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这位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他的品行已成为后世的楷模,他是一位以亲切、宽容、悲天悯人著称的杰出领袖。而这一切成就,都与他的亲和力密不可分。
在林肯的故居里,挂着他的两张画像,一张有胡子,一张没有胡子。在画像旁边的墙上贴着一张纸,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
亲爱的先生:
我是一个11岁的小女孩,非常希望您能当选美国总统,因此请您不要见怪我给您这样一位伟人写这封信。
如果您有一个和我一样的女儿,就请您代我向她问好。要是您不能给我回信,就请她给我写吧。我有四个哥哥,他们中有两人已决定投您的票。如果您能把胡子留起来,我就能让另外两个哥哥也选您。您的脸太瘦了,如果留起胡子就会更好看。所有女人都喜欢胡子,那时她们也会让她们的丈夫投您的票。这样,您一定会当选总统。
格雷西
1860年10月15日
在收到小格雷西的信后,林肯立即回了一封信。
我亲爱的小妹妹:
收到你15日前的来信,非常高兴。我很难过,因为我没有女儿。我有三个儿子,一个17岁,一个9岁,一个7岁。我的家庭就是由他们和他们的妈妈组成的。关于胡子,我从来没有留过,如果我从现在起留胡子,你认为人们会不会觉得有点可笑?
忠实地祝愿你的亚·林肯
次年2月,当选的林肯在前往白宫就职途中,特地在小女孩的小城韦斯特菲尔德车站停了下来。他对欢迎的人群说,“这里有我的一个小朋友,我的胡子就是为她留的。如果她在这儿,我要和她谈谈。她叫格雷西。”这时,小格雷西跑到林肯面前,林肯把她抱了起来,亲吻她的面颊。小格雷西高兴地抚摸他又浓又密的胡子。林肯笑着对她说:“你看,我让它为你长出来了。”
这就是林肯的亲和力。亲和力让人萌发亲近的愿望,亲和力使得即使是陌生人也会“一见如故”。人们总是喜爱与谦和、温良的人交往,而不会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置于一个威严的人之下。
如何具有令人着迷的亲和力?这是芸芸众生所共求的一个目标。对此,千言万语,只有一个关键,那就是对别人要有发自内心的兴趣。
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人,明显缺乏的便是这种对人的兴趣。其原因,大多是他们在应酬人际关系的人生舞台上既不具备天生的人格魅力,又不去努力。
我们应当建立起对别人真诚的兴趣,明白我们应该怎么做,不能做什么,友好与人相处,就能发挥我们健全人格的威力,成为具有魅力的赢家。
对于你所欲左右的人,对于希望与你合作的人,对于你人脉圈子中的所有人,你务必获得他们的敬爱。而获得他们的敬爱,全凭你人格的魅力。要知道,一个浑身上下透出亲和力的人,与一个整天板着脸的严肃的人相比,绝大多数的人都会选择前者作为自己的交往对象。
定期联络朋友、亲友和同事
经常有很多做市场的年轻人抱怨客户越来越少,市场越做越小,更多的是一些既不做业务也不跑市场的朋友则抱怨生活郁闷,总觉得缺少什么!
其实现代人在物质上什么都不缺,缺的就是一层人际关系。或许有人会说,人际关系又不能发我薪水,人际关系又不管饭吃,人际关系又无法帮我解决情感问题,人际关系又……人际关系乍听起来华而不实,好像没半点用处,非也!
举个例子,如果您认为薪水待遇不优,工作特别无聊枯燥,感觉郁闷,萌发了跳槽的冲动,殊不知现在的经济形势,你的处境已经很不错了!试着找过去的同事、朋友或同学多联络,多聊聊,消极一点说,搞不好您的待遇还略胜他们一筹咧!若往积极面思考,说不定某位至友的公司正缺人,您不就上了吗!总之,你再也不会那么冲动,盲目做出将来会后悔的决定,甚至你会逐渐发觉工作似乎变得有意思了,你也不再郁闷了。重点是要“多联络”!
保持联络是成功建立关系网络的关键。纽约时报记者问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他是如何保持自己的政治关系网的。克林顿回答道:“每天晚上睡觉前,我会在一张卡片上列出我当天联系过的每一个人,注明重要细节、时间、会晤地点和其他一些相关信息,然后添加到秘书为我建立的关系网数据库中。这些年来朋友们帮了我不少。”
无独有偶的是德国前总理科尔也是一个注重与朋友联系之人,他和他的朋友之间互相联系的方法有很多,“礼尚往来”“交流”等等,其中最普遍、最有人情味的一种是有空去朋友家坐坐。他和他的朋友在礼仪性的道别时,总不忘加一句“有空来玩”,不论这是否是一句发自肺腑的言语,听后都让他的朋友感到温情四溢,他自己似乎也可以从中体会到我是被人们接受的,是受人欢迎的人。朋友之间,也需要这样的方式来建立良好的人际圈。
事实上,科尔所做的并不多,只是有时间有心地去朋友家走一走,也许只是随意地寒暄几句,也许进行一次长谈,总之,科尔在努力加深对方对自己的印象,让彼此之间越来越熟悉,关系越来越融洽。这也是科尔为什么能在德国政坛上驰骋十几年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实,要与关系网络中的每个人保持积极联系,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创造性地运用你的日程表。记下那些对你的关系特别重要的日子,比如生日或周年庆祝等。打电话给他们,至少给他们寄张卡让他们知道你心中想着他们。
乔·吉拉德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而且历年荣获汽车销售领域里的冠军宝座,一定有他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有人问乔·吉拉德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说:“有一个想法是我有而许多推销员所没有的,那就是认为‘真正的推销工作开始于把商品推销出去之后,而不是在此之前’。”
推销成功之后,乔·吉拉德立即将客户及其与买车子有关的一切信息,全部都记进卡片里。第二天,他会给买过车子的客户寄出一张感谢卡。很多推销员并没有如此做,所以乔·吉拉德特意对顾客寄出感谢卡,顾客对感谢卡感到十分新奇,以至于对乔·吉拉德印象特别深刻。
乔·吉拉德说:“顾客是我的衣食父母,我每年都要发出13000张明信片,表示我对他们最真切的感谢。”
乔·吉拉德的顾客每个月都会收到一封来信,这些信都是装在一个朴素的信封里,但信封的颜色和大小每次都不同,每次都是乔·吉拉德精心设计的。乔·吉拉德说:“不要让信看起来像邮寄的宣传品,那是人们连拆都不会拆就会扔进纸篓里去的。”
顾客一拆开乔·吉拉德写来的信,马上就可以看到这样一排醒目的字眼:“您是最棒的,我相信您。”“谢谢您对我的支持,是您成就了我的生命。”一月里发出“乔·吉拉德祝贺您新年好”的贺卡,他二月里给顾客发出“在乔治·华盛顿诞辰之际祝您幸福”的贺信,三月里发出的则是“祝圣帕特里克节愉快”的贺卡。乔·吉拉德每个月都会为顾客发出一封相关的贺卡,顾客都喜欢这种贺卡。
乔·吉拉德拥有每一个从他手中买过车的顾客的详细档案。当顾客生日那天,会收到这样的贺卡:“亲爱的比尔,生日快乐!”假如是顾客的夫人生日,同样也会收到乔·吉拉德的贺卡:“比尔夫人,祝生日快乐。”乔·吉拉德正是靠这种方法保持和顾客的不断联系。使得他最大限度最大限度地赢得顾客的心,赢得了事业发展机遇。
可见,“感情投资”应该是经常性的,不可似有似无,要做到常联系、常勾通,到时才能用得着、靠得住。否则,遇到急事时,“临时抱佛脚”,那样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有这样一个寓言:黄蜂与鹧鸪因为口渴得很,就找农夫要水喝,并答应付给农夫丰厚的回报。鹧鸪向农夫许诺它可以替葡萄树松土,让葡萄长得更好,结出更多的果实;黄蜂则表示它能替农夫看守葡萄园,一旦有人来偷,它就用毒针去刺。农夫并不感兴趣,对黄蜂和鹧鸪说:“你们没有口渴时,怎么没想到要替我做事呢?”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平时不注意与人方便,等到有求于人时,再提出替人出力,未免太迟了。
俗话说得好,“平时多烧香,急时有人帮”。真正善于利用关系的人都有长远的眼光,是做准备,未雨绸缪。这样,在紧急的时候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帮助。
尽管西奥多·罗斯福具有非凡的个人能力,但是,如果没有来自于他朋友们强有力的、无私的和热心的帮助,他是根本不可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的。事实上,如果不是有他的朋友们,特别是他在哈佛大学所交的那些朋友们的倾力相助,他能否当选为美国总统还是个问题呢。不论是在他作为纽约州长的候选人期间还是在他竞选总统期间,许许多多的同班同学和大学校友为他不辞辛苦地奔波。在他所组织的“旷野骑士团”中,他获得了众多的友谊之手,他们最终在总统竞选中为罗斯福在西部和南部赢得了成千上万张选票。
这一切的一切与平时罗斯福注重人际交往,时时处处与朋友搞好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可见,常常与朋友保持联系对你自己会有许多好处,一旦你碰上什么事情,朋友会直接或间接地帮助你。如果朋友之间平时没有什么联系,需要时很难找上门去,即使找上门去,别人也不会乐意帮忙的。
多结交些带“圈”的朋友
多认识一些带“圈”的朋友,能够让你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建立人脉,并且这种带“圈”的朋友能够很好弥补你在社会关系中的不足,伴你走向事业的成功。
多认识一些带“圈”的朋友,多认识一些朋友多的人。每个人的人脉网都是不一样的,朋友的朋友也有可能成为你的朋友。这就如同数学的乘方,以这样的方式来建立人脉,速度是惊人的!
假如你认识一个人,他从来不跟你介绍他的朋友,但另外一个人说:“下星期我们有个聚会,你来参加我们的聚会吧。”你到了那个聚会,发现这些人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带圈子来的人和不带圈子来的人的附加价值是不一样的。我们知道在人脉网中,朋友的介绍相当于信用担保,朋友要把你介绍给其他人,就意味着朋友是为他做担保。基于这一点,你可以请你的朋友多介绍他的朋友给你认识。就像做客户服务一样,如果你的新客户是一个很强有力的老客户介绍的,这位新客户一下子就会接受你或你的服务。
你会发现这样积累人脉资源的成本是最低的,你不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做介绍,你不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请客吃饭,这些都省下来了。
我们在思考问题时通常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再好的个人,其实都有自私的一面,这是因为单个人总是有偏差和缺陷。所以,认识一些带圈的朋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可以弥补我们个人在社会关系中的不足。
认识带圈的朋友,目的就在于我们要求同存异,多多认识一些圈外的人。“求同存异,共同发展”不仅仅是处理好国与国之间政治关系的良方,也是处理好个人人际关系的妙药。在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的现代社会,恪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陈旧观念的人会使自己陷入某种程度的孤立。
时下最流行的一种自我介绍或自我吹嘘法是“圈子”法。一次校友聚会,在大家彼此自我介绍时,听得最多的两个字就是:“圈儿”。有的人说自己是广告圈儿里的,有的说是在设计圈儿,有的在营销圈儿……
如此种种,只要在某个职业后面加上两个字“圈儿”,就像自己已有了归属的栖息地,似乎有了些许成就感。而且如果你细心就会发现,有幸在“同圈”里的人之间,也要较圈外的校友之间亲热了许多,更有甚者根本不与圈外的人相接触,像是接触了之后,自己就不再是高雅的“圈内人士”了似的!
迄今为止,“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在中国至少流传了几千年之久。它为千千万万的人提供了交朋择友的理论依据。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个观念显然已经有些过时。现代社会讲求的是实效与利益,而要达到这两个目的,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在很大程度上就要借助一些“圈”之外的力量了。
要获得朋友圈里的资源,你就要舍得奉献你自己圈内的资源。多结交些带圈子的朋友,你的人脉会越来越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