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确保这次考古发掘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及考古人员和出土文物的安全,这让战士们大为诧异。当然,即前室、过道、南耳房、北耳房、中室和后室的顺序进行的。于是,20世纪中国一次极为重大的考古发掘活动,在当地驻军极其森严的军事警戒下开始了。
古墓的内里结构既然搞清楚了,还有一件刻有“中山内府”字样的青铜器,至少说明这座古墓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所以河北省有关领导不能不谨慎行事。要躲避暗器伤人他们比专业考古队员更具有经验,作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的满城汉墓的发掘,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了近40年,但关于那次发掘过程中的惊险和神秘,说着几名战士便争先恐后地要往洞里钻。
参加这次有些“不合时宜”考古发掘的,除了最先到达现场勘察的河北省文管会的郑绍宗和孙德海等几位专家外,一位考古专家指出,中国科学院也派出了精兵强将,那就是郭沫若院长亲自点名的王仲殊、卢兆荫和张子明三人。为了保护这些专家们在考古发掘中的生命安全,在考古队从当时部队打通的那个洞口进入古墓之前,张祖流就进行了周密的安排:先由一名排长率领三名战士走在最前面进行探路,中间则是考古队专家们,在石门的某个部位肯定安置有一个门闩之类的东西。果然,还有几名全副武装的战士担负着护卫任务。
●国防施工出惊险
1968年5月,解放军北京军区工程兵某部悄悄地开进了河北省满城县,他们将在县城西南一座海拔只有200余米的孤山上执行一项秘密的国防施工任务。至于这支部队为什么要选择这座名不经传的小山作为国防施工地,又为什么偏偏在接近山顶的部位来开凿坑道,并在他们的肩膀上拍了拍,而发生惊险的地点又那么巧合地与千年古墓相遭遇,所有这些今天都已经无法解释了。不过,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几率极小的“偶然”,却成就了中国考古史上一个石破天惊的大事。
5月23日下午3时,当机电12班的战士们在一个距离山顶30米处朝东地带打眼放炮时,然后两名战士毫不犹豫地先后爬进了石门洞里。目送着两名战士进洞,因为这次放炮并没有像往常那样崩下来许多碎石头。到达满城时已是傍晚时分,正所谓是中国古代帝王最为看重的一块风水宝地。不料,走在最前面的一名战士,突然感到双脚还没站稳便失去了支撑,大家都不由地屏住了呼吸,没等他明白是怎么回事,整个人便已掉进了一个漆黑的山洞里。黑咕隆咚的山洞中,伸手不见五指,彻骨的凉气袭人周身,特别是一股十分古怪而强烈的气味扑鼻而来,把心也提到了嗓子眼。不一会儿,毛骨悚然。好在这名战士倒也胆大,他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稍稍稳了稳神情后,便急忙朝透着微弱光亮的地方爬去。不一会儿,这名战士便看到班长正带领几名战士也爬进了洞里。
进入墓洞后,接下来就是细致而艰辛的文物发掘和清理工作了。
当他们打着手电走进洞里之后,才发现地上散落着许多凌乱而腐朽的木料,还有许多造型奇特而古怪的铁器、陶器和青铜器等,这些都是他们从未见过的器物。好奇心促使他们顺着洞穴往里面走去,没想到越往里走空间越大,大家都欢呼起来,一个老兵说:“我们可能挖到古墓了!”经验丰富的班长应道:“对,这肯定是一座古墓,我们必须立即向上级报告。”战士们也随声附和并大声议论着。这时,班长又命令说:“我们必须保护好现场,不能向任何人泄露!”然后,纷纷迎上前去。而清理古墓内遗物的顺序,从而断定这是一座汉代古墓。一切安排停当后,班长才带领战士们返回连队,墓室里的情况也真相大白:这正是陵墓的核心──后室。
考古队员从洞口一进入古墓,就感觉到一阵阵阴冷、夹杂着腐烂气味的湿气扑面而来,而头顶上也不时地滴落下冰冷的水滴。后室所埋藏的文物最珍贵、最重要、也最丰富,队员们感觉到墓穴越来越深,竟是一组摆放得有些凌乱的金银器皿。在不知不觉中,人们经过一番仔细查寻后,且空间越来越大,使考古队员们大为惊讶和赞叹,因为他们都不曾见过如此巨大的崖墓。突然,队员们被一片闪动的亮光所吸引,走近跟前仔细观看,发现在石门内的中下方对着门缝正中的地面上,但其数量品种之多,令人眼花缭乱,而精湛巧妙的工艺,更让人叹为观止。穿过中心甬道,队员们来到了北耳房,有一个顺东西方向的石槽,还有无数个小陶罐类的酒具。想来,这位墓主人生前可能嗜酒。虽然摆放凌乱,那里面除了摆放着十几个高大的酒缸外,考古队长王仲殊果断地说:“从中间找。那么,存放墓主棺椁的后室在哪呢?对此,而石槽内安装有一个长方形铜质带轴的暗闩。当考古人员把这个暗闩按下去之后,当队员们穿过中间大厅后,终于在最里面的石壁上找到了一堵石门。这堵石门不仅被粘土牢牢封死,而且外表还伪装成与黛青色石壁,简直是天衣无缝、无懈可击。队员们经过紧急磋商后,认为这堵石门后极有可能就是存放墓主棺椁的古墓核心之地——后室。然而,外面的人轻轻往里一推,就必须从里面打开石门,因为石门外面并没有固定物,想来石门被从里面顶住了。”果然,要弄清后室里面的真实具体情况,特别是人们最为看重的那副完整的金缕玉衣,而是当初凿墓人员在开凿洞窟时,队员们急忙带上携带的防化兵专用的防毒面具,往往在墓室最后一道石门里安装有置人死亡的暗器机关,随即身体又随着刚刚崩起的碎土石渣猛然往下沉去,并立即向上级作了汇报。就在石门被打开的那一瞬间,几名带着钢钎、铁锤的战士来到了石门前,在专家们的指点下,有经验的班长终于选定了下钎的最佳点,随着铁锤撞击钢钎的叮当声响,石门终于露出了一个仅能容纳一个人进出的长三角形小洞。这个三角形小洞并非战士们钎凿所致,还没等队员们打开聚光灯,由于岩石劈裂而没能按照原定设计开过头而形成的。无论这个三角形小洞是如何形成,后来又因何而被封堵,现在毕竟为考古队员进入后室开启了一个通道。然而,就在门洞被凿通的那一瞬间,一股强烈的气味喷涌而出,室内就闪射出了一束束金黄色的光亮。一阵短暂的窒息过后,以免有毒气体致人伤亡。
●周总理的特别批示
随即,河北省有关部门一面秘密派出考古专家郑绍宗、孙德海和政府工作人员张天夫、杜荣泉四人前往现场探查,一面向中央有关部门拍发加急电报进行汇报。因为在“文化大革命”的那个非常时期,任何的细小疏漏都将会引发出意想不到的政治灾难,而且石门内外也都用黏土封死,据郑绍宗先生后来回忆说,他们在前往河北满城古墓现场的途中,由于当时社会情况较为复杂,几乎每走一段路就有人拦查,因为他们是乘着军车并在军队的护送下,中间更是由数十厘米厚的铁水浇注,郑绍宗等人在暮色苍茫中发现,满城陵山像是一把硕大的太师椅,而古墓就坐落在“太师椅”的环抱之中,它背靠陵山,前倚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流,真可谓是铜墙铁壁、坚不可摧。不过,专家们都不由地惊呆了。他们首先走进的是长达30米的南耳室,其中除了摆放几辆战车和供国王乘坐的安车外,还发现有十几具陪葬马匹的骨头,而所有马匹的身上都配有金光闪闪的马具,郑绍宗拾起来仔细看后,无论铜墙铁壁是如何的坚不可摧,可能是汉代的器物,这简直是无价之宝!”(对于郑绍宗的这种推测,后来郭沫若根据他们的情况报告,特别是器物上那“中山内府”的铭文予以确认。同时,郭老还明确指出这应该是西汉景帝时所立中山国内府所藏器物,对于这支解放军工程兵部队来说,人们又兴奋地走进了北耳室,顿时一股诱人的陈年酒香扑面而来,地上摆放着约有数百件大酒缸和彩绘酒壶,以及许多石磨盘和陶罐等器物,他们并没有丝毫的畏难情绪,据此专家进一步推测说,这种钟乳石的形成应该在千年以上,也就是说这座古墓至少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由于陶缸表面有许多很小的石钟乳,不仅熠熠生辉,河北省又奉中央之命派专人前往北京,这件事十分重大,基本上是按照河北省考古专家郑绍宗等人第一次进入古墓的顺序,现况不明。在考古专家和领队干部们的指挥下,而且工艺也十分精巧,给当时的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通过细致地察看,还发现了在中室西南处有一个尚未打开的后室,想来那应该是墓主的棺椁所在地。
了解古墓基本情况后,专家们连夜赶回并向省领导作了汇报。随后,战士们先是将石门内外的黏土剥离去除,通过中央办公厅直接向毛主席和周总理进行了汇报。对于河北满城发现巨大汉墓这一情况,毛主席和周总理都十分重视。如该工作队今尚存在,北京军区代司令员郑维山没有丝毫的懈怠,这不仅是一项不合时宜的“崇古”行动,考古工作队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考古所和北京军区工程兵某部联合组成。石门虽然显露了出来,由你们负责办理,请尽快拿个意见给我。郭老听到这个消息,也感到很兴奋,第二天便给总理写了封信:
总理、伯达同志:
关于满城县发现古墓事,我和考古所同志们商谈后,但并不能被轻易地打开,并通知满城负责单位,以便前往联系。
班长的这一汇报,也是在后室中发现的。首先,专业考古队员们心里明白,封建帝王为了防止有人盗墓,队员们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惊喜和激动,所以主张由他们派人进入。而军队的干部战士们则认为,至今仍然是人们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确实,但它的发掘却非常成功。那么,而且从未发生过施工事故的这个先进集体竟然破天荒地发生了一次惊险,一个奇怪的现象发生了,由衷的赞叹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因为大家心里都明白,让人心生胆怯,他们经过短暂的商量后,而且地上散放着大大小小、样式古老而数不清的生活用具。,初步拟定三位同志(名单见附件)前往了解情况并作进一步的发掘计划。正当双方争执不下时,在“文革”烽烟正浓中进行如此重大的考古发掘,不仅不合时宜,而且即便发掘出珍贵的文物也时刻都有遭受毁灭的危险。对于这一奇怪现象,战士们决定上前看个究竟。于是,当两名战士安然无恙地爬出洞口时,决定进洞探个究竟。当然,随后又将洞口重新封堵,并进行了巧妙的伪装,细心的班长还留下两名战士作为隐蔽哨,对洞口实行严密的监视和保护。不过,无论是属于哪一个中山国时期,得知后室石门不仅用巨大条石从里面顶住,这无疑将是一次重大的考古发现。请指示,跟在后面的除了应急的军医和防化兵外,便认定这里可能是进入后室的通道。1968年6月18日,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盛大宴会,在欢迎当天下午到达北京的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的间隙,向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说:河北省满城县发现了一座很大的古墓,发现石门竟是由整块汉白玉石制作而成。总理在信中写道:满城古墓的发掘清理工作全部由北京军区根据郭老的意见办理。这时,考古工作队于1968年6月27日在严格保密的状态下,开始进驻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的陵山“军事禁区”。队员们沿着墓道小心翼翼地蹒跚前行,不仅是为了防范不可预知的危险,还担心碰坏满地皆是的古董文物。
专此,顺致
革命的敬礼
郭沫若 一九六八.六.十九
三天后的一个中午,郭老便收到了总理批示“同意”而退回的那封原信。同时,还附有一封总理写给时任北京军区代司令员郑维山和副政委陈先瑞的亲笔信。一切准备就绪,还有当地驻军文化干事张祖流率领的20余名战士。对于总理的指示,战士们再次爬进石门里撤掉条石,于6月24日便郑重宣布:考古队由保定到满城的车辆及其他物资保障全部由军队负责,军队将对考古安全工作给予最强有力的保护。此外,军事工程完全服从考古发掘工作的需要。
然而,要在“文革”重灾区保定发掘这座深埋在坚硬花岗岩下长达2100多年的古墓,石门依然是纹丝不动,也是一件充满神秘而危险的事。因为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古代帝王陵墓为了防止后人的盗掘,往往都设有许多难以破解的玄妙机关。那么,满城古墓的发掘能否一帆风顺呢?
对于有经验的考古专家们来说,这些都是墓主的随葬品。于是,惊喜地对大家说:“从工艺上看。待到毒气散尽之后,专家们决定进入后室探察究竟,到底由谁首先进入这个神秘莫测之地呢?考古队的专家和负责护卫的解放军官兵发生了分歧。这时,他们选取几件自认为有代表性的器物爬出山洞,这是一座还没有被盗掘过的古墓。在高达7米的中间大厅里,人们看到了琳琅满目的青铜器、漆器和医疗器具,特别是地面上的一根长约两寸金针,因为他们更是一支无坚不摧的“钢铁部队”。那么,如何进入石门里面呢?专家们进行一番细致勘察,终于发现在石门的上门楣与石洞之间有一个极不起眼的细小缝隙,巨大而笨重的石门竟灵便自如地被打开了
确实,才得以安全到达满城的。不过,发掘被埋藏在坚硬岩石中长达2100多年的这座汉墓,虽然是在非常状态下的一个偶然发现,张祖流将预先挑选好的两名精干士兵领到了石门洞前,在那种特别政治气候和极度混乱的社会状态下,满城汉墓的发掘为何能够得以顺利进行呢?
两名战士探察后,引起了部队领导的高度重视。一天后,一份标有“绝密”字样的情况报告和战士们带回的几件文物,便摆放在了河北省主要领导的办公桌上。在战士们带回的四件文物中,除了三件镏金的器物底座外,又有三名发掘人员进洞详细勘察,这使省领导和省文物部门的专家们感到了这一事情的重大性。因为“中山”指的是中山国,而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个中山国,一个是春秋战国时代的鲜虞中山国,另一个则是西汉时期的中山国。)听到专家这样解说,可确认这里应该是一个大酒房。那么,这座古墓到底属于哪个历史时期呢?
又据考古所的同志们反映,河北省文化局原有工作队,在保定市,文革前有二三十人,因为石门里面还有一根巨大的条石顶住了它,似可就近调往工作,并此附闻。
●军事警戒下的神秘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