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82700000023

第23章 文艺复兴(14世纪—16世纪)(2)

在达·芬奇和波提切利之后,佛罗伦萨又出了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他就是伟大的雕刻家、画家和建筑师米开朗基罗·波纳罗蒂。

1475年3月6日,米开朗基罗·波纳罗蒂出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卡普莱斯。他的父亲路德科·列奥纳多·波纳罗蒂是奎奇市和卡普莱斯市的自治市长。17岁那年,米开朗基罗进入了佛罗伦萨画家基尔兰达约的工作室,在那里画了许多写生,并临摹了许多老画师们的作品,他画得如此之好,甚至令人辨别不出哪个是原作。1489年,他转到贝尔托里多·迪·乔瓦尼处,此人在佛罗伦萨执政人罗仑佐·维利科列普那里做事,教一帮孩子雕刻手艺。贝尔托里多作为多那太罗的学生,文艺复兴早期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对米开朗基罗绘画天才的开发产生了很大影响。罗仑佐·维利科列普发现了这个天才少年,便叫他待在自己身边。他帮助他理解古代艺术的实质,并指导他研究意大利现实主义大师们的作品。在聚集了佛罗伦萨知识界优秀分子的梅第奇官邸度过的14个年头,极大地丰富了年轻画家的头脑。然而,梅第奇官邸的精美艺术并没把米开朗基罗吸引住,真正吸引他的是强劲有力和含意深刻的形象,他青年时临摹并保存下来的乔托和马萨乔的壁画,还有1490—1492年间完成的第一批雕塑作品——两个大理石浮雕《梯旁圣母》和《半人半马者的搏斗》(均在佛罗伦萨波纳罗蒂博物馆)便是明证。从这些少年时期的作品已经透出大师的身手不凡、对解剖学掌握的完备无误(他是在搞尸体解剖的那些年里学的解剖学)和表现形式的丰富多彩。英雄人物的主题发出清晰的声响,这个主题在整个一生中统帅了米开朗基罗的创作活动。

除了1494—1495年曾到波伦亚和威尼斯短期旅行外,米开朗基罗还未离开过佛罗伦萨,直到1496年他才去了罗马。在这里创作出他的第一批大型雕塑《酒神》和《哀悼基督》。

《酒神》实质上和《半人半马者的搏斗》是同一布局的作品——青年时期钟爱古风的宗教题材作品。

《哀悼基督》是幅全新的作品,充满了文艺复兴理想的米开朗基罗,在这一时期创作了笼罩着忧郁感的作品,不过还没有在他晚年创作的这类主题的图画中所表现出的那种悲剧成分。母亲把儿子的尸体架在膝盖上,以询问的目光注视着他的脸。镇定自若的手势、逐渐消融的伤心的疑问,细致入微地表现出母亲的悲伤。

《哀悼基督》

1503年,教皇朱理二世夺取了圣彼得王位,他想着总有一天意大利会被统一到教皇治下,于是把罗马当做自己大国未来的首都,加紧展开改建工作。建筑学家布拉曼特对梵蒂冈进行了改建,把老的柱廊形大厅拆毁,在那里开始兴建圣彼得大教堂,其装饰的豪华和规模要超过世界上所有的教堂。1508年,教皇把米开朗基罗从佛罗伦萨召来,指示他画西克斯廷小教堂的天花板。四年时间内,在没有任何人帮助的情况下,米开朗基罗独自一人用壁画覆盖了五百多平方米的面积。在彩色天花板的中间部分,他安排了九幅以《圣经》上的神话为题材的构图——《明暗之分》、《创造太阳和月亮》等。周围安排的是坐在宝座上的男女先知者们的画像,其余空地也都画满了人物图像。

天花板上的图画是对人类的颂歌。无论是在上帝的形象中,还是在男女先知者们抑或是在其他《圣经》故事的人物形象中,丝毫没有神秘主义的东西,在这里人们忙碌着,活动着,受着折磨,遐想连篇,不过他们都是有着宏伟规划的人。

此时,战争的乌云笼罩在意大利上空。1527年5月7日,查理五世的军队进入罗马,城市被洗劫一空,成千上万的人遭到杀害。为纪念被害的意大利人,5月7日被定为意大利的国难日。佛罗伦萨人赶走了梅第奇,并恢复了共和国。出身于梅第奇家族的教皇克里门特七世与查理五世结成联盟,以便把权力弄回到梅第奇家族自己手中。为了保卫佛罗伦萨,画家和爱国者米开朗基罗领导了修建城市碉堡的工作。佛罗伦萨经受了历时11个月的深重的围困,可惜最终未能抵挡住帝国和教皇军队联军的攻击。1530年8月12日,城市沦陷。这就是米开朗基罗完成生平最伟大的作品——圣洛伦佐教堂里的梅第奇家族陵墓群雕时的政治形势。

1534年,米开朗基罗永远地离开了佛罗伦萨,一生再未回来,他后来的活动是在罗马进行的。在这儿他完成了朱理二世墓碑上的纪念物;为梵蒂冈的西斯廷教堂绘制祭坛壁画——末日审判;在自己生命的最后20年里,他指导了大型的综合建筑工作。1546年,他被指定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师,他为教堂架起了圆顶,而这圆顶竣工已经是在他去世之后了。平稳地高耸到132.5米的教堂圆顶,几乎从城市的每一个地方都可以看到。

古稀之年的米开朗基罗,创作出三组《哀悼基督》(《哀悼基督》现存于佛罗伦萨的圣玛利亚德尔菲奥莱大教堂;《巴勒斯特林的哀悼》现存于佛罗伦萨学院;《隆丹妮的哀悼》现存于米兰的城堡博物馆)。在这些作品里,可以看出米开朗基罗世界观的危机,这个危机是与复兴文化的总危机联系在一起的,它表现在对主题的无限悲惨的处理和对和谐形式的破坏上。米开朗基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还在一刀一刀地创作《隆丹妮的哀悼》——刻画了一位扶着咽了气的儿子的身体的父亲。

马丁·路德改革宗教

马丁·路德(1483—1546年)是德意志宗教改革家,出生于埃斯勒本城。他早年曾受过律师的训练,后来在埃尔福特进入奥古斯丁修道会学习神学,学成后当了威腾贝格大学的教授。

路德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他常常废寝忘食,无休无止地祈祷。他相信上帝爱每一个人——除了他自己之外。他经常承受着信仰里的上帝对他的谴责,他对使徒保罗的《致罗马人书》怀有一个特殊的疑问,见该书第一章第十七节——

所以在这部福音书里,揭示了来自上帝的公正,这公正有赖于自始至终的虔诚。

正如书上所写:“公正靠信仰而生。”路德写下了心里困扰的时刻——

我尽可能厉行清规戒律;我习惯于蜗居乡下,清算着我的罪孽;我一遍又一遍地忏悔;我一丝不苟地照规矩苦行,而且我的意识保持着自省……我尝试着用人类的药方——人的传统治愈良心的疑虑和困惑,越使用这些药方,在我的良心里所滋生的不安和忧虑就越多。

路德在研究了奥古斯丁的著作后,改变了自己的观点,接受了一个更为简单的神学教义,并在1513—1518年间找到了心境的平和。路德对《致罗马人书》有了新的看法,他的信仰驻足于保罗与奥古斯丁之间,路德将“正义因信仰而有了生命”看做他的解脱。信仰意味着一个人可以接受上帝仁慈的拯救,拯救是一份恩宠,而不是一种努力。信仰意味着上帝自主地拯救世人,而不是因为世人卖力的趋奉。卖力的趋奉(建造教堂、烦冗的礼拜、刻意的苦行等等)并非得救之道,热爱上帝才会有得救的自然结果。路德的信仰终于形成了,并成为指导宗教改革的一部分。

大主教阿尔贝特向教皇抱怨路德的行为,但教皇只把这件事看做一场局部的纠纷。路德进而质疑教皇的权威,导致了争论在更广的范围内发生。与此同时,路德贴到教堂大门上的“九十五条论纲”被印刷成书并一版再版。他的观点赢得了公众的支持,他本人也几乎一夜之间变成了英雄。

如此,路德的宗教改革就变成了宗教与政治力量的混合物。路德的目的是净化罗马天主教廷,保持教会的纯正。很快他就被事变所裹挟,他的新看法变成基督教世界精神与道德的重整。即便如此,他和他的同修梅兰希顿并不认为他们创建了一个新的教会,教义条款直到1577年才最终由路德宗教会确立。

在1518年的奥格斯堡会议上,路德拒绝收回他的观点,他被迫在服从或背叛教皇的权威之间作出选择。他最终选择了背叛。路德的朋友出于对他安全的担忧,连夜将他转移出奥格斯堡。1519年,他到莱比锡参加一场辩论,对手是一位名叫约翰·艾克的善辩人物。艾克把路德辩到图穷匕见的地步,必须作出选择,要么《圣经》,要么罗马教廷,路德选择了《圣经》。从那时起,路德就没有了退路。1520年,路德声名大噪,他的小册子用德文和拉丁文出版,通俗易懂,人们争相传阅。1520年他写的作品如下。

《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书》。路德把这个作品比做吹倒杰里科城墙的号角。他号召日耳曼的统治者改革教会,他疾呼要在日耳曼实行改革,就不能不破坏教皇的权力。路德号召日耳曼的国王和诸侯们起来推翻教皇的权力,他给世俗的权力赋予了一个神圣的任务。

《论教会的巴比伦之囚》。抨击罗马教廷七种宗教仪式。路德把宗教仪式简化为两种(基督徒可以自己举行的)仪式——婴儿与新皈依教徒的洗礼、教徒集体领圣餐以及忏悔告解仪式。

《论基督徒的自由》。提出“因信称义”。路德阐述他的主张:上帝自由地依据信仰而不是仪式、宗教功课或苦行功夫去拯救信徒。

在路德看来,罗马教皇已经变成了非基督徒,其所作所为犹如魔鬼。他写道:“如果上帝从天上降下一场怒火或者硫黄火,把罗马打入地狱,就像上帝曾经对待撒旦和罪恶之城格莫拉似的,你不必为此感到奇怪。”

1520年6月15日,罗马发布了教皇通谕令,谴责路德是异教徒,要求正统的基督徒烧掉路德的著作。路德派教众的回应是当众烧掉教皇的通谕。

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查尔斯五世,想要协调罗马教廷与路德派教众之间的冲突。他传唤路德到1521年召开的沃尔姆斯议会上。在那里路德当面对皇帝申明:“除非《圣经》或令人信服的说理证明我错了,否则我宁可做一个称义上帝问心无愧的囚徒。我不能反对我所不情愿反对的事情,与良心作对既不安全又不正确,愿上帝保佑我,阿门!”

一个月之后,罗马教廷将路德革除教职并宣布他不受法律保护。他只得躲入一个名叫瓦尔德古堡的地方的教堂里,在这里他开始把《圣经》翻译成德语。他于1534年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他的翻译工作促进了现代德语的形成。路德的《圣经》和赞美诗在宗教改革运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能够阅读《圣经》,从最高阶层到最低阶层,而在此之前,《圣经》都是拉丁文的版本,只有教士和学者才能阅读。把《圣经》翻译成德文,并且刊行于世,这样每一位基督徒都可以阅读《圣经》了。

在改革某些核心信仰的同时,路德希望改革教会的清规戒律。他不赞成修士、修女和神甫独身,不赞成禁止牧师结婚。他自己就与一位叫做凯瑟琳的还俗修女结了婚,共同养育了几个孩子。

路德强烈地支持1524—1525年的农民起义,这场起义加强了世俗王公的势力,德意志因此四分五裂。1524年以后,只要罗马教廷对沉默的路德采取任何措施,就会引起内战。

1529年,在施佩耶尔议会上,日耳曼同意接受路德派宗教改革的诸侯们,共同提出“抗议宗”,反对罗马帝国和信奉天主教的诸侯。1531年,缔结“抗议宗”的诸侯和城市形成了一个政治实体,叫做施马尔卡尔登联盟。这个联盟是欧洲的一股新兴力量,比较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与此同时,宗教改革一步一步地传播到欧洲所有国家。在马丁·路德的有生之年,他看到了整个欧洲大陆都在实行宗教改革。

培根开创现代实验科学

弗兰西斯·培根,出身贵族,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创始人、散文作家和美学家,毕业于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留学过法国,回国后还当过律师。詹姆斯一世在位时培根担任过国王顾问、检察长、枢密顾问官、掌玺大臣和大法官等职务,获得过威尔兰男爵和圣亚尔本子爵头衔。后来培根以渎职罪交由法庭审判,由于国王的庇护而免罪降为平民。培根一生都在从事学术研究,其主要著作有《论文集》、《学术的促进》、《新工具论》和《新大西洋》等,这些著作奠定了英国经验主义的哲学基础。他的美学观点主要见于《学术的促进》和《论美》。

培根指出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源泉,严厉地批判了宗教的愚昧。他首先肯定人的认识和实践有着密切关系,认为认识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要借服从自然去征服自然。”意思是,要借掌握的知识去征服自然。他把感性认识看做是知识的基础,强调认识的实践功用,这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因此他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

他从这一哲学思想出发,在《学术的促进》一书中,把人类学术分为历史、诗和哲学三个部分,把人类理解力分为记忆、想象和理智三种活动,认为“历史涉及记忆,诗涉及想象,哲学涉及理智”。把诗归入想象的范围,为后来对想象研究的重视开了先河。他把想象分为复现的想象(即记忆)和创造的想象。认为创造的想象其特征在于“放纵自由”,“不受物质规律的拘束,可以把自然已分开的东西合在一起,也可以把自然已结合在一起的东西分开”。由于他把诗作为想象的产品,所以,认为诗是一种“虚构的历史”,和真实的历史不同,他说:“因为真实历史的行动和事迹没有能使人满足的那种宏伟,诗就虚构出一些较伟大,较富于英雄气概的行动和事迹……这样,诗就显得有助于胸怀的宽广和道德的完善,也有助于欣赏。”实际上,他认为诗有娱乐和教育双重作用,比真实的历史更能引起人的美感,更能净化人的心灵。又因诗可以虚构,对自然可以理想化,所以他说:“在不文明的时代与野蛮的地区,别的学问都被拒绝,唯有诗可以进门并得到尊重。”对诗的社会教育作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此外,也因为诗是虚构的故事,所以,他认为后代的读者对诗,特别对寓言诗的涵义,往往给予重新解释和创造性的发挥,解释出各种道德教训。他在举荷马为例时,便提出了作品内容与欣赏者对它认识的关系问题。

在对“美”的看法上,培根反对流行的“美在于形状的比例和颜色”的看法,不赞成从许多面孔中选择最好的部分去构成一个顶美的面孔。他认为艺术不能机械地拼凑,而要凭艺术家的灵活妙用;美不在部分而在整体。他指出:“秀雅合度的动作的美才是美的精神。”培根强调想象虚构,强调宏伟和理想化、动态美及艺术家的灵活妙用。他的美学思想有着浪漫主义的色彩。

拉伯雷

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文学最重要的代表作家是弗朗索瓦·拉伯雷。他同时还通晓医学、天文、地理、数学、哲学、神学、音乐、建筑、法律和教育等各种学科,通晓希腊文、拉丁文、希伯来文等各种文字,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巨人”。

同类推荐
  • 文物背后的中国历史

    文物背后的中国历史

    华夏历史悠久,文物世代传承,鸿殖丰厚,仓促之笔不能尽显中华数千年瑰宝之美。所选文物挂一漏万,每篇文章寥寥千字难以绘出她们的容姿丽质。传世之国宝重器,包含了众多轶闻野史,甄别缕析,稽古钩沉,实非易事。在《文物·图像·历史系列:文物背后的中国历史》的撰写过程中,首先由衷地感激我的同事杜卫民兄长的无私帮助,杜兄博学多识、殚见洽闻,有深厚的文物知识,他为《文物·图像·历史系列:文物背后的中国历史》的文物进行了遴选,并奉献出数篇自己的佳作。
  • 大唐寻梦

    大唐寻梦

    一个80后的小青年在一个机缘巧合之下回到了高宗李治统治的大唐王朝,他在这里见到了历史上的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他从一个被怀疑的蛮夷奸细一步一步爬到了高宗御弟的洛阳王的爵位。
  • 血腥的盛唐5:盛极而衰,安史之乱

    血腥的盛唐5:盛极而衰,安史之乱

    在最鼎盛时期,唐朝经济GDP高达世界总量的六成,领土面积是当今中国的两倍,300多个国家的人们怀着崇敬之心,涌入长安朝圣,2300多名诗人创造了无法逾越的文化盛世;然而事实上,如此繁荣的景象只持续了不到整个朝代一半的时间,大唐王朝的最后近百年间,连年内战,四处硝烟,黄河流域尸横遍野,千里无鸡鸣,万里无狗吠,落日的余辉下,是一望无际的地狱之国。翻开本书,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主角们:李渊、李世民、武则天、杨贵妃、唐明皇、李白、安禄山、黄巢……帝王将相,轮番上阵,诗人草寇,粉墨登场,紧锣密鼓,不容喘息,连演数场好戏:一场比一场令人血脉贲张!一场比一场起伏跌宕!一场比一场充满血腥和阴谋!
  • 掌上帝国之唯我独尊的汉朝

    掌上帝国之唯我独尊的汉朝

    先有刘邦称帝,后有王莽夺权。汉朝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这个媲美罗马帝国的王朝如何走向衰败?奇人异事、帝王秘史,带你揭露汉高祖开创的时代。
  • 我的帝国无双

    我的帝国无双

    五代十国,唐末宋初,笑谈琵琶,醉卧沙场。天大地大,谁伴我仗剑天涯,谱一曲帝国无双!参军出品,必属精品!
热门推荐
  • 英雄监狱

    英雄监狱

    有些人注定要相聚,哪怕一个在天堂,一个在地狱。玫瑰监狱,现实世界第一监狱!这里关押着全球最顶尖的罪犯,带领这样一群人进入虚拟世界,会发生什么事情?英雄监狱,虚拟世界第一监狱!这里关着最传奇的英雄和魔兽,末日使者、远古妖皇、巨魔酋长、赏金猎人、甚至是强大的——神!随身带着这样一座监狱,会有多么强大?其实世界就是一座监狱,想要获得真正的自由,就要改变世界!
  • 穿越之清淡药香

    穿越之清淡药香

    纳兰凌原本是现代的中医,但小憩过后却无端穿越到了一个陌生的古代……她只是想在古代继续她中医的路程,但是她平淡的生活却多番被打扰……【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陌上花开之素素动人

    陌上花开之素素动人

    她生的俏丽,有一种清水出芙蓉的气质。墨黑的发被高高的束起,没有人想到绑着的竟是她的武器——凤霞鞭。原来她不仅仅是白府里的千金小姐,也是响彻江湖的墨蝶。冷面的她竟为了他甘愿失掉一半的功力。难道是为了逃婚,骄傲的她竟愿意跟随着他做婢女,为他指点江山,却没想到自始至终卷入了一场阴谋之中。善良的她能否逃开?他冷明夜与她相遇是在一片潇湘竹林中。尽管深受重伤,他内力深厚的他,在她面前依旧勾起魅惑的笑容,不想却惹得她恼怒。一鞭挥下,是将二人紧紧拴在一起,还是分开?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冷藏

    冷藏

    我相信,这会是一本很有爱的网游。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在你眼里,而你却在我心里。这就是暗恋。如果你曾暗恋过一个女孩,或许可以在这里找到你的痕迹。我们都曾在上课时,偷偷转头注视过她,我们都曾在下课时,假装无意经过她的窗前,我们都曾在毕业时,想跟她说一些话,但是最终,我们只能变成一张毕业照,曾经的一步之遥,如今的天涯海角……如果要给这本书下一个定义,我想说这是爱情网游。在游戏里,他没有任何攻击技能,但是他会在她受伤的时候,变得比任何一个人都具有攻击性。对他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游戏……因为,她在这里。这原本是一个游戏,自你到来之后,变成了一个世界……
  • 祖国高于一切

    祖国高于一切

    《祖国高于一切》是陈祖芬的代表作,发表于1980年,讲述的是内燃机工程师王运丰,50年代初抛家别妻,带着3个孩子,从德国回国参加祖国建设的故事。在“文革”期间,他被打成“德国特务”,备受折磨,但他忍辱负重,全心全意地奉献自己的智慧才能,为祖国争得了权益和荣誉。作品以思想开阔、深沉而锋利见长。结构上分“柏林妻子”、“德国特务”、“中国母亲”三个组成部分,时间与空间跨度大,用意识流手法把时间上的跳跃和看似零散的内容巧妙地结构为完整的一体。
  • 魔鬼训练大全集(超值金版)

    魔鬼训练大全集(超值金版)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以其各项训练随社会进步而灵活地调整知识,并从此迅速流行起来。魔鬼训练已经风靡全球。如今,魔鬼训练营最早起源于古罗马的“斯巴达克训练”,力求倡导最新成功技能的现实精神而为世人所追捧。“二战”后在欧美和日本演变成章程。其宗旨是锻炼人的意志力、忍耐度、心智模式、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和技巧,开拓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等。,这种培训形式开始引起企业界的注意。魔鬼训练以其强调生存意志、重视自我激励、关注实用技能、普及商业理念的特色章程吸引了无数的社会大众,同时,风行于欧美
  • 掌故演义(残缺本)

    掌故演义(残缺本)

    清代小说《掌故演义》七回。小说从明末写起。朱明王朝日薄西山,海内大乱,山陕地区出了两人造反。一个李自成,一个张献忠。不仅内乱四起,而且外患迭连。最使明廷头痛的是东北满族的侵扰,最终导致萨尔浒明军的惨败。展现了历史风云,值得阅读。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李栋琦草书百家姓

    李栋琦草书百家姓

    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华大地上就已经有了姓氏。勤劳智慧的华夏儿女正是通过姓氏这一独特的方式,牢记自己的起源,延续自己的宗族。《百家姓》是中华悠久绵长的姓氏文化的精练凝聚,传播时间长,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