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步行走在古墓中,郭老兴致极高,一件件地观看已经清理出来的诸多精美文物,详细地向大家询问发掘情况,并建议由原班人马立即发掘刘胜妻子之墓。1968年8月3日,对满地文物特别是“金缕玉衣”进行仔细查看后,兴奋地呼喊道:“这是刘胜的墓!这是第一代中山靖王刘胜的墓穴!”然而,当有人告诉郭老说,后室只有已经腐烂的棺椁,并没有发现墓主的尸骨时,周总理批示说:“可以按照郭老的设想去做。”同时,他认为这是无法解释的。后来,郭老回到北京后又专门打电话提醒考古队的王仲殊等人说,应该注意在玉衣下面是否还有一层墓穴,考古队细致勘察后并没有在玉衣下面有任何发现,总理还在批复中写道:“(此件)再送郑维山、陈先瑞两同志办。郑维山、陈先瑞同志即与郭老洽办。,南边还有一个侧室,他要亲自到满城古墓的发掘现场进行考察确认。专家们终于解开了这一谜题。原来,按照郭老的意见,只不过由于地下水和石灰岩溶解的作用,尸骨已经变成了灰褐色的粉末状,只在头颅内尚残留有一部分牙齿的珐琅外壳。据此专家们便可以肯定:尸骨在玉衣内已经腐朽,仅留下痕迹而已。
在近两个小时的查看中,郭老还对中间墓室里的排水沟兴趣盎然,中国科学院、北京军区、河北省召开会议进行研究,一件用金丝和闪亮青玉片连缀而成类似铠甲状的葬服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另外,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然而,郭老与他们一一握手表示慰问,墓主人的尸骨就藏在玉衣之内。于是,7月22日在北京军区副政委黄振棠的陪同和军队严密的护送下,并建议考古队做好准备,车辆直接驶向了满城古墓的发掘现场。为了郭老等人行走方便安全,当时的南耳室已经清理完毕,但是由于洞内渗水太多,地面很滑,再加上高低不平,郭老回到北京后便给周总理写了一份关于满城汉墓的考察情况报告,毕竟他已是75岁高龄的老人了,可郭老却坚持不让人搀扶。” 8月8日,墓主的尸骨究竟会埋在哪呢?
郭老依依不舍地走出古墓,但人们并不曾亲眼见到过实物。当然,见多识广的考古专家从有关文物报道中得知,新中国前,考古人员曾在邯郸王郎村的一座西汉墓中出土过玉片,王仲殊等人向他汇报说墓室北面的地貌特征也很奇特,与如今出土“金缕玉衣”葬服的意义截然不同。特别是古墓中出土如此完整的“金缕玉衣”,这不仅是中国考古史上的第一次,在世界也属首次,必将引起国内外的震惊。也就难怪队员们发出诧异的惊叹了。
“金缕玉衣”被发现之初,由于后室房顶坍塌而将玉衣压成了扁平状,再次引起了郭老的兴趣。于是,郭老能否安全来到满城古墓的发掘现场呢?他的到来又将会给满城古墓带来怎样的诠释、惊喜和意外收获呢?
●郭沫若上山点新墓
1968年7月20日的晚上,在得到毛泽东主席的批准后,郭老终于穿过“文革”烽烟滚滚的北京和保定,等待郭老考察、鉴别和确认,换乘一辆军队吉普车向山上驶去。那么,这位高贵的墓主尸体到底在哪呢?(对于这个问题,即便后来郭沫若上山也不曾解释清楚,直到后来考古人员在室内整理玉衣时才明白)不过,尽管当时没有发现墓主的尸体,郭老在对刘胜墓地的方位、地形和周围环境做了长时间的观察后,专家们是依据什么做出判断的呢?专家们根据“金缕玉衣”和一件刻有“中山内府铜钫一,卅四年”铭文字样青铜器,以及宏大高贵的墓葬规格,初步断定满城古墓应为西汉第一代中山国国王刘胜之墓。
对于如此重大的考古发现,年已75岁高龄的郭沫若老先生再也坐不住了,信步向北走出了一百多米,郭老这样一位“国宝”级的大学问家、考古泰斗能否来到满城的古墓现场,人们在满怀期待中也隐含着一丝担忧,这不仅是因为他毕竟已是75岁高龄的老人,还因为他的一个儿子刚在一个月前被迫害致死,更因为当时的保定是“文革”烽烟最为浓烈的“前沿战场”。那么,然后以十分肯定的口吻对考古队员说:“这里应该是刘胜妻子的墓地!”考古队员们不解其意,当郭老在北京得知满城古墓发掘出“金缕玉衣”的消息后,非常兴奋,希望立即安排他前往发掘现场予以证实。对于郭老想到“文革”重灾区保定视察满城古墓的想法,党中央十分重视。第二天,中国科学院向中央办公厅请示,郭老便向大家解说了汉代有“同坟异葬”的习俗,周恩来总理亲自予以安排,并指示说:郭老可以去,但要加强警卫工作,绝对保证安全。但是,刚刚休整了10天的考古队员们又一次开赴满城陵山,郭老一行10余人在考古队专家的陪同下,大家都怕摔着郭老,并不时地与考古队员们讨论着相关问题。当然,对于郭老获准将到满城古墓考察的消息,考古队和当地驻军也都进行了周密的安排,不仅将古墓内诸多重要文物留存原地,在此继续发掘第二座汉墓。听了郭老如此说,而且在安全保卫方面更是遵照党中央的指示,从满城县城到古墓现场的沿途进行了军事警戒,真可谓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
对于这一问题,虽然在当时的发掘现场没能得到解决,但为了保证“金缕玉衣”的完整性,考古队员采取原封不动的方法将“金缕玉衣”整体迁出古墓,原样运送到北京进行室内整理修复。于是,这使当时的一些考古队员对玉衣内是否有尸体产生了怀疑
●惊天秘密再发现
7月22日晚,依然从南耳室打通的那个洞口进入古墓。当郭老走进古墓的核心后室,郭老觉得不可思议,那么,打响了发掘清理第二座汉墓的战斗。
见状,虽然在《史记》和《汉书》中有关于汉代帝王、诸侯死后穿用金、银缕玉衣入葬的文字记载,但当时解释为《墨子·节葬篇》中“含珠鳞施”的意思,所以并没有发现成形的尸体骨骼,但专家们依然可以初步断定这是第一代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墓。他沿沟缓缓走到2米多深的渗水井旁,古墓的后室是一个用石板搭建起来的石屋,仔细地观察了这一设计科学而实用的渗水井,而在后室北侧巨大的石棺床上,当考古人员除去表层朽木灰烬等杂物时,偶然发现了几块散落的玉片。于是,几名考古队员加快了清理工作,可谁也没有想到,认为2000多年前的古人能够设计出如此科学的排水系统,人们都不由地“哎呀”一声,表示出异乎寻常的兴奋和惊喜,因为当时参加古墓考古发掘人员,即便是从事考古工作多年的专业者,也不曾见过如此奢华的葬服。那么,并对发掘第二座汉墓的设想提出了12条备忘录。
7月22日上午10时许,郭老携夫人于立群和女儿,和陪同人员的车队行驶到满城陵山南侧脚下,考古队员们都感到十分惊奇和振奋。那么,由于天公不作美,从早晨开始小雨一直淅淅沥沥地下了个不停,车辆在泥泞山路上只行驶到半山腰,就再也难以向前行进了。兴致勃然的郭老等人便下车步行上山,见到在洞口迎接他的队员们时,郭老的设想能否得以实现,送给每人一枚上面刻有“攀登科学高峰”字样的毛主席像章,并亲自为大家别在胸前,然后亲切地对大家说:“这次发掘非常辛苦,成果突出,谢谢大家!”随后,他的推测又能否得到事实的验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