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把问题分成几部分,如果这几部分仍无法处理,再把它们分成更小的部分,直至可处理为止
三、执行计划的启发式
第一,你将会怎么做?
第一步。换一种方式解决问题;
第二,在这个全过程中,你所要做的就是寻找这种情况的原因,并加以解释,你要回答诸如“为什么”、“怎么会”这类的问题。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理性思考的实例。你不要一口气读下去,最好边看边结合上面的思维程序进行练习,得出自己的结论。
一场大火席卷了大片的森林,一个护林员立即组织了一支有27名志愿消防队员的消防队。他把这些人分成几个小组,迅速扑火,并给每个小组发了一个报话机。
他宣布:“有一架直升机马上就会在这个地区上空徘徊,如果你遇到险情,就用报话机告诉这架飞机,他会把你们救出来。”然后,他对每个小组讲述了这台报话机的用法。
后来,当大火终于扑灭后,有一个小组(其中有3个人)失踪了。通过努力寻找后,在一个山谷里找到了他们烧焦了的尸体。
为了多方面的原因,如法律责任、保险赔偿、总结教训等等,必须要找到他们没有得救的真相和答案。下面是详细的分析过程,同时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假如你就是这位护林员(救火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检查你的解决方法的含义。,提出问题:提出一些具体问题。下面是你可能提出的问题:他们是怎么遇难的?为什么这些人没有得救?
第二步,分析情况:针对问题,展开分析。
针对第一个问题,这位护林员至少应提出4个问题来了解这种情况的信息:
是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最后一次看见这些人?
飞机驾驶员是否收到这些人的求救信号?
这个事件是否仅仅是救护计划的失策,或者还是其他方面的失策?有没有一些小的过失?
这次救护计划的失策和过去的情况有没有类似地方?
下面这些问题在此时是不妥当的,因为这些提问都是有关事故发生的原因,应该把这些问题放在第三部分里:
当时这些人是否过于惊慌,竟忘记了报话机的使用方法?
是不是大火把报话机烧坏了?
第三步,找出可行的解决方法。一旦你找出了问题,搜集了所有有关这次事件的资料,你就可以开始查找这些人为什么没有得救的原因了。在护林员得知将来怎样防止类似的事故之前,他必须先找到事故发生的原因。
这位护林员了解到如下情况:
飞机驾驶员说,他没有收到这3个人的呼救信号;
人们最后看见他们的时候,他们正徒步翻越一座小山头,朝着后来发现他们尸体的那个山谷走去;
在这些人尸体的旁边发现了报话机的残骸;
另一组消防队员也被周围的火焰困在一个小土丘上,他们用报话机向飞机驾驶员呼救,结果他们得救了;
除此之外,别的消防队员都没有要求救护;
在另外一场火灾中,有一队消防队员被大火烧死,直升机驾驶员报告说没有收到他们的呼救信号,他们的尸体是在两座山丘之间的一条干枯的小溪中发现的。
下面是有关为什么这些人没能得救的5个可能原因:
这些人不知道怎样合理使用报话机;
飞机驾驶员的确收到了这些人的呼救信号,但他之所以说没有是因为他想推托救护工作失败的责任;
这台报话机的信号被两座山谷隔断了,因而驾驶员的接收机收不到信号。
这台报话机由于大火的温度而影响了性能;
这些人过于惊慌,未能利用报话机求救。
第四步,现在你应该思考一下在这些可能的原因中哪个原因最有可能是正确的。
首先,将每一个答案和第二个步骤中找出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案情。而且,还要用简短的方式提出一个方法,来对你所认为是正确的答案进行证实,判断其是否正确。
最有可能性的是第三个,即:“报话机的信号被两座山谷隔断了,因而驾驶员的接收机收不到信号。”这个答案与所有的资料相符:没有收到求救信号,报话机是在这些人的尸体旁发现的,而且之前的另外一起事故,那些人也是处在类似的地带。
提出的其他答案不很准确,其原因如下:
“这些人不懂得怎样合理使用报话机。”尽管这个答案不能完全排除,但看来是不大可能的。在出发前,护林员给这些人讲述过怎样使用报话机的方法。
“飞机驾驶员的确收到了这些人的呼救信号,但他之所以说没有是因为他想推托救护工作失败的责任。”没有任何证据能表示驾驶员没有试图救护这些人。
“这台报话机由于大火的温度而影响了性能。”尽管有这种可能性,但看来不像。这种答案又如何解释在类似的自然环境中出现过两次失败的事故呢?
“这些人于过惊慌,未能利用报话机求救。”这纯属推测。从搜集的资料看,并不能指出这一可能是个原因。
最明显的事实就是两起悲剧都发生在一个类似的地带,最明显的答案是第三个。当然,也许第三个也不正确。怎么最后确定呢?那就是证实和核实。
让一个人带着报话机来到这些人遇难的地点,让直升机在这个地带上空盘旋,看看其信号是否被阻隔,或在什么地方被隔断。通过解剖尸体查出死亡时间,查出人们最后看见他们的时间,再了解当时驾驶员是否在这个地区。
这样得到的结论,才是最可能、最可靠的结论。这也是理性思考的威力所在。
很多人之所以感到遇事毫无头绪,是因为省略了第一步和第二步,就匆忙进行第三步,而且又往往不进行第四步的缘故。
(第四节)思考力自我监督
没有思考力的人,如同白痴一样,永远无法领略创造的喜悦
——培根
按常人的理解,所谓思考力训练,无非就是弄几个题目练习练习,尤其是多做数学题,因为数学题最能锻炼人的思考力。这种想法与思考力训练的科学内涵有很大的差距。思考力训练是有操作程序、内容和评价方法等方面的要求的。我们把采用一定的程序,对思考能力、思考方法、思考态度、思考品质和思考知识等进行系统的训练,从而使人的思考水平得到提高的过程称为思考训练。
在思考力的各种训练中,我们首先强调思维自我监督能力的训练。人若想做一个清醒的、自觉的、能动的思考者,他就一定要对自己的思维自我监督能力加以训练。
思维的自我监督就是为了完成预定的思维任务,把自己正在进行的思维活动过程作为监督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简而言之,思考的自我监督就是思考者对自己的思维活动的监督。
思维的自我监督需要靠一定的结构去完成,这与航海中的监督需借助于一定的仪器仪表的道理相似。思维自我监督的结构包含3种性质不同的成分:自我监督方面的知识;自我监督方面的体验;自我监督的实际运作。
第一,自我监督知识。明白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活动特点、能力大小及其限度,客观看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知道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自己的不足;知道个体与个体之间不仅在性格爱好上存在差异,而且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上也各不相同,这些差异和不同完全可能影响到不同个体在进行相同实践活动时的效率和质量。一个人对这些问题若能作出肯定的回答,那就意味着他作为思维主体,对自己有清晰的了解。
第二,自我监督体验。自我监督体验在这里是指伴随着思维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主要包括知的体验,如感到自己对某件事知道得很清楚;也包括不知的体验,如感到自己还不知道某种理论的真正含义。自我监督体验在内容上可简单,也可复杂,所经历的时间可长也可短。例如,在思考某事时可能体验到短暂的迷惑,但随后这种体验就消失了;也可能长时间地体验到对某事确实迷惑不解。
一般来说,自我监督体验特别容易发生在能激发高度自觉思维的工作、学习中。因为在这种工作中,人们能采取的每一个主要步骤都要求事前有计划、事后有估价,作出的决定和行动既重要又有风险,这就提供了许多使人既勤于思考又勤于体验的机会。
有时,自我监督体验对于实践活动能否继续进行有着极大的作用。例如,一旦体验到所干的事情无论如何也不会成功时(但事实上究竟是否成功还未确定),便可能停止自己的活动;一旦体验到所做的事很顺利时,便可能坚持干下去;一旦体验到还没有真正领会某种理论时,便可能努力钻研,直到弄懂为止。
第三、自我监督的实际运作。思维自我监督的实际运作,是真正意义上的思维自我监督。自我监督知识给思维监督提供了心理操作上的知识准备,自我监督体验给思维监督提供了成败与难易的明确信号,而自我监督知识和自我监督体验离开了自我监督的实际运作,是发挥不了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我监督的实际运作特别值得重视。制定计划、执行控制、检查结果、适当补救,这是思维自我监督的实际操作中的典型表现。其中,制定计划是指根据特定的思维任务,事先计划实施步骤,选择思维策略,预测最终结果;执行控制是指在思维活动过程中,及时监察、评价各种方法、策略的效果,估计自己是否完成了任务,以及完成的程度与水平如何;适当补救是指根据检查结果,如有必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思维自我监督能力的训练可以有不同做法。但一般来说,训练总少不了示范,因为示范可以把这个看起来极为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这里要介绍的是大声思维这种自我监督训练方法。所谓大声思维,是凭借出声的言语进行的思维,或者说是即时地、大声地用口头言语把思考问题的过程报告出来的思维。具体做法分为两步。
第一步,训练者通过大声思维呈现自我监督过程。
训练者通过大声思维来示范自我监督的过程,被称为“心理示范”。自我监督过程是思维主体内在的过程,很难被观察,而且它总是与具体的特定的思维活动相联系,所以难以被程序化。因此,需训练者提供具体的、外显的指导,通过大声思维进行示范。
心理示范就是训练者在进行内在的自我监督的同时,用语言描绘自己自我监督时的思维过程,使得监督过程中不可直接观察的心理过程能清楚地呈现于培训对象面前。心理示范可使训练对象准确地认识和体会自我监督调节的过程,减少模糊的认识和猜测。
心理示范是一个动态的、具体的过程,为了更好地说明如何进行心理示范,我们来看看两个例子。
例1:教师:我想让你们看看,当我遇到不理解的词时都想到了什么。我将大声说出我是怎样思考的,然后你们要像我这样做。[读]“The cocoa streamed fragrantly”。我以前见过“fragrantly”这个词,但我不理解它在这里的含义。I know one of “streamed”,一次我看到一壶沸水,从里面冒出蒸汽……一锅热咖啡正在炉子上冒着热气,但还不能解释“fragrantly”的意思,让我再来想“炉子上的热可可茶”,努力运用我对可可茶的了解:热可可茶气泡、热气和……气味?热可可茶闻起来很香![读]“The cocoa streamed fragrantly”,这个词意思是闻起来很香!从我对热可可茶的了解进行思考,帮助我弄懂了“fragrantly”这个词的含义。
例2:教师的指导只是给出了一个框架,但没有描述推理的过程。
教师:我首先要做的是,从过去的经验来猜测这个词的含义;第二种方法,当猜测不出时,就看看文章中是否有这个词的定义;第三种方法是,自问在上下文中是否有这个词的同义词;第四种方法是,自问是否能从文章总的背景来猜测这个词,运用这些步骤将有助于你预习这个词的可能含义,这可能比查字典要快。
以上两个例子中教师的指导方式不同,其效果也是不同的。在每一个例子里,由于教师通过大声思维进行了心理示范,学生便可从中获得许多在运用策略中如何一步步推理的信息,因而会减少模棱两可的猜想,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更接近教师所期望的结果。相反,在第二个例子中,学生没有获得在运用策略过程中进行实际推理的信息,学生必须自己进行更多的推测,错了也不一定能得到纠正。
传统的策略技能训练中通常缺少心理示范。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般在学生阅读之后,提出需理解的问题,在此期间,教师控制着监督策略的选用和评价,学生只是简单地随着教师照搬,所以不能达到灵活运用策略、进行自我监督的目的。
第二步,培训对象通过大声思维来练习自我监督和体会自我监督的过程。
大声思维可直接用于自我监督的练习与实践。具体做法是让培训对象在进行某项活动的同时,将其思维监督的过程用言语表述出来,从而加强对监督策略的练习。
例如,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进行大声思维:“从题目来看,这篇文章的内容是关于绿化环境的”,“下一段会讲为什么地球气温在升高”等是在练习监督预测过程;“在我的眼前出现了辽阔的草原,那里的加里佛尼亚阳光,成群的牛羊和唱着歌的牧羊女”,是在练习监督想像过程;“我有过这样的经历……”是在练习监督分析联系过程;“这和我所预料的不同”,是在练习监督理解结果;“我最好重读”、“这是个生词,我要查查它的意思”,是在练习监督理解障碍的补救过程,等等。
(第五节)思考的策略
思考,反复地思考,整个世界的发展就寓于思考之中
——巴尔扎克
思维策略则是人在完成特定思维任务时所采取的带有认知技能性质的对策。
下面介绍一种常用的思维策略及其训练要领——启发式思维策略的训练:
“启发式”是思维的一种重要的策略。数学家波利亚认为问题解决分4个阶段:理解问题、构设计划、完成计划和检查回顾。他对各个阶段提出了一系列启发式策略,并将它们应用于他的训练之中。典型的启发式策略有:
一、表征或理解问题中的启发式
第一,弄清是否理解了未知、已知和有关条件;
第二,弄清是否理解了目标状态、初始状态和可允许操作的实质;
第三,画一个图表,引入适宜的记号;
第四,如果某种问题表征方式不能导致问题解决,那么就试试重新陈述该问题,寻求新的表征方式。
二、构设计划的启发式
第一,考虑某个与当前问题结构类似的已知问题并解决它;
第二,考虑某个与当前问题有相同未知但较简单些的已知问题;
第三,如果你对手头上的问题无能为力,那么就看看是否能把它转化为解决方法已知的问题;
第四,通过考察特殊情境简化问题;
第五,使问题更为一般化,看看是否能解决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