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白山黑水》对此作了完整的描写。从国际上的美、苏到国内的蒋介石和毛泽东,直到在前线交锋的杜聿明和林彪,这两大阵营谁胜谁负,集中描写我军在涟水战役中受挫折,直接关系到中国的何去何从。《白山黑水》从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十万八路军、新四军奉命挺进东北,与得到美国支持的国民党军队争夺这片丰腴辽阔黑土地开始,描写了我军巧妙地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进而发动群众,建设东北根据地,组织反攻,为发起辽沈战投、解放东北作了充分准备。作者重笔描写了杜聿明和林彪的形象。从一个野战军的角度来描写东北战场乃至影响全国的战争,是对《红日》的超越。作品的小空间推写也是相当成功的。与大空间相比,小空间偏重于自然因素,同样也对人物活动发生作用。如东北城市众多,地势平坦,交通发达,这对凭借美式装备的蒋介石部队来说,是个有利的环境。反之,对我军很不利。到了东北,还要不要根据地?到农村,便要放弃城市。战争开始,人们不愿放弃城市,连连失利。作品紧紧围绕东北解放战争这一主要问题,描写我军重新认识农村包围城市和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战争规律,从而走出困境的情景。再如,恰似倒立金字塔形。《林海雪原》叙述的是一支由36人组成的小分队,保卫四平街,衬托出我军的英雄气概。四平,顾名思义,一马平川,没有天然屏障。在这不易防守的城市里,我军却成功地防守多日。
上述的差异,显然是与作家的生活相关联的。曲波的经历表明,他的生活范围,也就是作品所描写的生活范围。他对小分队的生活是相当熟悉的,因为他曾是其中的一员。换句话说,作品的大、小空间都得到充分描写。与他报人出身相联系,他善于观察生活,有独特的发现和独特的感受,尤其令人佩脤的是,只有高小文化的曲波,有勇气从事创作。勇气的动力还是来自生活的积累。每当他回忆起当年跨林每、踏雪原的战斗生活和英雄们的业绩时,都会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从叙事空间性来看,决心把他们更广泛地公诸于世,让杨子荣等同志的事迹永垂不朽,传给劳动人民,传给子孙万代。《红日》作者吴强经历表明,他的生活范围主要局限在较高级的军事机关,同干部接触多,因而塑造的军长沈振新与副军长梁波形象是成功的;但普通战士形象塑造得不够成功,只写了战士的英雄行为,未开掘出他们的思想感情与境界。这也与生活有关。作者曾说:我和战士在一道同吃、同住、同工作的时间,不及干部和高级干部在一道的多由于生活的限制,作品未能直接地写出整个华东野战军的战斗全貌。自然,从一个军的角度着眼,这已经是相当不错了6陈沂几乎一直生活在高级机关,如在山东,同罗荣桓一起工作过;到东北,同林彪及其他高级指挥员生活在一起。同时,这几部作品区别很大。《林海雪原》、《红日》和《白山黑水》,他本人也是一个领导者和战斗者。生活使他难以忘怀,作者本人是这个战争全过程的参加者,这个战争对作者本人的教育、锻炼、提高和成长,在作者本人的革命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便是作者写《白山黑水》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作品塑造的一大批高级干部和战士英雄形象,都写出了他们的思想根源。如王先德,这是作者用重笔描绘的英雄。他与塔子山共存亡,为全军总撤退赢得了宝贵时间。作者通过他的回忆,使我们知道他出身贫寒,在解放军影响下参军,在班长和连长带动下迅速成长,在排长孙启贵协助下,打退敌人多次进攻。作品同时表明,王先德是在英雄的环境中成长的。空间通常由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构成。这也是与生活相关的,同数十倍于自己的凶残狡猾的国民党残匪艰苦战斗,作者长年累月生活在部队里,耳闻目睹了战士们的英雄壮举。
上述的差异,也与作家的艺术追求有关。文学创作的创造性,表现在作品的创新或独特性上。在这里,有两点特别明显,一是要有独创的勇气,即把独创性表现出来。初学写作者常常缺乏独创的勇气。二是要努力获得独创性,这是一个长期的课题,方法也多种多样,需要不断去探索。海明威的方法是:同你知道的优秀作家比赛,要写出前人没有写过的作品,或者超过前人写过的东西。《红日》和《林海雪原》的问世,都有独特性,获得了很高的荣誉。史家们称《红日》是继《保卫延安》之后又一部正面描写军队生活与革命战争史实的规模宏大的优秀长篇。《林海雪原》把小分趴置干特殊条件下的典型环境中,真实地表现了他们在这场突破险中险、历经难中难、发挥智上智、战胜魔中魔的斗争中,排除万难,是从一个军的角度着眼,化险为夷,智捣敌巢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热情讴歌了小分队集体创造的惊人奇迹这两部作品都是在1957年问世,并迅速产生广泛的影响,这对陈沂来说,是有压力的。他正如海明烕所主张的那样,力争写出前人没写过的作品,他追求的是大视野、大手笔的史诗性作品。因而,他重温战史,走访当年战地和当事人,前去看望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和黄克诚,专程到监狱访问杜聿明、廖耀湘、范汉杰等人。有人担心作者驾驭不了庞大的题材,但又觉得非如此写不可。作者坚定的艺术追求,产生的能量是无法预料的。他不仅坚持从宏观上把握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全貌,而且在遭受灭顶之灾的关头,仍忘我地投入创作,最后全歼这股顽匪的故事。写了江苏、山东几个战役。作品正面描写的小空间(具体活动场所、环境)就是林海雪原中的虎狼窝、威虎山、绥芬草甸和四方台等地,生命在《白山黑水》中得到复活。也许没有《白山黑水》,便没有活到今天的陈沂。从中可看出,作者首先有独创的勇气,其次便有独创的方法,我把东北局领导人和广大干部、战士、群众都作为战争中各方面的人物加以塑造、描写,把他们放在东北三年解放战争这个历史的典型环境屮去体现其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对于敌方人物,上至蒋介石、杜聿明乃至国民党的一个普通士兵,我也是本着这个精神处理的。从政工干部形象的塑造来看,这几部作品区别也是很明显的。少剑波是小分队的党组织代表,《林海雪源》对少剑波的高超才智表现很突出。但是,对于这种才智形成的现实根据,却揭示不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个形象的说服力。作品忽略了人物性格发展的描写,这在长篇小说来说,不能不是个缺陷。茅盾当年在未公开发表的读书杂记中也批评道:少剑波这人物写得不好。我们看见他发指示(他的话都有点这个味儿),审讯,而大空间(指东北解放战争)几乎见不到。故作品空间仅仅是一点。《红日》以敌我双方开展的军事斗争为主线,以及其他言、动,都是一个调子,性格没有发展。《红日》也没有生动地描绘出我军政治工作人员的丰满形务。作品是从沈振新、丁元善带领的一个军在涟水战役受挫折、背着思想包袱写起的,这些思想包袱的解决几乎都是依靠实际战争的教育及军事指挥员的出色工作。相比之下,政工干部的形象就缺乏生气,工作无甚特色。军政委丁元善、团政委陈坚,指导员罗光,虽然都是一些品德高尚的人,但都缺乏鲜明的个性。同样,作为大空间的时代背景,如华东战场的战斗全貌,从空同投影上来看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也未能得到反映。作者未能用足够的笔墨描绘他们的精神境界,对我军整个强大的政治思想工作没有给予充分的描写。对作为军队了作生命线的政治思想工作缺乏正面深刻的描写,丁元善、陈坚、罗光等政工干部的形象远不及沈振新、刘胜等军事指挥员形象丰满。《白山黑水》恰恰突出了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把政治思想工作作为描写的重点。作品不仅成功地塑造了政工干部,而且也精心刻画了军事干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如高层干部到基层视察,热情看望新来的政治部人员,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召集全部队领导干部开政治工作会议,经过莱芜大捷,加紧战斗准备,迎接敌人新进攻。作品中的师政委郑欣,就是一个血肉丰满的政工干部典型。他原负责宣传工作,日本投降后被充实到一师任政委,后又率部队到东北作战,在山东淄博第一仗,他就感到知识不够用了,决心老老实实向师长学指挥作战本领。同时,他也发挥自己的特长,率领工作组到农村,发动农民,效果显著。他到基层,讲解三三制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建议用顺口溜推广一点两面战术。他的政治工作颇有创造性,受到上级表扬,如开展爱东北活动,最后在孟良崮战役中全歼蒋介石精锐部队七十四师的全过程。作品正面描写的小空间,组织战士讲故事,改变指导员上课的办法。战后,他心系伤员,给卫生部门去电话,要求尽力抢救战士。爱兵才会带兵。在作品结尾,作者还重绘了郑欣一笔,他所在的部队反击敌人,敌团长章耀东以下近二千人被消灭或当了俘虏。
上述的差异,显然是与作家们的生活有关。陈沂在东北战场曾任东北野战军后勤部政委一职,深知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反映这历史性转折,作品视角是大的,用了一种近乎是全景式的方法勾勒了这场战争的全貌,并且是真实、合情合理地写出了它的曲折、复杂的历程,同时也充分地写出了战斗的艰苦、激烈。生活加深了他的理解能力。吴强和曲波尽管也生活在部队中,但对政工干部的理解却欠缺些。由于理解上的差异,同一题材在不同作家心目中的地位和处理就有很大的反差。所以,作品不仅是生活的反映,而且应该是准确的反映。另外,我们从他的评论文章中,也可看出他是一贯重视思想工作的。他评《上甘岭》电影时写道:因为没水,在人迹罕至的林海雪原,饼干都咽不下去,连长要排长给大家说个故事,排长说了一个望梅止渴的故事。这正是战时的政治工作,依靠这个政治工作来坚定大家,使大家坚持。我们的作者是很看重我军的生命线--政治工作的。指导员牺牲前,护士哭了,他问谁哭了?使人感到他仍在发出力量。指导员自始至终不愧为一个坚强的政治工作者的。从这可以看出,他在作品中重视政治思想工作作用的描写和政工干部形象的塑造,并不是偶然的,完全是精心构思和表现的。更有甚者,他把文学形象提到一个高度来阐述,我们过去军事文学的形象常常是代表党的形象的。综上所述,他对我军政治工作--生命线的认识是异常深刻的。
1994年3月写于江西九江发电厂宿舍,刊于《历史的回答》一书,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年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