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淘宝推出了“招财进宝”,结果遭到了市场的强烈反对,甚至出现了淘宝店主罢市签名互动。对此,马云的回答是:“无论你作出怎样的决定,我都支持你!”孙彤宇宣布取消了“招财进宝”活动,风波就此结束。
在阿里巴巴,像孙彤宇一样从“连长排长”成长为“军长师长”的,还有李琪、金建杭、陆兆喜等。
2000年10月的发展战略部署,不但确定了以“中国供应商”为主打产品,而且确定了采用直销方式和组建直属阿里巴巴公司的直销团队。
这是阿里巴巴的生死战。在残酷的市场环境中,这场营销行动的成败可以说决定着尚显稚嫩的阿里巴巴的生死。马云点了李琪的将。同为“十八罗汉之一”的李琪当时是阿里巴巴的技术副总裁,从未做过销售。当时阿里巴巴绝大多数人都没做过销售。
为什么选择了李琪?李琪自己如此解释:“以前没做过销售,后来发现很有意思。让我负责,可能马云觉得我不仅懂技术,而且脑子灵,能消受。”
李琪可谓临危受命。李琪说:“2000年10月,把所有销售都集中起来,建立直销团队。有我、孙彤宇、李旭辉,开始没招人,从市场部找了8、9个人,这些人现在都是栋梁。”
在这支队伍中,除了李旭辉之外,其他人都不懂销售也没干过销售。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是阿里巴巴一贯的作风。
李琪也没有辜负马云的期待,在这场生死战中赢得了头彩。正是由于这场营销战的胜利,阿里巴巴才驶上了快车道,开始了快速发展。
金建杭是马云在北京打拼的时候投奔过来的,因为他是记者出身,所以一直是阿里巴巴的新闻发言人。有人说,在阿里巴巴,对外讲话第一多的是马云,第二多的就是金建杭,他同样为阿里巴巴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
后来,马云又让他做负责阿里巴巴中国网站的总经理,到2005年又重新掌管阿里巴巴的新闻公关和市场部,兼任雅虎中国掌门,2008年1月份,被任命为雅虎中国的总裁。阿里巴巴的四大版图中,阿里巴巴、淘宝、支付宝都是“全线飘红”,只有雅虎中国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金建杭的担子不轻,但是从阿里巴巴历练出来的金建杭,充满了信心。
注重人才的培养
阿里巴巴为了能够使高级管理人员得到各个方面的锻炼,还将高级管理人才对调。在阿里巴巴刚刚上市不久的2007年12月份,阿里巴巴集团高级人才陆续前往海内外著名商学院脱产学习、休整、提升,更充分地与行业内外的优秀企业、企业家交流沟通。
根据公司干部轮休学习计划,阿里巴巴集团COO李琪,阿里巴巴集团CTO吴炯,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总裁、淘宝网总裁孙彤宇,阿里巴巴集团资深副总裁李旭晖都离开现任岗位。
马云认为,中国人要想创办全世界最优秀的公司,前提必定是要具备一个伟大公司所必备的胸怀、眼光以及全球化视野,拥有一支全世界最优秀的管理团队。所以阿里巴巴除了一如既往地提升自己和引进外部人才之外,还要大力推进走出去的人才战略部署。
马云的做法,值得所有企业的领导人效仿和学习。只有注重人才培养,企业家的成长才有根基,企业的发展、壮大才算找对了源泉。但是,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都采取了机会导向型的方针,重视企业的发展,而轻视人才培养。这是典型的短期行为,虽然一时效果较好,但长期来看后劲不足。还有很多创业者会引进“空降部队”。事实证明,“空降兵”的成功概率非常低。这里的原因很多,比如,创业者对“空降兵”寄予过高的希望,希望他能够在短期内扭转局面,通常是不现实的事情。
所以,刚刚创立的企业在培养人才的时候,最好将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结合起来。从外部引进的,最高级别是中层管理者,如部门经理,而后在企业内部进行系统培养和考察,从中发现优秀人才,逐步将其升至高级管理岗位。这就要求在企业发展度过生存阶段后就着手引进除财务、人事之外的部门级职业经理人,为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具体做法是:首先,搞好内部培训。内部培训要着重对员工实行价值观、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等方面的培训,全面地提高员工的工作素质和技术。这也是一个企业长远发展的保证。其次,立足内部挖潜。每一个企业内部都有最适合自己行业发展的人才,就看创业者能不能把他们挖掘出来。再次,提供良好的工作平台。企业要不断有吸引员工提升的目标让员工竞聘,竞聘最主要的原则是通过比成果、比实施方案,使参与者首先完成和自己的竞争。最后,创业者也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要不断地学习,在企业中树立积极的学习的氛围和建立针对学习的激励制度。
企业领导者只有大力开展员工的内部培养,多在内部发掘人才,才能激发企业活力、完善企业制度。马云的做“首席教育官”的目标,值得每一位企业领导者学习。
共同创业
创业有许多种模式,企业制度也有好几种。在互联网产业,盛行的企业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创始人控股的企业,像搜狐、百度、盛大、网易;另一种是风险投资方控股的企业,像新浪。前者模式的企业占了大多数,后者模式的最大风险是频繁换帅。
马云的创业思路与众不同。他走的是共同创业,团队控股,共同成功,共同致富的道路。
马云的理念是:“我不想让你们为我马云打工。”
马云创建的阿里巴巴一开始就是合伙人公司。马云一开始就不想个人控股,而是主张集体集资,共同持股,团队控股。
“CEO不要靠股份控制公司,而是要靠智慧、胆略和勇气来经营公司。靠控股就会弄得别人给你当奴才,反正你是老板,怎么说都可以。我从第一天就没有控股过。我对我的同事说,我今天不是你们的老板,而是你们的CEO,我不付你们工资,工资是你们自己挣的。我不希望你们爱我,而只希望你们尊重我。”
阿里巴巴香港上市之后,马云所占股份不过5%。马云是中国网络企业老板中所占股份最少的一个。阿里巴巴虽然没能造就出浙江首富、中国首富来,但它却造就了最多的企业百万富翁。
在阿里巴巴创业过程中,曾经用股份换取过孙正义的巨额投资(第二笔为8 200万美元),也曾经用股份换取过雅虎的10亿美元,但至今阿里巴巴还是团队控股。阿里巴巴的大股东还是创业团队。
“作为一个领导者不要让你的员工为了你而工作,应该是为了共同的目标或者使命,或者是一个理想去工作,绝对不要因为领导者的人格魅力而工作。”
阿里巴巴是有理想、事业、使命、价值观的。但这个理想和事业不是马云一人的理想和事业,而是整个团队的理想和事业。
马云共同创业机制和理念造就了阿里巴巴团队和员工为自己干的局面。不是为了投资者干,也不是为了马云(尽管他魅力四射)干,而是为了自己干。为自己的工资干,为自己的股份干,为自己的理想干,为自己的事业干。只有为自己干才能焕发出世界上最大的动力和干劲。这也是阿里巴巴能够所向披靡的原因。
马云对自己期望很高,要求也更为严格。他说,一个企业家首先要具备优秀的职业经理人的一种品格,一个职业经理人也必须要有企业家的胸怀和眼光,才能做好一个真正的职业经理人。所以只有把别人的时间、精力、资源当做自己的时间、精力、资源去做的时候,他才会真正做一个好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
对于共同创业的18个人,马云后来说:“你回过头来看,还是最早创业的18个人,每一个人都有伤疤,说明我们还活着。再看这些人,他们才是真正的大将。因为如果公司要出问题,我要离开,你们先离开。这个是大家的理想,不是我马云的理想,第一天创办的时候,发誓要创办全中国的第一个阿里巴巴。普通人是可以成长的,我最近分析出来,我觉得我太普通不过了。阿里巴巴最大的财富是我们经历了许多失败。”
培养接班人
马云在2000年曾发出豪言壮语:“2003年我一定要离开这家公司。因为到40岁我就要退休。不是挣够钱退休了,而是我觉得,等我40岁时,这家公司应该是非常成功了。作为公司的创始人,到时候我如果还在这家公司的话,这个公司是不健康的公司。”
不知不觉,阿里巴巴已经走过了13个充满风风雨雨的年头,马云也年近50了。随着集团的高速增长,旗下各业务公司、管理体系需要融合,要在突出各自决策效率的同时,应对飞速增长带来的失控风险。现在马云又多了一项新的使命:培养接班人。