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32700000023

第23章 整风运动(7)

鸣放以后,他们就来得更勤了,办事处俨然成了京城一个社会名流的沙龙。在满足食欲之外,也畅快地发泄那种自身膨胀思想的压力。难怪浦熙修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了,当时办事处发来编辑部的稿件,几乎遍涉文教战线各个领域的热点问题。她还趁热打铁,请对方就所议之事给《文汇报》写稿,为此还产生一件费孝通先生或许已经遗忘了的逸闻:

他答应写稿,却提出自己现在囊中羞涩,得预支稿酬去买只好笔。浦熙修真去买了支51号的派克金笔,并给他送去。没几天,鸣放的形势就陡然逆转了,此笔自然没能为《文汇报》排上用场,大抵一开张便用在写那些连篇累牍的检查、揭发材料了……

不仅驻京办如此,当时《文汇报》派往各地的记者,也在本报发出了众多有影响的报道,如《流沙河谈“草木篇”》、《乍暖还寒晴复雨--访问浙江专业作家陈学昭》等,但在钦本立极力引向的“资产阶级方向”上,浦熙修仍不愧是《文汇报》一个鞠躬尽瘁的马前卒。二十七年后,当回忆起这段已被正本清源的岁月时,徐铸成写道:假如当时的《文汇报》有一点成就和可取之处,那首先应归功于邓拓同志的全力支持。就我们自己的同志来说,我以为,致力最大、贡献最大的,应推浦熙修同志。(《怀念浦熙修同志》)

储安平身上又是一番人生景象。

早在当年3月10日毛泽东接见徐铸成等新闻界人士,《光明日报》总编辑、中共党员常芝青也在座。作为民盟中央的机关报,其总编辑从来都是由共产党人担任的,与现任的常芝青不同的只是,第一任的胡愈之,第二任的邵宗汉,他们的党员身分未曾公开而已。在对《文汇报》赞赏有嘉之后,毛泽东似乎突然想起了这点,他的目光转向了常芝青:

“共产党替民主党派办报,这不好吧!”

中宣部、统战部立即忙开了,在一番选择之后,“储安平”三个字摆上了胡乔木的案头--

他是英国留学生,本人也风度翩翩,宛如一个英国绅士。且才华出众,在三十年代初的《新月》杂志上,如果说罗隆基大气磅礴的社论让读者振聋发聩的话,那么他的文笔清丽的小说、散文,也常令读者耳目一新。

1946年4月,储安平拒绝了南京政府委以“高级公务员”的邀请,只身在上海的一个亭子间里创办起《观察》杂志。他亲自起草的发刊词,最好地表达了该杂志的面貌:

“我们这个刊物第一个企图,要对国事发表意见”;

“对于政府、执政党、反对党,都将作毫无偏袒的评论;我们对于他们有所评论,仅仅因为他们在国家的公共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杂志约请全国六十余位各界知名人士为其撰稿,他们大多是“有话要说而又无适当说话地方的自由思想学人”,对读者极具号召力。储安平自己也几乎每期发表抨击国民党弊政的入木三分的评论,因此日愈博得知识界的青睐,创刊号印了5000册,各处纷纷告罄,又六次加印,总印数达11000册。至1948年底遭国民党当局查封时,印数已达10万多份,这在当时的出版界,是一个得仰起头看的天文数字。曾在《观察》和他共事多年的林元先生,临终前回忆到:“储为人精明,说话条理明晰,虽然是大学(复旦)教授,却似个事业家。”

刊物遭查封时,储安平正在兵临城下、风声鹤唳中的北平,他忙于搜集平津战役的材料,在自己的笔下向国统区的广大读者透射出新中国的第一线曙光。杂志社的两位同事锒铛入狱,他本人也在特务的时刻追捕之中,只好暂且藏身于城里的府学胡同。几个月后北平和平解放,他直接住进了正海容天下志士仁人的北京饭店。当周恩来到饭店看望大家时,还特地到他房间里坐了坐,两人有过一番饶有兴致的谈话。

在徐铸成先生1949年9月29日的日记上,有这样的记载:今天与(储)安平兄谈话,他说《观察》即将复刊,领导上大力支持,但恐群众思想难捉摸,如何办好,毫无把握。他又说,近月曾至东北旅行,写了视察记二十五万字,材料甚新,特别注重人事制度及工作效率,胡乔木看了极赞赏,力促早日付梓。他又说,他出发前及回来后,都与领导同志商谈,反复请教云云。

由此可见,改朝换代之时,多少盛举,多少政务,一本区区《观察》却萦绕中共领导人心头。果不其然,胡乔木、胡绳专为此事写了一个报告给周总理,后者的批复是:“有那么多的读者,当然复刊!”新中国成立后仅一个月,储安平就又当上了《观察》杂志的主编。

办了一年多,刊物改名为《新观察》,既然加了一个“新”字,便意味有什么旧的东西得抹去,似乎首先被抹去的是花名册上“储安平”三个字。

他被调到新华书店总店任副总经理,1952年又调出版总署任发行局副局长。无论调去哪里,他都是一瓶可搽可不搽的增白美容霜。他一定不想总摆在他人的梳妆台上,自54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之后,他便从“梳妆台”上出逃了,以人大代表和《新观察》特约记者的身分,去全国各地走马观花,发回的系列报道不仅发在《新观察》上,也时被《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转载……

犹如解放前他是自由撰稿人一样,本来储安平也不想参加任何党派。他信奉自己的力量,有自己的行为操守:他从不去利用谁,也不愿被人所利用;从不去戒备谁,更不愿自己遭人戒备。他不但在风度上,还在人际关系上,都有英国绅士的派头。比起当年同住北京饭店的多数人,他当今的处境显然不得志,他大约有了某种程度的失落感和孤独感。

他经不起民盟和九三学社的多次劝说:民盟这边有他三十年代的老友罗隆基,九三学社这边许德珩主席是他尊敬的师长,中央委员会里袁翰青、楼邦彦等位也是他无话不说的朋友。温文尔雅的储安平,无法顾此失彼,便同时加入了这两个党派。耐人寻味的是,进去之后,九三学社安排他为中央委员,宣传部长,并代表九三学社出任《光明日报》社社务委员;而在民盟这边,他只是一个一般成员。

1957年4月1日,储安平正式出任《光明日报》总编辑。

上午9时,他在社长章伯钧的陪同下,容光焕发地出现在各部主任的面前。章伯钧以不冷的口气,说了一句不热的介绍:

“我把储安平同志带来了!他是一个作家,将会增加《光明日报》很大的力量。”

这句话等于没说,作为作家,储安平早已如雷贯耳。应该介绍的,诸如:虽说储安平是经“各民主党派公推”出任《光明日报》总编辑一职的,但在“公推”之前,却是胡乔木亲临厂桥棉花胡同他的家,以“三顾茅庐”般的热情给请下山的……

储安平不会没有疑虑,自己白手起家的《观察》,都只能在光天化日之下,眼睁睁地由其从自己手中溜走,怎会从天而降地又给自己一张报纸?但胡乔木的热情,李维汉的嘱托,也许还有鳏夫十年后刚刚新婚燕尔的幸福,将这份疑虑给打发了。可眼下,又一份疑虑萌生了,几个月后储安平这样交代道:

“我当时有这样一个感觉,章伯钧并不欢迎我作《光明日报》的总编辑,他对我的态度是很冷淡的,我和他过去太没有私人渊源,而党的推荐我出任《光明日报》总编辑,他也不好拒绝。”

但以储安平的个性,他不会去在乎章伯钧的态度。而且正因为这态度,他关于施政方针的简短讲话,才表现得相当地硬气与坦率:

“我到这里来工作,中央统战部李维汉部长支持我,党是我的后台。他还对周扬部长说过,以后有人批评储安平先生,你要为他撑腰……我有信心,但不可能无困难,这是规律。我只准备和大家商量,受党的教育要表现在行动中,并需以诚意待人,向人学习!”

储安平很快便拿出了当年办《观察》的劲头。按照胡乔木“多联络老朋友”的指示,一上任就给一百多位全国著名的学者、教授写了约稿信。组织好施工队,转过身来,他又大汗淋漓地将报社搬上了脚手架,摆开一副要对报社全面改造的架式:请人来作主笔。为各领域的学者开辟专栏。在社委会下设顾问团。在编辑部下设顾问组。由社委会授权写作社论,关于这点,他曾向各民主党派宣传部门解释道:

“就现在情况来看写社论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光明日报》过去的社论,一种是教条,四平八稳;再一种是说共产党的好话,歌功颂德,批评监督的社论没有。要写批评监督的社论,必须要社务委员会支持。《光明日报》的婆婆多,八个民主党派是八个婆婆。民主党派有几百个中央委员,是几百个婆婆,一个婆婆一个看法,就很困难。因此,必须社委会授权……”

储安平大刀阔斧的行动,去故布新的构想,在京、沪知识界引来一片喝彩声。

费孝通称他的工作“很起劲,把《光明日报》看成他办的企业”。

名记者子冈有了为他写一篇通讯或是特写的冲动,题目就叫《新总编辑上任记》。他到上海时,赵家璧等旧日光华大学的同学为他设宴接风,约好下午七点开始,九点他才似鱼儿露出了水面,刚上了几样菜,几乎凳子都未坐热,来了一辆小车,又将这“鱼儿”沉去了水下……

俨然一副寸阴寸金的“党国栋梁”气派。

4月30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邀民主党派负责人座谈,储安平也去了,在感觉到“老和尚”无比真诚的同时,他更加深感自己作为八个民主党派喉舌的报纸总编辑,对于帮助共产党整风所负有的重责。面对开初几天知识分子表现出的“失重”与“晕眩”,他想出了一个办法,你不发言,我点你的名让你发言;你不到位,我努力帮你到位,储安平亲自修改一些重要的争鸣稿件,如国务院参事范朴斋一篇题为《会外之音》长八千余字的文章,经本人删改成七千字后仍显芜杂,问题没有点透,储便自己动手,精要为四千字后发表;你不写稿,我派记者去帮你写稿,此即后来被称之为“最恶毒的”去上海、武汉、南京等九大城市开座谈会的主意。

大批的记者下去了,宛如一队队的战斗机群飞去了四面八方,其任务便是促使各地的知识界,撤去“失重”与“晕眩”的炮衣,从心灵的窗口里勇猛地伸出高射炮口来,去“大鸣大放”,以筑成整风运动里异常壮观的火网。

储安平惟恐有些地方的高射炮推不出来,或是推出来了,一发射便是哑炮,他特别指了几个名字,在他看来这几尊炮不仅挺进快捷,且有相当丰富的弹药储备。有记者临行前向他请示:

“社会上常有这种情况,有些人在社会上有代表性却无事可鸣,另一些人敢于鸣放却没有多大代表性。碰到这种情况,该请哪一部分人?”

他斩钉截铁地回答:

“要找后者!如果他们不愿意出来,就登门拜访。”

除了极少数的几架飞机偷工减料,马马虎虎兜了一个圈子就回来了,绝大多数的飞机都拼命地往所在的方位投掷鼓动的炸弹,后一部分人的“家园”更是被不遗余力地炸得一片绚烂。最具代表性的是去武汉的潘文彬,本来让他开一个座谈会,他一气开了三个。他也没有写通讯的任务,他又走笔如风,唰唰地一写三篇,在炮火里写作,才思还颇为敏捷,诸如“四顾无知己,比邻若天涯”,“春风绕过武胜关,又吹到别地去了”……

两个月后,这些记者们无一不被当地作为“纵火犯”给揪了出来,并在报纸上公开批判。

民主党派里不是没有人担心:中国的政治天空上,何曾隆隆划过这样并非亮着鲜红的五星、而是颜色杂陈的机群?

就连将他请出来的小同乡胡乔木,此时也在《人民日报》社内部,说了一句怎样理解似乎都不为过的话:现在整风运动的领导权,已不在《人民日报》手里,而被民主党派的报纸拿去了……

5月7日,在报社一次大会的报告中,储安平表达了这样一个意思,颜色杂陈的机群,却是从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那宽厚的手掌上起飞的。他又否定了个别人危险的想法:既然是民主党派的报纸,就应该办成“反对党”的报纸。西方存在着反对党,各自的政治目的都是要把对方搞掉,取而代之。中国的政治制度有着根本区别,在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新型的民主制度下,民主党派也参加了政权,不是反对党,自然《光明日报》也就不能办成反对党的报纸。

他以为无论有着怎样的担心,都是杞人忧天。人在料定自己平安无事却又干着什么壮举的时候,总会说上几句豪言壮语,有着英国绅士派头的储安平先生,似乎也难免俗。他的一番豪言壮语是--

《光明日报》让民主党派独立自主地办,这句话说得好。但我要看看究竟怎么样,看看我到什么地方就要受到阻力不能前进。我要碰。我要扛一扛风浪,担一担斤两。我看要碰上多少暗礁。

于是,从5月初开始鸣放,到6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这是为什么》形势急转直下,《光明日报》共组织了11次座谈会,编发了22块整版近13万字的座谈纪要,还有大量的消息、通讯和专题报道。

暂时储安平还不会感到自己的豪言壮语,将要付出极其沉重的代价。因为从5月6日开始,机翼上亮着鲜红五星的战斗机群也陆续起飞了。至5月中旬,中共中央统战部在全国政协和国务院礼堂,分别召开了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与工商界人士座谈会。前者开了13次,70余人次发言;后者开了25次,108人次发言。

据李维汉回忆,在这两个座谈会上:

党外人士对党都提出了大量的批评、意见和建议,其中大部分是正确的、很好的意见,有的批评可以说是切中时弊。

如无党派民主人士、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张奚若五月十五日发言,批评党内滋长了骄傲情绪,主要表现是:好大喜功(误认为社会主义就是大),急功近利(强调速成,把长远的事用速成的办法去做),鄙视既往(轻视历史的继承性,一切搬用洋教条),迷信将来(认为将来一切都是好的,都是等速发展的,将来还没建立起来,就把过去都打倒)。

全国工商联主任委员陈叔通五月十六日发言,提出“矫枉必须过正”是否永远都是金科玉律,值得怀疑;希望领导上认真总结一下是保守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造成的损失大,还是盲目冒进造成的损失大。

民革中央常委刘斐、民盟中央常委杨明轩提出,党政应该分开,不能以党代政。

熊克武等人提出,要发扬民主,健全法制,抓紧制定民法、刑法和各种单行法规。

其他意见还有,应该重视和发挥党外人士、工商界和知识分子的作用,办大学要依靠专家学者,建立规章制度,使党外人士、私方人员有职有权;

要健全人事制度,改进人事工作,任人唯贤,在提拔奖惩上,党内外干部要一视同仁;要加强统一战线理论、政策的宣传,广泛联系统战对象,虚心倾听党外人士的意见,主动“拆墙填沟”;

要为民主党派创造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条件,让他们了解有关的政策和情况,帮助他们发展成员,解决干部、经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然,即使写于近三十年之后,对1957年已有深深愧疚之意的李维汉,也很难将反右运动一笔勾销,他认为:

在座谈会的过程中,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机大肆散布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言论,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发动猖狂进攻,掀起一股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思潮。(《回忆与研究》)

同类推荐
  • 梦醒了的人生

    梦醒了的人生

    本书主要内容讲:娜拉走后怎样;人生的足迹;著者自叙传略;我的第一个师父;我的种痘;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女吊;父亲的病;琐记;忽然想到;致萧军;藤野先生;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范爱农;杂忆;《呐喊》自序;《自选集》自序;通信;我和《语丝》的始终;妇女与儿童的发现;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对人生的沉思等等。
  • 百年老课文

    百年老课文

    人类最大的使命是制造翅膀,最大的成功就是飞翔。看一种书,接受了一个人的见解,又立刻能把那人那书的思想排逐了出去,永远不把别人的思想砖头在自己的周围起墙头来。
  • 文学会消亡吗:学术前沿沉思录

    文学会消亡吗:学术前沿沉思录

    中编为“观照文艺学学术史”,对美学界、哲学界、文艺界热切关注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的成果。 本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为“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主要关注并深刻研究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美学学术史等前沿问题。这是当前文艺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它要追问的是当下的电子媒介时代文学会不会消亡的问题。下编为“美学的沉思”,这实际上是百年美学学术史的缩写,本书正是在关注和研究这些(以及其他相关的)前沿问题的基础上,是在总结以往美学研究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价值美学的构想
  • 纪伯伦散文集

    纪伯伦散文集

    纪伯伦是世界文坛一颗不朽的巨星,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他流畅的语言风格征服了一代又代的读者,是年轻人心灵的初恋,也是长者经历世事、募然回首的感悟。其作品融合了东西方心灵的精髓,超越了时空,成为了人类永恒的箴言。
  • 听林清玄讲禅意

    听林清玄讲禅意

    如今我们生活的世界太嘈杂,充斥在耳边的除了各种大型机械不停运转的轰鸣声,就是为了金钱利益而引发的争吵声。
热门推荐
  • 舰船巡航(走进科学)

    舰船巡航(走进科学)

    本书对舰船有较全面的介绍,是少儿科普类的精品书籍,会对少儿的知识面有一个广泛的拓宽。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你不理财 财不理你大全集(超值金版)

    你不理财 财不理你大全集(超值金版)

    改变千万人命运的创富理财法则,不要低估你对财富的需求,可以不赚钱,但决不要赔钱,只有投资才能抵御通货膨胀对财富的侵蚀,投资要有计划,需要学习相关知识和听取专家的建议,投资越早,时间越长,回报越多,养成定期投资的习惯,敢于承担适度的风险,才可能获得更高回报,不同的人生阶段,应有不同的投资组合,适度分散是对投资最好的保护,不要过分选时,也不要追逐热点,关注投资品种的内在价值,想要长期地赚大钱一定要脚踏实地,读懂市场会令你财源滚滚。
  • 邪凤虚凰:难搞倾城皇妃

    邪凤虚凰:难搞倾城皇妃

    她身为女子,却喜欢当个男人。而她的哥哥,却不得不为了她扮成女子。当他知道她是女子时,她死不承认。当他要求她与他在一起时,她萧然离去。当他们都以为幸福来临时,她却又一次的离去。她面对爱人不得不痛苦离去,她面对敬爱的人不得不痛苦的望着他离去。成婚之际,她不在身边,只能让她的哥哥替她出嫁,成为倾城皇妃。两个人的命运兜兜转转又一次回道原地,这一次的相见,爱情已变了质。她只为复仇,她只为实现承诺。这样的爱情还好持久不变吗?此次的相遇是否还如初衷那般的单纯、任时光如水,任红尘万丈。等待他们的,将是什么恩爱情仇,结局又会是什么?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神武剑皇

    神武剑皇

    紫极元身,拥有之人受尽上天眷顾,让漫天神魔为之嫉妒。可惜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要铸造此等神躯,必须有人甘愿牺牲,用自己身体为鼎,以自己千秋万世绵绵无尽的痛苦为代价,才能替他人铸就。转伦剑,受尽诸天神魔诅咒的不祥之剑,有着毁天灭地的威力,可将永恒不死的神魔送入轮回。但因为剑上承载的神魔诅咒实在太重,拥有之人都会受尽无数苦难,死于非命,且死状凄惨。问天何极?问地何寿?一曲古老苍凉的问天阙歌,自混沌初开,天地间的无尽黑暗中生出第一缕光明以来就已存在,可惜,却无人能解其中奥秘三者同时归一,会铸造何等令天地星辰崩猝的传奇。
  • 下堂医女的短命夫

    下堂医女的短命夫

    柳玉佛:玉心女,佛公子的掌上明珠,人不如其名,年仅十五少心少肺用药杀人,用毒救人是她的兴趣救不可救之人,毒死不了之人是她的使命爱救不救是她的原则她可恶的一蹋糊涂,医术称仙,毒术为尊,武夫号称三脚猫——长孙无病:长孙家的长子嫡孙,人不如其名,全身上下从头到尾都是病,天生丽质无处展,满身才华无处施人参当饭吃,药水当茶喝,瘦得一阵风便能吹到天边去他温和的没有脾气——因为发脾气会要了他的命他的眼神总是详和一片——因为人生几近无所求他的日子总是在奢求——多活一刻都是上天保佑片段一:天微亮,日阳未及现身,一抹小小的身影,正在努力的——“偷菜?”“宝宝,你怎么回来了?玉虚观的静心师太怎么样了?咦——你在做什么?宝宝,为什么要拔掉爹种的冲天椒——”。小小人儿充耳未闻,她不仅拔了她爹种的冲天椒也拔了她娘种的“十八学士”,然后,种上她的绝情花、丧魂草片段二:“宝宝,要不要随爹娘一起下山散散心去?”“才不要,山下无聊,生病的人没有大病,中毒的人中的不是剧毒,下的毒又没人解得了——”,天妨英才,她已经天下无敌了。“……”。“胡说,爹知道有一个人你一定救不了”。“谁?”“临安长孙家的长孙无病”,一个半个身子踏入鬼门关的男人。片段三长孙府门外“我是来——”。“快进来,快进来,就等着你了”。咦?片段四:“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送入洞房”。《下堂医女的短命夫》尽请关注后续!
  • 极道轻狂妃

    极道轻狂妃

    她是世家大小姐,拥有让所有男人倾倒的绝世容颜。却被姿色不及她的死对头与她的牛郎同伙摆了一道,灵魂穿越到古代一个不被父亲疼爱,又被太子欺负的可怜女子身上。她是什么人,哪会随便让人欺负?元帅老爹怎么样?太子殿下又怎么样?得罪她的人,统统都要付出代价!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