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02600000040

第40章 微子第十八

【题解】

此篇主要论赞古今人才、贤士,兼及孔子出世为民、执著其道的言行,凡十一章。盖以亦言政治,与上篇相类,故相次。

18·1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人焉。”

【校】

殷有三人焉,“人”旧作“仁”,义不谐,当属音误,今从定州简本及敦煌一本改。

【释】

微子去之:“微子”,殷纣王庶兄,名启。纣王昏乱,微子数谏不听,遂去。“之”,指纣。下同。

箕子为之奴:“箕子”,纣王叔父,谏纣不从,遂佯狂为奴。

比干谏而死:“比干”,亦纣王叔父,强谏纣,被剖心。

殷有三人焉:“殷”,指殷纣王朝。“人”,人才。 《雍也》篇:“子游为武城宰,子曰:‘汝得人焉尔乎?’”与此同。

【训译】

微子离开了他,箕子做了他的奴仆,比干因为劝谏被(他)杀了。孔子说,“(可惜)殷王朝(只)有三位人才。”

【章旨】

此章叹殷纣失人。唯有三人而一去、一为奴、一谏死,皆失。《集解》引马融曰:“仁者爱人,三人行各异而同称仁,以其俱在忧乱宁民也。”说牵强。三人之行不关仁,且此篇皆论人才,不言仁。

18·2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

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校】

按:此章当脱孔子评论之语。

【释】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柳下惠”,鲁大夫展禽,僖公时人,居柳下,谥惠。“士师”,典狱之官。“黜”,罢废。

直道:正直的方法。

枉道:邪曲的方法。

父母之邦:自己的祖国。

【训译】

柳下惠做典狱官,(因为直,)多次被罢免。有人(对他)说:“先生不可以离开(鲁国)吗?”

(柳下惠)说:“以正直的方法事人,去哪儿能不被多次罢免?(如果)以邪曲的方法事人,何必离开自己的祖国?”

【章旨】

此章赞柳下惠为人才。

18·3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释】

齐景公待孔子曰:“齐景公”,见12·11注。“待”,止、挽留。

若季氏:若鲁君之用季氏,使专权也。

季、孟之间:鲁之季氏、孟氏之间。鲁三卿季氏最贵,孟氏为下。以其之间,下于季氏而尊于孟氏也。

曰吾老矣:“曰”,景公复曰。

【训译】

齐景公(开始)挽留孔子时说:“像(鲁君对待)季氏那样,那我做不到。(我)将以季氏与孟氏之间的(礼节)待他。”(后来却)说:“我老了,不能用(他)了。”孔子就离开了齐国。

【章旨】

此章记齐景公失人。

18·4齐人馈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校】

齐人馈女乐,“馈”旧作“归”,改从《释文》所录郑本。

【释】

齐人馈女乐:“馈”,赠送。“女乐”,女乐人。

季桓子:季康子父,鲁定公时执政。

朝:上朝听政。

孔子行:“行”,指离鲁适卫。事在定公十三年。

【训译】

齐国人送来(几个)会音乐的女子,季桓子接受了她们,三天不上朝听政,孔子就离开了鲁国。

【章旨】

此章记孔子离鲁之故,叹鲁之失人。时孔子为鲁司寇,季桓子执政,君臣荒于女色,怠于政事,故孔子行。

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而德之衰也?往者不可谏也,来者犹可追也。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校】

何而德之衰也,旧无“而”、“也”二字,今从汉石经,合乎歌体。

往者不可谏也,来者犹可追也,二“也”字旧无,今从定州简本及皇本等增。

趋而避之,“避”旧作“辟”,改今字。

【释】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狂”,疯癲之人。《高士传》云:楚狂姓陆名通。“接”,《说文》:“交也。”此指接触、触摸。“舆”,孔子所乘之车舆。旧以“接舆”为人名,非。又或以“接舆”为迎接乘舆之人,亦非。“过”,经过。

何而德之衰也:“何”,为何。“而”,用同“尔”,你也。“之”,语助词。“衰”,衰减、不如前。

往者不可谏也:“谏”,劝而正,劝孔子也。

来者犹可追也:“追”,犹及。言犹可及劝。

已而:“已”,止也。“而”同“尔”,语助词。下同。

今之从政者殆而:“今之从政者”,就楚国言。从政者,指执政者。“殆”,疑也。

【训译】

楚国一个疯疯癲癲的人一边唱着一边用手触摸着(孔子坐的)车子从孔子旁边经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为什么你的德行衰减?以往的不能劝(你)改正了,未来的还来得及。停下吧,停下!当今(楚国)执政的人怀疑(你)呀!”孔子下车,想跟他说话。(那人)快步向前躲避,(孔子)没能跟他说上话。

【章旨】

此章记楚狂劝孔子莫要之楚之事。《史记·孔子世家》载:楚令尹子西对楚王曰:“王之使使诸侯有如子贡者乎?”曰:“无有。”“王之辅相有如颜回者乎?”曰:“无有。”“王之将率有如子路者乎?”曰:“无有。”“王之官尹有如宰予者乎?”曰:“无有。”“且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今孔丘述三王之法,明周、召之业,王若用之,则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数千里乎?”是楚执政者疑孔子之事。

18·6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欤?”

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欤?”

对曰:“然。”

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避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櫌而不辍。

子路以告,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校】

是鲁孔丘欤、是鲁孔丘之徒欤,二“欤”字旧皆作“与”,改今字。

悠悠者天下皆是也,“悠悠”旧作“滔滔”,从《释文》所录郑本及《史记·孔子世家》改。

避人、避世,“避”字旧作“辟”,改今字。

櫌而不辍,“櫌”旧作“耰”,从汉石经及《说文》改本字。

子路以告,“以告”前旧有“行”字,从汉石经、定州简本删。

子怃然曰,“子”前旧有“夫”字,后人所增,今从汉石经及定州简本删。

【释】

长沮、桀溺耦而耕:“长沮”、“桀溺”,二人外号,非真姓名。“耦而耕”,二人并排同力以耒耜翻地。

津:渡口。

执舆:掌车、驾车。

悠悠:忧虑之貌。

而谁以易:“以”,可以。“易”,改变。

且而与其从避人之士:“且”,况且、何况。“而”,同“尔”,你也。“避人之士”,指孔子。

避世之士:桀溺指自己与长沮。

而不辍:“櫌”,摩地的工具,做动词。

怃然:茫然自失之貌。

鸟兽不可与同群:叹不得居尘世之外。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与”,在一起。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言天下若有道,则己亦不参与于“易”。

【训译】

长沮、桀溺二人并排用耒耜翻地,先生从旁边经过,派子路向他们打听渡口。

长沮问:“那个驾车的是谁?”

子路说:“是孔丘。”

(长沮)问:“是鲁国的孔丘吗?”

(子路)说:“正是(他)。”

(长沮)说:“这就(应当)知道渡口了!”

(子路又)向桀溺打听。桀溺问:“你是谁?”

(子路)说:“我是仲由。”

(桀溺)说:“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

(子路)回答说:“对。”

(桀溺)说:“忧虑不安的人满天下都是,谁能改变(这种局面)?何况你与其跟随避人的人,哪里如跟随避世的人呢?”不停地敲打着地里的土块。

子路把这话告诉了(先生),先生茫然自失地说:“不能够与鸟兽同群,我不和这人的门徒在一起,和谁在一起呢?(只是)天下如果秩序正常,我也就不会参与改变它了。”

【章旨】

此章记孔子为隐者所讥而不改其行,见其忧天下之心及执著其道的精神。虽曰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又曰天下有道则丘不与易也,见其还是不愿与。旧以此章有老庄思想,忽略下句,失孔子本意。

18·7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置其杖而耘。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使子路返见之。

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废,君臣之礼如之何其废之也?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校】

以杖荷蓧,定州简本“荷”作“何”,本字,参《宪问》篇(14·40)“荷蒉”校。

置其杖而耘,“置”旧作“植”、“耘”旧作“芸”,今改从汉石经。

使子路返见之,“返”旧作“反”,改今字。

长幼之节不废,“不”后旧有“可”字,衍,后人所增;“废”后旧有“也”字,从定州简本删。

君臣之礼如之何其废之也,“礼”旧作“义”,今从汉石经;末“也”字从定州简本增。皇本等作“如之何其可废也”,亦有“也”字。

【释】

后:落后、掉队。

丈人:扶杖之人、老人。

以杖荷蓧:“荷”,用同“何”,挑也。“蓧”,音掉,锄草器,《说文》作“莜”。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四肢。“勤”,劳也。“分”,辨也。二句骂子路。

置其杖而耘:“置”,放也。“耘”,除草。

杀鸡为黍而食之:“黍”,黏黄米。“食”,读寺音,给……吃。

见其二子焉:“见”,读现音,使之见。

无义:没有“义”、不应该。

长幼之节不废:指丈人见其二子言。

君臣之礼:指臣事君。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而”,却也。“大伦”,指君臣之伦。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道”,指孔子之道。

【训译】

子路跟在后面掉了队,遇见一位长者,用拐杖挑者锄草的工具。子路问(他)说:“看见(一位)老先生了吗?”

长者说:“(你们这些人)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先生?”(说完)放下拐杖就锄地。

子路拱手站立,(无奈地等着。)

(天色已晚,长者)留子路(在家)住宿,(并且)杀鸡做黄米饭给他吃,(还)让自己的两个儿子(按长幼先后)出来见他。

第二天,子路赶上先生,并把这事告诉了先生。先生说:“(这是一位)隐者。”让子路(再)返回去见他。

(子路)返回到长者家里,(长者)已经出门了。(于是)子路(留下先生的话)说:“不出仕是无义(的表现)。长幼小节都不废除,君臣大礼怎么能废掉它呢?(你)想保洁自己的身体,却乱了大伦。君子出世做事,是尽他的义务。(我的)主张不能实现,(我早)已知道了。”

【章旨】

此章记子路路遇隐者事,反映孔子的出世思想及执著其道的精神。

18·8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者,伯夷、叔齐欤!”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行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校】

不辱其身者,“者”字从皇本、正平本增。

伯夷、叔齐欤,“欤”旧作“与”,改今字。

行中清,“行”旧作“身”,涉前文误,从《史记·孔子世家》改。

【释】

逸民:隐居逸世之民。

伯夷、叔齐:商末周初孤竹国君之二子,不食周粟,后皆饿死。

虞仲:仲雍之曾孙周章之弟。《史记·吴太伯世家》:“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封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墟,是为虞仲。”

夷逸:古夷人之隐者。《尸子》载:“夷逸者,夷诡诸之裔。或劝其仕,曰:‘吾譬则牛,宁服轭以耕于野,不忍被绣入庙而为牺。”

朱张:无考。

少连:《礼记·杂记下》载孔子曰:“少连、大连善居丧,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忧,东夷之子也。”

降志:屈其志向,服非所服之朝。

言中伦:“中”,合也。“伦”,类,指逸民之类。

行中虑:“虑”,指逸民之虑。

放言:“放”,弃置、罢废。放言,即废言。

行中清:“行”,指其所行,隐居。“清”,清白、清高。

废中权:“废”,指所废,即放言。“权”,权宜。

我则异于是:“是”,指隐居废言,行中清,废中权。

无可无不可:犹今曰无所谓,实则意在不愿隐居放言,故曰异于是。

【训译】

(古今)逸民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等。先生说:“不降屈自己的意志,不辱没自己身体的,是伯夷、叔齐吧!”认为“柳下惠和少连降屈了自己的意志,辱没了自己的身体,(只是)言语合乎(逸民)之类,行动合乎(逸民)所虑,大概如此而已罢了。”认为“虞仲和夷逸隐居废言,行动合乎清高,所废合乎权宜。(而)我却与此不同,全都无所谓。”

【章旨】

此章记孔子不愿做逸民而隐居废言。

18·9太师挚适齐,亚板干适楚,三板缭适蔡,四板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校】

太师挚,“太”旧作“大”,改今字。

亚板、三板、四板,“板”字旧皆作“饭”,不可解。以此章所言,诸名必皆为乐师之称,故“饭”本字必当为“板”。古无轻唇音,“饭”、“板”音同,故相误,今改正,以免徒生曲折。“板”,打节拍的木板。今所谓“一板一眼”,即由此来。民间称戏曲乐队司鼓为打板,即以其右手所执之器为板片之故。乐队击节打板者不止一人,故有亚、三、四之称。

【释】

太师挚适齐:“太师挚”,鲁乐师之长,即《泰伯》篇(8·16 )“师挚之始”之师挚。“适”,往也。

亚板干:“亚”,次也。“板”,节乐的板片。“亚板”,次于太师而击节打板者。“干”,其名。

三板缭:“三板”,次于“亚板” 而击节打板者。“缭”,其名。

四板缺:“四板”,次于“三板”而击节打板者,“缺”,其名。

鼓方叔入于河:“鼓”,鼓师。“方叔”,其名。“河”,黄河。“入于河”,当谓渡河西去。

播鼗武入于汉:“播”,借为“拨”,来回转动。“鼗”音桃,即今所谓拨浪鼓。“武”,其名。“汉”,汉江。“入于汉”,当谓涉汉水南下。

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少师”,太师之副。“阳”,其名。“击磬”,磬师。“襄”,其名。“入于海”,谓去了海岛。

【训译】

太师挚去了齐国,亚板干去了楚国,三板缭去了蔡国,四板缺去了秦国。鼓师方叔入了黄河,拨浪鼓师武进了汉江,少师阳和击磬师襄去了海岛。

【章旨】

此章记鲁国礼崩乐坏后诸乐师去向,反映鲁国人才流失。《泰伯》篇(8·16 )子曰“师挚之始”洋洋乎盈耳,则太师挚必孔子同时人,故或谓此为鲁哀公时事,当可信。旧或以“亚饭”、“三饭”、“四饭”为诸用餐时奏乐之乐官,不可信,古无三餐、四餐。《礼记》、《仪礼》等有“三饭”,皆指吃三口饭,与此不同。

18·10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弛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毋求备于一人。”

【校】

君子不弛其亲,“弛”旧作“施”,今从《释文》及定州简本。

毋求备于一人,“毋”旧作“无”,改从定州简本。

【释】

周公谓鲁公:“周公”,周公旦。“鲁公”,伯禽。

君子不弛其亲:“君子”,指好国君。“弛”,废弛、罢置。

不使大臣怨乎不以:“以”,用也。

故旧无大故:“故旧”,指老臣。“大故”,严重过失。

【训译】

周公(旦)对鲁公(伯禽)说:“君子不闲置他的亲属,不使大臣埋怨不被使用。老臣没有严重过失,就不抛弃。不要对人求全责备。”

【章旨】

此章记周公戒伯禽之言,讲为君之道,当是孔子所述。

十一

18·11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释】

周有八士:按下所云八人不可详考,郑玄以为成王时人,刘向、马融以为宣王时人,包咸以为周世一母四乳八子(四对双胞胎),《汉书·古今人表》列八士于周初,皆未可信。《逸周书·和寤》记武王伐商,有“尹氏八士”,亦与此异。此八士疑是后人于周士伯、仲、叔、季氏各选二人组成。

伯达:或疑即周初之南宫伯达。

伯适:“适”音括。《尚书·君奭》周公言文王之臣有南宫括。

仲突、仲忽:《汉书·古今人表》作“中突、中曶”。

叔夜:《宣和博古图》疑即《周叔液鼎铭》之叔液,《钟鼎款识》以为即《叔夜鼎铭》之叔夜。

季随、季騧:《广韵》“季”字下注:“晋有祁邑大夫季瓜忽,宋有季随逢。《世本》云:‘周八士季随、季騧之后。”翟颢说。

【训译】

周代有八个名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章旨】

此章记周八士,亦当是孔子所述。

同类推荐
  • 遁甲符应经

    遁甲符应经

    《遁甲符应经》, 题宋杨维德等撰, 真实作者 尚待考证。尽管如此, 作为记录与六壬、太乙各名的奇门遁甲术 的《遁甲符应经》, 仍然不失为一部中华术数奇书。奇门遁甲在我国可能已经失传 , 通过《遁甲符应经》等书, 我们有机会一窥它神秘的面目。
  • 三略

    三略

    顾名思义,《三略》是专讲战略的兵书。其上略、中略、下略都是从战略的高度论述问题,始终贯穿着战略思想。在西汉以前,这样紧紧围绕战略问题的兵法专著还不曾出现。可以说,《三略》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战略专著,影响极为深远。
  • 论语新校释

    论语新校释

    《论语》是一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书,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练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本书对原著行了详细地注释,是文学工作者及广大文学爱好者值得珍藏的艺术经典
  • 论语

    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汇编。最为重要的经典,堪称儒家思想第一书。《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死为止,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
  • 袁天罡与推背图

    袁天罡与推背图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袁天罡略传;袁天罡墓地之说;袁天罡与李淳风;袁天罡叔父袁守诚;初出茅庐;拜师孙思邈;给武则天算命等。
热门推荐
  • 王府有对小冤家:悠闲王妃

    王府有对小冤家:悠闲王妃

    (轻松文,已完结。)别人嫁人她嫁人,嫁了大半年,别说新婚燕尔,连狗屁王爷长得是高是矮是圆是扁都不知道。他为了不见她,居然还将好端端的王府分成了两半?是不是想老死不相往来??!哎哟喂,他唱的是那门子的戏?而且出一个门,还要经过他同意?那把他的令牌偷过来……
  • 诺贝尔文学奖文集:乐土

    诺贝尔文学奖文集:乐土

    诺贝尔文学奖,以其人类理想主义的伟大精神,为世界文学提供了永恒的标准。其中所包含的诗、小说、散文、戏剧、哲学、史学等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杰作,流光溢彩,各具特色,全面展现了20世纪世界文学的总体各局。吉卜林、梅特林克、泰戈尔、法朗士、消伯纳、叶芝、纪德……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名字;《尼尔斯骑鹅旅行记》、《青鸟》、《吉檀迦利》、《福尔赛世家》、《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伪币制造者》、《巴比特》……一部部辉煌灿烂的名著,洋洋大观,百川归海,全部汇聚于这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文集之中。
  • 音俘众生:妖孽邪王的宠儿

    音俘众生:妖孽邪王的宠儿

    却不料,拥有百年不遇的召唤师体质,会遇见大陆上的最强天才,自己竟然是混血精灵。在这个强者为尊的世界,和他又会有怎样的火花?真相之路困难重重,身世迷离,却因为有他的陪伴,穿越异世,都成为了最美好的回忆。各个人心险恶,肮脏不已
  • 渔夫传奇

    渔夫传奇

    大学毕业后的卫航在海洋局跑腿近一年,最后还是因为几句口角被上级领导开除。回到家乡,在海边偶遇一颗神秘珠子,融入体内。经过了解,那珠子能让卫航在海底畅游,不受氧气、水压、光线等影响。神秘的海洋一直是人类向往的,少有人涉足,下面是无尽的宝藏,都静等人类开发:大龙虾、大海蟹、海参、海胆、鲍鱼,罕见的红珊瑚、甚至海底遗宝等等。有了神秘海珠,渔夫也是一个传奇!
  • 山河永寂

    山河永寂

    出了无数皇后王妃的纪氏是天下第一名门,当身为纪氏旁支的纪天市出现在摄政王益阳面前时,往事被悄然揭开。深宫中太后与摄政王的生死之恋背后,隐藏着伤痛和背叛;无辜的天市深爱摄政王却因此而被卷入了一场复仇中。爱情被辜负,信任遭背叛,天市别无选择只能选择坚强赢得真正的尊重,却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了伤害别人的刽子手,于是一轮新的背叛和报复在她身上展开。--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狂妃逆天

    狂妃逆天

    展邪依,国家一级特种兵,因未婚夫的算计而落入圈套中,被雷电劈中消香玉损!当现代特种兵穿越到天界,成为城主府大小姐,一切的一切都将重新开始!天才变成废柴?那她再让废柴变成天才不就行了。人人唾弃?没关系,她会让那些人都统统闭上嘴巴,再无唾弃的可能!陷害她的罪魁祸首,她会让她知道,得罪她的下场,是多么的销魂!***在这弱肉强食的天界,她唯有努力变强,强到所有人都仰望的地步,那样才不会被人威胁!而在一次又一次的雷电攻击下,让她成功的修炼了万年难遇的混沌之力!当两颗不同的灵魂相容,即可合二为一,又可分开成为单独的个体之时,掀起的又是怎样的风暴!当她成为天界的强者,通过往生塔重回现代之时——等待她的又将是怎样的阴谋?而一直跟随在她身边的魂棍,又有着怎样的惊天之密?神秘男人的一次次出现,一次次相帮,看似充满目的的举动下,又有着怎样的宠溺温柔!本文男强女强,一对一宠文,男女主身心绝对干净!!!***推荐铱铱的旧文:《幻神王妃》铱坊推荐好姐妹的文文:《废柴小姐太妖孽》菩提苦心《重生之我本彪悍》大尾巴猫《妖娆神音师》葉瓶子《重生之桃源商女》黑血女王《田园地主婆》沫迷糊《逆天驭兽师》柒月甜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古墓迷情

    古墓迷情

    沐夜是个守墓人,被家族抛弃,受活人唾弃;云川是个半残人,浑身是伤,只剩一口气。相遇时,她身中剧毒,生命垂危;他走投无路,意冷心灰。他们一个是南夷邪教的遗孤,一个是西皇王朝的废太子……“云川,你是活在云端的人,而我,活在墓里。”“你若不愿出来,我就去墓里陪你。”
  • 两房一厅

    两房一厅

    小昌,80后新锐作家,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山东冠县人,1982年出生,大学教师。曾在《北方文学》、《黄河文学》、《延河》等杂志发表中短篇小说若干。现居广西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