服装问题。他指出:“妇人之服贵在轻柔;而近日舞衣,其坚硬有如盔甲。云肩大而且厚,面夹两层之外,又以销金锦缎围之。其下体前后二幅名曰遮羞者,必以硬布裱骨而为之;此战场所用之物,名为纸甲者是也,歌台舞榭之上,胡为乎来哉?易以轻软之衣,使得随身环绕,似不容已。”在谈到男子的服饰时,他提出:“飘巾儒雅风流,方巾老成持重,以之分别老少,可称得宜”,“软翅纱帽,极美观瞻”。这些论述,对于如何运用“服装”这一舞台手段创造优美的艺术形象,很有见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李渔所论又适足表现了中国戏曲艺术的特点。戏剧是综合艺术,然而中国戏曲比起西方戏剧,又有不同的特点,即:中国戏曲在综合各种艺术的范围上比西方的戏剧要广,更加音乐化、舞蹈化。其动作节奏鲜明,更带有舞蹈的特点,因而要求舞台服装更便于舞蹈,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服装,而是舞衣。这就是李渔所说,“妇人(旦角)之服贵在轻柔”,“使得随身环绕,似不容已”,这样才能更便于表现优美的舞姿。

李渔关于戏剧导演的理论,是我国古典戏剧美学中一份十分珍贵的遗产,可惜我们还挖掘得很不够,研究得更不够。本书粗浅的介绍,是希望引起专家们和戏剧爱好者们的注意,加强对李渔和其他古典戏剧理论家的着作的研究,并给以批判地继承,以繁荣现今有中国特色的戏剧事业。

结语

在这一章的《引言》中我们曾经说过:在中国古典戏剧美学史上,真正对戏剧艺术的性质和特征,对戏剧创作的各种问题,对戏剧表演和导演的各种问题,作深入研究和全面阐述,并相当深刻地把握到了戏剧艺术的特殊规律的,首推李渔。他的《闲情偶寄》的问世,在我国第一次创造性地构成了一个富有民族特点的古典戏剧美学体系。

接着,我们走过了一段相当长的考察的路程。我们考察了李渔关于戏剧真实、戏剧的审美特性、戏剧结构、戏剧语言以及戏剧导演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的美学观点,并进行了简要的评论。

现在,我们就要结束李渔戏剧美学思想的考察了。回过头来看一看留下来的或深或浅的足迹,不免觉得自己学识疏陋,能力微薄。虽然笔者自觉主观上还是认真的、努力的;但在实际上却未能理想地实现最初预定的目标。我体会到,对于李渔这样一个相当完整的戏剧美学体系,对它的各个方面,包括它的成就和它的不足之处,作全面的论述和准确的评价,的确是不容易的,需要花费异常艰苦的劳动,进行长时间的、多方面的、反复的比较、分析、研究。除了研究李渔戏剧美学论着本身之外,还需要对李渔世界观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他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等等),对李渔的各种着作(包括他的文、诗、词、传奇、小说、史论以及各种杂论),进行全面的细致的深入的考察;还需要把李渔的戏剧美学理论同他之前之后的戏剧美学理论加以比较、对照,找出发展的链条、脉络,找出其内在联系和固有规律;并且,还需要对李渔所处历史时代的经济、政治、思想情况,艺术发展和美学理论发展状况,作深入研究,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上来认识李渔戏剧美学的产生、发展、贡献和局限。但是,笔者在上述各个方面,只是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在这一章里,我只是挑出李渔戏剧美学中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几个问题,加以粗浅的评述和说明。我想,如果读者从上面谈到的这几个问题,能够约略看到李渔戏剧美学的主要成就和大概面貌,我就感到欣慰了。

最后,我却还想探索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李渔能够在中国戏剧美学史上取得这么高的成就呢?还听到有的同志这样问:李渔作为封建时代的受封建意识形态浸染的文人,他世界观中既然有那么多封建的、落后的东西,怎么反而在戏剧美学上有如此多和如此大的建树呢?

如我们在《引言》中所曾经指出的那样,李渔的世界观本身是十分复杂的、矛盾的。其中固然有许多消极的、落后的东西这无疑给他的戏剧美学思想带来损害,束缚他的手脚,限制他的眼界;但是,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他世界观中的一些积极的、进步的因素,并且应该充分估计到这些积极的、进步的因素给他的戏剧美学思想带来的有益影响。关于这后一个方面,前面我们虽然也曾作过介绍,但很不充分。现在我们可以进一步作些补充,并由此进一步探索一下促使李渔获得重大成就的世界观方面的原因。

譬如,李渔思想中有一种可贵的历史发展的观点。在《(笠翁馀集)自序》中,他一开始就指出:“今日之世界,非十年前之世界,十年前之世界,又非二十年前之世界,如三月之花,九秋之蟹,今美于昨,明日复胜于今矣。”在《闲情偶寄》中,他也谈到社会生活处于不断发展之中,“日异月新”、“变化不穷”。这种历史的发展的观点,表现在他的戏剧美学中,就使他不是如明清的某些复古主义者那样,诗必盛唐,文必秦汉,如《封神演义》中的申公豹,眼睛生在后面。--不,李渔是向前看的。一方面,李渔尊重传统,珍惜遗产;另一方面,他又不泥于传统,不拜倒在遗产面前直不起腰来。他非常重视创新。他提倡创新,敢于自我作祖,敢于打破传统。对于“前人已传之书”,他采取分析的态度,要“取长补短,别出瑕瑜,使人知所从违而不为诵读所误”。“取瑜掷瑕”--这就是他的“法古”(继承遗产)的原则。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批判地继承,而不是盲目崇拜,或一概排斥。例如,对于元剧,他十分推崇。他品评传奇之好坏,常常以元剧为标准。在《李渔论戏剧语言》中我们曾经谈到,他把“今曲”与“元曲”加以对照:“凡读传奇而有令人费解,或初阅不见其佳,深思而后得其意之所在者,便非绝妙好词,不问而知为今曲,非元曲也。元人非不读书,而所制之曲绝无一毫书本气,以其有书而不用,非当用而无书也;后人之曲则满纸皆书矣。元人非不深心,而所填之词皆觉过于浅近,以其深而出之以浅,非借浅以文其不深也;后人之词则心口皆深矣。”对汤显祖的《牡丹亭》中的语言,他认为其中好的段落,“则纯乎元人,置之《百种》前后,几不能辨”;而不大好的段落,则“犹是今曲,非元曲也”。但是,李渔又不像那些世俗之辈“谓事事当法元人”,如果这样,那就可能“未得其瑜,先有其瑕”。李渔以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对元曲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进行具体分析。他说:“吾观今日之传奇,事事皆逊元人,独于埋伏照映处,胜彼一筹;非今人之太工,以元人所长,全不在此也。若以针线论,元曲之最疏者,莫过于《琵琶》。”说今曲“事事皆逊元人”自然是不恰当的,有片面性。在另一个地方,李渔就说得更辩证些:“然传奇一事也,其中义理,分为三项:曲也,白也,穿插联络之关目也。元人所长者止居其一,曲是也;白与关目,皆其所短。吾于元人,但守其词中绳墨而已矣。”采取这样的态度,李渔就敢于大胆泥补前人之不足,发展、补充前人的思想,纠正前人的错误,如果前人没有谈到,那就由今人创造。因为他认为历史总是“今胜于昨”。前曾谈到,李渔正是依据这种“今胜于昨”的观点进行理论创新的,如:在李渔之前,戏剧创作理论的传统观点是“填词首重音律”,而李渔则“独先结构”;关于宾白,“自来作传奇者,止重填词,视宾白为末着”,而李渔则敢于纠正这种偏见,说:“曲之有白,就文字论之,则犹经文之于传注,就物理言之,则犹栋梁之于榱桷;就人身论之,则如肢体之于血脉,……故知宾白一道,当与曲文等视,有最得意之曲文,即当有最得意之宾白。”“传奇中宾白之繁,实自予始”。李渔的观点是否完全得当,还可研究;但他这种敢于打破传统、自我作祖的精神,是可敬佩的。没有这样的大胆创造、勇于革新的精神,美学理论怎么可能发展呢?

李渔还对文艺的发展变化与社会、时代的发展变化的关系进行了探索,提出自己的看法:即“文运关乎世运”。李渔在《论唐兵三变唐文三变》中说:“唐兵愈变而愈弱,唐文愈变而愈雄。由此观之,则文运关乎世运之言,几不验矣。其故何哉?曰:尚武之世,文运必衰,以士君子耻弄毛锥,尽以建功立业为志,故文风不竞,兵气有以胜之也。贱武之朝,文运必胜,以士大夫厌谈兵事,各以着书立言为心。”明眼人一看便知,李渔的具体论述是不科学的--文运与世运的关系绝非如此简单。但是他毕竟还是把文运与世运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因而是有进步意义的。从这种“文运关乎世运”的观点出发,李渔就能得出“填词非末技,乃与史传诗文同源而异派者也”的结论,因为各个时代都有适应于那个时代的文学,时代发展了,文学也跟着发展。戏剧--元曲、明清传奇,也是它自己那个时代的产物,就如同“经莫盛于上古,是上古为六经之运;史莫盛于汉,是汉为史之运;诗莫盛于唐,是唐为诗之运;曲莫盛于元,是元为曲之运”。李渔的这种观点,对于“视词曲为小道”的传统的偏见,是一种挑战,对于提高戏剧艺术的社会地位,无疑具有积极的、进步的意义。

同类推荐
  • 观念的嬗变与文体的演进

    观念的嬗变与文体的演进

    收入这部评论集的四十三篇文章,也是作者的一部文学评论选集。也可以看作是半个世纪以来我从事文学评论活动的一个小结,一个小小的展示。这部文学评论选集,一半选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出版的五部评论集之中,一半则选自二十一世纪以来发表的长长短短的上百篇文学评论。按文章的评论对象和性质,分为四辑:第一辑,是关于文学思潮的论文或某一专题的评论。这方面写得不多,只收入七篇,本书是作者奉献给广大读者的第六部文学评论集;从某种意义上说,聊供参阅;第二辑,是关于文体学研究与文体批评的文字;第三辑,是关于长篇小说的评论;第四辑,是关于报告文学、中短篇小说或青年作家创作活动的评论
  • 世界最具欣赏性的优美散文(4)

    世界最具欣赏性的优美散文(4)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社会底蕴

    社会底蕴

    《哲理美文·社会底蕴》荟萃了近百年来中外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成功家等有关社会的哲理美文,深刻揭示了社会的真正涵义,闪烁着思想的光辉,是指引我们为人处世的耀眼航灯。这些名篇佳作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代表了世界的最高成就,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极具收藏价值。这些作品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欣赏、学习和研究世界哲理美文的范本,更使我们站到了巨人的肩上,展望未来,不断加深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 解密中国大案2006

    解密中国大案2006

    这《解密中国大案2006》中所收集的案件都曾经在国内外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也就保证了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同步,《解密中国大案2006》精选了2006年度全国法院审理的部分大案要案,通过纪实文学的方式,呈现着非常实在的生活面貌。,所有的纪实文章都是丁一鹤亲自采访案犯或是案件当事人后写成的,这些文章也都经过了案件的承办法官或审判长的审阅,确保事实的准确无误。因为是真实的,展开了他讲述的案件故事和审判故事
  • 我读.2

    我读.2

    本书用最简洁直白的方式,从作者、写作背景等方面,向读者多角度地呈示一本书的内核。主讲人对每一本书都经过了消化打磨,最后形成了中肯的评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沉稳客观地把各种思潮、社会文化热点传递给读者。
热门推荐
  • 妃池中物:繁花似梦

    妃池中物:繁花似梦

    她是下人所生的孩子,她一出生将她娘克死,这个全府上下口中的扫把星决定要离家出走。他是江湖上鼎鼎大名的神医公子,亦是黑白两道闻风丧胆的名剑山庄的少庄主,可能是冥冥中注定的缘分,他和她相遇了。突发的意外,从此......她的命运彻底改变了。他明明可以逍遥于江湖,他却选择守护在她的身边......这么多年来,她第一次正视自己的心。眼前的事情还没解决,各种事端四起......无论她做什么事情,他都永远支持她,对她不离不弃,还对她许下了一生一世的承诺,在生与死的边缘,她没有退缩,是不是她一直太过执着,才会导致现在的处境。不是她忘记与他之间的誓言,而是命运轮不到她来选择......**************************************************求荷包,求花花,求月票,求包养.......求各种!
  • 花一开满就相爱(结局+番外)

    花一开满就相爱(结局+番外)

    风尚阁告诉你,阅读是一件美丽的事情:http://m.pgsk.com/fengshang/=======================================她是南城最著名的美女主播,结婚五年,她还是常常会忘记自己已婚的事实,想不起上一次见到他是什么时候,想不起他穿什么颜色的衣服,甚至连他是不是还像以往一样,出差从不打招呼,抬脚就走?这些,她也都想不起来。他是南城最耀眼的钻石王老五,他惊闻她上了八卦新闻,听见其他男人公开谈论她适不适合做恋人,听见她迷迷糊糊间唇角喊出其他男人的名字,他才意识到她是他的妻。在他不知道的岁月里,她养鱼,种蔬果,驻唱酒吧,做舞蹈教练,有一双做菜的好手,也有自己的小世界。在她默默站在他身后的这些年,日日可看到听到他勤泡女明星的八卦。他夜夜笙歌,从来都不寂寞。***他说:你到底有没有一点为人妻的自觉?她答:在世人眼里,你还未婚,南城的单身钻石王老五,所以我有没有为人妻子的自觉,无关紧要。***这辈子,她本只打算结一次婚,直到白发苍苍牙齿掉光。可是偏偏嫁给了一个不爱回家的男人,她不知道自己还能再坚持多少个五年,能否一如既往地坚持最初的愿望……当花开满的时候,她们,会不会相爱?================================小秋的另外作品:《一辈子暖暖的好》:http:m.pgsk.com/a/506631/m.pgsk.com《世界和我爱着你》:
  • 公务人员信息安全知识读本

    公务人员信息安全知识读本

    信息化是人类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必然进程。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化应用的快速普及,信息化已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
  •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散文诗精品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散文诗精品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散文诗精品》共收录了1901年至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散文诗精品70余篇,为所有读者提供一份供学习、欣赏、借鉴的散文诗经典之作。该书1996年1月初版,此次为修订后再版。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卢梭谈生活品质(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卢梭谈生活品质(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本书包括:正确判断人的自然状态、奴隶制和权力、政治社会的建立和流弊、财产权的问题、主权是不可分割的、公益与众意之间、人民与政府等内容。
  • 重生之农家有女

    重生之农家有女

    正所谓,因果报应,今生种什么因,来生结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唐锦前几天还跟闺蜜说起,今生她有现在的父母疼爱,估计一辈子也不会吃苦受累。可是转眼,她怎么也没想到,一次意外的死亡竟然造就了她的重生。再次重活的她不是什么相府千金,也不什么高贵的公主和娘娘。她成了一个普通而贫穷的农家女,而且灵魂还寄居在一个十岁孩子的身上。种田,下地,洗衣,煮饭,这让曾经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她,叫苦不迭。只可惜,命是捡的,仍她如何呜呼哀哉,又岂有用?然,懦弱的福妞儿一朝醒来,性情大变。面对憨厚老实的爹娘,冲动善良的长兄,她该如何面对眼下的环境?是挣扎反抗这可不思议的命运,还是用自己的双手还有那无穷的智慧来改变眼前的一切呢?
  • 解密中国大案(二)

    解密中国大案(二)

    丁一鹤用纪实文学的方式记录中国法制进程的一些片段,本书所展示的案件都在北京和全国产生过一定影响,有的案情也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为广大读者所知。但与其他媒体报道不同的是,本书的内容全部来自丁一鹤对案件当事人的亲自采访和他所接触的相关案卷。而且是对案件鲜为人知的内幕进行原汁原味的展示和披露。因为作者的采访和掌握的资料是一手的、真实的、独家的,所以本书对于案件的报道是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而且大多内容是读者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本书除了重点展示北京法院审理的国家药监局窝案中落马的小人物、原国家统计局长邱晓华重婚案之外,还对轰动全国的段义和杀人案、许晓刚受贿案等轰动全国的大要案进行了解读
  • 假婚隐爱:无你不欢

    假婚隐爱:无你不欢

    他低调、冷酷、无情却能宠她上天,他温柔如棉,却如一把刀捅着她的心,她无心无肺的活着却偏偏又执着得要命。他苦涩地弯弯嘴角垂下眼眸,暗哑地说道:“那我等你一辈子,或者我们就这样过一辈子。”“这样的话你太不划算了……”他的脸一寸寸深沉下去,如泼了墨的黑,“什么划不划算?娶一得二,怎么个不划算了?”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