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80700000036

第36章 杂家——兼收并取杂合百家(2)

《淮南子》批判了儒、墨、法诸家的学说,但也吸收了儒、墨的广义之道和法家的术、势之说。书中肯定和发挥了道家的思想和阴阳五行说,但常常自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且基本上限于简单重复,没有太多的新见解。从这个角度讲,《淮南子》堪称名副其实的杂家之言。

《淮南子》吸取了《老子》《庄子》,特别是《黄老帛书》的思想精华,集黄老学说之大成。它不仅对“道”“天人”“形神”等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同时又在继承春秋时的“气”说与战国中期稷下黄老之学的“精气”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元气论”的概念和系统的宇宙生成论,对以后的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有重要影响。

思想“大杂烩”

《淮南子》中,拼凑了“无是非标准”的相对主义认识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死生一化”的人生哲学、“循性保真”的人性论,以及“衰世生仁义”的道德观。主要表现在“孰是孰非,无所定论”“人反其初,面民性善”“死生一化,万物一方”“欲性相害,不可两立”“凡人之性,莫贵于仁”等方面。

《淮南子》既讲自然之道,也讲治世之道,要求从政者“体道”“得道之水”,提出了“漠然无为而无不为”“漠然无治而无不治”的政治理想。书中认为,“无为”并不是无所事事,无所作为,而是“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权”,遵循客观规律。还主张施政之要,在于去掉浮华,达到虚静,从而符合“道”。

贯穿《淮南子》的主线是老庄思想。这是作者企图以老庄思想为主导来综合百家的反映。不过,刘安由于政治上的失意,情绪低落,加上作者群体的复杂性,使他们没有能力把各派的思想综合起来,从而造成了一系列自相矛盾的地方。当然,《淮南子》收集的大量思想资料,对于学术文化研究是有着重要价值的,对它做出科学剖析,具有很大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作为西汉时期一部影响巨大的社会百科全书,《淮南子》所蕴涵的史学研究价值和丰富的精神智慧,仍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挖掘。

■ 德主法辅——融合“德治”与“法治” ■

先秦时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主张“德治”,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则提倡“法治”。并且,儒、法两家把德治与法治二者绝对地对立起来。管仲和荀子都曾试图融合儒、法,但都没能作出充分的讨论。杂家沿着管仲和荀子的这一思路,从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角度进行了具体的讨论。

杂家对“德政””德治”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认为以“德”和“义”,而不是以“赏”和“罚”来治理国家、天下,是神农、黄帝之政。这样的国政“四海之大,江河之水不能抗矣;太华之高,会稽之险不能障矣;阉庐之教,孙吴之兵不能当矣”。

另外,儒家的“德治”思想,认为圣王、君主必须“养其神,修其德”和“处平静,任德化”,杂家对这一主张也极为赞赏。但是,他们并不因为“德治”拥有很多优点,就将“法治”一棒子打死。例如,《察今》篇中就明确地指出:“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即认为法家提倡的变法思想,犹如治国的良医和良药,“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因此,杂家认为:“因时变法者,贤主也。”

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淮南子·览冥训》中,有“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的传说,讲的是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将不周山撞倒,天地裂了一条大缝,女娲在高山上架起神火,炼五彩石把天的裂缝补了起来,砍大鳌腿来支撑天,从此天地就永久牢固了。

杂家虽然对儒家的“德政”与法家的“法治”都持肯定的态度,但在对待二者的态度上,却还是有主次、轻重之分的,杂家始终把“德政”放在首位。杂家认为,德政以善于教育而不是以赏罚治国,要比“法治”把“严罚厚赏”作为唯一的治国手段更好。因此,他们提出:“凡刚民,太上以义,其次以赏罚。”

同时,赏罚必须得当,否则将会成为天下大乱的因素。总之,杂家统一儒、法的德政与法治。是以德政为主,以赏罚为辅的,赏罚必须得当,必须符合德政的“德”和“义”的标准才行。

《淮南子》还从治乱兴亡的高度,继承并发扬了儒家的重民思想,认为“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并反复强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此外,它还告诫统治者:“君子之居民上,若以腐索御奔马,若蹍薄冰蛟在其下,若入林而遇乳虎。”因此,牧民之术不可不讲求,更不可不慎重。

基于上述认识,《淮南子》比《吕氏春秋》更加强调对百姓的安抚与教化,甚至认为“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视“德教”为“法治”的保证,因此明确主张“立大学而教诲之”。《淮南子》一书的问世,使“德治”大有突破道家窠臼之势,预示着“独尊儒术”时代的到来。

■ 多欲多用——综合墨、儒的“义利观” ■

杂家在义与利的关系上,结合了墨家的“重利贵义”思想和儒家“理义”的思想,提出了“多欲多用”的义利观,进而推出“群利”的主张。

儒家对义、利的关系总的看法是重义轻利,持见利思义、义先利后的观点,而墨家对义、利关系的总的看法是贵义重利,持“兼相爱,交相利”的观点。杂家继承了墨家的义利观,提出了以理义为行为准则,在从事生产管理、人事处理、政治管理中,要以“义”这个“万利之本”去获得“天下之长利”。

对此,杂家有具体的论述。首先,杂家认为,“顺应民心”就是大义:“先王先顺民心,故功名成。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大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矣。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得民必有道。”因此,顺民与否是能够“得道”的前提。那么怎样才是叫“顺民之心”呢?杂家认为,必须做到“因民之欲”。如“怜人之团”“哀人之穷”“则名号显矣,国士得矣”。

何谓“多欲多用”

杂家认为,“用民之术”在于“欲多”“用多”。先秦的思想家们一般都把人们的“多欲”看成是有害甚至可怕的。杂家学派则认为:人多欲不仅不可怕,反而可以多用,关键在于善不善于利用。这就是在以承认人们的各方面需要的合理性为前提的基础上,让人们“得欲无穷”,从而“得用无穷”。

杂家在论证阐释了“义利统一”“多欲多用”的基础上,推出了符合封建“大一统”制度的“安必待大”“利小于群”,以及儒家“节欲”的主张。杂家认为:“群之可聚也,相与利之也,利之出于群也。”还指出:“故曰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尽乱,无有安身。此之谓也。故细之安必待大,大之安也必待小,细大贱贵,交相为赞,然皆得其所乐。”

杂家以人群相聚是人性和人的共同利益所致,由此提出了“利出之于群”的观点;又进一步从小利与大利的关系中,强调了天下安定才有国家安定;国安才有家安,家安才有身安,从而得出了“细大贱贵,交相为赞”的结论。当然,这个结论是打上了阶级调和论的烙印的。

杂家也发展了儒家“节欲”的思想。杂家认为,人的欲求即使是合理的,也不能毫无节制地顺欲而行,也要保持“适度”与“适欲”。因为人事是“事随心,心随欲。欲无度者,其心无度;心无度者,则其所为不可知矣。”

所以,“夫乐有适,心亦有适。人之情,欲寿而恶天,欲安而恶危,欲荣而恶辱,欲逸而恶劳,四欲得,四恶除,则心适矣”。

那么,如何使“欲多用多”达到适应呢?杂家认为通过道德教育的途径可以收到“顺应民心”“教变改欲”“学业彰明”的效果。

■ 重温经典——《吕氏春秋》里的小寓言 ■

疑人偷斧

【原文】人有亡铁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铁也,颜色窃铁也,言语窃铁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铁也。俄而,鈇其谷而得其铁。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铁者。

【译文】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孩子偷的,就暗暗地注意那个孩子。他看那个孩子走路的姿势,像是偷了斧子的样子;他观察那个孩子的神色,也像是偷了斧子的样子;他听那个孩子说话的语气,更像是偷了斧子的样子。总之,在他的眼睛里,那个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像是偷斧子的。过了几天,他在刨土坑的时候,找到了那把斧子。原来是他自己遗忘在土坑里了。从此以后,他再看邻居家那个孩子,一举一动丝毫也不像偷过斧子的样子了。

【启示】遇到问题要先调查研究再作出判断,绝对不能毫无根据地瞎猜疑。疑神疑鬼地瞎猜疑,往往会产生错觉。判断一个人也是如此,切忌以自己的主观想象作为衡量别人的标准,主观意识太强,经常会造成识人的错误与偏差。

掩耳盗铃

【原文】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锥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译文】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钟太大,没法背。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

【启示】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这就太糊涂了。

穿井得人

【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人家。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像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

【启示】要注意思维及其语言表达的确定性,因为言辞有很多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是非的界线,不可不分辨清楚,这是需要特别慎重对待的问题。

刻舟求剑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也是太糊涂了吗?

【启示】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是不行的。

■ 学点科学——《淮南子》中的天文地理 ■

《淮南子》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构思宏伟,内容丰富,涉及天文历法、地理学、化学、物理学等众多学科,保存了大量中国古代的科技知识。

首先,书中不仅详细记载了太阳系五大行星木、火、土、金、水的运行状况,还有哈雷彗星最早在中国出现的记载:“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至汜而水,至共头而坠。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时有彗星,柄在东方,可以扫西人也!”

该书还首次明确使用物质性的“气”来说明天体的演化,并否定了传统的“天圆地方”思想,指出“天之圆不中规,地之方不中矩”。书中还记载了月亮每月运行的平均值,“月日行十三度七十六分之二十八”,并定出了二十八宿中各宿的距星之间的赤径差数。

该书还第一次完整地记录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与现行的完全相同,只是排序是以“冬至”开始的。书中还存有关于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提供材料证明当时人们已使用干支纪年法,记录了通过布帛飘动观测风向,利用琴弦声音和羽毛重量的变化测定大气湿度的方法等。

日中踆乌

《淮南子·精神》中说:“日中有踆乌,而月中有蟾蜍。”因称太阳为金乌,月亮为银蟾。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太阳中的“踆乌”,就是古人最早看到的太阳黑子。太阳黑子多呈现椭圆形,有的直径几乎相当于十来个并排着的地球,肉眼能够直接看到。

其次,《淮南子》明确指出,要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因地制宜地安排生产,以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的需要。书中记述了研究土壤侵蚀的情况,指出由于中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南地区成为河流所挟泥沙的主要流向和归宿,还提供了营造林木以防治土壤侵蚀的经验。

书中还介绍了不同地域农作物、矿物和珍奇物产的分布情况,并强调了这些物产与地形、土壤和气候的关系。此外,书中还指出,人作为自然的产物,必然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同的气候、水文、土质,会造成人的体貌差异:东方人体形尖细,小头,高鼻大口,鹰肩,早慧,但寿命不长;南方炎热潮湿,那里的人身体较为修长,大嘴、大眼,成熟早,但寿命短;西方多高山、高原,那里的人脊背弯曲,脖子长,总是扬着头走路,人们勇敢但缺乏爱心;北方寒冷,人的身形萎缩,脖子短,肩宽,愚笨却长寿;中原地区四通八达,人的脸盘宽大,腮帮短,聪慧通达,善于理财。

再次,相当难能可贵的是,《淮南子》还对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进行了推测,并隐约认识到生物是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的。书中首先把生物区分为动物和植物两类,又将动物分为胎生和卵生,人与兽属于前者,鸟、鱼、龟属于后者。

冰镜取火

《淮南万毕术》中载有用冰制作透镜及用其取火的方法:“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向其影,则生火。”这不仅记载了一项大胆的科学实验,而且在短短16字中,既写出了冰镜的制法,又写出了用什么材料做火媒和如何取火。

另外,《淮南子》中还有一些炼丹的知识,如炼丹常用的汞、铅、丹砂、曾青、砷、雄黄等物品的性状和变化:汞是由丹砂冶炼得来;曾青溶液与铁发生作用后,其中所含的铜就被置换出来;雄黄燃烧后产生的气体可以杀虫;含砷矿物对人有毒,但可治蚕病等。这些知识的积累,为中国古代化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特别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认识,是中国最早的关于金属置换知识的记录,直接导致了古代中国重要的炼铜方法——胆铜法的发明。

同类推荐
  • 中卫文化纵横

    中卫文化纵横

    文化,需要热情培育、城市作为承载地方文化的时空平台,其文化的厚度在于积累,城市文化的特色、风格和品味,离不开民众的热情和关切,也离不开政府的给力和培育。
  • 鬼神文化

    鬼神文化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鬼神文化》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本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 国学名句一本通(超值金版)

    国学名句一本通(超值金版)

    他包括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兵家思想等。后面还有一个等)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说明国学所包括的不是一个,这就是这本书的意义。偶尔在聚会间,就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说一说这些话,即能增长知识,所谓国学,又能高谈阔论,而有很多,这有多好,尤以先秦诸子学说为重
  • 中国梅花审美文化研究

    中国梅花审美文化研究

    《中国梅花审美文化研究》(以下简称《梅花审美》)是从来探讨中国梅文化众多论著中穖性最为突出者。如论梅之开发利用,历史远及七千年以上的新石器时代。从采用梅果于祭祀和烹调(增酸味,催肉熟),经过汉晋南北朝梅花欣赏的兴起,再经隋唐五代梅花审美欣赏的发展,通过北宋梅文化象征之生成尤其是南宋梅花审美文化的鼎盛与成熟,元代梅文化高潮延续,直到明清梅文化之稳定发展,真是既系统全面,又突出了一时期的特殊性。
  • 最后的神话:诗人自杀之谜

    最后的神话:诗人自杀之谜

    人们把世界最美的状态称为诗境,把心中最美的意念称为诗意,把文字中最精妙的语言称为诗句,把最动人的画面和最能激发人的想象的言外之意称为诗情。人生最激情澎湃的一刻,是诗;人心最美丽的邂逅,是诗。
热门推荐
  • 绝世修真

    绝世修真

    一个父母双亡的十二岁孩子在陌生的修真世界该何去何从。平凡弱小的他经过一系列生死离别,因此锻造了坚韧的意志!仙人的级别分为七层:仙人——下仙——次仙——上仙——金仙——灵仙——神仙。真元球的层次:白色——绿色——黄色——红色——蓝色——青色——紫色——银色——金色——混沌之色
  • 大帝独尊

    大帝独尊

    武道有神通,一枚符文可分海断岳,破碎虚空。神道大陆,种族争锋,万国争霸。更有惊才惊艳的天才,横空出世的大能,俯瞰天地的霸主,遨游星空的绝世强者。帝者,主宰万物,万神共尊,不死不灭。大帝者,万千世界,众生至尊。
  • 最受感动的快乐成长故事(最受学生感动的故事精粹)

    最受感动的快乐成长故事(最受学生感动的故事精粹)

    对于青少年学生们来说,快乐成长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下面让我们跟编者一起来阅读:每一个生命都是美丽的、1850次拒绝、做最出色的自己、自信的俄罗斯小姑娘、太阳躲进了我心中、你和我当年一模一样、洛克菲勒的支票、藏在信里的天使等一些有助于学生们快乐成长的故事。
  • 矿山启示录

    矿山启示录

    这是我的一个非常诡异的经历,至今我还不愿相信——矿山深处的三石祭坛,是何人修建?又为何修建?传说中的魔兵竟凭空出世,这是个怎样巨大的阴谋。他、她、它……它们究竟是何人?
  • 世界首富卡洛斯的赚钱奇谋

    世界首富卡洛斯的赚钱奇谋

    墨西哥的财富何故如此钟情于卡洛斯?他凭着什么能够如此自如地操纵财富,以至于让自己的腰包比比尔·盖兹的还鼓?本书将向你展示卡洛斯富有传奇色彩的理财和投资人生,带你追寻他问鼎财富的足迹,让你从中获得致富的启示。
  • 德国从统一到分裂再到统一

    德国从统一到分裂再到统一

    德国是当今颇具影响力的世界大国,也是欧洲的核心国家之一。在历史上,德国不仅数次称雄欧洲,争霸世界,给欧洲和世界造成重大灾难,而且也产生过众多享誉世界的哲学泰斗、文学巨匠、艺术奇才和科学巨擘,给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几度兴衰、崛起的历史也因此特别令人感兴趣,值得借鉴。
  • 黑椹的别样人生

    黑椹的别样人生

    八月天,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发表小说《遥远的麦子》《黑神的别样人生》《低腰裤》《父亲的王国》等。现任某报社记者。
  • 绝爱:与吸血鬼共度之夜

    绝爱:与吸血鬼共度之夜

    当吸血鬼发现自己爱上了人类,就等于饥饿的人爱上了自己的食物;当吸血鬼渴望阳光,那么他已不再是吸血鬼。懂得温暖的含义,因为已经找到了阳光。文章搞笑兼煽情,希望这篇文可以温暖你我他……我不惜一切代价找到你,哪怕等待漫长的岁月,哪怕灵魂遭到了干涸,哪怕与整个世界为敌,也要与你生生世世在一起,永远没有尽头。
  • 俏公主追爱记

    俏公主追爱记

    有人说:十八岁之前没有谈过两次恋爱就等于白白的浪费了青春。俏皮可爱过着如公主般的生活的段梦决定在大学给自己来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敢爱敢恨的她,将会擒到什么样的爱情呢?闺蜜孙静雅是艾蒙斯特学院校长孙其冰的女儿暗恋翩翩少年叶俊驰却不敢去爱,闺蜜与艾蒙斯特学院的校长之间有什么恩怨呢?即将出道的大牌明星沙羽白又是怎样的玩弄孙静雅,和孙静雅积怨已久继母的女儿夏菡呢?还有艾蒙斯特学院八大校草不为人知背后的秘密。
  • 巧手一招鲜

    巧手一招鲜

    本书中大师教您做菜的巧招。家常菜是指百姓人家日常制作和食用的菜肴,是选用普通的原料、根据家人的品味爱好制成的,不仅味美可口,而且有浓郁的乡土情愫,让人深深地喜爱和留恋,犹如乡音、母语一般深入骨髓和灵魂。中国烹饪大师史正良先生通过潜心总结研究、反复实践、制作、编写出这一套全新的家常菜谱,其中的菜肴用料普通、制法简便、调味适口,并且营养合理、易学易变,对于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培养美食情趣有极大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