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意大利语:Rinascimento,由ri“重新”和nascimento“出生”构成)是一场发生在14世纪至16世纪的文化运动,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佛罗伦萨,而后扩展至欧洲各国。“文艺复兴”一词亦可粗略地指代这一历史时期,但由于欧洲各地因其引发的变化并非完全一致,故文艺复兴只是对这一时期的通称。这场文化运动囊括了对古典文献的重新学习,在绘画方面直线透视法的发展,以及逐步而广泛开展的教育变革。传统观点认为,这种知识上的转变让文艺复兴发挥了衔接中世纪和近代文明的作用。尽管文艺复兴在知识、社会和政治各个方面都引发了革命,但令其闻名于世的或许还在于这一时期的艺术成就,以及莱昂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博物学家们所作出的贡献。
文艺复兴运动
15世纪后,资本主义开始在欧洲萌芽并获得初步发展。它始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威尼斯、米兰等城市,以后扩展到以西欧为主的许多国家。当时欧洲新兴的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和封建观念,开展了争取思想解放的新文化运动。意大利的学者认为,中古神学和经院哲学歪曲和扼杀了古典文化,他们打着“回到希腊去”的旗号,要把淹没的古典文化“复兴”起来。“文艺复兴”的意思就是“再生”或“复活”。
刚刚来到世间的资产阶级需要文化科学知识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而新文化的发展,必须突破天主教会的桎梏,冲击经院哲学的统治,以摆脱来世主义、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的束缚。
文艺复兴的思想家们继承和改造希腊罗马文化,汲取城市文化、民间文化的优秀成果与唯名论的斗争传统,打着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号,宣扬人文主义思想,为资本主义发展鸣锣开道。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才辈出,硕果累累。
文学方面,出现了许多不朽的名篇,有意大利的但丁所著的《神曲》、彼特拉克的十四行抒情诗、薄伽丘的《十日谈》,德意志鹿特丹的伊拉斯谟所著的《愚人颂》,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法国拉伯雷的《巨人传》,以及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37部戏剧,最突出的是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
艺术方面,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艺术家,有意大利的“文艺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达·芬奇是一个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时代巨人,他所作《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的艺术成就达到了当时艺术的顶峰。
除了文学艺术方面的成果外,近代自然科学技术和新哲学思想的产生是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成就。
水力和风力发动机、冶金、纺织、造船、航海等技术都有很大进步。近代自然科学主要成就有: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否定了教会所支持的古希腊托勒密提出的“地心说”。接着,意大利人布鲁诺进一步指出,宇宙是无限的,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这种唯物论的世界观给教会的神学宇宙观以很大冲击。
意大利人伽利略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者,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和物理学家。
比利时医生维塞留斯通过解剖,科学地阐明了人体结构,成为近代解剖学的奠基人。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和荷兰的斯宾诺莎,都是以自然科学成果为依据,力图从物质的角度去说明世界的进步哲学家。
近代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著名代表是佛罗伦萨的马基雅维里,他主张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来防止混战,发展经济。
文艺复兴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托马斯·莫尔,著有《乌托邦》一书;意大利的康帕内拉,著有《太阳城》。
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破了封建神学的桎梏,促进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人文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文艺复兴运动对社会的发展起了催化作用。正如法国诗人罗沙尔所说:“我们研究了古人,为自己开辟了道路。”
达·芬奇创作《蒙娜丽莎》
1452年4月15日,列奥纳多·达·芬奇出生在离佛罗伦萨不远的芬奇镇上。达·芬奇生活的时代适逢文艺复兴。他在总结前人零散经验的基础上,对艺术有了创造性的发展,达到了朴实、明快与和谐的境界。这些标志着意大利开始进入文艺复兴的盛期。
达·芬奇14岁时进入著名的佛罗伦萨雕刻家、画家安德列·委罗基奥的工作室,在那里度过了六个年头。那些年奠定了他未来成为大师级画家的创作方法,这一方法是建立在细致研究大自然、大胆实践并认真钻研精密科学的基础之上的。他对数学比对其他科学更感兴趣,因为“在哪怕一门数学科学都不能应用的地方,是没有可靠性可言的”。
《蒙娜丽莎》
达·芬奇总是把他的笔记本系在腰带上随身携带。本子上画满了人们的面孔和躯体、动植物的速写,写满了寓言、格言、哲学和科学结论的文学札记,图画、公式、建筑的速记。这些笔记证明了天才的达·芬奇学识的渊博,以及他超人的工作能力。他探讨宇宙的规律并使它们服务于人类的志趣。他的鲜明、准确的智慧是不可能向无知妥协的。他甚至直接向教会发出了挑战:“如果我们怀疑通过我们的感觉感知的东西,那么,非感知的东西存在就更值得怀疑了,比如上帝和神。”
达·芬奇工作起来比较慢,并且总在无休止地进行实验。对科学的兴趣经常把他从绘画上吸引开去。他所创作的不多作品中留传下来的大概只有15幅彩画,分散在各国博物馆里。
达·芬奇最早的画是佛罗伦萨郊区风景,角落上有他的亲笔题字:“作于1473年8月5日圣玛利亚·斯涅日娜复活节。”题字是用反写的笔法写的。达·芬奇的所有题字都是用这种方式书写。20岁的达·芬奇的第一幅画作是在他老师委罗基奥的《洗礼》一画中画了一个跪着的天使像。据说,委罗基奥对自己学生的技艺之精湛极为惊讶,以至于永远地放下了画笔,后来只从事雕刻工作。达·芬奇离开委罗基奥的工作室后独立完成的第一批画中,有一幅叫做《拈花圣母》,也就是《贝努瓦圣母》。这幅作品以立意的新颖和表现形式的完善而令人叹服。他选择了当时艺术中最流行的题目之后,摈弃了那种把圣母的形象描绘成威严、感伤或者沉思模样的传统处理方式,而是塑造成欢乐的、充满纯粹尘世间美感的形象。达·芬奇曾断言:“如果灵魂是杂乱无绪的,那么,具有这个灵魂的人体本身也必定是杂乱无绪的。”因此,文艺复兴大师们的作品中多表现正面人物的高尚美。
由于达·芬奇在佛罗伦萨找不到用武之地,1482年他离开了故乡,出走到米兰。在他未抵达之前,他的大名早已风靡米兰。所有的米兰人都没有料到会亲眼见到这位如此多才多艺的人。他相貌堂堂、文雅、和蔼可亲,显示出卓越的口才,随口即可编出寓言和十四行诗,喜欢即兴作曲,并在自造的银诗琴上弹奏出来。在米兰度过的17年(公元1482—1499年),是达·芬奇发挥各方面才华的时期。在米兰的罗多维科·莫罗公爵处供职时,被人视为“从佛罗伦萨来的达·芬奇——工程师和画家”。他在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方面做过许多工作。米兰是意大利北方的前哨,那里经常遭到敌人的进犯。达·芬奇设计并改建了米兰城堡的工事,构筑了攻城炮和炸弹。他制订过改建米兰市的计划——理想的城市,绘制过米兰会议厅的设计蓝图,领导过宫廷庆祝会的装饰工作,制作过服装图案,并且设计过旋床,领导过建筑水渠,等等。
差不多刚到米兰,达·芬奇就立刻开始着手雕刻“巨型塑像”——弗兰契斯科·斯福查(罗多维科公爵的父亲)的骑马全身塑像。泥塑模型于1493年完成,并在公爵城堡的广场上公开展出。
1499年10月,法国国王路易率领部队攻进了米兰,莫罗被迫出逃。12月,达·芬奇也离开了被占领的城市。
到处漂泊的岁月过去了,1503—1506年达·芬奇又回到了佛罗伦萨。在这里他创作了《蒙娜丽莎》——西欧艺术史上第一幅心理肖像画。佛罗伦萨市民乔孔达的妻子蒙娜丽莎被画得朴素而简洁。平静的姿态和普通的装束把观者的注意力集中到她的脸上。这张脸既不漂亮,也不年轻,然而它像一面镜子一样反映出思想、感情和心绪的细微变化。而这就是达·芬奇作品的艺术魅力。
达·芬奇在佛罗伦萨还从事过技术发明工作,其中包括设计飞行器。从关于飞鸟合同的秘密契约可以推测,他距离自己理想的实现已经很近了。达·芬奇实在是多才多艺。
1506—1513年,达·芬奇又到了米兰。在那里,他为法军元帅特利乌尔乔制作纪念碑(未完成),并创作自己最后的两幅画《圣安娜》和《施洗者约翰》。
1513年,他出走到罗马,当时那里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建设,看来可以为他创造性的构想找到用武之地了。在接到教皇莱奥十世的订单之后,他立刻动手为未来的画作准备一种特殊配方的清漆,这招致了教皇的厉声训斥:“谁要还没开始工作,就想到工作的结束,那他永远做不成任何事情。”
老年的达·芬奇准备到米兰去,并且接受了为法国国王弗朗西斯一世服务的邀请。
1516年,达·芬奇由自己心爱的学生麦尔奇和忠实的仆人巴蒂斯塔·维兰尼斯陪同,离开意大利,踏上了去法国的迢迢路途。1517年5月,他们来到法国的皇帝官邸之一——阿姆布斯附近的克鲁堡。法国的同仁们举行隆重的仪式欢迎这位杰出美术家的到来。他赢得了“国王首席画师”的称号,在那里人们效仿他的举止穿戴、在社交场合的活动,期待着他的杰作。但是,他离开故土之后,生理上早衰,而且内心空虚,再也找不到创作的力量。“铁找不到用处就要生锈,水不流就会腐臭,遇到寒天还会结冰,而人的智慧若找不到用处就会凋萎”、“即使失去了活动能力,也比感到疲倦更有用些”、“虽死也比疲倦强”——他曾这样写道。1519年4月19日,他在重病中写下遗嘱,里面规定了殡葬的宗教仪式的所有细节,并把自己的财产分给了亲近的人。1519年5月2日,达·芬奇在克鲁堡去世,文艺复兴时代的一颗巨星就这样陨落了。
伟大诗人但丁
但丁是欧洲由中世纪过渡到近代资本主义时期的文学巨匠、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神曲》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恩格斯曾这样来评价他:“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诗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最初的一位诗人”。
1265年6月,但丁诞生在佛罗伦萨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当时,佛罗伦萨是意大利最繁荣的手工业中心和文化中心。但丁在少年时代就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对当时的各个学术领域无不涉猎,这使他在青年时就成为一个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人。
13世纪的意大利,在政治上处于分裂状态。24岁时,但丁参加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后来,他所支持的党派被打败,但丁因拒不认罪,被判没收全部家产,终身流放。在此后的近20年里,但丁虽然也多次作过努力想重返故里,但都没有成功,最后终于客死他乡。但丁在流亡过程中,周游了许多城市,广泛接触到意大利动乱的现实和平民阶层的困苦生活,加深了对意大利的认识,坚定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他的重要作品几乎全部是在流亡中写成的,其中以《神曲》最为著名。
《神曲》是一部比较特殊的史诗,因为诗中叙述的是诗人自己想象中的经历。全诗分《地狱》、《炼狱》和《天堂》三部,每部由33首“歌”组成,加上全书的序曲,总共有100首歌之多,计一万四千多行。后人为了表示对诗人的崇敬,称这部作品为《神圣的喜剧》。这部长诗采用的是中古时期所特有的梦幻文学形式,通过但丁的自叙,描述了他在1300年复活节前那个星期五的凌晨,在一座黑暗的森林里迷了路。黎明时分,他来到一座洒满阳光的小山脚下。他正要登山,却被三只张牙舞爪的野兽(豹、狮、狼,象征淫欲、强暴、贪婪)拦住了去路,情势十分危急。这时,古罗马时代的伟大诗人维吉尔出现了。他受但丁青年时期所爱恋的对象贝阿德丽采的嘱托前来搭救但丁,然后又作为他的向导带他游历了地狱和炼狱。
地狱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在狄斯城内,分成五层,分别收容一些异教徒、好色之徒、犯饕餮罪者、贪婪挥霍者、生前动辄发怒者的灵魂,这些人在这里受尽了各种煎熬;第二部分在狄斯城内,也分成三层,收容的都是罪孽深重的灵魂;第三部分是一个分成四层的巨大深井,其底部是个冰湖,凡生前有残杀亲人或各种背叛罪行的灵魂都被冻在湖里。
能够进入炼狱的,是那些生前的罪恶能够通过受罚而得到宽恕的灵魂。这里的刑罚不像地狱里那般残酷,并且带有一种赎罪的性质,因此灵魂们比较乐于接受。炼狱山共分七级,分别洗净傲慢、嫉妒、愤怒、怠慢、贪财、贪食、贪色七种人类大罪。灵魂在洗去一种罪过的同时,也就上升了一级,如此可逐步升向山顶。山顶上是一座地上乐园。维吉尔把但丁带到这里后就离开了,之后但丁就由贝阿德丽采前来引导了。他们经过了构成天堂的九重天之后,终于到达了上帝的面前。这时但丁大彻大悟,他的思想已与上帝的意念融洽无间。整篇史诗至此就戛然而止。
《神曲》深刻地反映出从封建的中世纪向近代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变革,透出新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同时又广泛地描绘了当时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各个领域的状况,因而又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但丁谴责教会干涉世俗政治、破坏意大利统一的罪恶,批判僧侣阶级的贪婪、骄横和腐败。他摒弃中世纪一切归于神的观念,强调人富有理性和自由意志,应该奋发向上去创造自己的命运。《神曲》批判中世纪蒙昧主义,提倡学习文化,追求美德和知识,赞美人的才能和智慧。诗人对鱼肉人民的封建领主、横行不法的贪官污吏、重利盘剥的高利贷者、追逐金钱的市民阶级,也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不仅如此,他对新兴市民阶级的自私以及正在形成的资本主义关系的弊端也进行了指责。诗中也反映出但丁没有彻底摆脱中世纪思想和神学观念的羁绊。
《神曲》中既写了人世的黑暗现实,也写了对来世的美好憧憬。这种既非纯粹的现实主义,又非纯粹浪漫主义的写法,是这部作品的一大特点。但丁观察细致,想象丰富,描写准确鲜明,比喻贴切生动。因此,尽管《神曲》中人物众多,场面千变万化,但诗人往往寥寥数笔就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把场景交代得清清楚楚,而所描绘的那些来世景象读来也颇具真实之感。但丁就是靠许许多多这样生动的细节,把自己的爱国热情、宗教感情、内心经验以及古往今来的各种事物组织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