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复利的神奇魅力。
【巴菲特如是说】
在投资的王国,真正要做的是得到最大的税后复利。
--巴菲特投资语录。
【活学活用】
有人曾经问过爱因斯坦:“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是什么?”他的回答不是原子弹爆炸,而是“复利”。所谓复利,也称利上加利,是指一笔存款或者投资获得回报之后,再连本带利进行新一轮投资的方法。复利是长期投资获利的最大秘密。
有这样一个古老而有趣的故事,展现了复利的强大威力。
从前,有一个非常爱下棋的国王,他棋艺高超,从未碰到过敌手。于是,他下了一道诏书,诏书中说无论是谁,只要击败他,国王就会答应他任何一个要求。
一天,一个小伙子来到皇宫与国王下棋,并最终赢了国王。国王问这个小伙子有什么要求,小伙子说他只要一个小小的奖赏,就是在棋盘的第一个格子中放上一粒麦子,在第二个格子中再放进前一个格子的一倍,以此重复向后类推,一直将棋盘每一个格子摆满。
国王觉得满足他的要求很容易,于是就同意了。但很快国王就发现,即使将国库里所有的粮食都给他,也不够其要求的1%。一粒麦子只有一克重,却需要数十万亿吨的麦子才能够满足条件。尽管从表面上看,小伙子要求的起点十分低,从一粒麦子开始,但是经过很多次的乘积,就迅速变成庞大的数字。
复利看起来很简单,其计算公式是:本利和=本金×(1+利率)n(n:期数)。很多投资者没有了解其价值,或者即使了解却没耐心和毅力长期坚持下去,这是大多数投资者难以获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如果你想让资金更快地增长,在投资中获得更高的回报,就必须对复利引起足够的重视。
打比方说:1万元的本金,按年收益率10%计算,第一年年末你将得到1.1万元,把这1.1万元继续按10%的收益投放,第二年年末将得到1.1×1.1=1.21(万元),如此,第三年年末是1.21×1.1=1.331(万元),到第八年将达到2.14万元。
同理,如果你的年收益率为20%,那么3年半后,你的钱就翻了翻,1万元变成2万元。如果是20万元,3年半后就是40万元……
可见,复利的确很诱人,但是,想要获得丰厚的复利收入,还要有一些必备的条件。
首先是本金。比如,某人1994年的月收入300元,每个月拿出100元投入到年收益率为10%的股票中,到了2005年年末,也就是100×(1+10%)×11=285(元)。285元,那是他当月收入的90%还多!而今天,这个经过投资收益率达10%的投资得到的285元,相对于他现在的收入来说仅仅是个零头。
由此看来,想要让你的复利来得更为神奇,你的本金可不能是个小数目。对于大多数工薪阶层来说,复利公式中的本金即使以万元为单位,都只能在两位数上停住,多不过几十万元。而当你有了几十万元的时候,你就该看看利率了。
其次是期数。这个期数和你的利率相对应。利率按年利率算,期数就以年为单位,如10年、15年。如果利率按月利率计算,那期数的单位就是月了。
如果以1%的复利来计算,经过72年以后,你的本金就会变成原来的1倍。同样,如果利用5%的年报酬率的投资工具,经过14.4年(72/5)本金就变成1倍;利用12%的投资工具,则需6年左右(72/12),就能让1元钱变成2元钱。
综上所述,要让复利成为我们高效的累积工具,需要三个条件:
(1)拥有足够满意的本金;
(2)好的投资渠道;
(3)足够的耐心和精力。
由此可以看出,要让复利真正地为我们的钱财服务,首先要完成本金的积累,或者持续地对本金进行投入;其次要了解有限的投资渠道,在这些渠道里进行恰当地选择;最后要具备精明的选择能力,这是复利能否发挥神奇作用的分水岭。
持有时间决定复利收益。
【巴菲特如是说】
如果你在一笔交易中挣了125美元,然后支付了50美元的佣金,你的净收入就只有75美元。然而如果你损失了125美元,那么,你的净损失就达到175美元。
--巴菲特投资语录。
【活学活用】
对于投资者来说,短期投资交易,往往带有很大的投机性,成功与否的不确定性更大,并且往往损失大于收益。打个比方,如果一个投资者能够在短期交易中获得8%的收益率,那么,为了能够弥补上一次的失败交易,需要交易成功三次才可以。这就意味着,必须保证75%的交易是成功的,才不至于损失,这样的成功概率就变得很小了。
如果有人期望通过短期过高的复利取得暴利,这是妄想。因为最杰出的复利增长者--沃伦·巴菲特,也只维持了24%的常年投资报酬率,而大部分人都达不到这样的水平。所以,唯一的做法,就是保证一个长期增长的相对较高的复利。
在复利的模式下,想要获得较高的回报,就应该长时间坚持,坚持的时间越长,获得的收益越多。也许,在起初的一段时间里,得到的回报并非理想,看似微薄,但只要将这些利润进行再投资,那么,你的资金就会像滚雪球一样,变得越来越大。经过年复一年的积累,你的资金就可以攀登上一个新台阶,这时候你已经在新的层次上进行自己的投资了,你每年的资金回报也远远超出了最初的投资。
现在人们的收入不同于改革开放初期,如果一个大众家庭从现在开始投资1万元,通过运作每年能赚到15%,那么,连续20年,最后连本带利变成了163660元了。看到这个数字后,我们也许并不感到满意,但是连续30年,总额就会变成了662117元,如果连续40年的话,总额又是多少呢?答案或许会让你目瞪口呆,是2678635元。也就是说,一个25岁的年轻人,投资1万元,每年赢利15%,到65岁时,就能获得200多万元的回报。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市场并非总是一直景气。每年都保持15%的收益率是很困难的。但这里说的收益率是个平均数,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再加上合理的投资,这个回报率是有可能做到的。
这种由复利所带来的财富的增长,被人们称为“复利效应”。不但投资理财中有“复利效应”,在和经济相关的各个领域都广泛存在着复利效应。比如,一个国家,只要有稳定的经济增长率,保持下去就能实现经济繁荣,从而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的生活。从这个角度看,“可持续发展”这个时髦的词,实质上是追求复利的另一种说法。
可以说,复利是一种思维,是一种以耐心和坚持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复利思维,不管是投资还是人生,都会有不错的回报。
规避负复利,实现财富增长。
【巴菲特如是说】
在熊市中取得优秀的业绩,在牛市中取得平均业绩。
--巴菲特给合伙人的信(1960)
【活学活用】
复利对那些渴望实现财富增值的投资者来说,是希望和信心。复利的力量的确很大,无处不在。经济学家凯恩斯曾经在一篇题为《我们后代在经济上的可能前景》的文章中重点谈及复利的作用。当时的西方正值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许多人认为,未来世界繁荣将不会再现,但凯恩斯却指出,萧条不过是两次繁荣周期中间的间歇,支撑西方经济发展的“复利的力量”并没有消失。凯恩斯在当时已经发现,近代社会的崛起是从16世纪的资本积累开始的,而这个崛起引领人类进入“复利时代”。他还曾毫无隐晦地告诉我们:“英国对外投资的始端可以追溯到1580年德雷克从西班牙盗窃的大批财宝;只不过经过长年的复利累加,德雷克带回来的财宝从1镑变成了10万镑。”
我们不能否认复利的巨大力量,但是,复利的概念也容易被使用“过度”或“选择性偏向”。复利有正复利,也有负复利。我们在强调正复利时,千万不要忽略负复利。
在2006年的牛市以后,很多人把复利表的计算收益率定为30%甚至50%,这是典型的不理性的乐观主意表现,任何时候超高的收益率都不可能具有持续性,这种统计只能误导自己。在长期的投资过程中,一定不要忽视某些年度亏损对总体收益率或平均收益率的打击,况且在长期的投资过程中熊市总是会必然出现的。
有时候,负复利可能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复利发挥同等作用下,下跌1/3需要上涨50%才能复原,下跌50%则需要上涨100%才能复原。如此算来,如果照2008年,A股跌幅达76%,那么,我们可以算一下自己将会亏损得多么惨重。所以,我们要重视负复利,尽量避免负复利。
巴菲特规避“负复利”的方式,独特而有效。从其1957-2007年共51年的投资业绩中,我们可以看出,仅有2001年的收益率为-6.2%,为负增长,其他所有年份的收益都是正增长。巴菲特的这一业绩充分说明了复利的魅力,也充分说明了规避“负复利”的重要性。
规避“负复利”是巴菲特一贯的投资目标。巴菲特在1966年7月12日给合伙人的信中指出:“当大多数人赚钱时,我们也赚,而且赚的程度差不多;当大多数人输钱时,我们也输,但是输得少一些。”
所以想实现复利增长的梦想,关键之处在于规避“负复利”。
在投资市场中,规避熊市中的“负复利”,继续获利,需要克服人性的弱点:贪婪与恐惧。熊市初期需要克服人性的贪婪,熊市中后期需要克服人性的恐惧。
华尔街有一句名言:“市场是由两种力量驱动的,贪婪和恐惧。”也就是说,贪婪与恐惧是每一个投资者的本性。在投资过程中,投资者的获利心理是永无止境的,投资者对利益的贪婪更是永无止境的。投资者面对风险时,希望其少些更少些,最后甚至到了恐惧的地步。
在股市繁荣的时候,投资者往往都会忘记以往市场崩溃时的惨痛教训。投资市场的繁荣不仅会增强投资者和信心和对股市上涨的预期,而且也会提供机会让已经进入了的投资者来哄抬或操纵股市的价格,以便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入;反之,如果被悲观或恐惧的力量所笼罩,那么股市的价格就会发生逆转,而投资者认为股市的价格会进一步下跌,整个股市都会处于恐惧之中,股价跌到最低也没有人敢购买。
投资市场的暴涨暴跌,是市场的本性及投资者的人性作用的结果,这种恐惧与贪婪在复利的作用下更能无限地放大。
所以,投资,必须最大限度地规避贪婪和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