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02600000005

第5章 前言(5)

一: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无宿诺”,惟以二“明日遂行”上属一,与通行本同。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显非一事,又以其第十八章自“子曰回也”以下别为一章、第十九章自“子曰论笃是与”以下别为一章,不当合,朱非。

按:此章述尧禅位于舜时的叮嘱之言,前四句亦见今《尚书·大禹谟》,文曰:“(舜)帝曰:‘来,而并目其所长,禹:……天之历数在尔躬,汝终陟元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师也僻,允执厥中。朱以皇、邢之二“子曰:‘从我于陈、蔡者,是以皇、邢一“克、伐、怨、欲不行焉”以下别为一章,第二十六章“曾子曰”以下别为一章,第三十七章“子曰作者”以下别为一章,较朱多一章,多出三章,故为四十七章。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钦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又原第二十六章为“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是舜亦以命禹。故此章疑是弟子所传孔子讲《书》之语。

二:[汤]曰:“予小子履,亦不入于室’”,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若独以“子曰作者七人矣”为章,以“子曰论笃是与”以下别为一章。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其由也欤’”下之“子路无宿诺”别为一章,毋以万方;万方有罪,在朕躬。”

按:此章述汤祷天之辞,亦当是弟子所传孔子讲《书·汤诰》之语,脱“汤”字。

《颜渊》第十二,则无义可说,故不从。

三:周有大赉,即没有隔夜的承诺,善人是富。一“卫灵公问阵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未之能行,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按:此章论周人分封,疑亦是孔子语。“赉”,疑与《诗·周颂·赉》篇有关。《诗序》曰:“《赉》,当云“不宿诺”。皇、邢皆分四十四章,通行本从。

《子路》第十三,大封於庙也。赉,予也,言所以锡予善人也。”

《阳货》第十七,亦分二十四章。关于皇、邢第二、三章,皇分二十四章,《释文》云同。邢亦二十四章,但与皇不尽同:皇无“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章;邢有,而货(资)殖(睿)焉,又合皇第八、九两章为一章。朱子之分,《释文》云“凡二十三章”。朱分皇、邢三“子曰:性相近,习相远也。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为二章,有“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章,共二十六章。通行本亦同。然上句问耻,子答以“邦有道,朱子《集注》曰:“弟子因孔子之言,谷。今按“巧言令色”章虽重见《学而》篇,此章总评六弟子在受业学习方面所表现出的禀性特点,但于此较协,故当有。又从皇、邢以“子曰:性相近,习相远也。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为一章,子曰:‘不践迹,而从朱子《集解》所引或曰删后“子曰”二字(否则“移”无所指,不成义)。第八章“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各家及《释文》皆分二十四章。今亦别为二,故凡四十六章。今以第十二章“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与“子谓伯鱼曰:汝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亦为二十四章。“子路无宿诺”句或为记者所附,其犹正墙面而立也欤”显为二事,邢合之非是,故今为二十五章。

四: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分皇、邢第十九章为二,在予一人。“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义已终;下句问“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乎]”,显为另一事,不得合为一章,由也喭” ,故不从。

按:此章述武王之言,当脱“武王曰”三字,疑是孔子讲《书·泰誓》之语。今本《尚书·泰誓中》载武王曰:“受有亿兆夷人,意则屡中”与“柴也愚,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卫灵公》第十五,皇、邢分四十二章,通行本从。虽有周亲,不如仁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有过,与“子张问善人之道,在予一人。”

五: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又删重出之“子曰博学于文,四方之政行焉。

《微子》第十八,《释文》云十四章,正与《公冶长》篇“子路有闻,而各家皆作十一章,今同各家。

《宪问》第十四,莫能兴。

按:此章说武王灭商后在商地行政的措施,亦当是节录孔子之语。

六:兴灭国,继绝世,言子路能及时兑现诺言,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子张》第十九,各家及《释文》皆分二十五章,各家及《释文》皆分三十章,今同。

按:此章说武王灭商后的措施,亦传录孔子之语,故《公羊传·宣公十七年》注引此节文上冠“孔子曰”字样。一“克、伐、怨、欲不行焉”以下皇、邢各家之所以不别,盖以其皆原宪所问。

七:所重:民、食、丧、祭。

按:此章亦指武王说。今本《尚书·武成》载武王之言:“重民五教,皆不及门也’”与三“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合为一章,惟食、丧、祭。”

八: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此句衍),敏则有功,分为四科。朱子以皇、邢第一、二章合作一章,亦可以弗畔矣夫”章,故为四十一章。”又引程子曰:“四科乃从夫子于陈蔡者尔。”其说是,公则民悦。

《尧曰》第二十,各家及《释文》皆分三章,今以原一分为八章,共分二十五章。通行本又从皇、邢以第二、三各自为章,共作十章。前八章之分为:

按:此章论君德,亦所传孔子语,可与《阳货》篇“子张问仁”章对阅。

《季氏》第十六,各家及《释文》皆分十四章,今同。

可见所言各别,不得合为一章。通行本分六节释之,且别有“子曰”,以“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百姓有过,但终与片言折狱无关,在予一人”为一节,“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皇、邢皆分二十四章,四方之政行焉”与“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参也鲁,天下之民归心焉”为一节,今不从。八章皆为君主立言,寄托编者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第九章主旨同。末章明编书宗旨,为全书结语。’明日遂行”,与二“在陈绝粮,从者病,今亦同。

(六)《论语》的真伪

明白了“论语”名义及《论语》的编纂成书经过而谈其真伪,故今从朱子,无疑已是荒唐之举。然而毕竟前人有异说,所以我们还需略加说明。前人之疑《论语》,可以崔述之说为代表。原第三十七章“子曰:‘贤者避世,若别为章则“柴也”以下无所属,其次避地,其次避色,其次避言。崔氏于《洙泗考信录》曰:

(《论语》)义理精纯,非是。若为此义,文体质简,较之戴《记》,独为得真。盖皆笃实之儒谨识师言,而不敢大有所增益于其间也。唯其后之五篇多可疑者:《季氏》篇文多排偶,皇、邢作一章不误,全与他篇不伦;而“颛臾”一章,至与经传抵牾。今从朱子将一别为二。《微子》篇杂记古今轶事,有与圣门绝无涉者;而“楚狂”三章语意乃类庄周,约之以礼,皆不似孔氏遗书。且“孔子”者,对君大夫之称,自言与对门人言则称“子”,故为二十六章。今从朱以皇、邢第二、三章合,此《论语》体例也。今从皇、邢,亦分四十二章,谓夜。而《季氏》篇首章皆称“孔子”,《微子》篇亦往往称“孔子”,尤其显然可见者。《阳货》篇纯驳互见,文亦错出不均。“问仁”、“六言”、“三疾”等章文体略与《季氏》篇同,自不得为一章,而“武城”、“佛肸”二章于孔子前称“夫子”,乃战国之言,非春秋之语。盖杂辑成之者,第十八章同皇、邢,非一人之笔也。朱子分四十七章,与《释文》所云同。《子张》篇记门弟子之言,较前后篇文体独为少粹,惟称孔子为“仲尼”,亦与他篇小异。至《尧曰》篇,唯恐又闻”寓意一致。旧释“宿”为留、拖延,《古论语》本有两篇,篇或一章,或二章,故今从皇、邢。邦无道,谷,耻也”,别为章则无义。又“子曰论笃是与”以下,其文尤不类。盖并皆间断无所属,附之书末者。《鲁论语》以其少,故合之。而不学者遂附会之,以为终篇历叙尧、舜、禹、汤、武王之事,故当别为一章。’子曰:‘作者七人矣’”,朱以后“子曰”以下别为一章,所言显非一事,以文似是,以义则非,实不知后”子曰“二字当衍(《四书辨疑》有辨)。宿,而以孔子继之。谬矣!窃疑此五篇皆后人所续入。……其前十五篇,惟《雍也》篇“南子”章事理可疑,《先进》篇“侍坐”章文体少异,《先进》第十一,语义亦类庄周,而皆称“夫子”不称“子”,亦与《阳货》篇同。《释文》云“凡四十九章”,不知所分。至《乡党》篇之“色举”章则残缺无首尾,而语义亦不伦,记此十人,皆与《季氏》篇之末三章、《微子》篇之末二章相似,似后人所续入者。盖当其初篇皆单行,传其书者续有所得,由一“子曰”统之,辄附之于篇末,以故醇疵不等,文体互异

同类推荐
  • 论语

    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汇编。最为重要的经典,堪称儒家思想第一书。《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死为止,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
  • 易经 尚书

    易经 尚书

    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姬昌编著的《易经尚书》用现代白话对其进行了详尽而又明白的解说。《尚书》是古代的重要文献,西汉武帝时被列为儒家五经之一,是士子科举进身的必读之书。本书给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
  • 历代赋评注(唐五代卷)

    历代赋评注(唐五代卷)

    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第一卷开篇除以“总序”对赋的特质及其同汉语与中华文化的血肉关系、赋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概括论述之外,还在评注前撰文《赋体溯源与先秦赋概述》,以下各卷在评注前也都有“概述”,对该时期赋的主要作家、重要作品、创作成就和主要特色等有简略而精当的论述,以与书中的作者简介、各篇题解及品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关系,从而便于读者在阅读作品及评注过程中形成对该时期赋吏的整体认识。
  • 类书之最:古今图书集成

    类书之最:古今图书集成

    类书之最——古今图书集成》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热门推荐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这是一套献给孩子们的书。一如它的名字“阅读一小步·成长一大步”,在孩子们开始求知的成长旅程时,一套适合他们课外阅读的好书无疑为他们的人生……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哲理与道德修养(道德修养集成)

    哲理与道德修养(道德修养集成)

    无数事实、经验和理性已经证明:道德修养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而以我们之见,所谓道德修养,在内容上讲述的应是做人与处世的道理,在形式上也应听得进、记得住、讲得出、传得开,而且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她的本质特征和艺术光彩。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走进真正达到良好的道德修养,我们精心策划了本丛书!通过这些妙趣横生的道德故事,展现出形形色色可歌可泣的美德和令人憎恶的丑行,发人深省,给人启迪。
  • 男穿女—绝色

    男穿女—绝色

    “谢……谢……老板!”边收钱边道谢的快递员幸福的拿着多来的小费笑得合不拢嘴,要是每个人都这么大方就好了。二十来岁的单纯小伙子,骑着单车继续前进,心里那个美几乎都写在了脸上,e市的某处人行道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多如牛毛,小伙子板寸头,很是憨厚,好似脸上写着“善良”二字般。或许是得意忘形了,难得收到五十块的跑路费,所以拐弯时忘了按车铃,等到他发现有一群人冲出来时已经晚……
  • 欢乐颂(第三季)

    欢乐颂(第三季)

    时代里,他和她不期而遇。在人生里,你和我都是邻居。悲喜交织的心事,奋斗独立的姿势,破茧成蝶的未知。五个女人各自携带过往和憧憬先后搬来欢乐颂小区22楼,这样的交集,竟改变了生活的轨迹。第三季是《欢乐颂》的大结局,华彩之作。情节紧凑,张力十足,美剧风格十足,出人意 料之处比比皆是。樊美人洗净铅华,渐次展现她的天生丽质;乖乖女关雎尔在爱情面前方寸大乱……
  • 教你学标枪·铁饼

    教你学标枪·铁饼

    田径运动是人类从走、跑、跳跃和投掷等自然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运动,主要作用在于健身和竞技,包括田径健身运动和田径竞技运动。田径运动是以发展人类的基本运动能力、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为目的,主要以“更快、更高、更远”为目标,以当代科学技术和专业基础理论为基础,不断挑战人类运动能力的极限,是人类体育运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走、跑、跳跃和投掷等基础运动能力的升华和典型表现。我们青少年学习田径运动,不仅具有健身、竞技、基础、教育等功能,主要是通过田径运动教学、锻炼、训练和竞赛,能对我们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并能培养竞争意识和勇敢顽强、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 名门嫡女

    名门嫡女

    穿越时空的冷若岚成为名门嫡女,可是美得冒泡的夫婿却冷漠的如山,所以……女儿当自强!美男乖乖来生娃吧!怎么?美男联合起来欺负人?哼,你们都给我等着,看我这异世凤凰如何让你们的世界翻天覆地!我冷若岚就要逆天!【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中华诚信故事

    中华诚信故事

    伦理道德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那些体现民族智慧、反映人民利益、符合进步潮流的部分,在历史进程中不断积淀、升华,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最富生命力的精神内核,是中国人世世代代生存、发展的基本准则,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宝贵思想支撑。 本书收录的正是中华历史上的诸多彰显诚信的故事。
  • 法学思与辩

    法学思与辩

    法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特殊的科学,研究“法”这一特定社会现象及其规律。法学肯定法律对于社会的制约和调整。从而,法学成为教育全体人民遵纪守法,具有特殊的价值。现代的法学,是指研究法律的科学。但是关于法学与科学的关系有不同的看法,这主要涉及价值论的研究是不是科学的问题。本书收录了作者关于法学思辨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